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3595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由此可知,该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C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D体现了周王对功臣的重视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 “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所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因为在分封制下周王对诸侯授民授疆土;B说明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C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D体现了周王对功臣的重视皆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此题选 A项。 考点:西

2、周的分封制 点评:此题为以图补文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作为补充。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 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 ”可体

3、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这是事实上的平等,所以 B项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说法错误;虽有民主的运作方式但是并不能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它存在诸多的缺陷,也不是一种完备的司法程序,故此题选 A项 考点: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制度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

4、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据史料记载: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这使得罗马帝国 A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 B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说法错误,因为习惯法属于公民法; B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在共和国时期已经实现;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符合题目的要求,是因为统治范围扩大,是法律适用范围也相应扩大; 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是发生于帝国时期,与从共和国向

5、帝国转变的背景不符,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 罗马法 点评:注意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1)对象不同: 公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 ; 万民法的对象是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非罗马公民之间( 2)内容不同: 公民法的内容是公法较多; 万民法的内容是所有权与债法( 3)来源不同: 公民法的来源是民众大会、元老院决议,习惯法规范; 万民法的来源是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固有的 “私法 ”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业习惯与法规等( 4)程序不同: 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义; 万民法的程序更为灵活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 “事无大 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

6、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 “须各官合议 ”“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可以判断该国制度有两个议会,并实行地方分权,这种情况符合美国的政治制度,故选择 A项 考点:美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

7、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 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 “国会山 ”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

8、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华盛顿城国会大厦、白宫、联邦最高法院三座建筑,紧密构筑在一起,体现政体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也反映出建筑群的协调、美观。 A项 “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与华盛顿城的建造有一定关联,但不能体现政治 文化特点; B项 “议会中心 ”不符合美国政体结构; D项与材料无关。故此题选 C项 考点:美国政体 点评:对于美国 1787年宪法是考试重点,尤其要熟记其内容。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长官总统 ;全国性议会 ;联邦司法体系;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由民选产生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 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9、。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 ”是 A古典哲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 “向 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表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评与改造当时社会制度的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兴起,其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等, “大炮开火 ”预示的是一个新的开端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点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常考点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 (1)标志 :1848年 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使工人运动有了

10、科学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开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阿芙乐尔号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 1640年英国的伦敦 B 1871年法国的巴黎 C 1949年中国的南京 D 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首都、宫邸和不远处河面上战舰的炮声等信息综合判断,该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 “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 ”,这与十月革命中 “阿芙乐尔 ”号炮击冬宫是吻合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常考点。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12、运动。 4.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A第一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正确的; B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说法错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的统治,而非是沙皇专制;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

13、面和 D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是十月革命的意义。故此题选 B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 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

14、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杜鲁门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 ”,可以判断, C项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和 D项推行杜鲁门主义不符合题意,因为两者分别为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从题干当中 “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可知 B项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符合要求,他并不是美苏对抗的表现,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注意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美国

15、历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指出:当 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C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D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被摧毁,美苏联盟的基础消失,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C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D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战后国际

16、关系 点评:美苏冷战的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

17、有在世界范围 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雨果曾说: “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下列关于欧盟形成过程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欧共体的成立 马约的签订 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时间为 1951年; 欧共体的成立时间为 1967年; 马约的签订时间为 1991年 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时间为 1958年,个、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为 ,故此题应选

18、项 考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点评:此题为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 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某实验中学历史学习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他们提到了 “亚非会议 ”、 “不结盟运动 ”、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 A两大阵营的斗争 B发展中

19、国家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练习课本所学知识,并从 “亚非会议 ”、 “不结盟运动 ”、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关键词都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系;A两大阵营的斗争、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两极格局的瓦解均与所给的关键词联系不大,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此题为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 “是什么 ”,而着眼于 “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

20、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 孔子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 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 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 “鼻环 ”说明牛已经被用于牵引耕作, “司马牛,字子耕 ”表明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 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

21、已不拘小节、 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与材料无密切联系。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

22、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可知,他的田庄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另外从材料中也看不出交换的频繁和从事的主要是手工生产,所以 A、 B、 C三项错误;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 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读懂材

23、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汉书 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国家抑制商人,商人却日益富贵 ,国家重视农民,农民却日益贫困。这实际上是说国家所希望的与商人和农民的现实地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重农抑商是一种政府行为,不涉及百姓问题,排除其他选项。故选择 D项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

24、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清黄遵宪有诗曰: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你认为诗中 “海禁 ”的 “大错 ”应表现在: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 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说法是正确的;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说法错误

25、,因为在明清时期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点说法不符合史实 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说法正确; 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正确,故此题选 D项。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26、:。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 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从唐代后期 “京夜市宜令禁断 ”到北宋 “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 ”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 “京夜市宜令禁断 ”,宋代打破夜市时间的限制 “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 ”。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 点评:中

27、国古代城市的变化: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 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下图为 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其中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出现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和平共处

28、五项基本原则是在世纪年代提出的,故不符合题意;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世纪年代提出的,故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逐步融入世界发生在世纪年代末期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为以文补图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国际舞台上 “巨人 ”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 “震动 ”。下列三幅 “握手 ”图片所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 (20

29、世纪 50年代初 ) 图二 (20世纪 70年代初 ) 图三 (21世纪初 ) 图一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 封锁中国的政策 图二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图三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说法错误,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年,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发生在年;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说法正确,故此

30、题选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为图文互补型选择题。在该类试题中,文字和图像材料都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并可相互参照和佐证。所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从文字(或图像)中提取信息,然后以图像(或 文字)来佐证,得出答案:。 秦朝 “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 “规范 ”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并进行一定的完善。 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

31、不能选; 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点评:要正确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影响。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积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 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

32、十分残酷。 束缚了商品经 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里的 “州官 ”,其最早的职能应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州最早为地方上的监察单位,汉朝汉武帝时期曾经设立十三州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州官最早应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官员。A管理地方行政 、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以上三项均不属于州官最早的职能,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

33、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 “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 ”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刺史 D宣政院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

34、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所以材料中提到的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故此题选 D项。 考点:宣政院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9世纪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使台湾成为 “异域 ”的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可知,应为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35、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 2亿两(二万万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对于近代列强与中 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掌握:第一,要熟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第二,要深刻领会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影响。 光绪帝曾垂泪撰联: “次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 ”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B三元里抗英斗争中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答案: C 试题分析: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

36、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此次战争中邓世昌等人牺牲,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 1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 2日本的 “胜利 ”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开始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指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3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4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

37、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 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 能看到出路, 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三元里抗英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黄海海战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当中的 “第一,这个民族 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 能看到出 路, 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并且发生的时间是 20世纪。马关条约和三元里抗英时间不符;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时间不符;C辛丑条约

38、和黄海海战中黄海海战时间不符;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符合要求,故此题选 D项 考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 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

39、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 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戊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40、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都属于辛亥革命影响;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故戊不对,因此应选 C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

41、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 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以上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D一二九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的对联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看应是描述五四爱国运动的,五四运动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作为运动的口号,这与对联中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对应,在这场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这与对联中 “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对应,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五四运动

42、 点评:五四运动的结果是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没有在 “和约 ”上签字。它的伟大功绩在于 “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奋斗目标是: (一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D瓦窑堡会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中共一大所确 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而大指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43、这与材料中叙述是相符合的;遵义会议主要是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瓦窑堡会议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 “左 ”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此题选 C项。 考点:中共二大 点评:中共 “一大 ”和 “二大 ”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一大时由于对国情的不了解,指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统 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二大回到国情,指出中国还处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还属于民主革命时期,任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主。因此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44、,以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封建反侵略为任务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 “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可知,涉及到的主要是经济和生活问题。 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和 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上三项均与这一现象无直接联系;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祖国统一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

45、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1992年 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 ”,这里的 “共识 ”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

46、括台湾海峡两岸在 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 “一个中国 ”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 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九二共识 点评:关于 “九二共识 ”, 1992年 12月 3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进行事务性商谈后,双方对 “一个中国 ”之原则达致了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 ”之原则。但对于 “一个中国 ”内涵,双方存在分歧,当时没有讨论,是把分歧搁置下来,即求同存异。 当时,大陆海协会的表述是: “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

47、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 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台湾海基会的表述是: “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 ”台湾称之为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简称 “一中各表 ”。 2011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53周年。 50多年来,宁夏和广西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 “党的民族政策 ”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我国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的政党制度,也不符合题意; D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与题目无关,故此题选项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注意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