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527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墨子记载: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 ”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的 “直接 ”这一关键词。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 B。 A、 C、 D项都不是材料直接反映的信息。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2、,精耕细作。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日不落帝国 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日不落帝国 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 ”,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为其建立世界殖民霸权创造了条件,因此选 A。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材

3、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 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题干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在掠夺非洲等落后地区财富的过程中,同时把欧洲的思想文化传播到非洲等落后

4、地区,体现出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故 A项正确。 考点:殖民扩张 点评:运用同样的材料,本题还可以设计考查: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 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对此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代表其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B 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代表其主要目的是殖民掠夺 C 500年后非洲人拿着圣经代表其受到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D这一变化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是殖民掠夺,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

5、,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故选 A。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反映了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企业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

6、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 C。 考点:垄断组织的出现 点评: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 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相关的知识。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世界

7、市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必然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地区。 A、 C、 D都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 19291933 年的大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这一对矛盾就无法解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避免。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

8、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 ”是为了削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从缓解社会矛盾等角度,提出建立 “福利国家 ”的主张;实施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了社会平等;福利制度助长了人的惰性心理;国家福利与保障就业和收入不能划等号, A、 C、 D 三项均不正确。社会福利的核心是为了削减贫困, B 项符合题意。 考点:福利国家制度 点评: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行了福利国家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在于改善人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消极影响是导致国家不堪重负

9、,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 9030万公顷,只及 1913年的 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 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 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 112%。出现 1921年和 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 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21年之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

10、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无法获得自己多余的粮食,因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1921年以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的负担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 正确。故选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 1936 年以后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是在 1928 年后实行的,因而 错误。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局面的情况下进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交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1、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B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实现工业 化是斯大林时期,1928-1937 年,苏联执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选 C。 考点:斯大林模式 点评: “斯大林模式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的高度集中。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

12、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经济出现重大滑坡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较低。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片面发展带来的恶果。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选 B。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A项说法错误;C、 D项经济均衡、健康发展与漫画 “片面的经济 ”这一主题不符。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

13、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 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 自 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苏联经济改革和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斯大林体制带来的弊端,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这种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造,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 改革虽都取得一

14、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D项正确。 考点:战后苏联的改革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 ”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所说的 “美元特权 ”是基于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15、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美元特权 ”和所学史实可知, “布雷顿森林体系 ”规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政策,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A项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 C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 D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组织。故选 B。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 “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

16、用。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以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请你为下边的漫画选择合适的标 题 A迅速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B日益发展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 D艰难前行的独立国家联合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片的十二颗星星可判断是欧盟的旗帜,展开的画卷反映了欧洲联盟不断扩大。故选 C; A项不结盟运动、 B项北美自由贸易区、 D项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旗帜都和漫画图片不符。 考点:走向联合的欧洲 点评: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用历史漫画,不仅

17、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能力。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传播天主教 掠夺金银财富 推动商品输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 ”说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有利于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说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有利于传播天主教,因此选 A;材料并没 有涉及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掠夺财富

18、和输出商品, 项可以排除。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对于材料型选择题,第一步,提取信息。阅读题干中的新材料、新情境,捕捉有效信息。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审清选项含义。第二步,转换信息。回忆、联想教材知识,思考该题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点。第三步,整合信息。综合题干要求、选项信息和教材知识,整合出正确答案:。 20 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 “洋 ”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 “昼出耕田夜织麻 ”,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 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9、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描述,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接受了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而内陆地区,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 C项正确。 A、 C项与材料内容相反; D项不符合题干关于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的描述。 考点:近代社会社会变迁 点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城乡居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封闭的地区,其影响还远未渗透。材料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下列古代中国生产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耦犁 曲辕犁 冶铁鼓风水排 铁制农具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

20、的掌握。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国语 晋语记载: “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 A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C手工业开始成

21、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西周时期 工商业由官府经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手工业者和商人从官府领取俸禄。 A项说法错误,此时尚未出现私营工商业; B项错误,春秋时期才出现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早在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故 C项也错误。故选 D。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 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私营手工业和

22、家庭手工业都是在春秋时期以后出现的。 在 19121922 年的十年间,荣氏兄弟新办的面粉厂和纱厂达到 14 家之多。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 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群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等运动的推动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和民国建 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解答该题时把握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19121922 年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 “短暂的春天 ”。国民政府于 1935年实行 “币制改革 ”,故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做对该题。本题选 C。 考

23、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点评: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 辛亥革命的影响; 民国临时政府推行鼓励实业的政策;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 ”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 1947年) 产品名称 占国统区 % 产品名称 占国统区 % 钢铁 98 硫酸 80 电 78 纺锭 60 煤 80 机制糖 90 出口植物油 70 机制纸 50 资料来源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3辑,第 1446页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 国家资本的垄

24、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C. 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表格的数据可知, 1947年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绝大多数,处于垄断地位。 1947年国统区的经济濒于崩溃,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四伏, A、 D项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并不是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 C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点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 1927 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1937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受官僚资本和日、美帝国主义的压榨而日

25、益萎缩下去。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故 正确;在近代,民族工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占绝对优势,排除 ;根据材料反映的经济格局分布特点来看,可

26、知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正确;由题干中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叙述可知近代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 。故选 B。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下列是对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27、 7.1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 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改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及其相关内容的掌握。从 1952年个体经济 71 8的数据可以看出 A项是正确的; 1956年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分别占比 32 2和 53 49可以看出 C项是正确的。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占比是0 可以得出 D 项是正确的。合作社经济也属于公有制经济,所以 B 项是错误的。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到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

28、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横批 “综合 平衡 ”,这是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球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注解的国民经济建设路线或方针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人民公社化 ”和 “大跃进 ”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 “1962”、 “农轻重综合平衡 ”可知是 60年代初纠正左倾错误的八字方针。针对总路线、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A(

29、1953年)、 B( 1958年)、 C( 1958年)项,故选 D。 考点:国民经济的调整 点评:在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 “八字方针 ”的具体指导下,到 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下图来自家乡的喜讯是 20世纪 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 “20 世纪 80

30、 年代 ”、 “农村有了自己的地种 ”两条信息,可知当时农村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 B。 A 中共八大召开于 1956 年,C中共十四大、 D十五大分别召开于 1992、 1997年,都和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均可排除。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2011年达 5397.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 14.8%。与这一成就的取得直接相关的对

31、外政策有 经济特区的设立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使得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项符合题意;我国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位于广东、福建和海南省,江苏省没有经济特区,故排除 含 的选项,本题选 C。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点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服饰和习

32、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联,下列流行时尚中,与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 A中山装的普及 B剪辫易服的出现 C改良旗袍的流行 D列宁装的盛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20世纪 50年代,与苏联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关系密切。体现在社会习俗方面,国内列宁装盛行,故选 D。 A、 B、 C项都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国内重大政治事件有关。 考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点评: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33、展; 政治上: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其他原因: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等(如旗袍)。 晚清 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辛亥革命成功使女子获得了解放 C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女报从介绍 “贤妻、孝女 ”转向 “女爱国者、女政治家 ”,反映了女报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到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通过向妇女介绍西方的 “女爱国者、女政治家 ”,培养妇女的公民意识和参政意识。材料并未

34、涉及革命与改良思想,女报的变化也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晚清时期),排除 A、B项;晚清时期女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并不能与男性完全平等, C项表述错误;故选 D。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点评: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要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 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综合题 ( 12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

35、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街道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 85%,生产资料占 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 96%,工业品占4% 材料三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 “计划经济 ”和 “市场经济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

36、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 4分) (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2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 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 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 4)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 2分) 答案: ( 1)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政府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 4分) ( 2)中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分) ( 3)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分)

37、 影响:忽视了经济客观规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 ( 4)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分) 试题分析: ( 1)该问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有: “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 ”、 “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 ”、 “坊市制度的崩溃 ”等等。 (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外国的工业品增长很快,而出口的初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增长速度更快,这表明中国逐渐被卷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当中,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在经济体制方 面实行了高

38、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导致 “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第二小问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4)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要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考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经济 点评:根据近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在掌握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四个结合: 经济史与政治史相结合,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经济发展对当时政治统治的决定作用和政治统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史与思想文化史相结合,以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中外经济史相结合,以中国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同

39、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异同及原因。 古代经济发展与当代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古代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古代经济发展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与教训。 ( 13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难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源感到要使中国生丝在国际上有立足之地并能在竞争中取胜,非兴办机器缫丝厂,用机器缫丝不可 陈启源特别注意改进和健全蒸汽方面的机器,不断更 新工厂设备。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色泽洁净,弹性也较大,因而销路通畅,价格大增,比土丝高出三分之一 1881 年南海知县派兵把各处缫丝机器一一查封。 抵抗与吸收 材料二 国民政府于 1946年 1月成立中国蚕丝公司(简称中蚕公司

40、) 当时的文汇报揭露: “查此次中蚕规定春鲜茧价格,每担仅 10万元,而实际收价,且有低于 7 万元者,但蚕农成本,以种价每张要 1 万以上,再加桑叶人工,每担成本至少要 15万元。乡农呼怨无门,或忍痛斩售,或忍痛砍桑。 上海丝绸志 材料三 从上海解放这一天起,上海市军事管制委 员会派了军代表及其工作组接管了中国蚕丝公司。 1955 年丝绸全行业被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公私合营。从 1950年至 1957年下半年出口的丝绸创汇可换取的物资相当于可建无缝钢管厂 47座, 5万锭纱厂 109座,钢材 600万吨。 上海丝绸志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启源创办的第一家缫丝厂的名称

41、及条件。( 3分) ( 2)据材料二,判断 “中蚕公司 ”的性质。( 2分)分析此公司经营模式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2分) ( 3)据材料三,概括上海解放后丝绸企业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意义。( 4分) ( 4)综合上 述材料,影响中国丝织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答案: ( 1)继昌隆缫丝厂。 (1分 ) 吸收工业革命成果,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 ( 2)官僚资本。( 2分) 蚕农利益受损,不利于民营蚕丝业的发展。( 2分) ( 3)接管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分 )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建设。 (2分) ( 4)政府的政策;民族独立与解放;企

42、业的技术创新。( 2 分,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陈启源创办的第一家缫丝厂是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第二小问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 2)依据材 料二可知,国民政府于 1946年 1月成立的中国蚕丝公司属于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中蚕公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收购春鲜茧,严重损害了蚕农的利益;垄断经营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材料三指出: “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了军代表及其工作组接管了中国蚕丝公司。 1955 年丝绸全行业被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公私合营。 ”党和政府接受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些企业出口创汇,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43、筹集了大量资金。 ( 4)结合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因素回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官 僚资本的压榨、政府的政策等等。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19121919 年短暂春天; 19271936 年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建国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 12分)罗斯福 “新政 ”是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面,美国的发展尤为显著。 在美

44、国政府自由放任政 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触市场的活跃。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美国已进入了 “永久繁荣 ”阶段。 材料二 罗斯福宣誓就职 遵守工业法规的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 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 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 350亿美元。 20世纪 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新政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美国 “永久繁荣 ”破灭的标志是什么?( 2分)分析

45、“破灭 ”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4分) (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两项措施?( 2分) (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4分) 答案: ( 1)标志: 1929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2分) 原因:自由放任刺激资本家盲目生产;过度的贫富悬殊,使购买力下降;分期付款、股票投机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4分,任意两点即可) ( 2)措施:恢复工业生产或通过 全国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 2分) (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国家的责任。( 2分) 影响:帮助美国摆脱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2分) 试题分析: (

46、 1) 20世纪 2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蕴含着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经济 “永久繁荣 ”破灭的标志。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 “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 ”; “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触市场的活跃 ”;贫富差距加大,市场购买力下降。 ( 2)材料二的图片 “遵守工业法规的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 ”反映了新政 对工业的调整; “田纳西水利工程 ”体现的是新政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 ( 3)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美国出台了 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 350亿美元。 ”国家

47、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实行。影响: “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 ”; “新政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 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