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B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C十二铜表法未给罗马平民带来任何好处 D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6世纪以前罗马法制的特点是不成文法(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所以 A项正确。当时罗马没有成文法,处理诉讼只依习惯法,习惯法本身就很模糊,贵族法官又操纵着法律的解释权,贵族祭司控制着复杂的法律程序,他们得以利用职权袒护贵族,欺压百姓。公元前 5世纪的中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十二铜表
2、法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所以 C项不正确。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考点:本题考查是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点评 :本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于罗马法还应该掌握:条件、核心、特点、实质、局限等方面。 将古希腊城邦政体划分为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等的标准是 ( ) A参政公民人数的多少 B是否存在公民大会 C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D国民是否有公民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些政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公民或多或少的拥有参与城邦自治的
3、权利,公民参与城邦自治的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在公民大会的参政权利的大小是划分政体形式的标准:根据参政权利的由大到小划分的政体依次是:民主制、贵族制、僭主制。 A、 B、 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希腊城邦政体划分标准 点评:此知识点还考查城邦政体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 在古希腊的诸多城邦中,城邦间的关系是 ( ) A都聚集在斯巴达城邦下 B城邦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C小邦是大邦的属国 D各邦均为独立主权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希腊古典时代的城邦在制度、风俗、语言、经济、宗教、文化上有相当大的一致性,是平等的邻邦关系,由于希腊属于丘陵地形,各城邦相对独立。所以 D项正确。 考点
4、:古希腊城邦 点评:本题相对比较简单,重点考查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形式、特点。 20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奥运会圣火在曾经是古希腊城邦之一的奥林匹亚点燃,那么下列对古希腊城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 8前 6世纪希腊城邦发展起来 B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社 C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 D希腊各城邦联合组成一个邦联式国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公元前 8世纪至公元前 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故 A项正确。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 200多个城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
5、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 8000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这些城邦国家都处于小国寡民状态。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其面积也仅有 8 400平方公里,人口总计约 40万,另一个大的城邦雅典的幅员也不超过 2 400平方公里,住在边境地区的雅典人到雅典城也只不过是大约步行一天的路程,这两个城邦在古希腊就算得上 “巨型 ”城邦。典型的城邦领土在 50100 平方公里之间,公民人数在 6251 250 人之间。总人口一般在数 千人,达到数万的并不多,其面积均在步行可覆盖的范围, B、 C两项正确。 希腊属于丘陵地形,各城邦长期分立,各自为政。 D项不正确。 考点:古希腊城邦 点评:本考点还考查古希腊城
6、邦政体的形式、他们各具特点及其共同点。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它比起东方各国发展缓慢 B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政治制度 C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了民主政治 D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 B 试题分析:希腊地理的不开阔,山峦纵横,平原狭小,无大的河流,且农业不占重要地位没有出现中国等东方农业国家合作治水的景象,也很难出现 “千耦其耘 ”农业劳动场面,而是个体耕作占
7、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个人和个体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具有较多的独立性,缺少东方农业社会的组织性和对集体以及对权威的依附性。古希腊农业生产的特性反映到古希腊人政治生活中就会体现出一种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立、平等的政治理念。 所以古希腊的独特环境决定了古希 腊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而这种经济生活方式又为古希腊民主政治培育了必要的民主精神。 A项明显说法错误; C、 D两项犯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考点:希腊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点评:此题还可以这样设置题目: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
8、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政治文明完全有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你认为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高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皇权和相权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之一,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后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专制皇权达到了新高度。 A、 C、 D三项均符合史实。 B项丞相制度并非就导致社会的动乱,这是朱元璋
9、废除宰相制度的借口而已,根据题意选择 B项。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 度的强化 废除丞相制度 点评:本题数以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 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没有 ”、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如 B项出现绝对性的词汇 “必然 ”,显然不正确。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
10、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利关系一步步的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利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 B易导致惟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C可以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D易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封建割据。封建割据的存在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以及中央政权的削弱等因素有关。权力高度集中造成官本位主义,权力支配经济,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惟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中央集权易于快速调动大规模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故符合题意的是 C项。 考点
1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点评:该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此题还可以设计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 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 ) 西汉设置中朝 唐朝实行三省制 明朝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汉前期,丞相全部由功臣宿将出任,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在朝廷政事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亲政后欲大权独揽,遂采取措施大
12、力削弱丞相权力,逐渐将其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汉武帝着手提拔一些 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给事中一类的头衔,给他们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称为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故 均不合题意,只有 A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加强的措施 点评: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
13、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 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 “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是因为(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元朝实行一省制 C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清朝
14、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内阁 ”是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所以排除 A、 B两项。再根据皇帝成为 “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可以判断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执掌六部权力,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所以选择 C项。清朝的军机处一直不是国家正式机构。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点评:本题属于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 “原因是 ”、 “主要原因 ”、 “根本原因 ”、 “目的 ”、“是为了 ”等。解答此类选择题的策略: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
15、各种因素,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 ( )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比 例代表制 少数人的民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从材料中无法看出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 即可。答案:为 A。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本题属于根据材料分析特点类选择题,解题思路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而 论述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用排除法即可解答正确。
16、“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 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 ”(苏格拉底之死 )以上描述不能说明的是 ( ) A雅典民主制度较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雅典民主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C雅典民主使所有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产物的直接民主 ,范围狭小 ,只是成年男性公民 , 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所以 C项明显错误,应选 C项。 A、 B、 D从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是苏格拉底之死
17、反映的问题。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点评:通过 “苏格拉底之死 ”的材料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试题很多,如: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众法庭以 “亵渎神灵 ”和 “教坏青年 ”起诉苏格拉底。在判决时,起诉者提出判死刑,通常被告可以提出流放,然后由陪审团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但苏格拉底却提出要给他以奖赏而非处罚,结果盛怒的陪审团判他死刑。下列对这件事的理解,准确的是 ( ) A公平和公正是雅典法律的基本特点 B苏格拉底对雅典社会极度不满 C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并非完美无缺 D智者学派的社会地位严重削弱 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是: A 众多公民权利和意志的表现 B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文化表现 C广大奴
18、隶和平民权利的反映 D奴隶主专政的手段 答案: D 试题分析: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所谓民主,只是形式的而已。在雅典居民中, 20万奴隶和 3 2万异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异邦人应有公民的保护人);在 16 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 8 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的全权公民男子就只有 4 2 万人了;这就是说,全权公民本来只是极少数人。这些人中按上列比例划分,第三级占 2 5万人,第四级占 1 6万人,第一、 二级大奴隶主,大所有者公民不过 1000人而已。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 点评: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还考查形成历程、基本特点及其评价。 某班级组织 “罗马凭
19、什么永恒? ”的研究性学习,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罗马建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D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文明成果是罗马法,罗马法所蕴含的法制原则,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首先排除 B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在希腊, A项错误;巴比伦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项不符合事实。故答案:为 D 考点:罗马法 点评:对于罗马法还应该掌握:条件、核心、特点、实质、局限等方面。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八条规定
20、: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这一规定旨在 A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 B确立等价交换的原则 C维护下层平民的利益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本材料得知:即使卖方已经把出卖物交付给对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物品使用权,这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 A、 B、C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联系。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这一考点多考查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内容、实质、作用。 关于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比较,正确的是 ( ) 前者是习惯法,后者是成文法 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出现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积极革
21、新内政的结果 两者都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制定的法律 罗马法以前者为开端,以后者为总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不是习惯法,故可排除有 的选择项,只能选择 C项。 考点:罗马法 点评:本题为比较型的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此类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公元前 487年, “陶片放逐法 ”首次付诸实施。按该法规定,被放逐的对象是 ( ) A所有触犯法律的公民 B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 C有盗窃 行为的平民 D伤害主
22、人的奴隶 答案: D 试题分析: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 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 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所以选择 B项。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关于陶片放逐法还可以考查其弊端:雅典民主政治后期,党派斗争频繁尖锐,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 “贝壳放逐法 ”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 “贝壳放逐法 ”的弊病更加严重地显露出来,越来越失去了维护民主秩序的作用,相反,加剧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
23、中,构建民主体制基本框架的是 ( )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改革 D屋大维改革 答案: A 试题分析:梭伦的民主改革,为民主制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进行彻底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得以最终确定;伯里克利改革是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 43年。根据题意选择 A项。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这种直接提问式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 ,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A 错误 正确 B 正确 错
24、误 C 都正确 D 都不正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但是这并不表明这种民主是非常完美和全面的。它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产物的直接民主 ,范围狭小 ,只是成年男性公民 , 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而且其民主性质上非常原始的,同时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 论述符合题意; 雅典民主虽然有其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 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
25、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对人类民主政治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故 论述也正确。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本题从当时和后世两个角度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相对来说很简单。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有 ( ) 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没有阶级压迫 公民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铸就了希腊人进取的民族性格 男女平等、妇女参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 叙述不符合阶级社的史实,在雅典居民中, 20万奴隶和 3 2万异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妇女也没有参政权利, 项明显错误,这样可以排除 ABC三项,只能选则 D项。 考点:古希腊
26、民主政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 出正确答案:。 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丞相与百官的矛盾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
27、点评:本考点还考查两大基本矛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 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结果是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此题还可以设置为:我国古代有两大矛盾始终贯穿封建社会,一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综合来看这两者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B. C. D
2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 “黄袍加身 ”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七朝八姓指的是五代政权变换频繁 ,未发生类似现象就是说北宋政权稳定。原因就是唐末以来节度使权力很大 ,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造成政局动荡战争不断。 赵匡胤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强化了中央集权。A、 C、 D三项都是 B项的一部分内容。根据题意只能选择 B项。 考点:宋朝加
29、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本题属于最佳选择类: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全面 ”二字。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 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判是 “通判州事 ”或 “知事通判 ”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
30、“通判 ”一职。北宋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年 ),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秘阁,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索和贯是宋代钱币单位 所以选 D项。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找准关键词,如 “索、贯、秘阁、通判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 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A 试题分析:夏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创立者为启而不是黄帝。所以 A项明显错误。其他三项都正确。 考点:我国早
31、期国家政治制度 点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王位世袭制的考查多侧重于原因条件、基本内容和意义等角度 ;而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考查则侧重于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影响和相互关系等方面。 北京故宫 “军机处 ”景 点的文字说明写道: “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近 (阅读奏折 ) 见面 (请皇帝旨 ) 述旨 (拟皇帝旨意 ) 过朱 (皇帝过目确定 ) 交发(下发旨意 )”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所阅奏折起到的作用只是参考,最终的决定权是在皇帝,军机处上传
32、下达。 考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机处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排序正确的是( ) A军功 考试成绩 品行 门第族望 B考试成绩 军功 品行 门第族望 C考试成绩 品行 门第族望 军功 D军功 品行 门第族望 考试成绩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察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所以选择 D项。 考点:主要是考察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
33、 点评:古代选官用官制度主要考查科举制度。如:( 2012 年四川文综历史, 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 “中朝 ”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 “三公九卿 ”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君权相对权的削弱,皇帝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汉武帝时建
34、立中朝决策机构,原来的 “三公九卿 ”退居外朝,而不是被废除,排除 A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 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然后门下省审核政令,通过后交尚书省执行命令,排除 B 项。宋朝时设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和财权,所以 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但后来政务太多,实在管理不来,所以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资顾问,但大学士没有决策权,后来明成祖朱棣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内阁大臣可以帮助皇帝处理一些奏章,但只是为皇帝提出意见而已,最后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 D项。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枢机构的设置 点评:用图示的方式系统总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及趋势
35、,易于记忆。 新华社报道, 自 2008年 1月 1日起,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欢迎。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考点:以家族血缘文化考查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 点评:拓展
36、思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 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 A周王 卿 诸侯 士 B周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C周王 诸侯 士 大夫 D周王 大夫 士 卿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周王之下有诸侯,诸侯的长子仍为诸侯,其他诸子为卿大夫,卿大夫的长子仍为卿大夫,其余诸子为士,这样层层分封下来。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点评:解答此题是还可以
37、这样记忆:周王为天下共主,诸侯封国,卿大夫 封家,士无封地,从大到小递减。 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 姬姓是西周王室的姓氏,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分封对象主要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同姓宗族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所以选 A项。这一时期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卫、鲁等,也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带有鲜明的宗族色彩。 C项周王的姻亲是第二大分封的主体,如姜尚分封于齐国。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大
38、封诸侯,封微子启(商纣王庶兄)于宋地,建立宋国,以代殷后,分封于宋国,授公爵。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此题还可以改为: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
39、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所以选择 B项。 宗法制是对世袭制的改进,它确立了传位的三项基本原则:传子不传弟,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一切都以正妻子所生 的长子为主,妾所生的儿子次之。这种做法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君主专制制度始于秦始皇,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 C、 D三项不正确。 考点
40、: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表述型选择题 也称肯定型选择题或称概念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 “ 是 ”、 “表现在 ”、 “反映出 ”、 “标志是 ”、 “开始于 ”、 “内容是 ”、 “性质是 ”、“特点有 ”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D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体制成
41、熟的标志,其运行程序是:皇帝下旨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 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所以选 B 考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 点评:高考复习时应重点掌握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是什么?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有什么变化?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地方职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但后来政务太多,实在管理不来,所以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资顾问,但大学士没有决策权,后来明成祖朱棣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内阁大臣
42、可以帮助皇帝处理一些奏章,但只是为皇帝提出意见而已,最后决策 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里,反映了君主专职的加强,所以选 D 项。内阁制度是中央官制, A项错误; B、 C两项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明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内阁制 点评:此考点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实行的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西汉时,全国划分为
43、13 个监察区域, 13 州部,设刺史。所以 B项不准确。 A、 C、 D项说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点评:本题为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 “事无不统 ”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 理国家政事 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措施是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明显错误,运用排除法很容易判断出
44、B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点评:组合题的解题方法:可采用选基法或排除法。选基法是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排除法是对题目要求反其道而行之,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秦朝 “三公 ”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负责管理军事 负责监察百官 掌管律令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 “三公 ”中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用排除法把有 的选项去掉,只能选 A项。 考点:秦朝中央官制 御史大夫 点评:此题也可以分别考查秦朝 “三公 ”中太尉、丞相的职责。 还可以设计为:秦朝
45、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应当找: 御史大夫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 A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 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 D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BCD三项符合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特点,根据题意所以 A项。 考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
46、“天汉 ”,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 A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 ”, B项符合题意。 A项体现世袭制度,材料也没体现神灵、神化皇权,故 C、 D两项错误。 考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解题思路:一划: 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二看: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据记载: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里的 “封建 ”的含义是 A奴隶社会瓦解 B封建制度 C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D分封诸侯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封建,词本义为 “封 ”土而 “建 ”国;古文献中之 “封建 ”即 “分封制 ”。“封建制度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