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祖冲之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B沦为债务奴隶的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国王住在山岗上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答案: D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ABC都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 D不对,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的比较。 改革 梭伦(奠基) 克利斯
2、提尼(确立) 伯里克利(顶峰) 选区 以血缘为基础的 4个部落 以地域为基础的 10个行政选区 以地域为基础的 10个行政选区 公民权力 解负令,个人自由不容侵犯;按财产划分等级。 五百人会议对全体公民开放 无等级和财产的区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享有津贴 常设机构 4个部落各选 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以抽签方式从 10个选区中各选 50人组成 “五百人会议 ” “五百人会议 ”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轮值主席,执掌最高权力 司法机构 陪审法庭 陪审法庭 陪审法庭 军事机构 设立 “十将军委员会 ” 设立 “十将军委员会 ” 监督机制 陶片放逐法 陶片放逐法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
3、)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 答案: C 试题分析:排除两者的不同点即可, A 不对,这符合庆历新政而非王安石变法;BD不对,这符合王安石变法而非庆历新政; C符合,两者都因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而失败。 考点: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点评: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在 “九十五条论纲 ”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
4、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背景 根本原因: 1516 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原因:罗马教迁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导火线: 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目的:摆脱罗马教迁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再结合题干 “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可见是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因此 D符合。 ABC三项都
5、是站在教会的立场上,与马丁 路德的主张刚好相反。 考点:本题 考查宗教改革。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是学生考试时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是材料题迷你版的 “改头换面 ”。它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引入新材料(文字、图表),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然后设计出备选项。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 ” 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B主张国家权利为神所授 C主张政教合一 D教皇 权利高于王权 答案: A 试题
6、分析:根据题干 “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 ”可见是否定教会、教皇的权威,只有 A符合; BCD都属主张维护教会、教皇的权威,与题干相反。 考点: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点评:解答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是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史学基本理论分析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 “选民 ”和 “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 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 B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
7、想 C封建制度解体时期新兴思想的出现 D希望继续维护天主教会权威的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BD 不符合,与题干相反;C是对题干所述历史现象的简单概括,而没有指出实质。 考点: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点评:此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要求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题目在考查考生材料阅读能力的同时,更侧重考查了考生透过现象抓历史本质及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下列关于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主张人在出生前上帝就先定了他后天
8、的命运 主张建立民主的、共和制的教会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A B C D . 答案: C 试题分析:排除两者的不同点即可, 不对,这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而非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普遍要求反对教皇、教会的权威,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 “民族教会 ”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 “廉价教会 ”。 考点: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比较。 马丁 路德主张 加尔文主张 1、思想的核心是 “因信称义 ”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1、坚持
9、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阿里改革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其决定性的原因是 ( ) A阿里只进行了局部性的变革,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变革 B阿里的改革缺乏群众基础,没得到社会成员的有力支持 C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对现代化的改革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 D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答案: A 试题分析:四项都与阿里改革失败原因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
10、几方面解答。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 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失败原因就根本原因而言,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但其改革是在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失
11、败是必然的。 因此 A是决定性的原因, BCD是具体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阿里改革。 点评:认真辩解这三个基本概念:根本原因: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直接原因: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重要原因: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 中,有多重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显著地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 “穆罕默德 阿里是 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 ”,是 “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体现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 )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
12、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 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影响:( 1)积极影响: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为亚非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国家。 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经济上: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 军事上:增强了军事实力,成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文教: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3、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因此 都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阿里改革。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早年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由求答项和冠之以数字序号的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组成。由这些不同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它们都是按一定关系(同类事件或现象)分解组合而成的。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 “我们不是走向胜
14、利,而是走向失败 ”你认为 “走向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项都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原因有一定的联系。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主要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客观上加速了农奴制改革的步伐。因此 B符合题意,ACD都是制度腐朽造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 象中存在着的原因与结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
15、语有 “主要原因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 “主要目的 ”、 “根本目的 ”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 “结果 ”等。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 ) 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 沙皇专制有增无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 属经济近代化的表现; 属政治近代化的表现; 属司法近代化的表现; 与题意相反,这是农奴制改革的局限而非促进俄国近代化进程的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
16、革。 点评:本题从被选项排列组合的特点得知: 中有一项是错误的,其中 排除后可得出答案:。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史学界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 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这次改革( ) A顺应了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B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 C彻底改变了俄国政治体制 D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答案: B 试题分析: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 B 符合题意。 A 不对,从生产力
17、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主要原因,而且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政治仍带有沙皇专制色彩; C不对,错在 “彻底 ”两字; D不对,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考点: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然后联系俄国农奴制改革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影响来考虑。首先必须准确辨析有关概念的含义,其次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 )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 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为资产
18、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号召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B不对,中下级武士已经资产阶级化,但与封建势力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C不对,日本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D不对,只是对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由资产阶级化得中下级武士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 考点: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
19、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前后混淆,不分主次等。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 “脱亚入欧 ”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比较不同点,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措施 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
20、和通讯业。 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突出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因此 BCD都是相同点。 A则体现了日本经济的特色。 考点:本题考查日本明 治维新。 点评:这一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准确把握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和历史比较能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 ,一是注意题目的比较项 ,明确比较项要求 ,不能答非所问 ;二是注意题目比较的时空限制 ,防止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日本
21、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四项都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仔细分析, ABC 都是改革成功的具体原因,而 D具有包容性。即 ABC是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的表现之一 考点: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 总结:最佳类选择题一般最多只有一个错误选项,而其它二个都在不同程度上符合题意。解答最佳类型选择题要特别注意获取和挖掘
22、“最佳结合点 ”。这个结合点从干扰项设计的角度出发,应该思考四个选项之间存在着的关联系。他们往往存在质与量的关系、主与从关系,因与果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必然与偶然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个体与群众的关系等等。探究各选项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抓住问题的 “最佳结合点 ”。上面二例都有力佐证这一思想。 王安石认为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23、均输法等。 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因此 将兵法属于强兵之法,而非理财措施。 考点:本题考查王安 石变法。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审题,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据文献通考记载: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
24、,等级相轧, 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 “强干弱枝 ”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D 北宋中期, “三冗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
25、问题严重 ,形成 “积弱 ”和 “积贫 ”局面 ,,形 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因此 符合。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但不属于 “三冗 ”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考点: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点评:这是典型的组合式选择题。用正向排除法,在各组合肢中确定一个错误肢或不合题意的题意的题肢,将含有该题肢的选项统统排除。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 ( ) 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 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 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题干和所学, A不对,题干说
26、 “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 ”,那么不可能包括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 C不对,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D不对,取消了贵族专权局面是后来梭伦等人改革的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直接原因:贵族与平民斗争的结果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城邦的独立及发展的需要 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A 颁布 “解负令 ” B废除奴隶制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划分公民等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 “阶级基础 ”,
27、A 正确,颁布 “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有利于扩大公民基础; B不对,梭伦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制而非废除奴隶制; C不对,工商业发展应是经济基础而非阶级基础; D不对,划分公民等级主要作用是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力,地位提高,但是民主政治的范围仍有限制。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表格法识记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 作用 颁布 “解负令 ” 废除债务奴隶,扩大公民基础; 确立财产等级制 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力,地位提高;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
28、的改革措施,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政权的世袭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使雅典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20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奥运精神世代传承,奥运精神产生的雅典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C建立陪审法庭制度 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 B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则 “集体领导,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差额选举 ”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 B体现了人民主权的主
29、要原则。 A不对,有财产资格的限制; C不对,这主要是司法机关; D不对,这不是民主政治的最典型体现,民主即由人民统治、人民当家作主。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古希腊民主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促希腊精神文化的辉煌;为人类提供一种集 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形式。 梭伦把 “好的政府 ”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 ! 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
30、谋福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 ”,可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兼顾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符合; AB不对,只是考虑其中一方的利益,显然是片面的; D 不对,享有民主权利的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等不包括在内。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在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因此要注意选项中的限定词。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 C 试
31、题分析: A 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军事: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 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 不是 不正确 不包括 错误的 无关的 不属于 等提示语。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 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
32、想 宗旨是富国强兵 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强调严刑峻法,强化君主权力,主张改革,这些都体现了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因此 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 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3)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考点:本题考
33、查商鞅变法。 点评:这是典型的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方法:首先,观察 ABCD选项,了解其组合特点。 ( 1)是否有共有序号项(指 ),若有表明该项必选。 ( 2)根据 ABCD中的序号项组合个数进行分析。如:题 目中共有 四项,但 ABCD中均有 3个,则表明 中必有且只有一个错误。其次,通过对序号项进行排除肯定,结合第一步方法列出正确组合。 如图是 “秦始皇兵马俑 ”的缩略图,图片再现了秦朝强盛的国力和兵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下列哪一改革措施 ( ) 秦始皇兵马俑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什伍户籍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主要是关于军事,奖励军功,不仅打击了奴隶主旧贵
34、族,而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符合。 A不对,这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CD不对,这是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
35、作用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 “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加强了思想控制 .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
36、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商鞅变法时制作 “商鞅铜方升 ”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D促进秦国的强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以经济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 B符合;由于秦朝暴政,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短命而亡,因此 AC 不对; D 不对,题干是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 ”,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了。 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37、点评: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公元前 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 “作法自毙 ”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古代 “法治 ”与近代法治有本质区别,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即人治; C不对,变法符合时代潮流; D不对,变法最终成功。根据题干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
38、坐 ”可知变法深入人心。 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点评: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共同启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虽然历次改革所处的时代、国度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及时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各阶级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而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成败与否主要不是看改革者的个人命运而是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贯彻下去。 4从改革
39、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5此外,改革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风云人物,在改革中体现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 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
40、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是否全面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要素。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 A 试题分析:实质与本质可作为几乎相同的概念来理解,主要是从目的的角度来看 ; 孝文帝改革性质是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因此 A符合, BCD都是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片面的理解或表面的理解。 考点: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 “实质 ”这类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通常把实质和现象混
41、淆,要注意透过历史现象抓本质及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向封建社会转变,而王安石变法是维护北宋封建统治而非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B不对,商鞅变法是触犯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不对,这符合商鞅变法而不符合王安石变法。 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从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 “最早 ”“最主要 ”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
42、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还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其中横 向比较又依据题目设置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向型和逆向型两种类型。本题属于正向型比较的选择题,结构简单,问题明确,便于作答,而且对基础知识和比较能力都有一定的考查。近年来通常在题干中增加历史材料,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或者使用程度副词,考查辨析备选项之间关系的能力。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
43、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B符合; AD不对,这是民族融合的内容之一; C不对,这是民族融合的作用而非含义。 考点:本题考查民族融合。 点评:概念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
44、二十级爵,也称 “军功爵制 ”(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 (梭伦 )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 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 500至 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 ;年收入在 300至 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 200 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
45、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 4分) ( 2)根据所学分别说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2分)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 3)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 4分) 答案:( 1)不同 点: 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4分) ( 2)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商鞅变法是地主阶
46、级的改革运动。 (2分 ) 作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4分) ( 3)措施: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分) 试题分析: ( 1)本问解答不难,实际上是比较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打破了贵族的特权;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 ;影响深远,巩固了统治。不同点:经 济方面: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梭伦提倡发展工商业;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 2)性质:主要是历史事件中主导方代表的阶级性,它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肩负着的客观历史任务来决定的。梭伦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统治,属于奴隶主性质的改革,而商鞅变法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是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 3)根据题干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 “军功爵制 ”“他 (梭伦 )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按军功 授爵,材料二反映的是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考查,所考查的知识以本课内容为宜。学生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出处,知道材料是课内材料还是课外材料。其次,要理解材料的含义,知道材料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