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被誉为 “中国第一城 ”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6500年前)。这些信息反映出 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 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中的信息,阐述了 6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稻田遗址,分析选项, A项中的 “一直 ”说法太绝对,排除 A。进入文明社会需要具备文字、国家、法律、国家机器、城池等条件,仅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 B项结论,
2、排除 B。 D项错误在于 “一直 ”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唐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才开始逐渐转移直到宋代才到南方,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含义,不要对题干进行夸大性理解。 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 “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作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决策 B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C决定以上海浦东为新的对 外开放区 D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首先排除 A,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底完成的,A项史实不对。 C项史实也错误,浦东新区是在
3、1990年开放的,但十四大是在1992年召开的。 D项也不是十四大主要内容,十四大主要内容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从经济体制角度看,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更多类似的地方,所以才有题干评论 “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答案:为 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十四大主要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其中不包括 A深圳 B珠海 C上海浦东 D厦门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指的是 1979年中国开放的几个经济特区,
4、联系所学史实,应该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浦东是 1990年开放的,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 1979年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掌握,考查的是相关基本史 实。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组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 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唐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C 军装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 D 中山装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 B和 D都是改革开放后的现象,因为电视和网络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流行的,排除
5、 B和 D。 C项所述很明显是文革时期的文化现象,排除 C。建国初期中国和苏联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流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扭秧歌是主要文娱形式,所以答案:为 A。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上还是考查学生对每个阶段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下图是一幅主题为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漫画,你认为造成他们截然不同情绪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胡佛由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遭到失败 B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 C反危机措施是否顺应民意 D两位总统不同的个性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史实,胡佛面对经济危机仍然采取自
6、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反经济危机不利,没能挽救美国经济,所以 A不对。 B项说法错误,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会被彻底消除,排除 B。 D项说法明显错误。罗斯福新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收到人民的拥戴和欢迎,胡佛因反经济危机不力,最终被人民抛弃,所以答案:为 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两位美国总统反危机措施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史实掌握程度和比较能力。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 “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这两位改
7、革家分别是 A丘吉尔和斯大林 B罗斯福和斯大林 C罗斯福和邓小平 D杜鲁门和毛泽东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所述, “挽救 ”现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主义,这说明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两位改革家分别采取措施使其免于消亡。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采取过去没有过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面临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重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邓小平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步入困境的社会主义走出发展泥潭,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还要掌握一
8、定的史实。 二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 “福利国家 ”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扩大资本市场 B避免社会主义国家对其攻击 C缓和社会矛盾 D调动劳动积极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贫富差距扩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 “福利国家 ”制度,所以答案:为 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出台的目的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能客观全面分析和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1923年,生活在苏联基辅郊区的农民诺维奇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最有可能是
9、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后自由出售 B粮食全部被没收 C被国家以极低价格强制收购 D行为合法,无人干预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 1923 年,联系所学史实,此时苏联正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此农民的行为合法,不可能被没收,但国家也不是对商品买卖不进行任何监管,所以 B和 D都不对。新经济政策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 C项也不符合史实,此时最有可能是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后自由出售,答案:为 A。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10、能力。 前苏联在某一时期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 “建设的伟大成就 ”,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 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 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国内交通业发展迅速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交锋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这段笑话, “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说明了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而 “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
11、始供应面包了,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说明了其生活用品的极度缺乏,也就是其轻工业的极端落后,总的来说说明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为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考查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经济 比例失调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和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头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其 “蛮干 ”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
12、实, “蛮干 ”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表现在其改革措施中就是不顾客观自然条件,强求各地种植玉米,导致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A项是列宁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C项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D 项只是对赫鲁晓夫改革整体性的评价,与 “蛮干 ”没有直接关系,答案:为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就苏联二战后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一个人把苏联改乱了,另一个人把苏联改 死了,最后一个人把苏联改垮了 ”。其中改革 “把苏联改垮了 ”的是指 A斯大林 B
13、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勃列日涅夫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并不顾客观经济规律,乱指挥,瞎折腾,可以说 “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过于追求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可以说 “把苏联改死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改变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走向解体,可以说 “把苏联改垮了 ”,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改革整体情况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并
14、具有 “等同于黄金 ”的特殊功能的货币是 A卢布 B英镑 C欧元 D美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简单的史实,根据所学,居于中心地位并具有 “等同于黄金 ”的特殊功能的货币是美元,答案:为 D。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基本史实。 2012年以来,西班牙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为了救助本国四大银行,政府急需最大量资金。如果西班牙政府一旦需要申请贷款,求助的对象极有可能是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共同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出了西班牙债务危机这一情境,联系
15、所学, A项所列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国际组织,主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世界贸易组织是规范世界贸易的多边贸易体制,并没有义务为成员国提供大量贷款,排除 C。西班牙是欧共体成员国,但欧共体只是区域经济集团,要想获得大量贷款,必须向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之一就是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学生要掌握四个选项所列各个组织的基本职能、性质,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 “如果说 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
16、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 30年后,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 济主流 ”的事件是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所给关键时间信息, 30年后是 2001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A。 B项所述是 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排除 B。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 2001年也不相符,排除D。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此,中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所以答案:为
17、 C。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 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包括史实掌握程度。 1979年 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依据所学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 B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C中美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中央电视台播出商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这说明计划经济已经有所松动,商品买卖开始被认可,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而美国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说明中国也开
18、始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开始对外开放,所以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得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数量 D土地的规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根据所学,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有四次:(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化: 1953年至 1956年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基本上实现
19、了把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坚持土地公有制,经营权归农民。图片反映的三个阶段的土地性质都是公有制,只是使用权发生了变化,答案:为 A。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制度变化的掌握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和比较能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我国
20、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种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给出了封建社会 这样的提示性字眼,联系所学知识,封建社会的典型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自然经济形态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且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这样排除 B。 A项所述的耕作方式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粗放式耕作方式,在封建社会不占主流,排除 A。 D项所述是一种经济形态而非耕作方式,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时首先必须弄清楚 “耕作方式 ”和 “经济形态 ”之间的区别,还要熟练掌握不同社会时期的不同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应
21、的耕作方式。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 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描述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特点,意思是:家里有织布机,不管织不织布,由于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不算人工的成本,织布总归会有盈余。从 “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说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生产成本低廉,自给自足的一个现象,所以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古文理解能力。 宋代的商业
22、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所给信息意思是这本书是宋代写的描述宋代商业活动的,并且与唐代做对比其商业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联系所学,唐代商业限制在特定的区域 坊。也就是说,商业区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但到了宋代这种严格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所以最合适的书名是 A坊墙倒塌以后,其它三项书名都没能明确指向商业活动,所以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唐代商业活动要充分了解,尤其
23、是 “坊 ”这个概念。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 “选择了海洋 ”,中国却 “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 ”是指中国 A重视陆地忽视海防 B奉行 “闭关锁国 ”政策 C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英国选择海洋是指英国建立海上霸权,跨过大洋对落后国家进行侵略、掠夺。比较而言,中国选择陆地,尤其是 18世纪中后期,应该指的是 “闭关锁国 ”政策,因为 A、 B、 C三项所述都不符合史实, 18世纪中后期的封建中国既没有积极发展国内市场,也没有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而 A项所述也没有相关史实支持,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
24、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再与所学史实相结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菲律宾在 1512年被麦哲伦发现后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 12月 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 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 Philippines)。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A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B充分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最初群岛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到菲律宾,可以看到菲律宾国家名字来自西班牙殖民者国王的名字,基于此可以判断其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答案:为 D。 考点:开辟文明的新航线 点评:
25、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主旨。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叙述了白种人地理分布的变化,给出的时间是 “近代 ”,联系史实,近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的脚步到达了北美洲和大洋洲,并对土著居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甚至是屠杀,最终使这些地区成为殖民地,所以最主要原因是 A。 考点: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殖民侵略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殖民
26、扩张对人种分布的影响,解题关键是把题干现象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考虑。 如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 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法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观察此图,联系所学相关史实,印度是英国典型的殖民地,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等都是 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答案:为 A。 考点: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各国所占领殖民地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空间概念。 在 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
27、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塑钢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信息 1900 年。联系所学史实,这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早就开始并基本完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所以本时期的主要动力是电力,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应该由钢铁建成才牢固,所以答案:为 B。 考点: 走向整体的世界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史实。 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新式学堂,其早期招生时期的情况,最有可能是 A门庭若市 B舞弊成风 C寥寥无几 D如同科举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先进的中国人
28、开始实际学习西方,这一过程开始于 19世纪 60、 70年代,但就当是整体情况而言,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还是比较落后,对西方先进技术不了解甚至抵触,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题干现象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考虑。 电影让子弹飞中 “马拉火车 ”的场景,在中国唐胥铁路建成通车后,的确出现过清政府认为火车的运行会破坏位于遵化东陵的风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的天下奇闻,时称 “马车铁路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维护国家主权 B维护自身统治 C仇视外洋事物 D愚昧无知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清政府之
29、所以让马拉火车,原因是怕火车运行破坏其祖宗陵墓的风水,从这一原因我们就可以看到清政府统治者的愚昧和无知,对西方先进事物没有一个彻底的认识和理解,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紧扣题干现象,并且放到当时世界大环境中考虑,由现象看其本质。 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数量 17 37 37 50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 “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减少 答案: D
30、 试题分析:首先分析表格反映的现象,从民国元年开始,新注册工厂数量逐年快速增加, “外部条件 ”也就是中国以外的条件,联系史实,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后,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除了 D之外,其它选项中的条件都是内部条件,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只要分清 楚 “外部条件 ”和 “内部条件 ”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近现代史的哪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状况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
31、:分析这张图,肯定不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产生,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 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解题,所以不会在 1870年后还呈上升趋势,排除 A。洋务运动从 19世纪 60、 70年代开始,到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基本结束,排除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经济,从 1927年蒋介石掌权后才出现,排除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到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变成公有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消失,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
32、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 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 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 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 38%到 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 3%到 6%。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一五 ”计划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各类知识分子所占比重看,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特别重视科技、重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较为被忽视。从外国书籍所占比重看,苏联当时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只能
33、是 “一五 ”计划时期,因为此时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特别需要理工科技术人才和知识,并且和苏联关系密切,这才会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所以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中国对理工科知识的需要和与苏联的密切关系。 综合题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 新政是美国 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 “新政 ”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
34、“改造人 ”的思想。而 “新政 ”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 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经历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农村到城 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与开放的进程如长江奔涌,不可逆转。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社会和谐 中国人在这 30年中创造的奇迹让世人
35、刮目相看。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 12分) (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使中华民族经历 “三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 8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改革能够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4分) 答案: (1)特点 :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 ;具有浓重的实用色彩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 ;遵从经济规律 ,通过提高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发展。 (答出三点即得 6分 ) 贡献 :使美国走出经济低谷;( 2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
36、道路; (2分 )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分 ) (2)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对内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分) (3)能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进行改革;敢于创新,吸收借鉴别国经验( 4分,言之成理也可)。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的 “两点 ”可概括其特点:即制度化、系统化,实用主义,遵循经济规律等。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史实组织答案:,如: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
37、,经济又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等。 ( 2)分析 题干, “如何领导本国人民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实际是要求回答邓小平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走向快速发展之路,以及这些措施带来的良好效果。这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方面,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3)分析题干,要求回答两人的共同之处,可从其改革的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阐述,此问可灵活对待,只要讲的有道理就可以。 考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美国罗斯福新政 点评:此题以邓小平和罗斯福的改革为中心,综合考查了他们的具体改革措施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并要求学生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吸取优点。考查了学生的史实掌握程度、综合概况 能力和比较能力,理论水平等。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