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585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形成,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应用,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又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

2、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 ”“两种新能源 ”是指 A蒸汽和电力 B蒸汽和石油 C石油和电力 D电力和核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不对,蒸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 D不对,核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推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广泛应用,因此选 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3、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斯穆特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结果是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阀的空间 B国际贸易下降并 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D各工业国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种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危机,纷纷大打关税战、贸易战,争夺世界市场,导致各国矛盾加剧,也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因此选B,ACD都不是对这种现象的正确理解。 考点:经济大危机 点评: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A、示威游行、工人罢工、社会动荡 B

4、、法西斯势力趁势抬头(以德、日为最突出)(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A、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 强对经济的干预,B、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尖锐。 在罗斯福新政的第二阶段,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无生活能力者提供救助。该法案的颁布及其实施,标志着美国开始走上 A福利国家的道路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 C民主国家的道路 D改革国家政治体制的道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法案的颁布及其实施表明新政重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B 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仅凭社会福利方面不足以证明这点; C不对,美国走上民主国家的道路始于 1787年宪法颁布; D不

5、对,社会福利属于经济或社会生活方面。因此选 A.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 “表现在 ”“反映出 ”标志是 ”内容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表述 “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深深地介入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这种做法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根除了困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D进一步加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深深地介入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表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国家

6、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C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以及根除经济危机;D不对,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因此选A.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这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 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B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D改变资本

7、主义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表明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显然不是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A排除;社会福利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而非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B排除;社会福利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而非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D排除,因此选 C.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 立建立 “福利国家 ”,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

8、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使苏维埃国家能最大程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必需的物质条件。因此选 A.B 是十月革命的作用,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不符,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影响而非直接作用。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政策的 实施对粉碎国内外

9、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1929 1940 年间, 就增长率而言,苏联在重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增长,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在同一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 ”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接受西方国家经济援助 D实行严格的经济计划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在 19181921 年实施; B是在 1921年开始实施,列宁去世后逐渐取消; C与事实不符,这时的苏联主要是独立自主

10、、自力更生; D符合题意, 1929 1940 年间为斯大林执政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因此选 D. 考点:斯大林模式 点评:斯大林模式特点: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他 头脑简单地 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 ”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不对,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政治生命的终结是由于其去世而非是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D不对,戈尔巴乔夫政治生命的

11、终结是由于其政治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的混乱。推动苏联解体所致; B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推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其政策失误等原因, 1964年 10月 14日苏共中央全会 “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 ”,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因此选 B. 考点:二战后苏联改革 点评: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之先河,但是他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

12、说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战 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表现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建立; B不对,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逐渐形成; D不对,目前发展中国家仍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标志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因此选 C. 考点

1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点评: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于 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世界贸易领域,于 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 “总有一天,到那时 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二战后,要 “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则必须从 A英国和法

14、国的和解开始 B英国和德国的和解开始 C缓和欧美洲际关系开始 D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开始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把战后开始的西欧联合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使得西欧联合获得了一次实质性的突破。它标志 1945年以来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为法德和解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法德和解和合作又是整个西欧联合的基石和核心。因此选 D.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评: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可能性: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 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

15、洲统一的愿望。 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必要性: 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有走向联合。 战后美苏在欧洲的 “冷战 ”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获得迅猛发展。为这一发展提供根本推动力的是 A信息技术的发展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跨国公司的扩展 D发展中国家发展壮大 答 案: A 试题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获得迅猛发展。原因: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推

16、动力(根本原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推动世界经济向经济全球化发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因此 ABCD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根本推动力应是选 A. 考点:经济的全球化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 有两中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

17、原因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下图是英国 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 %),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圈地运动的推行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扩张的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 不对,新航路的开辟、圈地运动的推行在 14、 15 世纪已经开始;D不对,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开始殖民扩张; C符合题意, 19世纪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因此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本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稍有难度。审题要抓关

18、键,如时间 “17701821 年 ”“英国农业工业 ”等,柱状图提供的有效信息时 “变动 ”-工业的比重超过农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因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所以工业收入比重增加;而 手工业不断破产,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故农业比重下降。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视野在 16世纪得到了爆炸式的拓宽。但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 A商人阶层的衰落 B封建贵族的衰落 C欧洲经济的衰弱 D海外扩张的受阻 答案: B 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 “价格革命 ” 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

19、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 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 16世纪 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 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 2倍至 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

20、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 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下图所示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主要应用于 A造纸 B制瓷 C灌溉 D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 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我国古代又叫 “橐 ”。一座炉子用好几个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 “排囊 ”或 “排橐 ”。用水力推动这种排橐,就叫 “水排 ”。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

21、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东汉时由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而成。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极大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三国时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主要表现在 A传统的自然经济迅速消失 B新兴的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D多元并存的经济结构逐渐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自然经济虽然在近代逐步解体,但是在广大农村仍然占主要地位; B 不对,民族工业在近代虽然发展,但是异常艰难曲折; C不对,随着中国迈出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工业的地位得到上升

22、;近代以来在传统自然经济之外,还出现了近代工商业,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点评: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 国经济的近代化,导致其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A不对,虽然是原因之一,但

23、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出现; C不对,这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D不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1904 午,张謇忧虑地指出: “前、上两年每交赔款之时,上海商市大力掣动,折息之大为从来所未有。推原其故,由于输出之银太多,商市因窘蹙。 ”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 B受政府货币政策的制约 C受列强侵略的阻

24、碍 D沉重打击了西方的侵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仍然是十分脆弱的。突出的表现是资金不足。帝国主义的掠夺,使中国民穷财尽,百业萧条。据统计, 1903 年,赔款及外债本利为 6800 万元,进出口贸易入超 4.8 亿多元,外商在华企业盈余为 2400多万元, 仅此三项,中国在一年内便被掠走银元 2亿以上。为此 1904 年,张謇便曾忧心忡忡地指出: “前、上两年每交赔款之时,上海商市大力掣动,拆息之大为从来所未有。推原其故,由于输出之银太多,商市因之窘蹙。屈指赔偿之期未至十一,而上下交困,势已如此。过此以往,何堪设想! ”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

25、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 ,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2012年 9月,一则 “百年火柴厂破产,两次拍卖均夭折 ”的新闻,再次引起了国人对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的关注,这个始建于 1912年的公司见证了中国工业的百年发展史。下列有关该公司的推断,正确的是 A诞生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初步发展之时 B创建后曾经一度

26、经历了短暂的 “黄金时期 ” C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再未获得任何发展 D从新中国成立直至破产都属于私营企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初步发展之时是在 19世纪末; C 不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是在 1927年,民族工业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期曾经有过显著的发展; D不对,新中国成立后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1912年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一度经历了 “短暂的春天 ”,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1)原因: a

27、、列强商品输出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 2)代表:方举赞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继昌隆缫( so)丝厂、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 3)影响: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产生,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2、初步发展(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辛亥革命) ( 1)原因: a、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 民间办厂的限制。 (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3、发展的春天(辛亥革命后 -1918

28、) ( 1)原因: a、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一些人把 “振兴事业 ”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 “实业救国 ”论; c、国内群众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代表:纺织业、面粉业;烟草、 火柴、榨油、化工(请注意都是轻工业!);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 3)影响: a、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

29、基础。 4、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 1927 抗战爆发前) 1)原因: a、国家统一,大规模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安定; b、国民政府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代表:荣氏申新棉纺织系统 5、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抗战时期) ( 1)原因: a、战争; b、沦陷区日寇的掠夺吞并; c、国统区掌权的官僚阶层借机垄断经济命 脉,压榨民族企业 ( 2)表现:重庆仅 1943年停产的工厂占到三分之一,炼铁厂停炉占四分之三,宋子文吞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6、民族工业的萎缩( 19451949 ) ( 1)原因: a、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造成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30、市场,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2)表现:天津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江浙蚕丝业收到沉重打击。 毛泽东曾经指出: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开展了 A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建设 C “大跃进 ”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段话是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旨在说明我国重工业基础尤为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 19531957 年我国开展了 “一五计划 ”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鞍山钢铁公

31、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AD属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是从 1958年开始,而且属于经济建设中的失误,与题干不符。因此选 B. 考点 :新中国经济建设 点评: “一五计划 ”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

32、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据 1958年 9月 1日的人民日报,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 全力保证钢产 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 ”当年中国掀起的 “大炼钢铁 ”运动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D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1958 年中国掀起的 “大炼钢铁 ”运动是指大跃进运动,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59 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AB与大跃进的作用不符, D是在 19

33、531956 年,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 点评: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结果大跃进运动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下图所示为 1960 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其中 19621965年的变化是由于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中共 “八大 ”的召开 C铁路交通秩序的整顿 D “八字方针 ”

34、的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是在 1956年, C是在文革时期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与题干时间不符; 19591961 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针对这一局面,党和政府提出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因此选 D。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 点评: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0世纪 60年代初党和政府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中心是调整),从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下图是 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它反映出当时的上海 A已成

35、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已经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C社会生活呈现西化趋势 D生活水准接近世界水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的变化,从图片中的英文和题干中的时间可以判断 B项正确。 A项错在没有与全国其他地方进行比较,无从体现上海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 C项错在中国当时是半殖民地而非完全的殖民地; D项中的 “生活水准接近世界水平 ”从图片中看不出来,而且与事实不符,排除。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图片型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 )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提出 “设问 ”,指出

36、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 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但不包括 A出现移风易俗的热潮 B人际间的称谓体现出 平等意识 C婚丧礼仪呈革新趋势 D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逐渐消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其中禁缠足、倡女权、易服饰、倡导自由婚姻等努力在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也就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消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此选

37、 D。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解答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 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近代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都重视发挥报刊的舆论工具作用。下列政治报刊创办最早的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新华日报 答案: A 试题分析:时务报创办于 1896年维新变法时期 ;民报创办

38、于 1905年,为革命党人同盟会的机关报;新 青年为陈独秀于 1915年创办;新华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于 1938年创办。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注重对时间的考查 , 2006年广东高考单科历史共有五道选择题涉及中国古代史,其中有四道题目都是直接设问考查历史时间。高考重视对历史时间的考查还表现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反复出现。如 1995年全国卷和2004年江苏卷都考查了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时间; 1997年全国卷和 2004年文综新课程湖北卷都考查了桂林与长沙之 间的水路交通开通的最早时间; 1

39、992年全国卷和 2001年春招卷都考查了以煤为燃料冶铁的时间; 1998年全国卷和2003年上海卷都考查了二牛一人这种犁耕方式出现的时间; 1997年全国卷和2005年全国文综卷二都考查了筒车创制的时间; 2001年和 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都考查了岭南归属中央王朝的最早时间。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历史时间复习的力度。 综合题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汉代谚语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唐)孟郊织妇词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6分) 【材料二】 街北都亭驿相

40、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 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据材料二,概要说明宋朝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6分)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 推原 (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6分) 答案: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非

41、常脆弱。(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店铺林立;商品丰富;夜市繁荣。( 6分) (3)现象:土地为财富的象征(工商业者获得利润后往往用来买田置地)。( 2分)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o( 2分) 影响:妨碍了工商业者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分析材料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 表明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 2)注意材料信息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说明店铺林立;商品丰富; “夜市至三更尽

42、,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 ”说明城市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夜市繁荣。 ( 3)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 说明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工商业者获得利 润后往往用来买田置地,这不利于工商业的资本积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正确解题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

43、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 ,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第四步,提炼答案:。材料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

44、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 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 (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 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 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 1920年 12月到 1922年 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 罗斯福: “你是共产党吗? ”“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 ”“不是。

45、”“ 那你的哲学是什么? ”“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 据内森 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 “改观 ”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 6分)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 “社会主义者 ”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6分)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 4分) 答案: (1)表现: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缓和);物质丰富(商业活跃)。( 4分) 政策:新 经济政策。( 2分) (2)原因: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 4分) 实质:

46、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2 分) (3)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要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4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试题分析: ( 1) “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 ”说明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说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联系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2)记者问罗斯福是否 “社会主义者 ”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

47、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说明经济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适时调整等。 考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点评:从内容上看,材料题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就提供的材料中有关历史现象发问,常用提问词 ,如 “是什么 ”、 “是怎样 ”等;第二类是为揭示各材料内在的本质特征而问,常用提问词有 “为什么 ”、 “原因何在 ”、 “表明什么 ”、 “说明什么 ”;第三类论述式,常用提问词, “评述 ”“概述 ”等,具有一定的定向、定量性和开放性。近几年高考试卷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而设问数量上逐渐减少,表明命题者对考生答案:的要求更具有开放性和分层次评分的趋势。 (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 态。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4 分)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 “机遇期 ”的话,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