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542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祈盼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五谷丰登 ”反映的是种植业, “六畜兴旺 ” 反映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选 B . 考点: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注意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

2、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 1和图 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 ) A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 1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图 2股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图1到图 2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因此选 A。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历史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

3、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下图是 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百年前,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是我们一度落后的主要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对我们再度起飞具有重要作用 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宋代毕 N 发明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

4、发明,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名为司南,火药发明于唐朝,故排除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于十四大,故排除 。因此选 D。 考点:古今中国的发展演变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1851年 5月 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

5、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 A “光荣革命 ”成功 B君主立宪制完善 C日不落帝国建立 D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故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因此选 D。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不能体现 “新的时代 ”特征的发明是 (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BCD四幅图片分别是指火车、汽车、飞

6、机和电灯,火车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时间 人物 重要发明 影响 1733年 凯伊 飞梭 提高织布速度,加速工业革命的到来。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785年 瓦特 改良蒸汽机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 1807年 富尔顿(美) 汽船 推动了交通工具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到来。 1814年 史蒂芬孙 火车 19世纪晚期,人类开始利用的新能源有 ( ) 石油 煤 电力 原子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世纪晚期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和石油得到广泛应用; 是第

7、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能源, 是 20 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新能源,因此选 B。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 (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 )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 1929 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有人哀叹: “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这是因为 ( ) 危机的规模空前大 危机持续的时间相当

8、长 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 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9 年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特点: 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波及范围特别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破坏性特别大:工业产量下降三分之一,贸易总额下降三分之二,失业人数超三千万; 影响深远。因此选 C。 考点: 1929年经济危机 点评:我们在复习中,对知识加以梳理的专题史、阶段史须加以重视。当然,解答好这类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 速度。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件。 “危机 ”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

9、“危害 ”和 “机会 ”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 “机会 ”是指 ( )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 “危机 ”一词包含的意思中获得信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危害和机会两方面的因素。由此通过这两方面的提示表明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解决了危机且得到了发展。因此选 B. 考点: 1929年经济危机 点评: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19

10、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 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行的说法是: “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 )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 1929年经济危机前,美国流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这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了危机的发生。因此选 D。 考点: 1929年经济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 .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 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了市场的繁荣假象 . 股票的投机活动造成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11、. 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 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为失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工人收入,促进消费,进而为整个美国经济发展开拓空问。因此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以田纳西水利工程为例,分析 “以工代赈 ”的措施的作用。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另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因单纯的救济产生的财政压力。同时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 二战后 “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为

12、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 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扩大了社会消费 答案: B 试题分析:福利开支的扩大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选 B. 考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点评:评价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 2

13、)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 )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 说法过于绝对化,明显不符史实; D不对, 1929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和美国罗斯福新政,告别了 “自由放任 ”的时代; A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应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二战后 到 20世纪 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加强国家对

14、经济的干预。 从 1978年到 1992年,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 “方向 ”是指 (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 1978年到 1992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是指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A早在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 B是新中国历来的外交方针; D在 1979年开始实施。因此选 C。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1992年 10月十四大,明

15、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 30年的光辉历程, 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 4 140元; 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 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 2 500万 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的说法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

16、制基础上的改革,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排除 ,选 C。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土地的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个体经营。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革 曲辕犁的发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选项结构看 , 中排除一个即可 , 曲辕犁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而非春秋战国时期 ,因此排除后选 D。 考点: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

17、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 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

18、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据此判断选 D。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 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 制造的 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9、,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因此选 B。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 ) A商代

20、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唐代之前,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严格分开;而从北宋开始,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可设。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时期,故选 D。 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抑商和海禁政策 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小农经济的顽强存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21、 不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不对,资本主义萌芽正是产生于私营手工业中,因此排除 后选 C。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条件: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货币的充足,银两的大量流通;租佃关系的普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传统科技的发展,科技著作的涌现。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是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地主和大商人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封建国家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不断增设关卡,征收重税,影响了商品的流通;

22、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使资本主义萌芽缺乏海外市场。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答案: A 试题分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是中国人民开展民主革命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运动,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无关,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

23、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曾国藩曾说: “办洋务 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 ”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的反抗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只是说明题干的部分意思; 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来侵略,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因此选 D。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根本依据在于

24、 A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洋务运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因此选 C.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了,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下图为新中国 “一五 ”、 “二五 ”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25、 ) A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与当时的大炼钢铁运动直接有关 B农业比重下降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D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图表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A、 B两项分别分析了 “大 跃进 ”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二者表明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出现了偏差。 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 “左 ”倾错误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 ”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生产积

26、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 19591961 年连续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统计数据显示,到 1957年为止,全国城市人口增加了 72.58%。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实行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过剩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开展 “大跃进 ”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时间 “1957年 ”、城市人口猛增,可知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发展较快。 A在 1949年已经实现; B与史实不符; D开始于 1958年,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 “一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

27、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 A推动 “双百 ”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 民公社体制 D纠正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时间 1960年, “双百 ”方针是 1956年提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 1953 1956 年;人民公社体制当时已经推行,由于推行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导致严重 “左 ”倾错误, 1959 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故毛泽东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因此选 D。

28、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 左 倾错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综合题 材料一 公元前 1年,汉哀帝一次就赠送匈奴单于 “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 ” 材料二 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 19世纪 70年代初到 80年代末的 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价售价下降了 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 27%。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

29、速占领中国沿海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到 90 年代出现了 “通商大埠,及内地市 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材料四 1872年,侨商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 “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 请回答: ( 1)读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我国的丝绸不断外销,为中国赢得了什么称号?( 2分) ( 2)读材料二,比较各种衣被原料,说出棉布后来居上盛行一时的原因。( 2分) ( 3)读材料三,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4分) ( 4)读材料四,继昌隆缫丝厂等同类企业的出现,说说这些企业出现的背景是什

30、么?( 3分 )简要概述其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 6分) 答案:( 1)称号( 2分): ”丝国 ” ( 2)原因( 2分):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 3)原因( 4 分):鸦片战争后,资本主列强直接控制中国海关,凭借低关税、商品的低廉价格,在中国进行纺织品倾销 . ( 4)背景( 3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分)受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和刺激 .( 2分) 发展历程( 6分): 19世纪 70年代前后 ,民族工业出现;( 1分)甲午战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发展缓慢;( 1 分)民国建立至 1937 年抗日战争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处于 “黄金时期 ”,特别是轻工业迅速发展,重

31、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 化学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分)抗战爆发后,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沉重压迫,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2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 ”丝绸之路 ”等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 ( 2)根据材料信息 “今棉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回答 . ( 3)根据材料信息 “进口纱布的单价售价下降了 25%左右,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 27%”“洋布开始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中国沿海 以及内地农村的广大市场 ”回答。 ( 4)结合所学知识,继昌隆缫丝厂等企业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32、企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即可。 考点:古今中国经济 点评:材料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 “小切口 多层次 深分析 ”模式的材料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 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

33、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 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顺德县 )自西洋以风 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佛山 )1854年后 纺业停顿 ”。 茶叶 “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 15、 16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2分)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与材

34、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 19世纪中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 2分)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与材料三中反映的情况有何关系?( 2分) 答案:答案: (1)事件:新航路开辟。( 2分) 意义:世界各地由分散、孤立发展到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2分) (2)材料一所进行活动的动机是寻找黄金等贵重物品,材料一所进行的活动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于是出现了材料二中的现象。( 4分) (3)英国处在 “世界工厂 ”的地位。( 2分) 关键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分) (4)变化:

3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分)。关系:因果关系。( 2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时间 “15、 16世纪 ”推断,应是指新航路开辟 。根据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回答,世界各地由分散、孤立发展到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 ( 2)材料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材料二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动机。 ( 3)注意时间 “19世纪中期 ”, 经过工业革命,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 经济中心。 ( 4)注意材料信息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顺德县 )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

36、几停其半 ”; “(佛山 )1854年后 纺业停顿 ”。 “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说明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注意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的深刻理解,尤其注意以新史观范式解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注意掌握殖民扩张的双重使命及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注意用比较方法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特点;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

37、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 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一组图片 材料三 1984 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 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 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 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2分)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内容?( 4分) (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

38、革进程有何影响?( 6分) (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你对计划和市场有什么认识?( 3分) 答案:( 15分)(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分)调整工业生产(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 4分) (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4分)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分) ( 3)计划和市场只是 经济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3分) 试题分析: (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

39、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再根据图片判断是调整工业生产(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的措施。 ( 2)注意从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等角度回答,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再根据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回答影响。 ( 3)注意比较罗斯福新政和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前者利用计划,后者利用市场,据此进行分析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 段,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考点: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 点评: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 “问题 ”信息,即进行 “材料处理 ”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