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北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高一 10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 ”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成语典故考察历史,从材料中 “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可以看出是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因此选 B。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内容: 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分布在要地) 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
2、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有相对独立性。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 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 “阁臣 ”“直送工部、户部执行 ”可知这个朝代是明朝,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内阁制。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
3、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 做法使军政大权进 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皇权、相权之争虽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是丞相制度与社会动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4、 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 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5、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中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都是中央权力机构,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发展而非中央集权加强。故 A项正确, C、 D两项迷惑性较小,很容易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和专制主义;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 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
6、,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中的关键词是 “君臣关系 ”,大臣从原来坐着到后来站着到最后跪着,说明大臣的地位下降了,而另一位也说明了君主专制加强了。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地方充分执行中央的
7、政令。它包含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 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理解。题干描述体现的特点是一切都围绕着皇帝,该机构完全是为皇帝专制统治服务的,而清朝军机处的职能主要是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据此可判断是军机处。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清军机处特点:( 1)
8、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 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2)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亲掌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清朝沿用明朝的官制,没有设立丞相,故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错误。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明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
9、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 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
10、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 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
11、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 “改土归流 ”政策是指( ) A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的 “改土归流 ”政策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故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
12、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 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一位中学生准备写一篇有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的历史小论文,下列观点中符合这 要求的有 (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虽然从总体上看已经走向了反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在当时还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经济发展。而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
13、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主权 的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融合,有利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2)消极: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激化阶级矛盾,是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 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
14、出现了 “礼崩乐坏 ”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内阁的设置实质上并不是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A、 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1)相同点:职 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地位不同,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而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15、 职权不同,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明朝内阁只是咨询机构。 对皇权作用不同: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 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诗中描述了明太祖的劳累生活,他的劳累生活是因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16、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结果。明太祖为减轻皇帝繁杂的事务设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后来形成内阁。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明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380 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后因皇帝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 ”出现。 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 23个省、 5个自治区和 4个直辖市。其中 “省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
17、六部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的名称 ,也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因 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下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所通过的途径是( ) 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 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
18、人。此称始见于礼记 王制。图片反映的是科举制下公布科举结果的金榜,故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 历史典故 “楚王问鼎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对周天子的地位提出了公开挑战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周天子 “天下共主 ”的地位难以动摇 D西周的冶铸水平高 答案: A 试题分析:九鼎为周天子所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楚王问鼎 ”实际上反映了楚王想取代周天子。因此选 A。 考点:分封制 点评: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
19、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该制度始于(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指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贤能,也不能作为继承者。这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始于周代,故选 C。 考点:宗法制 点评:西周宗法制的特点: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宗法制在政治方面
20、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 4县,郡所设在番禺 (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 D 试题分析: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故 A, C两项正确。结合题中括号内的注释,可判断 B正确。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 D项说法错误
21、,符合题意。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 具体表现在: 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 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 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
22、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 “求其宁息 ”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D修筑长城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统一之初,对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进行了朝议,丞相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而廷尉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最后秦始皇说了这段话,意思是:过去之所以苦于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会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所以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因此选 B。
23、考点:分封制、郡县制 点评: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 所代替。 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 3.7万枚秦代简牍,举世震惊。这些简牍是秦代地方官府档案。从下图秦简及其释文,你得到的信息有 ( ) 秦代确已实行郡县制 秦代确已统一文字为秦篆 这些简牍早于公元前 221年 秦代已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出土地点看,当时秦已统一全国,所以这些简牍不可能早于公元前 221年,由图中文字可以看出,地方官员的任命等都来自于皇上,不可能实行三权分立
24、。因此选 A。 考点:秦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点评:解答组合 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
25、人 D清朝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劝加强皇权。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 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
26、有效地巩固皇权。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从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可知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作用。另外也可根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
27、势排除 B、 C、 D。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 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实行三公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日渐增多,丞相的权力被分割,从而加强了皇权,所以唐朝是以分 “丞相 ”权力而得以集 “皇
28、帝 ”权力。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隋唐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御史大夫 刺史 都察院 军机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 “位卑权重 ”,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
29、监察机关。清朝军机处为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不属于监察机关,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 中国古代崇尚 “德治 ”,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 “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举孝廉 ”是汉代察举制的标准之一,故从材料中 “郭巨被荐举为孝廉 ”可以得出是汉代的察举制。因此选 C. 考
30、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发展。 综合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哀帝曾 经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 但明太祖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
31、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 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 “大朝议 ”须 “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 1)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包含着众多矛盾和问题,试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 5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 ( 10
32、分) (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秦朝、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及其变化趋势?( 10分) 答 案:( 1)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 ( 2)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缩小。 ( 3)秦朝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设置中朝,丞相成为执行机构;宋代设置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君权、行政权、财政权;明朝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试题分析: (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及官吏选拔
33、任命等方面归纳。 ( 2)注意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 “推恩令 ”,分割王国;同时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趋势: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 ( 3)注意自秦朝 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
34、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 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趋势: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通过分割相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上极端。 考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及其它政治措施的演变、特点、作用和历史影响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 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功能。预计明年高考命题仍讲继续体现这一趋势和规律,在复习时应给于充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