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574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 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开元通宝 B建安文学 C文景之治 D澶渊之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开元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文景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谥号;澶渊是古代的地名。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纪年方式 点评: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古代没有公元纪年,用年号来纪年。比如贞观开元康熙乾隆,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有后人以年号代称皇帝比如说康熙皇帝实际康熙是年号;

2、庙号是顾名思义就是宗庙里供奉而起的称呼一般是 XX宗 XX祖唐太宗宋高祖清圣祖(康熙帝);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对其的评价而定的称号要说的是谥号不仅仅皇帝有,诸侯,有功名的大臣等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有。比如说齐桓公,楚庄王,汉文帝汉武帝 秦末 “有叛人而无叛吏 ”,汉初 “有叛国而无叛郡 ”,中唐 “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 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有叛人而无叛吏 ”说明郡县制下官员很少有造反的; “有叛国而无叛郡 ”诸侯国有造反的但是郡县没有造反的; “有叛

3、将而无叛州 ”说明武将有造反的,但是州郡没有造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后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 1)积极: 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 2)消极:皇帝专制权威 激化了阶级矛盾 爆发农民起义 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 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 70万人去修始皇陵, 70万人去修阿房宫

4、, 50万人戍五岭 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 D时代差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弱,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不会出现材料中现象;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至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故其动员能力提高。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地方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它包含两对

5、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有材料这样表述: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 盗贼 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 ”。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李沆的态度可得知他是个节俭宰相,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而且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宋真宗的例子不能说明皇权的加强,是皇帝权力受到限制。故此题应选 A

6、项。 考点: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二府三司制 ( 1)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2)作用:这些官职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最根本的不同 ”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

7、 重农抑商 政策,都有差别。但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同是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全面改革,后者是局部调整。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点评: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之处。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 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结果不同: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 ,废除了旧制度 ,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王安石变法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触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 ,宋神宗死后 ,司马光任宰相 ,新法几

8、乎全部废除 . 商鞅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 ,封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奴隶制的矛盾 .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的矛盾 ,解决政府 的财政困难问题 . 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的基础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改变不适应的奴隶制上层建筑 ,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发展封建经济 .这是历史的潮流 .而王安石变法是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解决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利益分配问题 .当变法过多地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时 ,变法必然要失败 . 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 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

9、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 “无可奈何 ”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说法错误,知县为低级官员;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说法错误,两者互不统属;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说法正确;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说法错误,地方行政官员无此权利。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 点评: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派文官担任地

10、方长官,同 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纪念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 ”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 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说法错误,近代史开端是鸦片战争;B纪念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 ”,此事与开眼看世界无关;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 一说法是错误的,起步于洋务运动。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虎门销烟 点评:虎门销烟的

11、意义。唤醒了当时的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省;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 “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结合史实可知

12、,近代由于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导致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略 点评: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领事裁判权制度于 1890年首先在日本得到废除。其后土耳其于 1923年、 暹罗(今泰国)于 1927年、波斯于 1928年、埃及于 1937年,中国经两次世界大战,先后予以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与国家主权原则根本不相容的特权制度在全世界废除 朝鲜和俄国本是相隔甚远的两个国家,但在世界近代史上却成了邻国。促使它们成为邻国的直接原因是

13、 A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 B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 C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俄北京条约内容有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 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朝鲜和俄国成为近邻。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北京条约 点评:中俄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 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14、 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 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东 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该思想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体现出了人民主权思想,但允许王(君主)的存在,故其主张是君主立宪制。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维新思想 点评:维新派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在现实政

15、治中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 “八股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 爱 ”。材料中的 “这次变革 ”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 “185

16、3年 ”, A鸦片战争,此时已经结束;B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正在进行; C戊戌变法和 D辛亥革命,这两次运动此时尚未进行。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的新特点。 ( 1)时代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民阶级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 2)理论新 利用外来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来组织发动农 民反封建; ( 3)任务新 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 5)纲领新 以洪仁 为代表的先进人士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17、( 4)失败原因新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也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华盛顿肖像赠送给徐继 ,他在赠送仪式上说: “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又说: “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 ”这一材料表明 A徐继 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 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

18、答案: D 试题分析: “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又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 ”这说明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的加深; A.徐继 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 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开眼看世界 点评: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 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

19、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公元前 217年,某商人在宛 (今河南南阳 )交易时使用蚁鼻钱 (楚国货币 ),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迁移。公元前 217 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因而蚁鼻钱已经不能再中原流通,故选 C项。 考点:秦的统一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

20、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 文。 ”上述言论 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可以看出作者把均田制的破产原因归结为人口的增加,联系史实可知,均田制之所以被破

21、坏原因在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故作者未能正确的分析均田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的瓦解,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 田。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或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而投靠贵族官僚地主为佃客。 “丁口滋众,盲无宋田 ”,德宗建中元年 (780),两税法颁布,均田制最后瓦解。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 “张骞在公元前 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这一

22、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鼎盛时代应是唐宋时期;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与题干联系小,题干中强调的是对中国的影响,选项强调的是欧洲与中亚;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张骞出使西域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

23、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 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史记载: “(商纣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这里的 “鹿台 ”是指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答案: A 试题分析: “(商纣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意思是,意思是多收税把钱藏于聚宝之处;把粮食装于粮仓之中

24、。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先秦时期的经济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公元前 6世纪,鲁国某贵族有封地 300亩,另辟新荒地 200亩,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A 300亩 B 200亩 C 500亩 D 100亩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故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500亩。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

25、:初税亩 点评: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背景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 ,在战争中求得生存 ,进而成为霸主。 (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 了封建制。 (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下图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此物在哪一地区被普遍采用 A长江以

26、南 B中原地区 C江淮之间 D太湖流域 答案: B 试题分析:桔槔,是一种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被广泛应用于中原地区。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 点评:此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 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汉武帝颁布

27、 “推恩令 ”,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 A归中央管辖 B归行省管辖 C归王国管辖 D归郡统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郡国并行制 点评:汉武帝推行 “推恩令 ”是为了解决西汉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说郡国并行制并未能巩固西汉政权,所以这一体制并未推行太长时间即被废除。 人 们常常把历史长河中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称之为 “大变革 ”。下列不能称为 “大变革 ”的是 A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

28、国 B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 D清末民国,专制变为共和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史实分析, A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这属于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 B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这属于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 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这其中没有涉及到制度; D清末民国,专制变为共和,这属于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29、,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从表一 到表二的变化反映了从先秦到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B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C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郡县制的知识。从图一中看星宿的分野是按列国来分配,图二是按州来分配,由列国到州的变

30、化实际上应该是由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而带来的变化,亦即中央集权的强化。故答案:为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是由封建

31、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 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可以看出,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的选官制度都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其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 “公平竞争,公平考试 ”的原则。( 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 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唐朝前期,赋

32、役制度的发展进步之处主要是 A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 D人头税被废除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农民向封建国家承担定量田租,这并非进步影响;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这是正确的; C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这不是赋役制度的改革的影响; D人头税被废除了,是在清代才被废除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沿革。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的演变,税种从繁到简单的变化,从以人头为主到以田亩为主的征收对象的变化,从秦汉开始的地租大体上要缴纳地租,免费服劳役,还要缴纳人头税等各种杂税,到了北魏时期推行均

33、田制,在赋税制度上开始发生变化,推行租调制,农民在获得土地基础上向官府缴纳谷物叫租,缴纳布帛叫调,在这里还是以土地为主要征收对象,隋唐时期沿用这一赋税制度,多了一项庸,农民可以缴纳庸来代替服劳役,庸一般指布帛之类,叫输庸代役。唐朝中期优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调制推行不下去,杨炎开始税费改革,推行两税法 ,取消各种杂税折成户税和地税,按财产多寡征收,征收两次,开始向货币地租转变。明朝内阁首府张居正推行一条变法,把赋税和劳役合并折合成银征收,按土地多少征收,货币地租占据主动。到了康熙时期,则不在征收人头税,摊丁入亩,完全按土地多少来征收 下列措施未促使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是 A初税亩

34、 B相地而衰征 C为田开阡陌 D两税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初税亩、 B.相地而衰征、 C.为田开阡陌,以上都标志着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D.两税法只是税制的改革没有涉及到土地 制度的改革。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点评: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形成。 ( 1)形成:公元前 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

35、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下图为隋唐时期局部图。 A、 B、 C、 D四城市中,同时以铜镜、造船业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A. A B.B C.C D.D 答案: A 试题分析:熟悉课本 “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 ”图 A为扬州,是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以铜镜、造船业,也是纺织业中心; B 为苏州,是纺织业中心;C为宣州,是造纸中心; D为越州,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故选 A项 考点:隋唐时期手工业 点评:隋唐时期手工业代表性成就。纺织业:丝麻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有的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冶铸业:已经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陶瓷业:创制唐三彩,青瓷中著名的

36、秘色瓷;造纸业:益州,宣州的纸最为出名,出现雕版印刷技术;造船业: 制造出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综合题 依据下图和所学的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推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自然条件。 (8分 )说明你对于农牧业分界线北移的利和弊的认识。 (4分 ) 答案:政治条件: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占领河套地区,并在河套地区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 (2分 )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起来。汉武帝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通过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使匈奴不敢到大漠以南活动,汉朝的统治疆界向北延伸。 (2分 ) 经济条件:铁器的普遍使用和水利技术的进步也 有利于

37、农业区域的扩展。 (2分 ) 自然条件:从地图还可以看出由游牧转化为农耕的区域多距离河流较近,有一定的水资源条件。 (2分 ) 认识 农业区域延伸的有利方面: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有利于巩固和开发边疆地区;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分 ) 不利方面:在游牧地区进行农耕活动,会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状况的恶化。 (2分 ) 试题分析:此问回答时注意根据要求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联系秦汉时期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来组织答案:,对于农牧业分界线北移的认识注意回答要从多个角度组织答案:,不能 过于单一。 考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点评:图片型材料的解读技巧:注意围绕图

38、片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观察图片内容,特别是带有文字的图片;注意图片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图片型材料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等几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 “里里外外,看清注解 ”;注意历史特征明显的细节,如什物、着装等等。 阅读下列引目新唐书食货志的材料。 材料一 初,德宗 779-805年在位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 材料二 穆宗 820年即位,两镇用兵,帑藏空虚,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江淮、浙东西、岭南、福建、荆襄茶,播自领之,两川以户部领之。天下茶加斤至二

39、十两,播又奏加取焉。右拾遗李珏上疏谏曰: “榷率起于养兵,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不可一也;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泽之饶,其出不訾,论税以售多为利,价腾踊则市者稀,不可三也。 ”其后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材料三 武宗 840年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 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 “地钱 ”,故私贩益起。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所述,茶税是在德宗时开始征收的。就德宗开征茶税一事,反映出唐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 6分) ( 2)据材料二所述,李珏上疏向穆宗提出什么建议?其依据

40、是什么? (6分 ) ( 3)据材料二和三所述,政府增加征收茶税带来什么后果?( 2分) 答案: ( 1)政治上:反映唐政府横征暴敛,搜刮社会资财的情况 2分;经济上:反映唐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2分;文化生活上:反映茶叶己成为唐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的生活 质量比前朝有所提高 2分。 ( 2)提出反对增收茶税的建议。依据: 增收茶税会 “厚敛伤民 ”; “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 ”; “价腾踊则市者稀 ”。 6分 ( 3) “天下大怨 ”; “私贩益起 ”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此问要注意考虑全面,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考虑;第( 2)问, “茗饮,人之所资,重税则价必增,贫弱

41、益困 ” 提出反对增收茶税的建议。原因为 “今边境无虞,而厚敛伤民 ”“ 重税则价必增,贫弱益困 ”“ 价腾踊则市者稀 ”第( 3)问,根据材料中 “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天下大怨 ”“ 诸道置邸以 收税,谓之 “地钱 ”,故私贩益起 ”作答即可 考点:唐代的社会经济 点评:史料解读的步骤, ( 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 ( 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

42、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 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 (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 ),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 “公元 702年到 7

43、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 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 “奈良的贵族 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 “在唐国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 “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在时间上,中 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在人数上

44、,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1896年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 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1898年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1900年 留日学生达 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 “以民族主义为宗旨 ”的中国青年会。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 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

45、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次年邹客、周树人(鲁迅)到日本留学,两年后秋瑾自筹资金赴日留学。 l903年 留日学生达到 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 “鼓吹、起义、暗杀 ” 以 “实行民族主义 ”。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1905年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 到 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清政府颁布留学新规定,限制留日学生资格,留日热开始降温。 ( 1)报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

46、2分) ( 2)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95 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7分) (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间 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 4分) 答案: ( 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2分) ( 2)事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 3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 3个要点即可。) 作用: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

47、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 4分) ( 3)对方文化先进;两国距离较近;有长期交往的基础;国内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4分。评分说明:回答其中 2个要点即可,若有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可知,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第( 2)问, “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 ”“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 ”除此之外联系史实可知,还有诸如洋务运动的破产,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等方面的原因。其影响主要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来考虑。第( 3)问,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围绕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中日关系 点评: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应把握好四个环节: 读(粗读通篇,明确考查主题;读设问,明确答案:出处和回答什么) 找(根据设问找材料相关信息) 接(结合所学部分要把课本相关知识迁移嫁接到题目中) 答(组织答案:,根据不同类型合理组织,做到提示化、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总分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 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