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3551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湖北荆州监利县柘木中学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商周时期,奴隶主强迫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当时的奴隶制度十分残酷 B奴隶数量多,地位低下 C以木石骨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落后 D牲畜大量耗费于祭祀、迷信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周时期大量奴隶集体劳作是因为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个体小农的生产取代了大规模的集体生产,答案:选 C,A B两项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 D项说法错误。 考点:商周奴隶制的盛行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

2、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 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 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根本原因问题。 美国某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 生产者和消费者 来自我治疗的 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 ”据此判断,这位总统主张 ( ) A彻底地传统的自由放任政

3、策 B市场调节与无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D市场调节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要化解经济危机主要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加以恢复,而政府在其中组织好就业和救济活动即可,由此不难得出该总统并未过多强调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而是主张市场调节与有限的国家干预相结合,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中 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这场经济危机出现使美国面临社会生产遭遇极大破坏之外,还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社会危机,例如法西斯势力的兴起而总统胡佛反危

4、机措施的失败则这场危机的后果更为 严重,此种背景之下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 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于 1929年所著的丁丁在苏联反映了记者丁丁前往苏联实地采访的经历。下列场景中,当时丁丁不可能经历的是 ( ) A在某农场看到一幅农民开拖拉机的宣传画 B听到不远处钢铁厂传来的刺耳机器轰鸣声 C看到远处莫斯科市民排着长队购买日用品 D与扬可夫去集贸农场在一肉摊前讨价还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929年 ”可知当时苏联正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苏联正推行计划经济 模式,所以 D项说法不可能在当时出现,不符合史实, A B C

5、三项符合史实。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 “斯大林模式 ”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最突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两面特征:积极影响,迅速的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 “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

6、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说明保尔对新经济政策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B项说法最符合题意,且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A C D只是对新经济政策表现和作用的正确解读,没有 B项认识深刻。 考点: “新经济政策 ” 点评: “新经济政策 ”是高考

7、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 “新经济政策 ”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 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有学者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地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应该是 ( ) A亚太经合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阿拉伯国家联盟 D欧洲联盟 答案: D 试题分析:

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特点,结合史实可以看出欧洲联盟最符合上述特征,欧共体成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欧洲联盟成立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增速变缓,所以欧洲联盟成员国经济能否快速进步取决于欧盟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不具备欧盟成立前经历欧共体等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发展作用的上述特征。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点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现存的三大经济区域 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特点各异,欧盟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经济集团

9、,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情形最为复杂,各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该是 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 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 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全球化促 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全球化对当今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而 是其积极影

10、响的表现,所以不符合题意,答案:选 A。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最为主要的趋势,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体现世界经济发紧密联系的载体,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当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其中必然会遭遇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礼记 内则中有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的规范; 1924年民国教育委员会主张女学生 “应依章一律着用制服 ”“袖必齐腕,裙必齐胫 ”。现在的大众传播媒介上经常出现女性健美、体操、游泳、跳水、选美比赛以及身着泳装的时装模特儿的形象,甚至连 “比基尼 ”也被国人接受了。上 述

11、变化说明 女性服饰观念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男女平等在服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社会环境对女性服饰变化有了更多宽容与理解 服装的实用性日益成为社会时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女性服饰的变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能折射出时代观念的变化,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要求, 材料中并未体现, 说法错误,答案:选 C。 考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感知能力。社会史学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 究范畴,高考将其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更好地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实用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报刊、通信、自然灾

12、害等内容,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万里:改革开放的大功臣中说: “那时,在中国大地上甚至广为流传 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的佳话,当然这不是对几个人的颂扬。而是人民对中共中央正确决策的高声歌唱。 ”文章中的 “正确决策 ”是指实行了 ( ) A减租减息政策 B土地改革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 “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的热情歌颂,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赞美,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不符合改革开放时期的史实。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3、的发展 点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012年欧盟首次峰会 于 2012年 1月 30日晚落幕,德国、法国等 25个欧盟成员国通过了 “财政契约 ”草案。这项旨在强化财政纪律的政府间条约有望在 3月初的欧盟峰会上签署,以期避免债务危机重演,但英国和捷克拒绝加入 “财政契约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欧债危机造成欧盟成员国之间矛盾重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仍在加强; 英

14、国和捷克的做法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 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德国、法国等25个欧盟成员国通过了 “财政契约 ”,但英国和捷克拒绝加入 “财政契约 ”,说明了该 “财政契约 ”并未获得欧盟所有国家的赞同,当然英国和捷克的做法是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的,同时也说明欧盟内部的合作仍在强化,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 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答案:选B。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二

15、者的具体表现; 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 “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 ”“凡小车必由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 ”“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 ”等等。这说明 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是车辆行人一概左行 十字路 口要慢行成为基本准则之一 上海租界内的交通流量日渐增大 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了近代上海

16、公共租界初步建立后的运行规章,从中不难直接得出 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 D。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交通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列举的四个事例中无一例外与市场有密切关系,所以他们反映的是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的情景,答案:选 A, B C D三项标题不能涵盖材料中的所以内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重要阶段: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美国加州大学彭慕兰教授认为

18、,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挖煤) ”和 “向外 ”。这里的 “向外 ”是指 ( ) A颁布航海条例 B发动鸦片战争 C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向外 ”是指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工业革命获得了大量财富并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他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力,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 法与题意不符。 考点:工业革命的产生原因 点评: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原因,对此必须牢固把握如下内容: 前提:英国

19、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 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统计, 1931年后中国的丝织业 由1928年 23534部丝车减为 1935年的 7686部,上海的卷烟厂由 1928年 94家减为 1935年的 44家,全国的火柴厂由 1928年的 180余家减为 1932年的 69家,江苏的面粉厂由 192

20、1年的 44家减为 1931年的 28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阀混战,国内政局不稳定 B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C帝国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 1931年至 1935年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显著下降和发展受到阻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此时资本主义世界正值经济大萧条时代,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困境大肆转嫁其国内的经济危机,这是造成 20世纪 30年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 20世纪 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

21、史实。 考点: 1929年 1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影响大、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三者的含义是这次经济危机几乎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范围广),产 生的破坏性极大(破坏性强),震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同时也促使资本主义作出必要的大调整(影响大)。 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时, “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有人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乡民相率附和,几欲将(继昌隆)丝厂毁拆 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 ”对材料中的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22、 ( ) A资本家的沉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反抗运动 B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C新旧生产方式的冲突尖锐 D中国日 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明显看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严重阻挠和破坏,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选 C, A B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艰难曲折的总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遭遇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遭受重大压榨中缓

23、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始终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主导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的这一发展特点也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生产模式 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以家 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歌谣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即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同时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生产模式,

24、两项说法正确,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小农经济下农民既要承担繁重的服役还要受地主剥削的悲惨命运,答案:选 B。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紧密相关,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不难发

25、现春秋战国时期经 济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小自耕农和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均是其重要体现, 说法均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答案:选 D。 考点:春秋战国社会特征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代,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上层建筑的改革,郡县制度的出现;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 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26、 )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说明了唐代商业的繁荣发展,大量农人皆崇尚经商,答案:选 D,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出现在明清时期。 考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明显,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唐代以前中国的商品交易有严格的政府管控; 唐朝末期至宋代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易时空控制的放松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缓慢的向前发

27、展。 明万历年间 “瓷镇 (景德镇 )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流动人口众多 制瓷业发达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明中后期景德镇雇佣大量社会流民充当制瓷工人,由此可见当时制瓷业发达,所以材料包含的历史信息 项均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答案: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私营手工业一直发展缓慢,直至明代中期,中国私营手工业才最终超越官营手工业部门,并在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

28、地区率先出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但资本主义萌芽的力量是脆弱的,在鸦片战争之后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挤和打压而破产。 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代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材料中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即是重要体现,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不符。 考点: “闭关锁国 ”政策 点评: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是明清时期实行的

29、消极对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其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其中最大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人为地切断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明清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最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和受西方殖民国家的残酷侵略。 宋代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市的时 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

30、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 ”说明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说明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和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所以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材料中并未体现,答案:选 A。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 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邓耕生在谈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一文中说,我国古代十分重

31、视对手工业产品实施质量管理。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礼记 月令对酿酒业提出 “稻必齐,曲蘖必时 毋有差贷 ” 礼记 月令认为 “物勒工名 以穷其情 ” 秦律 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 唐律疏议 杂律规定: “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脏论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三项皆包含有对产品质量实行严格监管的内容,但 反映的是物价的评定要与公平,不属于质量监管的范畴,答案: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者往往被称为百工,但在春秋战国之前,无论是手工业者还是商人均由

32、官府供养,收入所得自然也归官府,这种现象被称为 “工商食官 ”现象,春秋战国之后真正意义上的个体自 由商人才出现,而传统手工业者依然还受官府的严格管理和人身控制。 明清统治者推行 “海禁 ”和 “闭关锁国 ”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 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 ”和 “闭关锁国 ”政策不利于中国原有商品经济的发展,阻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生长,也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和挨打,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 ,

33、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选 D。 考点: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 点评:本题的考场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清朝实行 “重农抑商 ”和 “闭关锁国 ”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D )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自然经济 C.造成中国的日益落后 D.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 1573年,世界在忙碌什么?一文这样写道: 16世纪中叶,在玻利维亚中南部海拔 5000米的波托西山发现了富有的大银矿,贪婪的西班牙人雪片般纷至沓来,引起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 “白银热 ”,高原之城波托西也随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 大都市之一。当时全欧洲出现 “白银热 ”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洲金

34、银产地的发现 B殖民掠夺的必然结果 C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D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批金银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充当资本原始积累的大量资金,所以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列强展开了对金银的疯狂掠夺,答案:选 D, A C两项是掠夺金银的重要前提, B项说法错误。 考点: “价格革命 ”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大发现:荷、英、法等国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世界市场:新航路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发

35、生巨大变革: 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注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4)制度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 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

36、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从欧洲的角度看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可以用 “发现新大陆 ”一词,美洲美洲土著居民则认为欧洲人侵犯了他们的权益,而从全球史观的观点看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相遇和冲突的表现,答案:选 D。 考点:史学常识 常见史观 点评:本题的考场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哥伦布 “发现 ”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

37、的侵略和屠杀。有人说他使美洲 “走出原始的野蛮状 态,进入文明时代 ”, “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 20世纪 80年代后,人们用 “两个文明汇合 ”、 “两个大陆相遇 ”看待哥伦布 “发现 ”新大陆。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C ) A.国籍不同 B.阶级出身不同 C.史观、立场不同 D.受教育程度不同 综合题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 最重要的事实是,宋

38、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 (美国 )全球通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 (宋朝 )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 “商业革命 ”。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 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 (美国 )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6世纪 )这

39、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 “商业革命 ”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 “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 “商业革命 ”的表现。 (7分 ) (2)材料一、二中 “商业革命 ”与材料三中 “商业革命 ”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分 ) (3)简析宋朝的 “商业革命 ”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 “爆炸性的影响 ” (7分 ) 答

40、案: (1)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 ( 7分) (2)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分) (3)本问分两个层 次评分:( 7分) (考生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第一层次,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归纳: 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

41、发。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考生能回答以下任意一个方面,即可给 2分。 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 文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及冒险精神。 (每点 2分 )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一、二文字内容 直接归纳宋朝时期 “商业革命 ”的表现即可,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条理性;( 2)材料一中文字 “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说明了两种 “商业革命 ”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即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而后者实现了封建

42、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从宋代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特征寻找宋朝的 “商业革命 ”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 “爆炸性的影响 ”的原因,即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以及军事战争的角度归纳其原因所 在。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宋代纸币的出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活跃,但并不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现了信用货币 “飞钱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唐朝末期至宋代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易时空控制的放松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

43、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 “血脉 ”,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 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有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

44、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 权威。出于这个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 1890年出版)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列举世界范围内近代以来至少二个史实来论证这一核心观点。 (4分 ) (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 “外部海上国家 ”的建议主要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5分 ) ( 3)马汉所谓 “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 ”主要指什么?西方国家由此得到的益处又有哪些? (4分 )

45、 (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4分 ) 答案:( 1)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或加强海洋控制。论证:西、葡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海上霸主; 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并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等。( 4分) ( 2)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理由:长江具有特殊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5分) ( 3)中国:西方势力的深入,会引起中国传统社 会结构变化,促进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西方:控制中国满足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 4分) ( 4)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保护海上贸易通道,重视

46、海防等。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出其核心观点即可,即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或加强海洋控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英国的发展事例即可;( 2)材料二中文字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 ”说明马汉主张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其理由是:长江具有特殊 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3)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含义;( 4)从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出发可以直接得出中国应该加强海洋权益的维护,保护海上贸易通道,重视海防等信息。 考点

47、:近代海洋权益的争夺 点评:总结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西方大国的崛起与对海洋权益的争夺精密相连, 17世纪之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依靠海外殖民掠夺快速获得大量财富,接踵而至的荷兰和英国更是如此。同样明清时期中国由于实行 “海禁 ”和 “闭关锁国 ”政策,丧失了获取海洋权益的机会最终竟落至被动 挨打的地位,因此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关系到现代国家发展的成败。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我当时的决心就是,管它倒霉不倒霉,社会主义的车往前拉还是往后拉,只要大家能吃饱饭就行,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 1978年 12月22日通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还有 “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