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3570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二上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钱钟书指出: “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史家追叙真人真事 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说明历史研究应该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分析,答案:选 D,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C项说法

2、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史学常识 史学的客观性 点评:历史学科与自然学科在追求客观性上具有相同的目标,但由于史学研究主观性的存在使人们对史学具有客观性认识不足,其实史学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也就是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原则是不容置疑的,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标就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 目的在于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经验总结和借鉴,更好地探究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 观察 1913 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对比表,由此可以判断 ( )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

3、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 20世纪 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带来的严峻危害各国英美两国纷纷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当然这种以邻为壑的举措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次经济危机过后,两国大幅度下调了关税,答案:选 C, A B D三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 1929年 1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社会引向了另个一更高的发展阶段。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20世纪 30年 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

4、影响; 传统 “自由放任 ”政策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呈增长的总趋势 B 20世纪 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 “滞胀 ”问题,经济发展缓慢 C该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D国家干预经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中曲线显示二战后美国经济呈增长的总趋势。尽管 20世纪 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的 “滞胀 ”问题,经 济增速缓慢但美国经济并未下跌,也没有经济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D

5、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曲线内在含义,答案:选 C。 考点: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年、 1992年和 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 4个经济特区、邓

6、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地平台,所以答案:选 D, A

7、 B 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 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结合下图,判断出现 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状况的原因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的实施 D “大跃进 ”运动

8、的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 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比 1960年相比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采取调整政策所致。因为从 1959至 1960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中共中央不得不于 1961年发布 “八字方针 ”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答案:选 C, A项发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前, B D两项是国民经济发展遭遇重大灾难的原因。 考点: “八字方针 ”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遭遇了 50年代末严重的经济困难,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其主

9、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 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 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节减财政支出; 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 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 对企业的指令性计

10、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说明苏联政府此时开始重视市场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但并未放弃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方针,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 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1、,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我们将调整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 ”其中 “英明措施 ”在新政中指的是 ( ) A整顿财政金融 B实行国有化 C稳定农产品价格 D以工代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英明措施 ”是指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失业现象的举措,即兴办国家大型公共工程建设推行以工代

12、赈,不仅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举措与解决失业问题无直接关系。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

13、基本权利。这些内容必须牢记。 许珂清稗类钞: “光、宣之 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从材料可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 ) A上述现象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有关 B新式婚姻的仪式文明简约 C近代以来新式婚姻日渐增多 D作者对新婚姻形式扩展的叙述有夸大之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 ”是指光绪宣统之际中国新式婚姻开始流行, 即晚清末期新式婚姻出现,其仪式具

14、有文明简约的特征,这与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无关,所以A项说法错误,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含义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是高考近年来新增考点,就学科归属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社会史的范畴,由于社会史贴近生活并能体现历史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特点所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多有考查,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 “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15、)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说明张謇创办 “大生 ”纱厂的目的在于造福民生, “大生 ”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的典型代表,这突出反映了近代民族企业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C, A D两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但没有突出题意主旨, B项不符合中国民族企业的特点。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

16、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 背景; 民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 2008年 5月 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级大地震,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中国政府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 ) A世界银行 B关贸总协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贸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世界银行的职能是向世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 助,以便于推动该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例如为教育和

17、修建公路可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具有提供长期贷款的职能。 考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帮助其解决外汇资金的需要。而世界银行则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学说继承了儒家的 “仁政 ”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 A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提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 D 试题分

18、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人感应 ”学说继承了 “仁政 ”思想主要表现在君主要爱惜民力和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这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的约束,答案:选 D, A是孟子的主张, B是荀子的政治主张, C是 “君权神授 ”思想不符合题意。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 “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还提出了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19、,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 不仅开启了儒学的神学化之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 “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由此可见,基层同 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 A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

20、我们是土匪啦 ”说明洛阳的土匪们也受到了民族主义革命思想的极大影响,但对什么是民主政治和人民主权不知为何物,这反映了民权主义并没有广泛传播,答案:选 B, A C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 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 )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

21、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积极倡导用白话文代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加以极力推荐,接着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现代白话文运动,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事实不符。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胡适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其思想特征能够反映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梁启超认为: “戊戌

22、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这说明维新变法 ( ) A开创了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先河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 息的能力,材料中 “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说明了维新变法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答案:选 D, A C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B项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考点:维新变法思潮 点评: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

23、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 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 “非凡 ”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与这一创作风格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格尼尔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塑造诸如骄

24、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中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代表作,所以答案:选 A, 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C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D项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品。 考点:浪漫主义文学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 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 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25、 ( ) A 17 世纪初期 B 18 世纪中期 C 19 世纪中期 D 20 世纪初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 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说明了 “两个学说 ”是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结合所学可知这 “两个学说 ”最终形成于19 世纪中期,答案:选 C, A B D三项 与上述史实出现的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生物进化论 点评: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程,到达尔文时期最终形成,但高考对其的考查一般侧重于其影响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同时也应该

26、关注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那就是不能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到社会领域。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 “清理了场地 ”,那么启蒙运动则是 “大兴土木 ”。这里的 “大兴土木 ”是指: ( )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大兴土木 ”含义属于建设范畴,结合史实可知启蒙思想家们试图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即国建资本主义的民主法治社会,答案:选 D, A C两项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而非建设理论, B项出现在启蒙运动之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启蒙运动的影响

27、 点评: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说明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社会契约论 ”和 “人民 主权说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 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重视实用技术 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理论体系完整 A B C D 答案: B

2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物理成就不多 化学并不突出 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 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并不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 两项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但国古代科技发展仍旧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中重要原因是重视实用技术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所以答案: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点评: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却在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本身的特点也有紧密关系,其发展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探索不够。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

29、经验总结,缺乏实验。 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 武汉大学冯天宇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 “隋唐:隆盛时代 ”,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 )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沉暮 与开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划分中国历史如果 “隋唐:隆盛时代 ”,那么 A从神本走向人本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B乱世

30、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属于两宋时期的文化特征, D沉暮与开新是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所以该题答案:选 C。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点评: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内容的考查角度多样,难度较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差异性; “百家争 鸣 ”出现现象的原因和各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表现。对上述几点内容必须仔细体会,才能基本把握思想史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

31、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 :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是指洋务运动,历史学上也被称为 “同光新政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所以答案:选 C, A是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 B D两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开明官员正式向

32、西方学习的一场自强运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军事和经济改革以实现巩固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但在客观的实际操作中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近 代化进程。 李超明同学在图书馆里的一本小说里看到了以下几个情景,据此可以判断这部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 李莎尔娜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亲戚家拜访 丽尔克斯与杜克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爱尔法兰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 洛克尔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 19世纪初期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D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

33、中 “人造纤维的衣服,投资石油工业 ”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当然 的出现得益于电话的发明,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所以这本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即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变革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加以全面概括。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A政治: 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 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B 经济:自然经

34、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思想: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促进了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的产生。 鲁迅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 洋气 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 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 他们健康,我偏生病 ” 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中国人在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故意与西方物质文化背道而驰,这种现象发生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显然这种现象是非理性的,它会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的进步,所以答案:

35、选 C, A B D三项运动并不排除西方文明。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义和团运动 点评:关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伤害,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高考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在关注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其阻碍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面。 1900 年西方国家出版了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 A “弱者 ”最终灭亡 B “弱者 ”成为 “木偶 ” C “弱者 ”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 “弱者 ”被肢解瓜分 答

36、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 ”是指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正在进行,其结果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即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 “木偶 ”实现了列强 “以华治华 ”的目的,中国也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含义是八国联军的侵华结果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 点评: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清政府被迫与西方 11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 产生最重要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37、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其二,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这成为此后中国革命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帝国主义国家正试图瓜分中国,这种情景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从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其中割占了台湾地区和辽东半岛的举动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热潮,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点评:甲午中日战

38、争和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掀起了不同形式的救亡 图存运动,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 “君主立宪制 ”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 “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 ) A甲: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39、决问题的能力,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是指行政 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原则上将立法权应不受行政权的干预更不能受其控制,所以这是代议制最不完善的体现,所以答案:选 D, A项表述无法说明代议制不完善, B C两项是代议制的不完善的表现但不如 D项准确。 考点: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完成德国统一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由于德国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模式实现的,因此德意志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反映在政体建构上便是德国皇帝并不是 “虚君 ”而是真正手握大权的皇帝。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 “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 ”;未经

40、国会同意 , “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 ”;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总统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不能拥有的权力皆由联邦政府行使,所以 1787年宪法规定体现的是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的原则,即联邦制原则,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也符合美国 1787年宪法原则但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

41、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联邦宪法的内容; 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 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 。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主要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同

42、时也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的结果,但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原因是帝国版图的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如下几 项特点: 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体系宏大,内容细致; 发展过程复杂但能与时俱进; 影响深远。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阶级本质不会改变。 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 “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

43、,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 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C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 D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说明秦、汉以后中国的用人制度逐渐走向公正,尽管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但较之三代世袭制却较为公正,宋明时期用人制度已经完全实现由私向公的转变,尽管存在缺憾但已经足够公正,所以 D

44、项说法错误, A B C 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 式的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 “公开竞争,公平考试 ”的原则。 (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 20世纪 90年代 “省管县 ”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 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

45、个监察区,东汉形成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信息中可以看出从秦朝到唐朝末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两机制和三级制中左右徘徊,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着矛盾与困局,所以 B项说法符合题意, A C D三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考 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严格控

46、制地方的权力组织方式,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地方管理体制紧密相连,分封制下地方分权严重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在经过汉初郡国并行体制失败后,郡县制模式的优越性开始表现出来,此后郡县制得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程度也得以增强;在经过唐宋对郡县制的变革后,元代实行了行省制,更为成熟的地方管理模式出现,地方再也未出现能和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中央集权得以极大增强。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 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 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俄国十

47、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向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结合具体历史条件加以运用,在这方面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理论在现实中应用的成功典范,所以 两项符合题意, 项属于理论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不符, 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也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无关,所以答案:选 A。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发展 点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主要的内容,其中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其实践的发展,当然还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其理论的发展。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 ) A 1912-191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