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534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崇仁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妻室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 20岁) B四哥( 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 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 22岁) 答案: A 试题分析: 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包括两点内容:嫡出、长子。因此只有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嫡长子继承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要牢牢把握继承大位的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嫡出,妾的孩子不行;长子,女孩不行,如长子身故

2、,由次长子继承,以此类推。除宗法制外分封制、礼乐制度也是掌握的重点。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 “完善 ”的含义是( )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始自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因此 均错。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他们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成熟的重要标志。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点评: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各项制度不断地完善发展。以三省六部制和科

3、举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和选拔官吏的制度的实行,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 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 3 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 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 1 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城市建设反应的是等级制度,而不是经济实力的差别;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尚未建立中央集

4、权制度;因此 AB项错误, D项材料未体现。西周实行严格的礼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都要遵守 不同的等级规范,不能僭越,城市建设就能体现这一点。故选 C 考点:西周的礼制 点评: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不同的等级行不同的礼,奏不同的乐。归根到底是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这三大制度相关的内容需要掌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 中四上提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 一尊 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 “封建制度 ”指的是 (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5、“周天子具有 一尊 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可知,封建指的是分邦建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而不是我们常说的封建制度。因此 A正确 B错误; CD两项也明显错误,没有把握到古籍中分封制的内涵。 考点:古代 “封建 ”一词的理解 点评:分封制目的是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 “封建 ”二字意思完全不一样,学生应该准确的把握。 一古代算数例题: “今有大夫、不更、簪 、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 ”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 1又 2/3、 1又 1/3、 1、 2/3、 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

6、色 ( )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材料体现不出; B项明显错误;个人的地位不是在猎鹿活动中决定的,而是由个人的身份决定因此 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分配的不同,反应的是他们各自爵位的高低,反应的是等级秩序。故选 D 考点:古代的等级秩序 点评:古代等级制度严格。相传在西周就有周公制定等级制度,以后各朝无不沿袭。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西周的分封制、秦时期的皇帝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等都需要把握。 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 ) A推行郡县

7、制 B颁布 “挟书律 ” 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D实行三公九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郡县制的推行目的是 为加强中央集权,与愚民政策无关;实行土地私有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实行三公九卿制是为了加强皇权,都与愚民政策无关。因此 ACD三项均错。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钳制了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被打破,最为典型的体现了愚民政策。故选 B 考点: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在政治上实行郡县制,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在思想上,焚书坑儒,颁布 “挟书律 ”等。 一位历

8、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 “皇权下的民主 ”、 “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 行政体制,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中外朝制是西汉汉武帝时实行的削弱相权的重要措施;内阁制度是明朝实行的国家制度,大权统于皇帝。因此 ABD三项均未体现 “民主 ”来。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大权皇帝掌握,体现 “皇权下的民主 ”。故选 C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

9、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 “半殖民地 ”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 “半封建 ”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实际上是保留有中央政府,名义上还是独立自主的,但是国家自主权有很多已经失去,外国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国;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即保存了封建主义,同时国内又有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因此 ACD 三项都是正确的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并不能

10、从字面上 解释,认为一半是封建 ,一半是资本主义。故选 B 考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理解 点评: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政治上丧失了部分主权,经济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半殖民地化发展的历程也需要掌握。 英国虎门条约取得了 “领事裁判权 ”,这意味着( )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政府的事情 答案: C 试题分析:领事裁判权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由外国领事裁决,中国无权管理。因此领事裁判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不能完整的行使司法主权,中国的司法主权

11、遭到破坏。故选 C。领事裁判权涉及的是法律领域,与贸易无关;B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领事裁判权 点评:领事裁判权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南京条约的其他内容包括议定关税等内容也需要把握。 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黄海海战 刘永福黑旗军 义和团运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基本的历史知识。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的是中日国家政府间的战争。因此 项不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 都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抗击列强侵略

12、的斗争。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 点评: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大线索:外国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就抗争史而言,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除此之外,外国侵华史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把握。 马关条 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关条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时代背景下签订的,内容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D。 A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要求; BC 两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3、出现。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自 16世纪以来,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数次变化: 16到 18世纪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侵略的主要的方式暴力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阶段。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后,工厂纷纷建立,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产品不断的增多,因此发动了鸦片战争要打开中国市场。故选 C。 A为直接原因; B项从南京条约的内容和

14、当时的背景来看,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D项明显错误。 考点:鸦片战争的原因 点评: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应该放在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中去分析。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与此相关的鸦片战争的内容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实际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

15、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故选 A 考点: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矛盾和它们的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各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措施需要准确把握。 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 (或机构 )不包括 ( ) A御史大 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答案: D 试题分析: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官员,负责监察中央百官;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都察院是明清时期设置的监察官员。因此 ABC 三项都属于监察官员。参知政事是宋代中央负责行政事务的官员。故选 D。

16、 考点:古代监察机构 点评:古代监察机构是历朝历代为了确保官僚机构的廉洁高效正常运作而实行的制度。与此相关的负责监察的官员还有宋代的设置通判等。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注意历史相关知识的线索。 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 )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 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责 C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 D直接接受中央政府命令和监督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为二者相同点,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 B项也是二者相同点,二者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责。 D项是二者的不同点,郡县制受中央政府命令,但是分封制则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这不是二者最大的不同。郡县制长官有中央任命,分封制

17、下是世袭的,这确保了郡县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故选 C 考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下,地方官员是世袭的,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但是在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任命,可以随时撤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监察为主要职能 B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C属于地方行政区划 D分为 13个主要监察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监察地方的官职。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全国的监督,把全国划分为 13个州,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因此 ABD均正确。刺史不是行政区划,故选 C 考

18、点:刺史制度 点评:刺史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重要内容。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 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 CD错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但是为了防止个人决

19、断失误较多,先由大臣们商议,最后由皇帝定夺,这样可以使决策失误有所减少。故选 B 考点:秦朝政治体制 点评: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其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分封制、行省制等也需要掌握。 下列有关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创设于清朝雍正帝统治时期 B行政开放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D便利了皇帝进一步集中军政大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期设置的中央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因此 ACD三项均正确。军机处的设置体

20、现的是皇权的加强,行政权力进一步的集中而不是开放。故选 B 考点:军机处 点评:军机处是雍正帝时设立的,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与此相关的常考的知识点有明代的内阁制度、废丞相等相关的内容需要掌握。 清朝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专制皇权不断得到空前强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军机处的相关知识。从材料可知,军机处接到公文后,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故选 A。材料体现不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军机处大臣只是上传下达的职责,并

21、无决策权;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是材料说的不是这个角度。因此 BCD均错。 考点:军机 处 点评:军机处是雍正帝时设立的,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与此相关的常考的知识点有明代的内阁制度、废丞相等相关的内容需要掌握。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以上各个制度实行的时间。 是在宋朝时期; 是在明朝时期; 是在清朝时期; 是在唐朝时期。故选 D 考点:历代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和相

22、权的矛盾。历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所采取的措施,是考试的重点,需要把握。 赢政统一全国后,称 “皇帝 ”,自称 “朕 ”,命令称 “制 ”或 “诏 ”,印称 “玺 ”。以上材料说明( ) 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 “王 ”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A项说的是该称号的原因; CD两项错误,并非 效法先王,而是超过先王;实行法治。故选 B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其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

23、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分封制、行省制等也需要掌握。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 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说法错误,唐代的体制是以分权得以集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任人唯贤的原则无关。因此 错误。但是,三省六部制的推行,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因此 正确。故选 D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中央官制,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

24、段的标志之一。在这个知识点上,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程序和评价等都需要掌握。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说这句话的应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 ”可以看出在此时废除了丞相,因此应该为明朝朱元璋,即明太祖,故选 D。汉武帝设置中朝削弱相权;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置二府三司制,都是采取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 ABC 错误。 考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

25、评: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 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 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 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

26、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选 C。 A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 B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君臣关系的紧张,而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 D项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明清两朝实施的 “改土归流 ”,其正确含义是 ( )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 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 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答案: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7分)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

27、(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 “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如图 问题: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8分) ( 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 9分) 答案:( 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 2

28、4=8分) (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或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 中于皇帝手中。( 6 分)本质: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1)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 2)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

29、;唐宋专制主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设军机处等。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 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的加强。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上。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需要掌握。 阅读下列材料:( 17分)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 598年 )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30、(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年 )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 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宰:地方官 ),据天下之雄国,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中统、至元间 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 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 百官志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4分 )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分 )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 这些制 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6分 ) (4)综合上述材

31、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4分 ) 答案: (1)对象:王族; (2分 )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2分 ) (2)信息:春秋战国时湖,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 (共 3分,任答 3点 ) (3)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2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同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 (或对 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每点 2分,共 4分,任答 2点 ) (4)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

32、治 (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 );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每点 2分共 4分。任答 2点。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的是一些历史基本知识( 1)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是以同姓亲族 为主,此外还有姻亲功臣等。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2)此题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提炼概括:春秋战国时湖,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 、县,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 3)根据材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 ”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郡县制,根据材料 “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可知

33、材料四反应的是行省制。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 4)古代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特点是一个常考的知识点,需要记住: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 点评: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 如图,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6分)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 1) 这三个条

34、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6分) (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6分) ( 3) 图 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 4分) 答案:( 1) 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6分) (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分) (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 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4分) 试题分

35、析:( 1)此问为基本知识的考查。南京条约是在 1842年签订,是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 1895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是在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2)此问可结合教材内容作答: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列强在华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自此合流,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考点: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矛盾的变化 点评:随着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主要矛盾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主要矛盾为阶级矛盾; 义和团运动时期表现为民族矛盾,但是到了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矛盾开始合流,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