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一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 帝 ”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说明神的地位还是高于祖先, A错误; “托祖先转达 ”说明具有宗法观念,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符合史实,但材料强调是 “托祖先转达 ”,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因此 C 不是材料的重点, D错在 “完全 ”的说法,夸大了占卜
2、对国家大事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一般来说,要注意材料中 “可是 ”“但是 ”“而是 ”这类词语后面的信息,理解材料的主旨所在。 “密折 ”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 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 1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D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
3、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从而起到巩固统治、加强中央权力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清朝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从巩固统治的角度理解统治者措施的根本目的、实质。 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 “我用三省分割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C明太祖: “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 “
4、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符合史实,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 B符合史实,唐太宗发展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以强化 皇权; D符合史实,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不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政治上,确立皇权的
5、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推行 “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专制。 4、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
6、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 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 “行省 ”,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 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7、强化
7、衰落(明清): ( 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名存实亡;乾隆时,撤销。);增设军机处(雍正时设立,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职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影响:标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目 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评价:禁锢了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君权空前加强
8、,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史料记载: “军机处名不师古,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 A筹划西北军务 B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保护军事机密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军机处并非以前就存在,虽然官职不是很大(初期军机大臣属兼职),但是相当重要,机密性很高。刚开始只负责对外(西北)出征的出谋划策。以后很多事关用兵和国家大计的决策,都由军机处负责统筹。因此只有 A符合 “最初目的 ”这一设问。 考点: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理解材料,并掌握军机处的职能演变,由处理西北军务的临时性机
9、构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 明初中央 “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意: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 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 “彼此颉颃(意: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可知是强调各机构彼此制衡以强化皇权,只有 C符合。 AB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期。 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
10、皇帝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以作出合理的史论推断的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C中国古代有把宰相制度看成是 “贤人政治 ”体现的传统政治观念 D宰相制度的废除是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的根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材料反映出从批判君主专制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宰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A错在 “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皇权强化的时期皇帝独揽大权; B错在 “皇帝与丞相分权 ”,丞相主要是辅佐皇帝; D错在 “根源 ”,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的根源是专制主义不断强化且日益腐朽。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宰相
11、制度。 点评:本题注意联系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孟德斯鸠( 16891755 年)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日益走向腐朽、衰落,孟德斯鸠的话正是说明这个道理。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的史实应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因此
12、只有 D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走向反动,阻碍社会的进步。 清代有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行事模式: “依样画葫芦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 葫芦仔细看。 ”依据你的判断他应该在哪一机构中任职 A中书省 B内阁 C锦衣卫 D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书省在明清时期废置,因此 A 不对;清朝虽有内阁,但徒有虚名,职能与材料也不符;锦衣卫属明朝特务机构,因此 C不对;军机处于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大臣虽参与机要,但跪受笔录 “只供传述缮
13、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即军机大臣既无讨论权,更无决定权,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 “廷寄 ”,各地督府也将重大问题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 “奏折 ”,中间既不再通过内阁这道手续,对邦国大政的 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因此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的工具。结合材料信息和时间可判断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清朝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现代外交家凌青有诗作: “粤海销烟扬我威 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 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没有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签订南京条约 C签订马关条约 D香港回归 答案: C
14、试题分析: “粤海销烟扬我威 ”涉及林则徐虎门销烟, “但悲港岛易英徽 ”涉及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前仇旧恨今尽雪 ,只缘华夏已腾飞 ”涉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正确的方针收回香港主权,洗雪国耻。而马关条约是 1895年甲午战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侵略和民主革命。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区分近代重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涉及国家。 (一) 1842年 8月中英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中方需与英方商定。 (二) 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1)五
15、口通商章程 a、低关税率 5% 便利 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b、领事裁判权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 2)虎门条约: a、片面最惠国待遇 “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b、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 “租界 ”提供了借口。 (三) 1858年夏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 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白银,赔 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1860年
16、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 800万两,准许华工出国。 (四)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 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五) 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亿两,分 39年还清 ,本息共计 9.8亿两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
17、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丧失的大片领土主要位于 A东南沿海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尤其东北地区大片领土。其它三项都不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 强对华侵略和民主革命。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区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可以将其归类。 1、割地: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 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通过马关条
18、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南京条约赔款 2100万元 马关条约赔款 2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赔款 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南京条约 :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美国公使承认: “我
19、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无赖。 ”外国政府能在近代历史上 “庇护 ”在华的外国 “无赖 ”所依据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权 D永久居住权 答案: B “银烛鏖( o )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 台湾 )丘逢甲往事,诗人 “夜夜梦台湾 ”的不平等条约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反映的是台湾已被列强侵占,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辛丑条约并无割地条款,只有马关条约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近代重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20、一名意大利人在北京驻华使馆就职,专门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并由外国军队保护,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 1840年 B 1860年 C 1895年 D 1901年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之一就是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近代重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时间。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
21、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 “自西方人 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据此推算这场战争爆发于 1840年,只有 18401842 年鸦片战争符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8561860 年,甲午中日战争 是 18941895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于 19001901 年。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侵略和民主革命。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重大侵华战争的时间。可利用表格法归纳和比较近代以来列强的多次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名称 背景 时间 目的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鸦片战
22、争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落后 18401842年 为了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中国与英国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展 18561860年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中国与英法联 军 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8941895年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中国与日本 相关试题 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23、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如图,下面是一幅元代的政治制度政权结构图,其中的划横线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丞相 B宣政院 C军机处 D理藩院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朝中书省长官即为丞相;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军机处属清朝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理藩院是清朝
24、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考点:本题考查元朝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元朝宣政院的职能。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权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中央官制的变革, A正确; C不对,“监察权力 ”理解片面; D不对,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25、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中国古代秦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元朝时期正式设立省级行政区。当时管辖大部分南海岛屿的是 A江西行省 B江南行省 C江浙行省 D湖广行省 答案: A 试题分析:江西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海南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江南行省 ”或 “江南省 ”是清朝初年的省名 , 江浙行省辖境即今江苏、安徽江以南、江西鄱阳湖以东、及浙江、福建全境地,湖广行省辖境即今湖南全境及广东电白县以西、广西河池县以东、恩阳县以南全境、又湖北汉川,武昌及兴山巴峡以南地,自明分为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清代称两湖总督,亦曰
26、湖广总督。 考点: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结合历史地图了解元朝行省区划的大致范围。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 ,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 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 ”“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 ”,因此可知是说宗
27、法制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A错在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分封制, B错在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 D中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要正确理解宗法制对于家庭、宗族关系的积极影响。 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错在 “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这应是指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 C错在 “
28、开创 ”的说法,周公是辅佐周天子的大臣,开创者是周武王而不是周公;D 错在 “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这是在周公时期而不是在整个周朝时期,诸侯国的数目此后又有很多变化。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宗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分封制。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汉书 地理志载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
29、县。 ”材料中的 “周制 ”是指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说秦统一之后,鉴于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力量日渐强大,周王室日益衰微,因此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A 不对,郡县制是秦取代周制的制度, C 不对,王位世袭制为秦沿用,且材料无从体现, D不对,行省制是后世的元朝创立。王位世袭制与宗法制相连,主要是解决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即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是它的主要特点。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都属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盛行于西周,但地方封国有较强的独立性,此后造成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
30、,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政府的统治。 郡县制与行省制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前者是在秦朝全面推行,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 “郡 ”“县 ”,后者是在元朝创立,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 “行省 ”。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郡县制。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作用,前者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后者则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某地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 女无不爱 媳无不憎 劝天下家婆 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 妻何以顺 亲何以逆 愿世上人子 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
31、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答案: D 试题分析: “忠恕 ”,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A不对,这是对材料的解释,而不是实质; B错在 “宗法观念 ”, C错在 “血缘关系 ”,材料强调婆婆也应爱护儿媳,因此 BC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材料强调的是无论血缘亲疏远近与否,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爱护,实现家庭的和睦。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传统伦理道德。 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 “实质 ”,实质与本质相近,此类题一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与事件或人物的目的、性质、立场相联系。 春秋时期,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 “礼
32、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王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王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 C周王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A不对,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 C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 D 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的演变。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反映出宗
33、法分封制度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政治体制走向崩溃,社会大变革时期已经到来。 秦始 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皇帝的子孙不再分封为王 B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C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D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 A符合史实,但不是中央集权的主要表现, B是在经济领域的措施,不符合政治制度的设问; D主要是体现专制主义,即皇权的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点评:本题要把握 “专制主
34、义 ”“中央集权 ”历史概念,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权的强化。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有利于: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维护国家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统一后,鉴于周朝分封制造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废分封、行郡县,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进而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考 点:本题考查郡县制。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
35、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如图反映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封制下地方是 “王国 ”,郡县制下地方行政区划是 “郡 ”“县 ”,行省制下地 方行政区划是 “行省 ”,而从图中看到既有 “胶东国 ”“高密国 ”之类的名称,也有 “北海郡 ”“济南郡 ”之类的名称,因此可知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点评:本题属于图表型历史选择题,解答本类题
36、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有人建议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项建议演 变成的措施是 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 B实行 “推恩令 ” C平定 “七国之乱 ” 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政府,汉文帝时 贾谊鉴于淮南王 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 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
37、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汉武帝时期贯彻这一主张,实行 “推恩令 ”,从而大大削弱王国势力。 A不对,此建议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不是大封皇室成员为王; C不对,是指汉景帝时期武力平叛,与题意不符; D不对,此措施没有直接废除诸侯国,而是把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本题考查 “推恩令 ”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从郡国并行制至颁布 “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的演变。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这种变化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 “三公 ”的权力 D
38、防止腐败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汉 (西汉 )时期,太尉、丞相 (或相国 )、御史大夫合称为 “三公 ”,皆为 宰相之职,由他们分管全国最高的军、政、司法监察大权。汉武帝为了集中君权,始用儒生为相,以便于控制。同时,设立大司马大将军之职以取代太尉之职,起用身边随从者侍中和文书档案保管者尚书,组成 “内朝官 ”,归自己亲领;而变丞相、御史大夫领导的正规职官为 “外朝官 ”,开始以内朝控制外朝,皇权得以增强。此后封建王朝总体上来看也呈现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因此结合材料可知是 B.A不对,这种变化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非提高行政效率; C不对,根据材料 “中书、尚书之官(汉时设
39、立,级别较低)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可知三公的权力受到抑制而非提高, D “防止腐败 ”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是相权削弱直至消亡,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期,品评人物品级主要依据的是 “行状 ”,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行状 ”由中正(品评人才的官员)确定,当时的表述一般都很简括,如 “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 “德优能少 ”等。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 A只重出身,不重才能 B是一种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方法 C容易被人为随意操控 D加强了君主专制
40、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A 不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期,品评人物品级主要依据的是 “行状 ”,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可知制度本身并没有强调出身; B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客观公正 ”,且九品中正制实际执行过程中是重门第出身; D不对,九品中正制实际作用是造成地方豪强地主把持选官的权力,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材料 “由中正(品评人才的官员)确定 ”“当时的表述一般都很简括 ”可知 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正确解读材 料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 ”这表明
41、这这个机构 A有权否决皇帝的命令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可以否决皇帝命令的草案 D代行皇帝的职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 “封驳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是强调发挥门下省的职能。 A不对,门下省可否决中书省根据皇帝旨意起草的诏敕而不是否决皇帝的命令, BD也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形势下,不可能有中央机构凌驾于皇帝之上或代行
42、皇帝的职权。 考点:本题考查三省 六部制。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各个机构职能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官职,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这一官职是 A郡太守 B州刺史 C州知州 D节度使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官职集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于一身, A不对,秦朝郡太守掌地方行政权; B不对,汉武帝设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 C不对,宋代知州掌地方行政权,唐朝玄宗年间设节度使,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 、政,安史之乱后更演变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考点:本
43、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理解题意,与所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的知识相结合。 综合题 (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 11年 2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 “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
44、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 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卷 45刘毅传 (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8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分)
45、 (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4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4分) 答案:( 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8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4分) (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4分)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 ”“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
46、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 ” “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 ” “由州、郡长官推荐 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征辟、征召 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 2)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的语句,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第二小问注意从选官制度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国家发展的角
47、度分 析。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本题解答的重要技巧在于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