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3569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答案: A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噩侯反叛伐周 ”,诸侯王居然敢于讨伐周王,说明分封制趋向衰弱; “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说明分封制虽然趋向衰弱,但王权尚能维护,其权威还没有完全丧失。故选 A。 B项说的是血缘家族等级关系,材料未体现; C 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 D 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

2、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控制减弱,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民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日渐衰落。故

3、选D。 ABC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加强而不是有所淡化,也没有放松对手工业者的控制等。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 充。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 “农业生产的恢复 ”主要指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答案: C 试题分

4、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沉 重赋税、动荡局势以及王朝更迭而破坏,尤其是在王朝更迭时期,故王朝创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选择 C 项。 A项是经济政策; B项说法错误,统治者立国之初,往往采用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生产; D项错误,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并不能做到平均分配。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小农经济的作用。小农经济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小农经济本身又具有脆弱性等特点,极易遭到破坏,因此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采用了一些措施发展小农经济。重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

5、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A知天命而用 之 B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 C加强中央集权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B项是孟子的思想观点,故选 B。 A项是荀子的观点, C项是墨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均排除。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

6、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 “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强调 “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为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为了儒学的发扬光大。故选 C。 A项错误,李贽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 B项说法极端; D项错误,材料并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希望儒家思想能够为下层服务。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反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 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董仲舒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

8、件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减少贫富差距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 D。 A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平均财富和消除等级制度的内容,这也与董仲舒的阶级利益不符; C项是西周时期的制度。 考点:董仲舒的经济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比较常考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

9、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 :宋人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 A。 B项错在了市民阶层兴起后受到政府的重视; C项错在了错误理解 “继绝学 ”的含义; D项错在了 “社会和

10、谐太平 ”,不符合事实。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宋明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注重气节、使命感和责任感。宋明理学虽然扼杀了人性,但是对培养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 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答案: B 试

11、题分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是其他学说无法相比的,所以梁启超说: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故选 B。 AC是儒家学说影响形成的原因, D项对政治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点评: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 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儒家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当中,成

12、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体现。 屈原思美人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 “美人 ”主要表达 A作为文学家追求 “大同社会 ”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 “美人 ”的含义。屈原生活在战国的动荡时代,各国诸侯割据混战,兼并战争不断,在此背景下,屈原的 “美人 ”应该是要表达其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即 “美人 ”就是 “国美国强 ”。故选 D。 A项无法体现作者的愿望; BC项不是屈原要表达的思想。 考点:古代

13、的文学:屈原的作品理解 点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文学家,代表作离骚,也是楚辞这一文学体裁的代表。是融合了楚国的方言而写成的。一生忧国忧民,最后含愤而死。1953年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著名学者余秋雨指出: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 诗 词 曲 小说的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宫廷到民间,与 所述恰好相反,而是市民阶层的不断地发展; 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况且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而赋则是汉代的文学形式; 正确,材料中的发展

14、变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壮大,通俗文 学也发展起来。故选 D。 考点:古代的文学 点评: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的成就和特点是常考的知识点。文学的特点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另外,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的,需要掌握。 李红老师在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几个 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了纸质书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 N发明了胶 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

15、大革新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战国时期没有纸质书, 错误;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 N(升 )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正确;草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错误;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错误。故选 D。 考点:古代的文学和科技 点评:此题考查的我国的古代的文学和科技,涵盖面比较广想,相关的知识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

16、文学的体裁特点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体现浪漫主义风 格。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四大发明为主要的代表,对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宋人陈亮说: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这种言论表明 A商业与民生

17、的关系密切 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农商 一事也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可以看出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故选 A。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因此 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工商皆本的思想 点评: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商业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始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

18、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禁海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成海盗; “市禁则商转为寇 ”,使商人铤而走险。 “于是海 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 ABC均正确。 D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 考点:海禁政策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

19、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中国沿海商人为了经商铤而走险,加剧了寇患,并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 “妇女半边天 ”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

20、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 A 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C 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 D 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故选 B。明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了民众同行的衣料。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棉花的种植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花种植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 西周时期

21、有 “刑不上大夫 ”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A禅让制 B礼乐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原始社会的权力传承制度; B项是西周时期 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C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D项是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故选 B。 考点:礼乐制度 点评: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详细的规定了不同的等级行不同的礼,奏不同的乐。西周时期除了礼乐制度外,最容易考的还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需要在这个地方多多关注。 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世 袭 尚贤 财产共有 财产私有 阶级制 齐民化 封建

22、制 郡县制 宗庙议事 庙堂议事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故选 B,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期。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的局面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时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的崩溃,周王室力量缩小;在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的变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个是战 争不断

23、,各国的力量在急剧的分化组合;另一个是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建立,社会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的内在含义。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通过考试选官的手 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 C项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维护君主专制

24、; A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B项分散相权,都维护皇权专制,两者都体现了君主集权专制的刚性,但与 “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点体现不很充分; D项的君主不一定有专制权力,与本题主旨无关系,可排除。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性和柔性的相结合。但是科举考 试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弊端日益明显。总的来说科举制为历朝所沿用。 资治通鉴第 191卷记载: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

25、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史称 “玄武门之变 ”。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孔子倡导的 “礼 ” 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 ”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 唐朝的选官制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孔子强调的 “礼 ”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用来调整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三纲五常 ”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杀兄逼父违反了 项的要求。故选 C。皇权大于唐朝法律,选官制度与本题

26、无联系。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虽然宗法制在西周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其思想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姓与名的组合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

27、固国家统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内部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选 A。 B项错误,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 C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 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因此 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 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

28、重点。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 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 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 ACD均不符合

29、题意。 考点: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 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马克思说: “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 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

30、容的。 ”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 “人治 ” 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了 “人性 ” 君主专制有害无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马克思对君主专制进行了评价。马克思认为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 “人治 ”、 具有残暴性、极大地压制 “人性 ”。根据所学内容,君主专制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本题中 项说法正确,反映了马克思的主张,

31、第 项 “君主专制有害无利 ”说法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君主专制制度评价 点评:对于君主专制制度,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从不同的时期产生的作用进行评价。在封建社会 的初期,君主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君主专制所具有的的残暴性和人治的特点也是消极的方面。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

32、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 D 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材料中所叙述的主体是州县政府,即地方政府。导致材料中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 ”的原因主要是财力的不同,因为在宋代采取制钱谷的措施导致的,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启迪考生思维。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

33、等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及其它政治措施的演变、特点、作用和历史影响等基本知识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 “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 ”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铸造业兴盛 出现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 居民重视风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明清时期一种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常见历史词语有 “机工出力,机户出资,计日受值 ”。依据材料可知,梁氏家谱记载并没有体现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故排除 ,从材料 “祖庙 ”、 “多建铸造炉房 ”、 “玄武神前不宜火炎 ”等信息可以

34、看出 正确。故选 C。 考点:明代宗法观念等 点评: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明朝依然有敬祖的习俗,反映了宗法制影响深远。同时,材料体现了封建风水的内容,反映了迷信思想依然在民众中占有重要地位。解 答此类问题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细读材料找到答案:。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可以看

35、出,材料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春秋时期瓦解,材料未体现;材料说的是在最小的空间养活最多的人口,并没有指出这种原因是人口的压力;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材料无关。因此 BCD错误 考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农业经济有三个特点需要把握: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也需要掌握。 综合题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阅读关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的史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 料一 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

36、“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 ”又春秋繁露: “德侔天地者,称皇帝。 ”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 “三皇五帝 ”。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材料二 武帝元狩四年 “公卿又请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 ”,汉书颜师古注 “各隐度其财产之多 少而为名簿送之于官也 ”。太初三年因征大宛夺取汗血宝马而征发戍甲卒十八万驻酒泉张掖以北,并在居延休屠屯兵戍卫酒泉,兵

37、源不足的 “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 佟 秩恕 视惺屑 改复蟾改赣惺屑 叻财呖疲 饰 保蛊渲苯硬斡攵孕倥 恼秸 旌喝 曛镁启 逗菏椤酚 孔 合毓僮贼 堵艟疲晃言唬何浇 耵 穑 拦倏 馈 廊 病 材料三 史载贞观年间,京城周围蝗灾甚重,唐太宗手捧蝗虫对天祷告,要上天可怜见,不要害民,责任由自己一人承担。说完,就要把蝗虫生吞下去。侍臣们见状,急忙上前制止,唯恐他因此致病。但他果断地 说: “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竟真的吞进肚里。怪的是, “是岁蝗不为患 ”,这年果真没蝗灾。 材料四 赵光胤通过采取 “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的三大纲领,巧妙的 “杯酒释兵权 ”“削弱相权 ”“罢黜支

38、郡 ”“强干弱枝 ”“内外相维 ”“三年一易 ”“设置通判 ”“差遣制度 ”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始皇首次将“皇 ”与 “帝 ”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这有何用意?( 4分) ( 2)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实行抑商政策中是如何打击商人的( 6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唐太宗手捧蝗虫祷告迎合了什么学说?对 “蝗不为患 ”有何认识?( 8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影响。( 4分) 答案:( 1) 说明了他不仅要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以及他统一祖国的丰功伟绩,而且将这一名号

39、赋予神圣的色彩,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4分) ( 2)侵犯其财产私有权,要求将财产数量完全呈报官府; 从政治上摧毁商人阶层的势力; 将日常与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物品收为专卖。( 6分) ( 3)迎合了董仲舒提出的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2分) “蝗不为患 ”与太宗吞蝗之举没有必然关系,这是史学家的曲笔。但是这种唯心的蝗灾观念对当蝗虫袭来时,统治者 “不要害民,责任由自己一人承担 ”,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欺压以减轻蝗灾危害,在客观上有利于暂时缓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稳定社会局势。( 6分) ( 4)一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 “

40、冗官 ”、 “冗兵 ”、 “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4分) 试题分析:( 1)把 “皇 ”与 “帝 ”合并,体现的是秦始皇的功绩以及自己权力天定的权威。目的就是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 ,使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传下去。( 2)要从政治和经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分开要点来回答。汉武帝的算缗、告缗措施使 “中家以上大摔破 ”,打击了商人势力。( 3)很明显,这是和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思想一致,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巩固了君王的统治,另一个方面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的肆无忌惮。(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对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纠正,另一个方面

41、分化事权的措施也带来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 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历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制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等需要把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 1929年减少 30%,企业倒闭 1 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 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

42、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 参加大选。 1936年 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 7 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 2 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 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 对,有大

43、约 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 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 1937年 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 法 皮埃尔 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 6分) 答案: (1)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 9分) (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 资产阶级反对,来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 6分) 试题分析:第(

44、 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入手,抓住材料中反映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现象,并联系相关事实分析勃鲁姆改革的措施,有: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等待遇和福利,国有化、监管行业等,结合罗斯福新政比较分析共同之处。第( 2)问,需辩证的看待这一问,从材料中的 “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 “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说明具有一定成效,但最终还是失败。 考点:勃鲁姆改革与罗斯福新政 点评: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混乱的局面,法国勃鲁姆总理和美国的罗斯福进行了新政试的改革,只在消除危机,稳定资本主义政治。主要的思想基本一致,主要是加强国家的干预,

45、减少市场自身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带来的破坏,但是二者的效果明显不同。法国的改革基本上失败,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 (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 “博学鸿儒科 ”,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 “待诏金马 ”,无异于 “断送老头皮也 ”。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

46、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 “以礼敦请 ”,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 ,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6分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 ”,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3分)

47、 答案:( 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清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6分) 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 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答出两点即可)( 6分) ( 2)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思接近即可)( 3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的不同时期可以分析的出,黄宗羲由原来的拒清反抗,到后来赞誉康熙帝的统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从民族矛盾缓和、清政府的重视文化、重视儒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2)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主要可以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黄宗羲 点评: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的思想家,一生思想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清朝入关时,反对 清王朝的统治,曾经起兵抗衡,兵败隐世著书。后来随着清政府的统治的稳定以及采取的吸收汉族文化的措施,黄宗羲对清王朝的统治也是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开始倾向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赞誉康熙帝是百年不遇的明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