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33593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图所示是光绪十四年( 1888年)的电报报文,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 B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 C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D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最早使用无线电报的时间是 1899年在广东,因此 A项错误; B项错误,英法联军是在 1856 年到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正确,电报的使用反映了我国的通讯手段发生了很大的进步。故选 C。 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通讯的发展 点评:

2、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进入到中国。中国在交通、通讯等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始终处在初级阶段且速度缓慢。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幅创作于元朝的黄道婆的真人画像。面带慈祥笑容的黄道婆手持一根花枝,腰扎一条黄布腰带。下列有关黄道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她所织的起绒锦层次分明 B她所织的素纱 衣薄如蝉翼 C她对棉纺织工艺进行了重要革新 D她担任过指导蚕桑生产的官职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代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提高了纺线的效率,故选 C。 AB项错误,黄道婆主要是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而不是锦; D项错误,黄道婆传授

3、了棉纺织技术。 考点:黄道婆与古达的棉纺织技术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纺织业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黄道婆推广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 汉朝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十万士兵,修筑黄河大堤,以改道后的新河道作为黄河河道。这条被固定了的黄河新道,一直维持了将近一千年。当时指挥这项治黄工程的是 A王景 B李冰 C郑国 D大禹 答案: A 试题分析: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保证了千年黄河河道被固定。故选 A。 BC 项是

4、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专家。 D项是原始社会末期传说的部落领袖,带领人们治理水患。 考点: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大量的兴修。战国时期, 出现了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四川盆地成为千里沃野;水工郑国修建了郑国渠,此外还有秦朝时修建的灵渠和西汉时期的漕渠和白渠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千年无水患。 关于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是唐朝时出现的耕作技术 B自此之后,牛耕开始得到普及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方便的特点 D这是农具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正确,曲辕犁是在唐朝出现,当时被称作江东犁; B项错误,西汉犁壁的出现,犁耕得

5、到推广; C项正确,这是曲辕犁的特点。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因此 D项正确。故选 B。 考点:曲辕犁 点评:曲辕犁出现于我国唐代的江南地区,当时又被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日本东京大学田中明彦在 1991年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政治上存在着美、俄、英、法、中五个中心。据此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美国已彻底失去世界霸权

6、B 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强 C中国已能左右世界格局 D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世界呈现出多种力量,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划分均是如此。这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发展加强的局势。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美国的霸权的问题; BC 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起世界的霸权,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

7、面。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美国史学家沃尔特说: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 到 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 当时限制美国 “威力 ”的国际力量包括 欧盟 日本 不结盟运动 中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70年代美国的 “威力 ”受到一些限制,主要表现有日本的崛起、欧共体的出现、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的振兴。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D。 项错误,当时是欧共体,欧盟是 90年代成立的。 考点:多极化趋势 点评: 20世纪 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 80年代

8、开始逐渐地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欧共体在外交上也逐渐的倾向独立自主,这些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下列国际组织,按照其成立时间先后排序 正确的是 华约 北约 欧共体 欧洲煤钢共同体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项是在 1949年成立的; 项是在 1951年成立的; 项是 1955年成立的; 项是 1967年成立的,故选 A。 考点:战后国际组织成立的时间 点评:战后国际组织纷纷成立,有全球性的组织,也有区域性的组织,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组织有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区域性的有欧共体、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战后国际组织的纷纷成立,标志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9、“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 (什切青 )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 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 ”上述言论的出现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形成了军事集团的对峙 C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材料反映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故选 A。 B项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 C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项是马歇尔计划 考点:铁幕演说 点评: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是 “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 ”的事件。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 激烈的较量。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

10、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十月革命前,列宁发表了重要演说,指出俄国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演说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文件,它是 A共产党宣言 B告俄国公民书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17年 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的演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 D。 A项是马克思于 1848年发表的; B项是在十月革命中的文件; C项是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因此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四月提纲 点评:四月提纲是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

11、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有理想转变为现实。四月提纲和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需要掌握。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今开封) “茶坊每五更点灯 ”, “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 这一生活场景表明当时 A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B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C市民均以喝茶为消遣 D朱雀门 外是茶叶集散地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 “茶坊每五更点灯 ”反映的是宋代的夜市的情况,夜市最早出现在宋朝。材料 “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故选 B。 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的内容; CD项是片面理解了材料的中心意思。 考点:北宋

12、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题的考查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表现为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高,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在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不仅出现了夜市,也出现了一些迎合市民需求的娱乐场所。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北宋城市发展的状况等。 秦律十八种 厩苑律规定,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十下的惩罚。这反映出秦朝 重视农业生产 爱惜畜力 实施重农政策 开始使用牛耕技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牛耕技术,而不是秦朝。因此 错误,排除 BCD三项。故选 A。秦朝重视耕牛的原因在于重视农业生产,爱惜畜力,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 A。 考

13、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秦朝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 ;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火车 人力车 自行车 电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和自行车都是人力作为牵引动力,与材料要求明显不符。排除 。 分别是以机械为 动力和电力为动力,故选

14、 C。 考点:近代交通的发展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1920年的新妇女登载了一篇文章,说: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材料主要表明在婚姻问题上,作者 A提倡婚姻自主 B听从父母之命 C遵从礼教风俗 D推崇新式婚礼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

15、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父母之命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 说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旧礼教已经行不通,要求婚姻自由的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使得人们的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图是 1949年京剧 “四大名旦 ”的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

16、兰芳、荀慧生)。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A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 B建国初着装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 C长袍马褂依然很流行 D时人着装土洋并存、选择多样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照片显示长袍与西装并存,呈现出选择多样化的特点。故选 D。 AC项错误,单纯的从照片看不出中山装大行其道或者长跑马褂流行; B项错误,照片显示的是服装多样化,显示当时尚未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考点: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近代以来,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在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饰上,是旗袍和中山装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就是中西文化冲击面前人们的服饰领域里的多样化选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7、中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因此 正确,故选 A。 项错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考点:南方谈话 点评: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这一年邓小平南巡 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18、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十四大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提出: “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企改革的情况, A项并未涉及到国企改革的情况; B项是强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但是也未涉及到国

19、企改革的情况; C项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故选 C。 D项是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此题反映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85年开始的,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 大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大跃进 ”运动迅速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20、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公有制占有的比重占有绝对地位,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故选 A。 BC 项是在 1958 年后;D项是在 1978年后。 考点: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我国确立下来。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实行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的。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

21、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 ”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 美国商品价廉物美 外国商 品充斥宁波市场 宁波民众提倡国货 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反对使用外国货,倡导使用中国货的抵制洋货思想。因此 正确,也从侧面反映出洋货充斥着中国市场。因此 项正确。故选B。材料并不能表明外国货物美价廉,也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因此 错误。 考点:抵制洋货思想 点评:民国时期,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洋货的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2、,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类似这样的行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 蒋梦麟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民国初年中回忆道: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宁波 A百姓无所事事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迷信活动盛行 D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很多人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一些妇女已经不再纺织,耕织分离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故选 B。 A项是对材料

23、的字面理解; C项断章取义;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此时中国出现的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也对自然经济起了瓦解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 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B空想社会主义者勾画了理想社会 C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 D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工

24、人阶级是其阶级基础,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运动。故选 C。 AD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B项是提供了思想条件。 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点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是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阶级基础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是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 “光荣革命

25、 ”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责任内阁制 B民主共和政体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88年 “光荣革命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政体开始确立,故选 D; 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在 18世纪出现的; BC 项错误,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王是世袭的,不是实行的总统制,排除 A、 B、 C三项。 考点:光荣革命 点评: 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国王接受议会的条件,资产阶级和旧势力实现了妥协,国王主权变成了议会主权。光荣革命实现了不流血的政变,为英国人津津乐道。在此基础上,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

26、进入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 的新时期。 观察图,导致图中所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的爆发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五四运动的发展 D中共一大的开幕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的是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这是五四运动全国人民斗争的结果,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的内容,巴黎和会时一战已经结束; 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巴黎和会上的决议中国拒绝承认; D项错误,中共一大是在 1921年召开的,材料所示的时间是 1919年。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最终中国

27、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李鸿樾是湖南浏阳县人,图是他的毕业证书。据所学知识判断,他毕业时正值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国共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时间民国 十五年可以判断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民国十五年是 1926年。故选 B。辛亥革命是 1911年发生的; B项是在 1924年到 1927年;C项是 1927年到 1937年;抗战时期是 1937年开始到 1945年。 考点:新民主

28、主义革命开始之后的几个阶段 点评:国民革命是在 1924年到 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是 1927年 1937 年;抗战时期是 1937年开始 1945 年;解放战争是 1946年 1949 年; 1949年 1952 年是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 1953年到 1956年是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7 年是一五计划时 期,我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同时进行。 1956年 1966 年是国民经济十年探索时期; 1966年 1976 年是十年文革时期;1976年 1978 年是徘徊时期; 1978年以后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记载: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

29、、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由此推断这段文字应当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内容。故选 A。 B项割香港的九龙给英国; C项割占台湾给日本; D项标志着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均未有协定关税的内容。 考点:南京条约 点评:此题是考查的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鸦片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巨大的破坏,独立自主的发展进程中断。五口通商,降低关

30、税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如此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军机处官员能更好地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受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 两项正确;此外,这样位置较近的设置也有提高办事效率的考虑,故 项正确;军机处并 不是负责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因此 项错误。 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

31、度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除外,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密折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行省制,故选 C。 A项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B项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D项是地方官员与中央联系的一种方式,并非行政制度。 考点:行省制 点评:行省制度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对唐宋

32、以来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中央集权。一方面为了确保在广大疆域法德国土里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我国古代的行地方政体制演变的内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这些内容也需要掌握。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下列各项中 ,属于宋朝削弱相权的重要措施是 增设参知政事 设立枢密使 设立三司使 设置刺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项是削弱相权的

33、措施,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项正确,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项正确,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 正确,故选 C。 项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制。 考点: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宋太祖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首先杯酒释兵权,皇帝掌握了兵权,后又采用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此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 要从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等内容也需要掌握。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 “一代暴君 ”,但明代李贽称他为 “千古一帝 ”。这个史上功过参半的君王,以下属于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 开创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在 “西南夷 ”修筑 “五尺道 ” 开凿灵渠以便抗击匈奴 在全国实施

34、郡县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项错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就开始了; 项正确,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联系修筑了五尺道; 项灵渠是在中国的岭南地区,不是在北方抗击匈奴的屏障; 项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 正确,故选 D。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点评: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巩固,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心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这些措施都需要学生掌握。 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

35、封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题干所说的 “寻根祭祖 ”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故选 A。 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C项是权力传承制度; D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等也需要掌握。 1933年 7月,中

36、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 8月 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与这个节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答案: C 试题分析: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因此 8月 1日是我军的建军节。故选 C。 A项是辛亥革命首发地; B项是在南昌起义后发生的武装起义的地方; D项是 1934年进行的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考点:南昌起义 点评:南昌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 以攻打大城市南昌作为目标,最终受挫。但是却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月一日又被成为建军节。与此相关的秋收起义

37、和八七会议等内容也需要掌握。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B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渡江战役的胜利占领了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因此 C 项错误,故选 C。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因此 ABD项说法均正确。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

38、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关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 “和睦大家庭 ”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 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 为若干板块,在 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有 共同纲领封面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共同纲领是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因此 项错误; 项也错误,西藏自治区是 1965年年成立的。因此可以排

39、除 ACD项。第一部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是 1954 年,因此 正确,故选 B。 考点:新中国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成立前后,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 1954年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命完成。政协也成为了政治协商的机构。 图中的阴影表示的是公元 2世纪的罗马疆界。在当时的罗马适用的法律是 A公民法 B万民法 C自然法 D十二铜表法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地图和时间可以看出这是罗马帝国时期,帝国时期使用的是万民法。故选

40、 B。 A 项是在共和制时期实行的法律 ; C 项是从法的类型角度来说的,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D项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开端。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最初是习惯法,共和国时期制定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的开端,其目的是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的,维护奴隶制度,后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发展到万民法阶段,万民法依然在维护奴隶制度、巩固统治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进入完备阶段,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 现在影响深远。 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没有资格入选

41、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这种民主形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所谓民主,是指祖籍本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A项符合要求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雅典民主制是公民阶层的民主,特别强调公民的管理国家的意识,在这种民主制下,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但是,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 下列关于图所示的这一历史会晤的表

42、述正确的是 A这次会晤发生在 2001年 B这次会晤由美国倡议举行 C这体现出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外交 D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建设性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次峰会是联合国千年峰会,发生在 2000 年,联合国大会一年一次,并不是美国召集召开的;照片显示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会议,并非双边外交。因此 ABC项均错误。 D项正确,照片显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地加强,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建设性作用。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联合国的作用下开展全方位的外交,积极地参加联合国主导的各项国际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中国重视参与地区

43、性的国际组织,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发展中国经济。 受日本对中国钓鱼岛实施所谓 “国有化 ”行动影响, 2012年 9月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庆典被推迟。 201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 A 20周年 B 30周年 C 40周年 D 50周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 2012年是 40周年,故选 C。 AB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70年代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逐渐是以大国的

44、身份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此外,新中国 50年代的外交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也需要掌握。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停止敌对行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 ” 这段话出自周恩来 A在克里姆林宫的讲话 B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C在万隆会议上的辩论 D招待尼克松时的祝酒辞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次会议是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因此可以判断这是指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决议,故选B。 A项是迷惑项; C项是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项是在 1972年,和印度支那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新中国成立

45、初期的外交。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 “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 料 “制度不同无妨碍 ”可以看出这是一国两制时期,从材料 “全民一心争主权 ”可以看出这是迎接香港回归。故选 D。 AB项时期并无一国两制的方针; C项体现不出争主权的内容。

46、考点:香港回归 点评:香港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 1997年 7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在祖国最终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图中蒋介石虽然面带笑意,但心情并不愉快。 1958年 10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因 “金门炮战 ”发生,专程与蒋会谈。会谈中,杜勒斯又一次迫使蒋介石接受 “划峡而治 ”的方案,蒋大发雷霆,断然拒绝了杜勒斯的方案。据此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美国想制造 “两个中国 ” B蒋介石不主张 “台独 ” C美国实行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D蒋介石拒绝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国杜勒斯劝说蒋介石 “划峡而治 ”是想着制造 “两个中国 ”,反映的是美国实行的是遏制中国的政策,蒋介石大发雷霆不同意是不主张台独。因此ABC项是正确的。蒋介石不同意划峡而治并非断绝与美国的关系,而是不希望祖国分裂。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从材料可以看出,蒋介石时期的台湾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