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33538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 2005年进行的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 30: 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故选 A。 考点:以家族血缘文化考查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 20世纪 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 “要和平,争民 主 ”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 A 为孙中山领导

3、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B 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故选 B。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根据时间判断, 20世纪 40年代 “胜利到来的当时 ”应该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民族战争刚刚胜利,人们普遍要求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使和平、民主的愿望最终落空。 1949年 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 “时间开始了 ”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 “开国的绝唱 ”。 “时间开始了 ”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

4、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 “时间开始了 ”指我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都是从 1956年开始,故 A和 C都不符合题意; B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在 1978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选 D。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时期的划分。 点评: 1949 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 1966年,社会主义探索所时期; 1966 1976年,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9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

5、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 的是 大清国龙旗 五色旗 五星红旗 A图 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图 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图 确定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大清国龙旗,朝统治时期,故 A正确。 五色旗,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 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它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全国各地的 2992件作品中选出。故 C正确。这三面旗帜的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故 D也正确。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

6、学生图文阐释的能力。依据三幅旗帜及其文字说明,可以明确它们隶属的历史时期,从而判断出文字阐释的正确与否。 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 ”这里的 “大合唱 ”主要指的是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题干描述的

7、是其中的政党制度。故选 C。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 1949年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57年夏,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座谈时翻译家罗稷南提问: “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 ”毛泽东十分认真地思考片刻,回答 : “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这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鲁迅永远是一位自由的斗士 B毛泽东发展了他的的斗争哲学 C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健全 D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失去言论自由 答案:

8、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 “1957年夏 ”“ 文艺界人士 ”“ 关在牢里 ”等几处可以判断 C、 D两项与题干中的材料有关;再结合题干设问的限制词 “本质上反映了 ”排除掉 D项。故选 C。 考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点评: 1957年 6月,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右派斗争。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这对于分清大是大非,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很多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9、 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 “反革命 ”,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 据判断,这反映的是 “文革 ”时期的历史现象 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 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 项,随着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故选 A。 考点:文革时期的历史。 点评: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 :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

10、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 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十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载入宪法。外电评沦: “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六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 “依法治国 ”写入宪法。故选 C。 考点:依法治国。 点评: 1999年 3月 15日 -16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

11、国作为基本治国方略 ,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 ,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村长 ”、 “村官 ”、“村委主任 ”、 “ 职务是老百姓给的 ”等信息即可判断出 D项正确。 考点:基层

1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点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 “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深受国内经济危机困扰 B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中国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用材料情境的形式考查了 “一国两制 ”下香港回归的原因。从中英联合声明中

13、的关键信息: “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 “ 这是应 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看出英国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迫于中国的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选 B。 考点:香港回归的条件。 点评:香港回归条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一国两制 ”的方针指导;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港澳同胞的期盼。 环球时报记者李洁思台湾报道: 2008年 7月 21日,陈水扁卸任后首度以 “被告 ”身份出庭。一位老伯伯从背后一记 “无影脚 ”踹了陈水扁屁股,声称: “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 ”这说明 A “一国两制 ”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识 B “台

14、独 ”势力在台湾已经受到法律的严惩 C “台独 ”不得民心,受到人民的唾弃 D国共两党已经实现第三次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看出是台湾报道,排除 A项; “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 ”反映了台湾人民对陈水扁鼓吹 “台独 ”的反对,说明 “台独 ”不得民心。但是,海峡两岸 “消除隔阂,走向统一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台独 ”势力在台湾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故排除 B、 D 两项;陈水扁被踹的现象,实质上说明了 “台独 ”不得人心,即 C项正确。 考点: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点评: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共

15、同点,又存在差异,因此 “一国两制 ”构想在三个地区实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归祖国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 B我国要对 “三地 ”恢复行使主权 C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都享有高度自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 “一国两制 ”构想下,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异同。三者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归祖国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 不变,都享有高度自治权,故 A、 C、 D均正确。但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部政治问题,香港澳门属于国家领土不容侵犯的主权问题。故选 B。 考点: “一国两制 ”构想。 点评: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

16、,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 “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 “上海 ”“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等看,此战事指淞沪会

17、战,抗日的参战军队是国民政府的军队, A 不正确;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 C不符合题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 1938年广州、武汉的失守, D不正确。故选 B。 考点:淞沪会战。 点评:淞沪会战是 1937年 8月 13日至 11月 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 “八一三 淞沪战役 ”。 淞沪会战,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0世纪 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 “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九 一八事变

18、 B一 二八事变 C七 七事变 D八 一三事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 二八事变和八 一三事变都在上海,七 七事变在北平,九 一八事变才是针对满蒙的,因此选 A。 考点:日本侵华的重要史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熟记题干中涉及的日本侵华的四个重要事变即能选出正确答案:。 在一张标注为 “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 ”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中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 “昭和三年 ”,也就是公历 1928年。这说明日本人 A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B想对中国地理学开展学术研究 C已占领了中国广大领土 D对中国

19、的侵略蓄谋已久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 材料描述与 A项不符; “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 ”的中国湖南某地地图,排除 B项;而 1928年,日本并未占领中国广大领土;故选 D。 考点: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 ” 的背景。 点评: 1928年,日本陆军总部绘制比例非常大的清楚的地图,说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早就有吞并整个中国的意图。 为解决 “相权 ”对 “皇权 ”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 成 “中朝 ” C唐朝

20、推行 “三省六部制 ”,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答案: B 试题分析:将中国沦为商品倾销市场是战胜国的最重要目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标是打开中国市场,完成商品输出。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并没有特别大的增长。西方国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开放的程度不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中国进一步对西方开放

21、。故选 B。 考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抓住材料中的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 ”这一信息,即可得知 1852年以后,列强不断提出 “修约 ”要求,寻找战争的借口。 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 以夷制夷 ,倒是想 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 以华制华 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

22、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以夷制夷 ”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以夷制华 ”应理解 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以华制华 ”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此题应选 A。 考点:近代列强反对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点评:从 1840年到 1919年的 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侵略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老舍名剧

23、茶馆中的小人物李三有这么一段牢骚满腹的对话: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 ”这段文字表明当时 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 B袁世凯当政,民不聊生 C民主道路,曲折复杂 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变化。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 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 1911年爆发的

24、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但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没有能保持住政权,构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 “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

25、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老人的角色为 “老农 ”,那么直接联想到农村,加上 1913年正是民国建立之初,故选 C。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 考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 1913年和 “老农 ”这两个信息可判断出答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文中 “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 ”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

26、辟帝制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所谓 “中老年 ”,主要还是为了衬出后面的 “未成年学子 ”而言的,这样突出了五四运动所代表的精神。而巴黎和会的失败,在主观上与当时的政府的态度和举措确实有一 定的关联,而这些人是中老年无疑。故选 D。 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点评:本题实际考查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

27、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的信息是: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情,但对于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法表示反对。联系各选项, A项符合题意; B项是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意义,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分析材料看出 C、 D两项说法错误。故选 A。 考点:五四运动的意义。 点评:五四运动的意义是: 政治: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文化:

28、爱国主义是 “五四 ”精神的主旋 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思想: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 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1919年 5月 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

29、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排除 ,其余三项都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A。 考点:从 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 点评:本题以电影建党伟业创设情境,考查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史实,重点是记住相关史实的时间即可。 毛泽东说: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 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 ”“前面这部分材料 ”不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五四运动 C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D北伐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 “前面这部分材料 ”指的是中共成立之前的史实, A、 B、 C三项都发生在 1

30、921 年之前, D 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 年,发生在中共成立之后。故选 D。 考点:新民主义革命前期的历史。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党史 ”和“1921年 ”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必须想到,那个 鲍罗廷 (苏联人, 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 ) ,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 也不可能有足够了 解 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 (但 )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 ”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 A第一次 “国共合作 ”破裂的原因 B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 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第五

31、次反 “围剿 ”失利的根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由材料中 “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 1921年,可以看出材料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27年,并且材料中进一步描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的不成熟,综合题干材料论述是分析了第一次 “国共合作 ”破裂的原因。故选 A。 考点: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史实。 点评:第一次国共合作从 1924 年到 1927 年,先后发生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

32、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解放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中 “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着瑞金城外 ”即一头连在陕北,一头连在江西,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红军长征。 点评:本题通过魏巍的著作地球上的红飘带考查红军长征的路线,题目设计较为新颖。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等内容也应要求学生掌握。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

33、为有谋叛行为 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 1)材料一图片中两个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2分) ( 2)依据材料二说明

34、民国初年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 2分)你认为它的确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4分) (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体现出的原则、政体有何相同之处?( 3分)依据材料三总结 1954年宪法在制度上有何创新之处?( 3分) (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以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4分) 答案: ( 1)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分) ( 2)共和体制。( 2分)影响:推翻了 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分) ( 3)相同:都确立主权在民原则、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共和制。( 3分)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

35、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4分) 试题分析: ( 1)从图片中的文字信息明朝和清朝可以判断出当时的时代特点。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2)据设问中的限制词 “民国初年 ”可以找到答题的思路:民国初年通过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最主要影响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3)对比材料二、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根据 1954年宪法的规定,新中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 4)材料一体现的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材料三颁布宪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三则材料体现的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考点:中国政治建设 的发展趋势。 点评: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