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3537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二下学期 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D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当今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 现 “一超多强 ”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故选 C。欧盟、日 本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此 AB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2、演变 当今国际局势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 B由选民间接选出 C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D由众议院选举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1875 年宪法,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依据选举的多数票选举产生,故选 C。 A项错误,法国总统实行的是间接的选举但不是由选民选举产生,因此 B项也错误; D项错误,是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并非单一的众议院选举即可的。 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 在当今的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一切法律以及条约的解释权掌握在 A联邦法院 B总统 C参议院 D众议院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当今美国,解释法律以

3、及条约的权力在联邦法院的手中,制衡的是国会的权力。故选 A。 B项掌握的是行政权; CD项是国会中的两院,有立法权,但是法律的解释权不在国会手中。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 马克思说: “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 、军事专制度的国家 ”,这个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信息:议会的权力小;有封建的残余;专制性非常强。结合以上特点不难看出,马克思说的是德国。故选 C。 ABD项民主化程度较高,与材料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德国君主立宪制 1832年英国议

4、会改革的作用不包括 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B使英国的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 进 C为后来各种企图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提供了合法的渠道和手段 D工人阶级获得了普选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32年改革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的要求,改革增加了工业发达的地区的选举名额,并非给予工人阶级的普选权。故选 D。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使英国的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为后来各种企图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提供了合法的渠道和手段。因此 BCD项都是正确的。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1837 1

5、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B “统而不治 ”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答案: B 试题分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的元首,出访对外代表国家,并非无所事事;国王无实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因此 ABC 均错误。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此 “享有盛誉 ”。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 家统一 满足了英国权益的要求 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6、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国 1787年宪法维护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 错误,也没有确立责任内阁制,而是实行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 错误,排除 BCD项。 1787年宪法使美国政体从邦联制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日本 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英国 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英国权利法案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日本 1889年宪法看,日本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7、,带有明显君主专制色彩,与此相似的是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皇帝同样总揽统治大权。故选 A。 B项说法错误, 1787年宪法是美国宪法,且是实行的共和制,没有君主; C项实行的是共和制,并未保留国王; D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之所以说 “万民法是罗 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是因为它 A在罗马帝国统治地区通用 B适用于罗马帝国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D用来管理所有的罗马帝国的公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 “国际法 ”指适用范围最广泛,从公元 3世纪起,罗马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万民法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也给予了适

8、当的司法保障。故选 B。 A项错误,万民法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统治的范围上,而在于适用的群体上, C 项并未说出罗马法的应用于帝国范围和应用的群体; D 项错误,不仅仅适用于公民内部,非公民也适用万民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主要是说无产阶级开始摆脱跟随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面,开始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要求

9、。故选 B。 A项错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是自发的运动,不是有组织的运动,当时也并未产生科学的社会主义,因此 AC 项错误; D项错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主要的矛盾是在工业革命后。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下列是巴黎公社革命时期颁布的一些社会经济措施,其中最能体现巴黎公社阶级性的是 A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C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 D项从经济基础上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经济领导地位,体

10、现了反对资本家剥削的性质,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性质。 A、 B、 C三项属于巴黎公社的政治措施,与材料要求不符。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C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 “柏林危机 ”,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 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 C项。 A项明显错误,国内矛盾并非这两个国家分裂的原因; B项错误,多极化开始于 20世纪

11、60、 70年代; D项错误,朝鲜分裂和马歇尔计划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德国和朝鲜分裂的因素 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存在几大力量中心 B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当今国际局势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是在美国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大的力量中心。因此 AB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但是并未最终建立。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当今国际局势 不结盟运动的主张不包括 A国际关系民主化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反对霸权主义 D

12、消极中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D 项明显错误,不结盟运动倡导的中立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主张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故选 D。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不结盟运动 下列有关 “冷战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引发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 B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毫无进步作用 C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冷战一方面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另一个方面冷战的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在一个长期内有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因此不能简单地全面否定。故选 B。根据

13、以上的分析, ACD项均正确。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尽管天下并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选 B。 ACD项材料都明显可以看出未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局势 1917

14、年 11月 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 “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 ” 电文中的 “广义派 ”、 “政府 ”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 “1917年 11月 8日 ”,这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次日,故领导革命的 “广义派 ”是指布尔什维克党,据材料, “政府 ”是反抗的对象,所以应该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选 D。 AC 项沙皇政府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B项错误,政党是布

15、尔什维克党,意思是多数派。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法国无产阶级当时没有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B公社忽视农民的作用,未能建立工农联盟 C公社未能及时向凡尔赛进军,使梯也尔的军事力量得以集结 D法国无产阶级尚不具备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还不具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客观条件,故选 D。ABC项都是巴黎公社的局限性,但是都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16、,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七月事件的发生 C四月提纲的提出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七月流血事件使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故选 B。A项最终导致的是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项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但是当时提出的是用和平的手段进行的; D项是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之前已经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 十二铜表法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 A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17、 B平民利益的保护伞 C最早限制贵族特权的法律 D内容最全面的法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步成文法,是罗马法的开端。故选 A。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的,只是在客观上也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C项明显错误; D项说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使雅典所有都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确立的改革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他改革时期确立了民主制。 A项改革时期把雅典以上了民主的轨道; C项时期是雅典民主制的鼎盛时

18、期; D项是雅典民主制确立之前建立的僭主制时期。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制的建立的过程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造就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维新运动 B太平天国 C新中国成立 D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新国民 ”这一词可以判断出是在辛亥革 命时期,原因是辛亥革命带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 D。 A项错误,维新运动失败,社会习俗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 B项是建立的封建性质的政权; 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等都融入了较多的政治色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影

19、响 “民主化的波浪及其回潮是政治中的一种更普遍现象的表现。在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政治体制中间不时地或多或少发生类似的事件 ”,下列符合材料所述现象的是 A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B尊孔复古与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专权 D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民主化的波浪及其回潮是政治中的一种更普遍现象的表现 ”可以看出这是政治事件的反复的行为, C项袁世凯的短暂的复辟就是短暂的反复。故选 C。 A 项错误二次革命不是相对于袁世凯专权的一种倒退;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是尊孔复古逆流之下进行的; D项也是类似的问题,不是回潮,而是继续发展。 考点:近代

20、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 “反清复明 ”,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 “扶清灭洋 ”,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 “扫清灭洋 ”,这实质表明 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B义和团对中外反 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 C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义和团运动口号的变化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认识逐渐的深入,其反动本质使义和团民众对清政府逐渐的失去信心。故选 B。 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灭洋就是其目标; C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D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口号的变化并不是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造成的,而是对清政府的认识的不断地变化

21、造成的。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的时刻,以英国为

22、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故选 A。 B项是直接原因; C项错误,是对战争性质的错误理解; D项是客观上的结果。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清军机处 B元中书省 C唐尚书省 D秦丞相府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上明显可以看出该机构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故选 D。 ABC项错误,这三朝均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非没有实权。 考点:

2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 ”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势所必然 ”的理解错误的是 A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D是强化地方独 立性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题,可用排除法。材料中讲的是郡县制建立的必然性,根据郡县制的特征,显然 D的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不是强化而应是弱化。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故选 D。郡县制是在吸取了因为实行

24、分封制而造成的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情况下进行的纠正;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是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因此 ABC项均正确。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 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唐朝人 B汉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权力的史实。根据材料中 “参知政事 ”一语,可判定出此题答案:为 C。 ABD项均未有 “参知政事 ”一职。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 ”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

25、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朝议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王享有治理诸侯国的权力,但是也应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周幽王昏庸,为博得褒姒一笑,居然乱用此制度,最终导致亡国。故选 A。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连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另一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的王位的继承制度,与材料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因此 BCD均错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

26、楚云 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基本知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共同抗日,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故 正确;但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没有根本改变,故 不正确,可排除 A、 D;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国共两党政策方针不同, 又不对,排除 C。故选 B。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840年到 1900年列强的侵华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下列中国主

27、权遭到破坏或丧失的先后顺序是: 开放福州为通商口岸 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疯狂地在中国开设工厂 美国开始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项是在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失去的权益; 项是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权益; 项是在马关条约中中国失去的权益; 项是在辛丑条约中中国失去的权益。故选 C。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下图为 1927年至 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 1928年至 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红色政权的建立 B抗日战争

28、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发生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时间信息 “1928 年 ”, 1928 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表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所以 1928年红色政权建立后导致了1928年至 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 A项符合题意,选 A。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全面抗日战争发生于 1937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在 1949年,都不符合图片 1928年党员数量急剧上升的信息,排除 B、 C、 D项。

29、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红色政权建立后共产党人数的增加 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 “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 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是主张政府需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其“中庸 ”的思想特点。故选 B。 AC 项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 D项说法本身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在雅典的民主

30、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雅典的民主制激发城邦全体居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公民大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雅典的民主制下,外邦人和妇女没有公民权,故排除 和 ,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没有民主权利,不可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故排除 。故选 ,公民有向公民大会陈述的权利。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制 下列关于 20世纪 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与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有关 B

31、它不能消除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所有障碍 C它是中美两国在对外政策原则上的调整 D它是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表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和美国同苏联的争霸战争分不开的,美国当时处于守势地位,因此 A正确; B项说法正确,中美关系缓和化并非消除了两国的所有矛盾,斗争合作还是长期态势; D项正确,中美关系缓和,一方面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基于二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非原则上的调整。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 “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 ”台

32、湾与大陆合作是双赢,说明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政策的正确性 B台湾当局鼓励人民到大陆投资 C和平解决问题,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D台湾当局推行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表态说明海峡两岸根脉相连,两岸合作而非对抗,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一国两制的内容;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 D 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33、 ”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初外交方针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 “审查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 “另起炉灶 ”方面的含义, A项符合题意。 B项是说清退国民党残余; C项是说倒向苏联; D项与材料无关且明显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

34、心的外交活动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赴海地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进行的,因此 项符合题意;朝核六方会谈是有关国家进行的活动,并非是以联合国为中心;上合组织是以中国、俄罗斯为中心建立的国 际组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创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最根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其他政治制度都

35、是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建立,故选 D。AC 项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制度; B项是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最基础的一环。 考点: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B出席万隆会议时 C与尼克松会面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项。 ABD项都是或者

36、包括发达国家,未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因此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而非否认事实的一方。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 :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

37、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贝卡利亚( 18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启蒙思想家) 材料三 :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他们相信快乐的秘诀在于自由,而自由的秘诀在于勇气。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秩序不能建立在对刑罚的畏惧上,这对于自由思想、未来的希望和想象都是危险的。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地表达不满以及提 出补救的方法。 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布兰代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1856-1941) 材料四 :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

38、的时代,人们按家庭出身被分为“红五类 ”或 “黑五类 ”。 “黑五类 ”的子弟被称为 “狗崽子 ”,没有任何权利,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以极大的勇气站出来批判,他认为 “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 ”。他希望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 利, “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这位孤独而勇敢的思想者在 1970年因 “思想反动透顶 ”、 “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 ”的罪名被处以死刑,献出了自己 27岁的生命。 请回答: (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材料一里体现的任意四条罗马法原则

39、。材料二是刑事法学发展史上著名的 “无罪推定 ”原则的来历。这个原则和罗马法有什么关系?( 6分) ( 2)材料三体现了布兰代斯大法官所拥有的哪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在美国政治制度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古代罗马和现代美国在言论问题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6分) ()造 成材料四中遇罗克悲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综合四则材料,请从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6分) 答案:( 1)原则:不得缺席定罪;疑罪从无(或无证据不定罪);不得因言获罪(或言论自由、思想者无罪);谁主张谁举证;罪责自负。(每点 2 分,共 8分) 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0、2分) (2)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作用 :保证了司法独立 ,并在坚持宪法的前提下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和立法权 . 相同点 :人们有表达思想的自由权利 . (3)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 民主是法制的前 提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法律要体现人民的意志 ,保护人民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可以看出罗马法重视证据,不能缺席审判。从材料 “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 ”说明罗马法不认可思想犯罪。(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布兰代斯大法官所拥有的是司法解释权

41、,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决定了司法的独立性,也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体现。罗马法当中的言论自由和美国的民主原则中有类似之处。( 3)材料四的悲剧是在文革的特 殊背景下发生的,文革对民主与法治建设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法治是民主的保障,保证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不受侵害的唯一的方法是加强法治建设。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的权利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 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

42、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 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 “箍人心 ”, “坏人才 ”,“毁实业 ”。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 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 举

43、制的继承和发展 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 10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 2分) 理由:科举制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人们的思想,摧残民主启蒙思想;科举制强化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不利于近代新式学校发展和教育近代化;科举制单纯以考试成绩录用人才,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受到压制;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制选拔的人才缺失科技和实用知识,无法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科举制毒害、摧 残知识分子。(每点 2分,任四点即可,满分 8分) 2.赞成第二种观点:科举制庋对历

44、史发展起积极作用。( 2分) ( 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分) ( 2)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分) ( 3)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2分) ( 4)促进了古代儒学教育的发展,弘扬了重文重教的社会风气;( 2分) ( 5)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和现在我国实 行的高考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小论文的观点可以自己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选择,该题型的特

45、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 (观点类 )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 竞争得非常激烈。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 材料二: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 74圈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

46、,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 “美国遇到的挑战 ”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5分) ( 2)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 “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 3分) 答案:( 1)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分 )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 (2分 ) (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 ) ( 3)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列出 2点得 2分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及推动因素,解读材料信息和明确战后欧洲、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兴起是解题的关键。( 1)结合冷战在欧洲的表现及在亚洲的热战主要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来归纳说明;第二问考查多个力量中心崛起的原因及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主要有欧共体、日本和中国等。( 2)考查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的特点,主要是从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