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3552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湖北黄石三中、大治二中高二 3月联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河南、河北简称分别是豫和冀州,来源于豫州和冀州, B湖南简称湘,得源于湘江,湖北简称鄂,源自鄂州, C山东、山西简称分别是鲁和晋,源自西周时期的分国, D广东简称粤,得名于古称 “百越 (粤 )”之地,广西简称桂,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泛指 “五岭 ”以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辖地包括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2、,广西简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分封制 点评:本题从分封制的发展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的角度说明了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地位,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 人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 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的指导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 /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

3、文明史观 /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文明史观 /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 /文明冲突,文明史观 /侵略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对于鸦片战争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故而将其解释为维护商业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及商业战争,而中国从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将其解释为侵略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的指导下,更多地是从中西文明冲突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所以又将其解释为文明冲突战争,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组合有误。 考点:史

4、学常识 常见史观 点评:从不同的史观角度重新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对常见史观内涵的理解,常见的六大史观分别是:整体史观,文明史 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其次,从某种史观剖析重大历史现象和运动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建议学生们在平时多做相关的练习实践以增强对该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 “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 ”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

5、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 统一战线 D提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强调了要进行汉族推翻满清统治的民族革命,但其并不主张制造民族仇恨,其主要意图在于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所以答案:选 B, A项说法错误, C 项材料中国并未体现, D项与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意图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 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6、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理由:( 1)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 ( 2)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 阻断了中国近代化 理由:( 1)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 ( 2)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发生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南方诸省尤

7、其是经济最为富庶的江浙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绝对的平均主义政策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这与题中的表述特征相符,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题中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 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1649年 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8、“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 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 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说明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王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议会,议会已不完全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传统议会制度瓦解,答案:选 B, A C两项说法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英国的议会制 点评:英国的议会制由上议院即(贵族院)和

9、下议院(平民院)组成,并且两院权力大小不等,设立之初上院掌握实权,下院必须受其控制,经过多次的议会改革之后,下院最终超过上院成为议会核心,直至今天议会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继续。 当马其顿的铁骑踏破雅典的城门,雅典沦为马其顿的附庸,雅典民主便成为永恒的历史。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 “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 ”, “而是排斥着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 ”。从围绕雅典灭亡原因的角度看,恩格斯的论述实际上是针对哪一论点而提出的一个新视角 A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间接民主 B雅典公民中的妇女和奴隶无权参与国家政权 C雅典公民因素质高低易为少数野心家操纵 D雅典民主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答案: C 试题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恩格斯的论断是在探讨古希腊民主制度与古希腊国家灭亡之间的关系。所以雅典公民因素质高低易为少数野心家操纵,过度的直接民主制度不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古希腊民主制度与其国家发展灭亡之间的关系,答案:选 C,A B D三项与题意要求 “雅典灭亡原因 ”不符。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通常所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其实就是其城邦政治,城邦本身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特点必然会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研究研究某种文明模式之时必须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才 能达到对这种文明模式精髓的理解和把握,而不能一味的模仿和照搬。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

11、会逐步告别 “小国寡民 ”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选项中,与 “小国寡民 ”相关的是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屈原追求的 “美政 ”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 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其政治上追求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的原始农村公社是其理想中的社会,同样古希腊山多地狭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助于其 “小国寡 民 ”的城邦政治的形成,所以 两项说法符合题意要求, 表述与 “小国寡民 ”无关,答案:选 C。 考点:中西政治发展的特征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

12、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 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内阁军机处 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书门下是在唐代三省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非,并非是由皇帝的内侍,秘书机构发展

13、演变而来,所以不符合题意要求,中朝,内阁和军机处均是由内侍秘书机构转变成为国家的正式机关,答案:选 A。 考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和军机处的设立。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强化的表现,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皇权的专制程度达到顶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这首诗揭露了哪一制度的弊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世胄蹑高位

14、,英俊沉下僚 ”说明了世家大族凭借血缘门第垄断了高官职位,有真才实学之人也只能屈居社会底层,所以材料描述的是汉末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答案:选 C,A B D三项与此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姓 ”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 “氏 ”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胙(赏赐封赠)土命氏 ”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

15、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胙(赏赐封赠)土命氏 ”是指以分封的诸侯国名作为姓氏的一种方法,汉代之后分封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种现象也不复存在,答案:选 C, A B两项发生在汉代之前, D项 与分封制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点评: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问题,分封制对中国古代姓氏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百家姓中许多直接来源分国的名称,如题中的 “宋 ”姓,还有 “秦 ”姓等。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1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国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 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能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公天下 ”是指郡县制采用依据才能政绩任免官吏,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从以往的私人任用转变为公开以才能政绩为标准的选拔模式,实现了由私向公的转变,答案:选 D, A B两项均是维护君主私立的表现, C项与题意明显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 点

17、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它实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它奠定了中国以后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 姻礼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

18、自己人的 ”说明了贾母在处理事情时依据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继承财产和权利的核心依据是宗法制的最突出特征,答案:选 C, A B两项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 D项说法正确,但仅仅是问题的现象而非本质。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 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综合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9、。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 商群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 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 李冲传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8分)

20、(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6分) (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8分) 答案:(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

21、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 2)分析商鞅变法 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 3)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

22、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 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 “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 “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 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 年)诏: “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要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 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

23、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宋史 食货志 (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4 分)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护生产正常进行。( 6分)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4分) ( 2)历史背景同;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 政策上进行调整。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进行目的概括即可即: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

24、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护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本题反映的是宋代土地土地兼并对生产发展的重要影响,依据材料内容能看出其主要涉及的时代背景问题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考点: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但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生产资料投入,才能真

25、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是落后的,始终将被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重要差异。 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 60代年 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 “现代化的普世道路 ”两遵循进前,还是找一条 “俄罗斯特殊性 ”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 “绝非隔岸之火 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 ”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

26、在于 既不造能闻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 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实现现代化道路的 “西方模式 ”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 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 “俄罗斯特殊性 ”的。( 6分) ( 2)材料二中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分) 答案:( 1)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特殊性 ”:废除了农奴制,但又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 2)原因:军事力量薄弱,思想保守。应对措施:进行

27、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 义发展道路,但是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文字 “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 现代化的普世道路 两遵循进前 ”说明了 “西方模式 ”的含义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即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俄国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即通过废除了农奴制,保留沙皇专制制度来一步步实现其现代化之路;( 2)根据材料二中内容可以直接归纳出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日本正是在积极吸取中国的教训之后开始了明治维新道路,其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即: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但是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 考点:明治维新和俄国 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 点评:本题综合考察世界近代历史上两次次重大改革运动,难度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加大对改革变法运动知识的掌握深度,一般而言对某此重大历史改革运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内容,即 改革的时代背景 改革的具体措施 改革的目的,性质和特点 改革的影响和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