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531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西景德镇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梭伦做出的 “贡献 ”不包括 A废除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 C创立四百人会议 D组建陪审法庭 答案: A 试题分析: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指的是废除平民所欠债务,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而不是原来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雅典还是奴隶制国家,故 A 是错误的。故选 A。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组建了陪审法庭,为雅典的民主制做出了贡献。因此 BCD 均正确。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

2、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其改革中有很多是倾向于平民的措施,除了材料中的政治措施外,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这些措施也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19世纪 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 “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 “其 弊害大不可测 ”,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 “样板 ”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

3、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故选 D。 A项不能体现出 “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 ”的内容。 B项错误,明治维新并未涉及这一内容。 C项错误,不是效仿,而是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私人。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基本特征。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其后,又把政府创办的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私人;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呈现出多种文明并存的现象。 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

4、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 答案 : A 试题分析: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故选 A。 C项是明治维新的产物, B、 D两项表述不确切。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由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领导的运动,最终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

5、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政府的保护下,日本的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良好的经济基础日本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明治维新也使日本 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

6、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最能反映材料的选 B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根据分析可知, 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进入 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盛行,为亚洲和 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874年,日本人将 “Science”翻译成为 “科学 ”,后于 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

7、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学一词由日本译出,当时在进行 “明治维新 ”; 1915年传入中国,当时新文化运动高举 “科学 ”和 “民主 ”的大旗。故选 B。 AC 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并未引进西方的科学思想; D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与材料明显不符。 考点:明治维新与新文化运动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科学一词就是明治维新期间翻译而来,后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文

8、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主要通过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解放人民的思想。在运动中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反对传统文化。解放了思想。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天皇剪去头发反映了日本下决心学习西方的文化态度。故选 C。 A项说法不全面; B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身份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内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文明开化,指在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

9、转变的现象。在明治初年,世相风俗从原来的封建社会出现大转变。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 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 重视发展教育 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 。故 ABC项错误。商鞅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改革了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废藩置县;都打破了原有的 等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

10、军功 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民;都建立了一支有 战斗力的军队:奖励军功,战斗力增强 建立近代军队。因此 正确,故选 D。 考点: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 点评: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常考的是明治维新的措施。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但是并不排斥本国的传统,呈现出多种文明并

11、存的现象。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是制度和文化,而中国 学习的是技术,因此日本富强起来而中国却以失败告终。从而指出了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故选 A。 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甲午战争的问题; C项错误,材料

12、主要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D项错误,材料并未上升到如此高度。 考点: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维修变法 点评: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废藩置县等;在后期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产业;在思想文化上文明开化。日本的学习比较全面,最终成功。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且只是学习的西方的科技, 最终失败,维新变法就是要纠正洋务运动的错误,借鉴日本的经验,学习西方的制度。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

13、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康有为赞同 “今为机器之世 ”,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选 B。 ACD三项都是材料的直接反应,都是 B项的表现。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

14、保留清朝统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裁汰冗员 废除八股取士 设立农工商总局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精简机构,裁汰冗 员 ”主要针对的是一部分腐朽落后的封建守旧势力,这一法令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此外,废除八股取士是大量的旧式文人失去了进取的出路,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因此 都是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 项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守旧势力关系并不明显。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发动的一场变法运动,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不断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15、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法令,希望能在短期内改造中国,但是并未设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矛盾尖锐激化,最终反 动势力发动了政变,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比近代化概念, C项最佳。 A项错误,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主导地位很快的失去; C项错误,维新变法主

16、张实行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 D项错误,儒家思想并不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也希望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但是维新变法思想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失败,不过维新思想的传播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 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 “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 目不暇接 ” B 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 鉴中记载:

17、“ 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 C 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D 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说的是经过钓鱼岛,路途岛屿众多; B项明确说明当时钓鱼岛被台湾管辖; C项说的是地图着色大陆与钓鱼岛相同; D项从日本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B项,因为 B项明确说明了钓鱼岛被中国管辖。 考点:钓鱼岛问题 点评: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岛屿,历史

18、上属于台湾的管辖范围。在近代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钓鱼岛,但是在二战后,日本退出所占的所有岛屿,包括钓鱼岛。 20世纪 70年代,美国擅自把钓鱼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近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值得高度警惕。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 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 A单一改革 B战争统一 C社会革命 D民族独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修一内容。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近代化道路,没有经历王朝战争(德国)、独立战争(美国)和社会革命(英国),故答案:选A。 BCD项根

19、据教材基本知识即可排除。 考点: 1861年改革 点评: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份土地的同时,也被剥夺的一干二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 发展。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渐走向了扩张之路。 马克思说: (阿里统治下的 )埃及是 “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地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阿里对

20、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的办法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阿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因此 均正确,故选 B。 考点:阿里改革 点评: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事件。阿里改革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在政治上整顿社会秩序,打击马穆鲁克势力;在军事上发展近代海军,创建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成为地中海最强大的海军。随着势力的增强,阿里走向了扩张之路,给埃及带来深重的 灾难。 战国策 秦策三载: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

21、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反映出: 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为田开阡陌封疆 ”、奖励耕战等措施 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可以看出 正确;材料明确说明后来无敌于天下,说明商鞅变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 也正 确,故选 B。 错误,商鞅变法的目的是统一天下。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

22、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B 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属于社会习俗改革。故选 D。 ABC 项均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商鞅变法在习俗上的内容,主要是考查的推行一夫一妻制。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

23、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虽然为大秦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秦帝国却经二世而亡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并未有百年基

24、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A项正确,孔子兴办私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B项 正确,战国百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 C项正确,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破坏,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思想上,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里的变化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工具的进 步

25、。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答案: D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无所有权,需要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死亡者或年满 70 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 项均错误。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

26、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北魏时期,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 ”,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 “始返旧墟 ”,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使 “州郡之民 ”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 A正确。 BCD项错误,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

27、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从社会进程上来说,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故选 D。 A项说的是生活方式, B项说的是民族融合, C项说的是综合国力,均未从社会进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

28、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文帝改革从政治上整顿吏治,建立俸禄制度,严惩腐 败;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答案: B 试

29、题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有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如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孝文帝改革通过迁都和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故选 B。 A项错误,商鞅变法并未有分配土地的内容; C项错误,商鞅变法未有汉化政策; D项错误,二者都受到旧贵族的反对。 考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秦国的富强,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

30、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学者梁庚尧认为: “市易法 的颁行, 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 “真正本质 ”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语句的转折词 “ 然而 ”,正确理解材料中梁庚尧的观点,它是说 “市易法 ”一方面表现为 “社会政策 ”,即 “摧制兼并 ”,另一方面表现为 “财政政策 ”,这才是其 “真正本质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所给的选项,对 “财政政策 ”予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包括 “市易法 ”

31、,是开源增收,而不是节流增收, A 项错误; B、 D 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符合题意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的比较细。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 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市易法于元丰八年 (1085年 )后陆续废除。 改革后仍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残余的事件是 A英国宗教改革 B加尔文宗教改革 C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D法国宗教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国宗教改革是在国王的主导下进行的,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的残余。故选 A。 BC 项宗教改革都是建

32、立了自己的宗教; D项宗教改革期间还发生了长达 30年的战争,最后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英国 16 世纪亨利八世,因为不满意教皇不批准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离婚,因为她没有生育,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可能旁落到其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所以在英国发起宗教改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成为英国的安立甘宗,英国国王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 伏尔泰说: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 ”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信仰得救 D因信称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 C、 D项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

33、革的主张,不是伏尔泰的主张,因此排除 CD 项。 A 项错误,明显与材料无关。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故选 B。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主张。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反对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与康德等,其中,康德把理性精神发展到成熟。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官员质问某人: “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

34、”这人坚持: “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 ”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 A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 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马丁 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判断选 C项。 A项错误,材料讨论的是基督教的问题,古 希腊时期与材料不符; B项错误,布鲁诺并未提出信仰得救的原则; D项讨论的应该是进化论。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是西欧 16

35、世纪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等。主张信仰得救,信仰的依据是圣经,而不会教会,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建立了相对廉洁的教会,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改革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8分)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 ,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 张之洞劝学篇 变法第七 请回答:(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 9分) ( 2)同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各顺应

36、了什么历史潮流?两次改革从社会转型角度又有何相同之处 ( 6分) (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 为什么?( 3分) 答案:( 1)看法: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国家发展强大。( 2分) 说明: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整顿吏制,革除旧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 ( 4分)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 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2分)因此张之洞的看法符合事实,较为客观公 正。( 1分) ( 2)不同潮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侧重于顺应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潮流;( 2

37、分) 商鞅变法侧重于顺应了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各国为争霸纷纷富国强兵的潮流。 ( 2分) 相同之处:都实现了向封建化的转型。( 2分) ( 3)没有。( 1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 一体。( 2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注意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和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 (1)问实际上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是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第 (2)问要注意 “社会转型 ”的限制词,主要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第 (3)问要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回答。 考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点评: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

38、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 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政治上整顿吏治,建立俸禄制度,严惩腐败;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

39、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 业等 10 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 “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 材料二 俄国 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 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 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

40、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 “忠君 ”“爱国 ”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 1864 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担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8分) (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7分) 答案:( 1)同:重视实业教育、忠君报国思想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异:日本重视普及国民教育;俄国教育受封建神学影响较大。( 8分) ( 2)俄、日都重视实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的实际

41、有用的人才,促 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 7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和俄国都十分重视把教育,同时二者的教育都保留了军国主义的内容。二者教育的不同点在于是否重视实行国民教育。( 2)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二者通过教育同促进了本国的国家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军国主义化也带来了侵略扩展等严重的问题。 考点:近代日本与俄国教育 点评: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重视教育,引进西方的科技,培养人才,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日本迅速的摆脱了殖民地化的状态,走向了扩张之路,成为了强国。俄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作用类似,又是在推动过国家发展的

42、同时军国主义盛行,对外扩张给邻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材料一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 “修约 ”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 1868年 2月至 1870年 10月访问了欧美 11个国 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 “节制和温和 ”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

43、响。 1871 年 12 月至 1873 年 9 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 “求知识于世界 ”,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 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 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 ;(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6分) ( 2)

44、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4分) 材料二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 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 1898年 11月 25日) ( 3)为了 “打破鸡蛋 ”,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分) ( 4)材料中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 “打破鸡蛋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45、分) 答案:( 1)出使目的不同:中国为了劝阻列强 “修约 ”,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 条约。向西方学习。( 2分)成员组成不同: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2分) 态度不同: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分) ( 2)主要差异: 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任答两点得 4分) ( 3)改革措施: 废藩置县,建立中央

46、集权; 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 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3分) ( 4)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者 “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 2分)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封建势力强大。(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 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考查学生进 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

47、3)此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 4)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 “ 除旧布新 ”理解材料的含义。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 考点:明治维新和维新变法 点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明治维新后 的日本也走向了扩张之路,给亚洲各国带来了灾难。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宣传,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