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33581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

2、与王权的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形成家天下的局面;分封制、宗法制将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局面;礼乐制度为分封制、宗法制的维系工具。(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关于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的考查集中在:第一,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概念概念并对其作出正确评价;第二,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材料作出正确解读;第 三,正确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 虽然它始于汉制 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材料所述的

3、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不讲人情 ”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故答案:选择 D项。而 A项依靠血缘关系选拔人才, B项依靠从下往上的推荐方式选拔人才, C项依靠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故 A、 B、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命题的角度:( 1)把握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及趋势;( 2)认识不同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特定含义、标准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3)准确再认再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4、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 中央地方省制的开端 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限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为了巩固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 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和民族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驶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成为中国地方历史上省制的开端,为后世 “省 ”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为日后统一多民

5、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对中国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 、 都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的行省制。 点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命题的角度有:( 1)对行省制的基本概念、背景、影响方面以材料型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比较中国古代地方三大行政制度的异同,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把其放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中进行考查。 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 “坐而论道 ”,从宋太祖以后 “站而论道 ”,到了明清只能 “跪奏笔录 ”,这反映的问题是( )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

6、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本题较为常见,大臣从 “坐 ”到 “站 ”再到 “跪 ”,反映了大臣的地位不断下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答案:选择 C 项。“大臣 ”不仅指丞相,还包括其他重臣,故 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 B、 D项内容,故不选。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的演进。 点评: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的演进,自汉、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都是以强化皇权,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直至废除的特点,凸显古代政治政治制度的 “人治 ”特征。以史为鉴,对该部分的掌握,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有历

7、 史借鉴作用。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 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 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 411件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朝的措施是 ( ) A设立中朝 B设立丞相 C设立内阁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到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助理机构,符合题干和材料的要求,故答案:选择 C项。中朝是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的,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是秦武王时期设置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故 A、 B、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

8、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的内阁制。 点评:关于明朝的内阁制,命题的角度有:( 1)根据内阁制的出现,分析设立内阁的原因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依据内阁的创立和发展,分析其影响;( 3)把内阁制作为君主专制强化的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 “军机处 ”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以旨意)。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 D 试题分析:

9、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 “ 接折 见面 述旨 过来 交发 ”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 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痕迹,应选B。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命题的角度有:( 1)依据军机处的设立,分析清朝中央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依据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分析说明问题;( 3)把军机处的设置作为君主专制强化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这是雍正皇帝镌刻在故宫养心殿的一

10、对漆红圆柱上的一幅楹联,它反映了( ) A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独尊 B中央 集权空前加强 C统治者执政为民的理念 D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的关键信息是 “惟以一人治天下 ”。因 “岂为天下奉一人 ”,错选 B项的可能性大, B、 C、 D都说法错误,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近几年高考考查较少,其命题的角度主要有:(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对前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高考命题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联系各个朝代,要求学生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命题将明清政治

11、制 度的变化与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要求学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 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 ”唐太宗说: “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明成祖站起来说: “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雍正帝说: “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 ”他们的言论( ) A都符合事实 B都与史实不符合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只有明成祖的说法

12、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秦始皇和唐太宗所说与史实符合的;废丞相的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祖;实现皇位世袭从秦始皇就开始了。所以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以下角度:( 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如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制、军机处等。( 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学生既要看到其共同反映的趋势,又要看到每一朝代的不同特色。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13、)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 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故 A项正确;公元前 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故 B项正确;隋唐时期,为了加强君权,实行三省六部制,故 C项正确;明太祖废丞相,清沿袭明制,故清代不可能有丞相,故 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点评:这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的题目。逆向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择,题干中的提示语有 “不是 ”“不正确 ”“错误

14、”“不包括 ”“无关 ”“不属于 ”等,其解题方法有( 1)排除法:即通过排除符合历史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得出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2)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题目略有难度,暂不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假定某一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史实、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历史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洪武皇帝 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 材料中 “中级官员 ”的主要职能是( ) 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15、 D监察百官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 朱元璋废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其职责是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故答案: A项正确, B项不正确。 “执行政令 ”是六部的职责,故 C项不正确; “监察百官 ”是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厂卫特务机构,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除丞相。 点评:宰相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即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过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 免偏颇、草率。 某位

16、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 “唐代的三省制 ”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材料“无相名 ”的说法,故 A、 B项不正确;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因此其 “无相名 ”,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又 “实有相职 ”,这是内阁,故答案:选择 C项。清代的作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宰相制度无关,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点

17、评:关于明代内阁,命题的角度有:( 1)根据内阁的出现,分析设立内阁的原因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依据内阁的创立和发展,分析其影响。( 3)从整体的观点,把其放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中进行考查。 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 盾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要了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的两种现象: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加

18、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争夺,它贯穿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直到明朝废除丞相,其发展演变趋势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强化。故答案:选择 A项。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存在的矛盾,但这不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故 不正确 。 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不同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措施和特点,多用史籍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从综合的角度,将不同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认识其历史阶段特征;( 3

19、)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对比中西方政治制度,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 书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表明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明显错误,排除 A项;唐朝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中枢机构是保障皇权的工具,排除 B、 C两项;分析材料可知,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

20、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点评:关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这样记忆:隋唐三省部制,中书草拟颁诏令;门下审核是否行,尚书六部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责职责明;三省六部分工细,相互监督效率增。同时,要注意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从实施目的、分权内容、分权机构、本质四个进行比较分析。 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另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同时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答案

21、:选择 C项。在题干中 A、 B、 D项内容没有直接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设立。 点评:关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命题的角度有:( 1)根据宰相制度废除的过程,认识其意义,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依据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分析皇权与朴树的矛盾。同时,解答材料选择题一定要紧扣材料,即使某些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但如果 它与题干材料无关的话,也不应选。 史书中记载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所反映的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 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确立 D郡县制的实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意思是封立亲戚(

22、周王室的同族)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 “封建 ”就是 “封邦建国 ”的意思, “以藩屏周 ”是 “拱卫周王室 ”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指出了实行分封的方法和目的,故选 B项,排除 D项。 “封建 ”就是 “封邦建国 ”的意思,不是建立封建制度,故排除 A项。 C项与 “封邦建国 ”无关,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 “封建 ”一词的理解。中国古代 “封建 ”的概念,第一是指西周分封诸侯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本题考查的即是如此;第二是指中国古代延续到近代的 “封建社会 ”。在学习或做题过程中,要能结

23、合背景正确分析 “封建 ”的概念。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 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 B、 C两个选项与分封制的内容明显不相符合,周初分封的对象不仅有同姓王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些受封的诸侯控制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A选项是周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与周王关系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诸侯国的义务,是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的具体化,它不是分封制的目的,这是一个干扰项。 考点: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点评:本题考

24、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完成本题首先需要知道分封制有关知识,如分封制实行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除此之外,还要史地结合把握分封 的对象、分封制的影响和崩溃。 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现在一些熟悉的姓氏 ,比如宋、陈、许等 ,在西周时期都有对应的宋国、陈国、许国,宋国、陈国、许国当年都是诸侯国 ,并结合从材料中的 “封地、封国 ”,由此判断选项为 A 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原则,并没有直接与封地、封国的名称相关,故 B 项不正确;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官员由皇

25、帝直接任免,没有与封地、封国的名称相关,故 C、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点评:关于分封制,命题主要从以下角度:( 1)理解分封制概念并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认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并分析其实施和崩溃的原因。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 跄跻裳伞缮 遥 枪手詈钍 辉蛱煜侣遥 蠓虻仍虺 摇!闭獗砻魑髦苁敌械粘蛹坛兄频哪康氖牵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答案: B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 “不使 疑 ”、 “疑生争,争生

26、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所以目的在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故答案:选择 B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并没有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国家最高地位是周王,故 A项不正确;宗法制防止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纷争,但并没有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最高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故 C项不正确。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并不是保证贵族的血统的纯正,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目的 点评:本 题以一段陈述性材料为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涉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社会各个阶层之间

27、的关系,很容易联想到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从天子到庶民 “皆有等衰 ”说明了等级秩序的存在。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准确地掌握基本知识。 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的 “秦王 ”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统一全国是公元前 221年,应为公元前 3世纪晚期,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历史常识 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转化。 点评:公元即公历纪元,是现今国

28、际社会最多国家采用的纪年标准。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 “公元纪年 ”中的一个世纪为一百年,世纪又分晚期、中期、前期, “世纪晚期 ”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后 20 年,“世纪前期 ”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 30年, “世纪 中期 ”一般指一个世纪的中间 50年。习惯上, 1世纪指公元元年(公元 1年) -公元 99年。 “世纪 ”的算法:年份的前两位数加 “1”。应当指出一点的是:计算涉及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即 “前后相加再减一 ”。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

29、传中说到, “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 始皇 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以下评价 “从政治上 ”最能说明 始皇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当之无愧 ”的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是秦始皇的功绩。从材料中 “从政治上 ”、 “最能说明 ”、“中国历史的发展 ”等关键词可知其最大的功绩,是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之所以没有选择 A项,是因为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比 “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对中国后代的影响更大。故答案:选择 B项。 考

30、点:本题考查对秦始皇功绩的理解 点评:关于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们应当全面看待秦始皇的功绩与过错。秦始皇被称做 “千古一帝 ”,其主要功绩包括:(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割 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修建的举世闻名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象征;( 4)统一货币,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以后历代铸造货币提供了榜样;( 5)统一文字,不仅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创

31、造了条件。而他大修陵墓,制定严酷法律,大量征发徭役,致使人民处境恶化,无法承受,则表现出一个封建 帝王专制和残暴的一面。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 “天汉 ”,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 答案: B 试题分析: “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这一建筑风格象征权力向中央集权,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专

32、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建立。 点评: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理解秦始皇创立的皇权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正确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辩证分析其历史作用及影响。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五个部分, 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终身和世袭制。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权力的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是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

33、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地方实行郡县制。 制订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制订严酷的法律,以巩固中央集权。而其中不管是哪个制度都是以保证皇帝权力不受侵犯为前提,都是围绕着加强皇权而推行,故核心是皇权至上。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点评:关于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这样记忆:( 1)一个中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一个首创:皇帝制度实现了从以王权为核心到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的转变;( 3)两层官制:三公九卿;郡守和县令。 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

34、不设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 博罗 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无 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答案: B 试题分析:任嚣是郡尉,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因 “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 ”,说明其事实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县级的县令也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因此, A、 C、 D项说法正确; B项说法错误,郡县制下不再分封,不能世袭。 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 点评:本题解题的思想,首先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确知其反映的是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其次在充分认识郡县制下

35、郡守的职权的前提下对应分析备选项。要注意:逆向型选择题是选择错误的选项。关于郡县制,( 1)理解郡县制的概念,认识其任命方式和职权范围;(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与分制制的异同点,并根据分封制与郡县制内容分析秦始皇 “废分封、行县制 ”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汉初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汉承秦制,故 A、 B不正确; “独尊儒术 ”是汉武帝为巩固统一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故 D 项不正确;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是汉初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最大的不同,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

36、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命题主要从以下角度:( 1)古代中国封建王国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2)诠释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或对相关材料作出的正确的解读,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3)比较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理解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 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

37、国划分为 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答案:选择 D项。后来刺史职权渐重,到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这都等于割据政权;从严格意义上讲, “刺史 ”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 “牧 ”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故 C项不正确。丞相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 A项不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 上所属各县,故 B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一,着重把握

38、其发展演变历程:开始于秦朝、发展于汉、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朝;第二,全面理解对监察制度的评价:( 1)积极作用: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从解决封建官僚体系集团的腐朽问题,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发突出。 综合题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 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27分)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对象、影响。 ( 2)比较材

39、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变化,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 (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答案: (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分)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3分) 影响:积极: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促进了交流和民族融合;使周延续了数百年。消极: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8分) ( 2)变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6分) ( 3)实行行省制,行省的民政、军政要上报给中书省和枢密院,实行朝觐制度和省官互迁(

40、 6分) ( 4)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2分) 试题分析:第( 1)小问根据图 1(西周分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目的是巩固统治;从图中受封对象总结其类别,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得出受封对象的类别;其影响要注意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第( 2)小问从图 2(秦朝疆域图)中 “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可以看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对比分封制来回答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官员的任免方式上来分析郡县制的特点。第( 3)小问从图 3(元朝行省图)可知元代在地方管辖上实行行省制,同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不同地区元代实行的管理措施,这反映出元代对于不同

41、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 不同的制度。第( 4)小问根据以上几个时期不同的地方管辖制度,反映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加强,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削弱。 考点: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以中国地方机构改革中 “省管县 ”这一热点,作为命题的题眼,充分挖掘古代地方行政体制中的有益成份,梳理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线索。通过对三幅地图的阅读,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力,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答题的细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

42、之深远是世界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2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材料三:(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 材料四: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枢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图示一、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一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 2)材料二中的 “上 ”是指谁?他在中央和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 3)材料三、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说明了什么? ( 4)你怎样认识君

43、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答案: ( 1)唐朝、元朝;三省六部制( 4分) ( 2)秦始皇;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5分) ( 3)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雍正帝设军机处。 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6分) ( 4)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4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妨碍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4分) 试题分析:第( 1)小问稍易,根据示意图可知图一反映唐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三反映元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一指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是三省分工明确,互相

44、牵制。第( 2)小问从材料中 “(秦朝初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判断出 “上 ”是指秦始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第( 3)小问从材料三 “(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为强化君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从材料四 “雍正 年间 ”、 “军机处 ”可以判断出:清雍正年间,为强化皇权,设置军机处。第( 4)小问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辩证思维的方式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点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认识: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

45、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 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除了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其影响进行考查外,还要注意运用整体的观点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