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524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产所得少部分供自己消费,其余大部分用于市场交换,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缴纳赋税和满足自家的需要,很少用于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 B。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别了,雅尔塔 ”寓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其标志性事件是 ( )

2、A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B苏联解体 C苏联改革进入死胡同 D东欧剧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世界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选 B。 考点:两极格局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和多极化加强的历程。 “冷战 ”的表现、 “冷战 ”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多极化的表现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以图文材料设置情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判断和认识能力。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

3、势是 ( ) A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 -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1) “刀耕火种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 “石器锄耕 ” 商周时期,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 “铁犁牛耕 ”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演变趋势排列正确的是 A项。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 (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为主; ( 2)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 3)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某电视剧出现了 “一个因私自出海与

4、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 ”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 执行了 “重农抑商 ”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 ”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府禁止民间私自同外国人互市贸易。联系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发生在明清时期。 A、 D 说法错误;C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选 B。 考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首先, “闭关政策 ”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

5、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 “闭关政策 ”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 “闭关 ”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 “闭关政策 ”的客观原因。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犁牛耕的使 用 B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C诸侯国推行税制改革 D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开展的变法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

6、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故选 A。 考点:井田制的瓦解 点评: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 ”字,因此称做 “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 赋。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 ( ) 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闭关锁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过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汉初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

7、武器,不得乘坐车辆;商人的子孙后代不得做官,不许购买土地。汉初统治者通过这些措施来限制商人,达到 “重农抑商 ”的目的。A、 C、 D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重农抑商 ”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 “抑商 ”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则材料体现了封建政府是如何限制民间手工业的? ( ) A课以重税 B控制机户 C低价

8、派织 D限制其规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重农抑商 ”政策。分析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政府明令规定,机 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反映了封建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故选 D。 考点: “重农抑商 ”政策 点评: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 A在专门的 “市 ”里卖瓷器 B在居住区

9、开绸缎店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在长安的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朝时期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城郊和乡村有了草市。 A、 C、 D符合唐代市的特点, B项不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市的变迁 点评:宋朝之前,县治以上的城市,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这种对市严格的空间、时间的限制,到北宋时被打破。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

10、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代之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正是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 1) “刀耕火种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 2) “石器锄耕 ”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 3) “铁犁牛耕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

11、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你耕田来我织布 ”反映的是 “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 都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规模小,十分脆弱,农民徭役沉重,生活贫困,容易失去土地、破产流亡。故 不符合史实,选 B。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西周时期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 A不受官

12、府控制 B由官府控制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 “工商食官 ”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故选 B。 考点:官营手工业 点评: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产品精美;市场不流通,只供官府使用;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用于官府及皇室使用。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彩瓷和珐琅彩等瓷器。根据这一考古发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 ( ) A汉朝 B清朝 C宋朝 D唐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北

13、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青花瓷出现于元代;彩瓷和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时期。所以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清朝,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点评: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器、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被誉为瓷都。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 .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 )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故选。 考点:古代商业

14、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6、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卷七中这则 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 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外国的货物不是生活必须的物品,可以说是中国不缺少的东西。断绝关于这些商品的贸易便可以同外

15、国隔绝,从而使外国寻衅冲突的理由不能产生,外国即使想窥探觊觎我国怎么可能得呈呢!可见,清朝统治者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 C。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 “闭关政策 ”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 “禁海 ”。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 “严格限制 ”不等于 “绝对禁止 ”。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著名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 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成就之一。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17、的方针;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构想。故选 A。 考点: “一国两制 ”的构想 点评: “一国两制 ”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北约的成立 “冷战 ”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1947年 3月, “杜鲁门主义 ”的出 台是 “冷战 ”全面开始的标志

18、。故选 B。 考点: “冷战 ”政策 点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措施等都需要掌握。 当今的世界,美国实力超强,西欧、日本紧随其后,中国、俄罗斯遭排挤,世界已形成美、日、欧三极格局。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机世界;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当

19、今世界格局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多极化在加速发展。题干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 世纪 70 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 )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

20、,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世纪 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A项正确;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但并没有消除贸易摩擦, B项错误; 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年,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也是在 2001年,根据时间信息均可排除。故选 A。 考点:欧盟建立的背景 点评:欧盟建立的影响: 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

21、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选 B。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

22、后建立的两极 格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 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英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客观积极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长时期的和平 ”即双方势均 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地区的冲突仍然存在

23、。 A项与材料不符, B、 D两项与史实不符。本题选 C。 考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点评: “冷战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 “冷战 ”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 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等。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提出了和平统一 和 “一国两制 ”的方针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A B C

24、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都是推动两岸交流的因素,故选 D。 考点:海峡两岸的交流 点评: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 1)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 2) 1981年 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系统阐明对台的基本方针政策。 ( 3) 198

25、2年,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 4) 2005年 3月 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宗旨是:为了反对和遏制 “台独 ”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 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 世纪 70 年代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第三世界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

26、重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 10月,第 26届届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 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故选 C。 考点: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点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表明联合国中力量对比生巨变,第三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 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更加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的是 ( ) A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新

27、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美建交 答案: B 试题分析:受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故选 B。 考点:中日建交 点评:中日建交,结束了中日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 )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C指导处理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D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3年 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

28、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正确政策,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选 A。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 2004 年 6 月 28 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 50 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其生命力所在的根本原因。他说: “其一,它提供了 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

29、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1949 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

30、953 年提出的; D求同存异是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A 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故选 C。 考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它包括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在新的 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就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的提出 “求

31、同存异 ”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 ) A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B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5年 4月 18日 -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地区举行的没有殖民主义者参加的第一次历史盛会。由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并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为会议成功奠定了基础。 D项不是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新中国初期的重

32、大外交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下列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是 (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国际会议 C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D不结盟运动会议 答案: B 试题分析: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

33、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A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C项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 D项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选 B。 考点:本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点评: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有:( 1)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对日内瓦会议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周恩来在会议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 周恩来提出 “求同求异 ”方针,促进会议圆满

34、成功 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 周恩来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积极推动下,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 周恩来提出 “求同求异 ”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错误。 故选 C。 考点:日内瓦会议 点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下列关于 “一国两制 ”

35、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 “一国 ”是 “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国两制 ”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统一的中国 ” 是 “一国两制 ”构想的前提。特别行政区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而并非 “完全自治 ”, A项错误。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

36、中说: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奥巴马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实力增强,而美国实力却相对下降。这表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A、 B、 C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D。 考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

37、大国。欧盟的成立,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经济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961年 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 ( )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冷战局面出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不同两个对立阵营 ”指的是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38、的宗旨和原则,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选 B。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 90年代后多个 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1948年,在一批运往希腊的物资上印有这样的标志,标志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正中写有 “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 ”的标语。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相关 (

39、) A “铁幕 ”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的信息 “1948年、希腊 ”、 “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 ”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美国于 1947 年实行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故选 C。 考点:马歇 尔计划 点评: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但美国也通过援助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杜鲁门主

40、义的提出 C 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和华约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世界格局。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 D。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和多极化加强的历程。 “冷战 ”的表现、 “冷战 ”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多极化的表现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以图文材料设置情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判断和认识能

41、力。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这一现状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是 ( ) A两极格局 B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一统天下 D多极化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些因素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选 D。 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点评:当今世界格局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多极化加速发展。世

42、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巨大变化。同第三世界崛起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 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955年召开亚非会议 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 雅尔塔会议和 古巴导弹危机都和两极格局有关,与第三世界崛起没有直接关系。故选 D。 考点:第三世界兴起 点评:毛泽东同志在 70年代对世界政治、

43、经济力量作出了科学的划分,他根据50年代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状况,指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对于孤立霸权主义和进一 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 “一个胡桃的两半 ”,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 “冷战 ”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属于冷战政策,目的都是反共反苏,毫无疑问都是围绕

44、美国自身的利益。 A、 C、 D符合史实。但杜鲁门主义包括军事和经济方面;而马歇尔计划则是纯经济的援助,不包括军事援助方式。故选 B。 考点:冷战政策 点评:冷战是美苏之 间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激烈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遏制苏联;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在政治上成立了共情局;经济上推出了经互会;在军事上成立了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欧共体从 1967年成立之初的 6个成员国,发展到 1986年的 12个成员国,2004年 5月,欧盟发展到 25个成员国。 20世纪 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有( ) 地域上接近

45、民族文化传统接近 内部经济联系密切 联合自强,应对超级大国威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联合的原因和有利条件:西欧各国地域上相邻,民族文化传统接近;二战后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在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欧洲国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与美苏等大国抗衡。故选 C。 考点:欧洲的联合 点评:欧洲联合的影响: ( 1)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经济实力大增; ( 2)随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进一步加强政治联合; ( 3)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格 局走向多极化

46、。 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 “坦克式民主和自由 ”。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 ) A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多极世界的一员,维护世界和平 C欧盟外交的代表,充当和平的使者 D两极世界的一极,继续推行冷战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表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故选 A。 考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点评:本题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材料考查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样的题目还有: “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

47、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 “裂痕 ”,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 ”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国际格局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B、 “冷战 ”结束的,世界呈现 “一超 多强 ”的局面。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综合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 1)中国历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