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358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A兵广粮足 不上 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 “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

2、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因此可见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诚信最为关键。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否则易错选 C。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 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顾炎武等明清之际思想家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儒学在明清时期的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A 错在 “彻底否定 ”, B错在

3、“完全拘泥 ”, D错在 ”从根本上动摇了 ”.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著,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话的大意 “从天下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一定会遵循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就不是夷狄蛮夷盗匪篡逆所能够私自夺取的,这才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利的解释 ”因此可得出 A的结论。 B属于经济主张,与材料不符; C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也超出明清之家思想家的范畴; D不对,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

4、阶级是在中国近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不能说代表资产阶级。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比较。 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比较。 1.具体内容 (1)中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也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欧洲:批判天主教会,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两者性质 (1)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

5、级性质的思想 主张。 (2)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3历史影响 (1)中国:对封建专制统治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王夫之说: “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 ”这说明王夫之认为 ( ) A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B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 “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 ”说明王夫之的事物客观存在的唯物思想,批评心学家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其他三项都属于王夫之

6、的主张,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认识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 上学唯心主义观点。 如图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图标以汉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这种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的书法字体为: A篆书 B楷书 C草书 D行书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

7、条组成,这体现了篆书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 点评:注意中国古代不同书法的特点。 篆书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

8、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 为今草。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行书没

9、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 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脱帽露顶王公前

10、,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杜甫的这句诗可看出是描述唐朝的一位草书书法家, A不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时间不符; CD不对,颜真卿与柳公权虽然是唐朝书法家,但擅长楷书。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 点评:用表 格法识记知识,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简表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 “书圣 ”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

11、、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颓,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如图,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其艺术特点: 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注重诗意, A是元代王冕墨梅图,属于文人画; B属于彩陶画,指画在彩陶上的绘画。 C属于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 D属于人物画。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 点评:注意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 1、远古的绘画艺术 起源: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

12、案。 代表作: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 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代表作: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顾恺之 “传神写照 ”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4、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代表作: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此外,隋唐时期,

13、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这些因素,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体备众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是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描绘了北宋 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作品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力,河流、物舍、舟船、城关、人群、虹桥、楼观、店铺、市街、驼队,等等,一切物象都刻画得

14、入微传神。 6、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的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画家追求作品的古意和 “士气 ”,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 泼墨大写意手法。 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 “无衣无褐 “;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

15、抒情诗 B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不对,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B 不对,这是诗经的历史地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无从体现; D不对,对祖国的爱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根据 材料反映了现实中劳动人民的生活。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诗歌。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注意立足材料本身来进行分析。 屈原,以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备受后人怀念和爱戴,同时他又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其文学作品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 B楚辞大都以北方民歌为基础,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C其作品奠定了我国古代

16、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 D作品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屈原的作品体现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这应是指诗经; B 不对,应是以南方民歌为基础; D不对,这是诗经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 点评:注意诗经( 1)内容:孔子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的 “风 ”部分成为精华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中国出现的第 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屈原创立 “楚辞体 ”( 1)含义:以南方民歌

17、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2)代表作:离骚 唐代一位诗 人被称为 “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 ”。该诗人应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孟浩然是山水诗人。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唐朝诗歌。 点评:用表格法进行识记。 时期 派别 代表 初唐 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盛唐 边塞诗豪迈昂扬 高适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岑参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山水诗清新恬静 孟浩然

1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 诗圣杜甫(创造大量现实主义的 “诗史 ”) 中唐 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创造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晚唐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谈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答案: C 试题分析: “独上高楼,望

19、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出自唐朝李白蜀道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 点评:注意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 诗经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二 楚辞又称 “楚词 ”,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20、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 “兮 ”字、 “些 ”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三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 “铺采 摹保淮痈车哪谌萆纤担 嘀亍疤逦镄粗尽薄:焊车哪谌菘煞治 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 “乱 ”或 “讯 ”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

21、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 、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 四 唐诗。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

22、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 ,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六 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 “蕃曲 ”、 “胡乐 ”,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 “街市小令 ”或 “村坊小调 ”。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特点 1、 格律自由 2、 语言俚俗、灵动自由。 3、 抒情直切、酣畅淋漓。 4、 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 七 明清小说 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 了千家万户。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

23、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 又可概分为四类 即讲史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 ”这句元散曲的特点有 揭露官场黑暗,反映社会现实性 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文句优美,清新俊逸 形式活泼,描绘生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都在材料中体现, 无从体现,这句元散曲通俗易懂,但很难说是文句优美。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立足材料分析。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 “猥鄙荒诞,徒乱耳目 ”,皆 “黩载 ”(正史不记载)。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

24、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 “文学之最上乘 ”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小说的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改良派的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观点之一就是小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并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 再联系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政治变革,因此 C正确。 AB是关于小说这话总地位的变化的原因而非表现, D与史实不符 .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文学。 点评:注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规律。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

25、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 “徽汉合流 ”的局面,融合兼收,形成新 剧种 京剧。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京剧。 点评:注意京剧形成的过程。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亡国 和 亡天下 两个概念,其中 亡天下 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答案: C 试题分析:古时国

26、指朝廷、政府、皇室,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一切。顾炎武说的,亡国是指朝廷崩溃和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毁灭,当然是国可亡而天下不可亡。 A不对, “封建王朝出现更替 ”显然是顾炎武所说的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 C正确, “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正符合顾炎武所说的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B”外族入侵国家危难 ”和 “D国家分裂割据,战争频仍 ” 都不是顾炎武所指的 “亡天下 ”。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传统 “忠君爱 国 ”观念的不同。 顾炎武认为, “王 (阳明 )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

27、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 “经世致用 ”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 “心学 ”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 “心学 ”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背离了孔子教学的主意,不学习六艺,不攻当时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已经不是儒学的主要宗旨。因此 ABC在材料中都有体现。 D不能得出,因顾炎武等人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否定。 考点:本题考查 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却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

28、,化学成就却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重视实用技术 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理论体系完整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成就、化学成就不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实验性不强;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说明古代科技理论性不强。因此 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

29、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 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 2560周年 ,电影孔子于 2009年 3月 30日在北京隆重开机。如果你是电影的历史顾问,以下哪些的关孔子的历史常识你认为正确的?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仁 ”和 “礼 ” B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 ”,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

30、对,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 B不对,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D不对,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 孔子的言论整理的著作。 C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孔子。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孔子所处的时期、历史地位、主张、贡献、评价。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

31、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合称为 “孔孟 ”。 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 9月 10日的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之日,此种说法主要是因他 A主张 “有教无类 ”,并把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 B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 C提出 “仁 ”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D主张 “民贵君轻 ”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属道家老子的主张; C不对, “仁 ”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与题干 ”教师节 ”无干; D不对, “民贵君轻 ”属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因此只有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

32、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诸子百家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 ( 1)历史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 “万世师表 ”,被后人尊称为 “ 至圣 ”。 ( 2)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 “ 仁 ”。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政治上: A. 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 克己复礼 ”。(思想的保守一面,站在保守奴隶主的立场) C.主张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 ( 3)教育方面: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

33、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整理 “六经 ”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2. 孟子和荀子: (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其中孟子有 “亚圣 ”之称。 ( 2)思想主张: 孟子:发展孔子 “仁 ”的思想,主张实行 “ 仁政 ”,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 “ 性本善 ”。 荀 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并提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的著名论断;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唯物思想,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们有能力改造自然的思想产生;在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 ”,

34、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3)影响: 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道家和法家 1. 道家: ( 1)创始人:春秋晚期的 老子 。 唯心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他强调一 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政治思想: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苛政和暴政。但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

35、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反映了其保守、消极的一面。 ( 2)继承和发展者:战国时期的 庄子 。 思想主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相对 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精神上的自由。 2. 法家: ( 1)集大成者:战国末期的 韩非子 。 (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君主专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法治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改革观:主张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 (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

36、供了理论根据。 三、墨家 ( 1)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 2)思想主张: 他主张 “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 宣扬 “非攻 ”: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主张 “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 (3)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掉大半。你认为被删掉的部分最有可能是 A “人性本善 ”说 B “民贵君轻 ” C “先义后利 ”说 D “浩然之气 ”说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最

37、主要的目的是要维护专制统治。四个选项中 A是关于人的本性, CD是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爱护百姓,明清时期更被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批判君主专制。 考点:本题考查孟子。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我们从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获取的精神是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反映个人的气节, B关于人性, C关于民本 , D关于仁爱,只有

38、A符合对此言论的理解。 考点:本题考查孟子。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 “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 “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 “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 -儒 乙 -法 丙 -墨 丁 -道 B甲 -道 乙 -墨 丙 -法 丁 -儒 C甲 -道 乙 -儒 丙 -墨 丁 -法 D甲 -儒 乙 -墨 丙 -法 丁 -道

39、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的说法对应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之说;乙的说法对应儒家的等级观念;丙的说法对应墨家的节俭思想;丁的说法对应法家的法治、集权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诸子百家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可参考第 4题。 温家宝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温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气者,理之依也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 “气者,理之依也 ”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不属于黄宗羲的主张,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

40、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点评:利用表格法识记、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地位 代表作 主要思想 评价 李贽 明中后期 藏书续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 反封建正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藏书焚书续焚书 正统地位,抨击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批判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具有民主色彩 黄宗羲 浙东学派创立者 明夷待访录 ( 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2)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主张 “工商皆本 ”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多有建树;开清考据学先河。 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

41、思想;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 唯物主义思想家 船山遗书 (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并有规律可循。 (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 3)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内容。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政在得民 ” “民贵君轻 ” “存百姓 ”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

42、析: 都体现了民本思想,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关注民生,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体现了古人的人才观、用人观,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 “民 ”,是相对于 “君 ”、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孟子 梁惠王上记载:五亩 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据此你可以得出 A “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是孟子提出的最高生活目标和理想 B孟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C孟子的思想被当时的统治者欣然接受 D孟子的思想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 “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是孟子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而非最高生活目标和理想; B不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而这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C不对,当时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民生,但是不符合战国时期统治者进行兼并、统

44、一战争,强化君主权力的需要。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儒家思想形成 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 “仁 ”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 “德 ”“礼 ”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 政和刑杀;主张 “克己复礼 ”,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 “五经 ”。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 “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 “政在得民 ”的思想,同时又宣扬 “劳心者

45、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 “礼法并施 ”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 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 “仁政 ”、 “民贵君轻 ”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 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

46、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 “焚书坑儒 ”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 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 起新儒学,倡导 “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宣扬 “大一统 ”、 “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 “内法外儒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 “罢黜百

47、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 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 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 心学,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