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四川攀枝花米易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妻室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 20岁) B四哥( 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 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 22岁)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格中 A是周王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 B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 C、 D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选 A。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
2、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 2月 ,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 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党内的右
3、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材料, 1937年中共作出的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的重大让步。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两大政党和两个政权的对立,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反抗日本的侵略。只有 C项符合题意。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点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
4、战线。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崭新阶段。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 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史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选 C。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点评: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
5、主权遭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 “半殖民地 ”
6、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 “半封建 ”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A、 C、 D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正确,故选 B。 考点: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 点评: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解,切忌解释为一半殖民地
7、、一半封建。半殖民地 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 ”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 ”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史料分为四大类:为第一类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为第二类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为第三类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
8、遗迹。为第四类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其中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故选 D。 考点:南京大屠杀。 点评:日军的滔天罪行主要有: 南京大屠杀: 1937年 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大扫荡: 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 1200多人。 “七一三部队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 “七一三部队 ”,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的口号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腐败,激起人民反抗 B清政府已变成帝国主义的朝廷 C人民群众迷信鬼神
9、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这一口号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鬼子闹中原 ”,即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民族矛盾尖锐。 故选 D。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右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 ) A南京
10、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 “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 ”,也就是完全听从列强的摆布,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工具。这种现象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选 C。 考点:列强侵华的不平等条约。 点评:要求学生熟记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并能熟练运用。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用 “赔、拆、惩、划、改 ”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用口诀 “割香港、赔银两、五口通商、关税协商 ”记忆。 2009 年 2 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 “历经磨难 ”与 “自强 不息 ”的对应
11、组,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 三元里抗英 B第二次鸦片战争 反割台斗争 C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A对应正确;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发生在甲午战后, B对应错误; C马关条约、黄海海战都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D对应正确。故选 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点评: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鸦片战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学习外国技术,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
12、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 “致远号 ”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侵略。 1935年 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13、: 1935年 12月 17日 25 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选 C。 考点:瓦窑堡会议。 点评:瓦窑堡会议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 “左 ”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 “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
14、经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事变。材料中的 “满蒙 ”即中国的东北地区。日本为实现这一目标,于 1931年 9月 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东北地区。 B一二八事变和 D八一三事变都发生在上海; C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故选 A。 考点: 20世纪 30年代日本侵华的事变。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深。本题还可以考查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 20世纪 30年代初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危机袭击日
15、本,国内矛盾尖锐 B.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 ” C.掠夺中国土地,扩大统治区域 D.掠夺中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下列对这两个谜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屈原 ”即日本屈服 于美国的原子弹; “苏武 ”即苏联对日宣
16、战。这两个因素都是导致日本战败投降的直接因素,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配合。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A、 B、 C认识错误,故选 D。 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点评:对于抗日战争,还经常考查抗战胜利的意义:国内方面: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成,造成这 种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 C两次战争发生
17、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史上日本单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项错误; B、 C 不是导致战争胜败的主要原因;甲午战争是由腐败的清政府领导抵抗,而抗日战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力量的不同导致了两场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故选 C。 考点: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点评:日本侵华是学习的重点。学习时要注意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做到知识的上拓下连:如台湾的失与得的国内、国际背景。日本两次侵华的背景,一个腐败的政府、内乱的国家给外来侵略提供了机会。日本的认罪态度,
18、德国的态度,我们应有的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占领海南 B贺南京陷落 C救民于水火 D欢呼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 查了日本侵华的罪行。 1939年 2月 ,日本侵略军占领海南, A项正确; 1937年 12月,日军攻陷南京, B项与史实相符; D北支事变即 “七七事变 ”,日本占领北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项正确。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故 C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 1931
19、年 九 一八 事变至 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 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妄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更梦想成为 “大东亚共荣圈 ”的霸主。但不屈服的中 国人民顽强地坚持对日抗战,全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 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 5000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承担了最大的民族牺牲。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 “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 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 ”。这次会战 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体现
20、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 “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 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 ”,可以看出这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会战 淞沪会战。 符合淞沪会战的史实;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 1938年武汉、广州失守,并非淞沪会战,故排除含 的选项,选 A。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比较努力的抗战,先后在
21、 正面战场发起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 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 帝系篇。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家谱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哪一制度关系密切?(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家(族)谱说明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而宗法制是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故修订家谱最有可能受到古代宗法制的影响。选 C。 考点:宗法制的现实影响。 点评:时至今 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
22、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史记 陈杞世家: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 封之于陈 ”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陈胡公妫满于陈。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A宗法制是根据血缘的亲疏关系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 C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D是西汉的地方制度。故选 B。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西周的分封制
23、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类似的题目还有: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进步思想家认为: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创立一个的 “世界 ”不包括( ) 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统一了文字 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的是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4、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B、 C、 D都是秦始皇 “创立一个世界 ”的措施,故选 A。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范围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赢政统一全国后,称 “皇帝 ”,自称 “朕 ”,命令称 “制 ”或 “诏 ”,印称 “玺 ”。以上材料说明( ) 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
25、的名称合为 “皇帝 ”,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 “始皇帝 ”。 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 “朕 ”,命令称 “制 ”或诏,玉印称 “玺 ”。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选 B。 考点:秦朝的皇帝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 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
26、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与史实不符; 在 三省六部制中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点评: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本题还可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如: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
27、,其运作程序应是 ( B )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 ) 太尉 尚书台 御史大夫 刺史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同时负责监察百官。 尚书台是东汉中央政务的中枢机关,负责起草发布皇帝诏令; 刺史是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故掌握监察职能的是 D。 考点
28、: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历史起源很早,自先秦时代已逐步建立起行政监察制度。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自秦汉时期开始,为发展阶段,三国魏晋南北朝,为完善强化阶段,隋唐至明清为行政监察制度最严密时期。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 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答案:
29、 C 试题分析:宋代之前,丞相等大臣上朝可以和皇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大臣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群臣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从本质上说明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过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存在。本题也可以改用图片资料考查: 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官员 管理日益规范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皇权不断强化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军国大事完全由军
30、机处裁决 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设置的有关史实。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表述正确, 与史实相违背,故选 D。 考点: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军机处虽然总辖军国政务,但它本身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檐曝杂记 卷 1
31、)。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 “乾纲独揽 ”的绝对君权。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 B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 C “令天下郡 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 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
32、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A“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反映的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 ”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 D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 ”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 用官制度。 点评: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而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和同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以及君
33、主专制的演进结合起来考查。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 “导致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并可以 “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并可以 “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A、 D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的地方行政制度; C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郡国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都与材料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34、点评: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鉴于 目前 “国考 ”的热潮、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 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熟拟 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 票拟 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 “用小票墨书 ”,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 A拟票者与皇帝拥有同等权力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唐代
35、由中书省拟定皇帝诏书,此种拟稿叫做熟拟;票拟是内阁大学生批阅各地奏章的建议。不管是熟拟还是票拟,最后都需要皇帝的批示、裁决才能执行,可见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故而,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当前民主政治的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高考命题从未间 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
36、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 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 服从大宗。 历史必修 1 材料三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 史记 材料四 史记
37、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 “此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矣,此鹿也。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请回答: (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哪些制度?( 2 分)各有何积极作用?( 6 分) ( 2) 材料三中的 “寡人 ”是谁?( 2 分)他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 制度?( 6 分) ( 3) 材料四中群臣 “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 2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汉、唐、宋、明四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10分) 答案: 、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2分) 作用: 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
38、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2分)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 4分) 、 秦始皇。( 2分)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6分 ) 、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分) 采取措施:西汉: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时建立 “中朝 ”,削弱了相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 10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
39、男五十里 ” , 公、侯、伯、子、男都拥有不同数量的封地,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材料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的亲疏划分政治等级,反映的是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2)材料三 “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说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寡人 ”指的是秦始皇;他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 3)材料四 “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 ”、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 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皇权与相权
40、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第二小问需要答出具体的措施。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 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识读下图 图一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图四
41、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 请回答: ( 1) 图一、图二及图三条约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3分) ( 2) 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1分)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 2分) ( 3) 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6分) ( 4) 列举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重要战役 。(两个) (2分 )据图四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 5) 抗日战争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6分) 答案: (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 2)南京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3)南京条约
4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 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 5)国内方面: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 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试题分析: ( 1)图一南京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图二马关条约签订于甲午战争后;图三辛丑条约签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2)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联系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43、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 3)回答本问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表述要准确。如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等。 ( 4)联系抗日战争的史实,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重要战役有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 1938 年的台儿庄战役。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 5)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 ,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回答。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点评: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史,又是一部民族不屈的抗争史和民主探索史,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重点掌握的必考内容,注重考查正确看待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两次战争,是近年来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