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604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里程碑 ”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 “里程碑 ”的定义是: 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 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 “里程碑 ”的理由。( 10分) 事件 历史地位 理 由 辛亥革命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小问从“现代化发展进程 ”、“近代民主革命 ”可知,其判断的理由是 开国大典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个里程碑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梭伦

2、改革 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答案: 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或推翻封建帝制)( 2分)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 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分)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分)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或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2分)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从 “现代化发展进程 ”、 “近代民主革命 ”可知,其判断的理由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第二小问从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二个里程碑 ”可知,其判断的理由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3、社会的历史。第三小问从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第四小问从 “雅典城邦历史发展 ”可知,其判断的理由是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民主政治的道路。第五小问从 “罗马法发展史上第一座 伟大的里程碑 ”可知,其判断的理由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历史三次巨变、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点评:本题以 “里程碑 ”一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三次巨变、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题目设计新颖,考查难度适中,体现新课改所要求课堂教学目标。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

4、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 “无知 ”、“好战 ”、 “狡诈 ”、 “危险 ”;到了 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 “勤劳 ”、 “智慧 ”、“灵巧 ”、 “善于进取 ”。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 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要抓住题目上的时间线索,分析不同时期的中美关系。根据所学 20世纪 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

5、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材料中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产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正是原先美国对华的敌对政策和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命题主要集中在:( 1)综合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再认再现中美关系的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正确解读;( 3)正确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核心政治问题或以时政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全面认识中美关系。 图这张历史照片拍摄于 1955年万隆会议

6、期 间,照片反映了各国代表赞扬和拥护周恩来在会上的发言,休息时他们纷纷找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周恩来在这次发言中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不结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一边倒 ”、 “另起炉灶 ”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之一,故A、 C项不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D项不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外交方针,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点评:近年高考中重点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成就等。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 1)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7、;( 2)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 “一边倒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3)把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 “求同存异 ”方针。 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 “九二共识 ”,这里的 “共识 ”主要是指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 D海峡两岸经济互利互补 答案: A 试题分析:九二共识是指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 ,各自以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和 “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的立场与态度,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点评:关

8、于海峡两岸关系,命题主要集中在:( 1)再认再现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解读;( 2)联系台湾问题的由来评价、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友好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 3)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台湾问题为中心的中美关系。 1949 年,这串 “东海捧出的珍珠 ”再次与 “母亲 ”分离。为了让她早日 “回来 ”,邓小平提出 A “一国两制 ”构想 B八项主张 C “九条方针 ” D “九二共识 ” 答案: A 试题分析:为解决台湾问题,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故答案:选择 A项。 “九二共识 ”和八项主张是江泽民执政时,故 B、D项不正确; “九条方针 ”是

9、叶剑英提出,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点评:关于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命题主要集中在:( 1)再认再现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提出,评价认识其历史意义;( 2)理解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内涵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解读。 正式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99年 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庄严地记载在宪法中,故答案:选择 B项。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我国新的宪法,即 “八

10、二宪法 ”,故 A项不正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政治文明 ”的概念,将民主、法治、人权的宪政制度的建设内容,从以往 “精神文明 ”的概念和范畴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从而摆脱了法律工具主义的旧思维和将法律制度与法律思 想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并提升了它的战略地位,故 C项不正确;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故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民主法制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点评:关于法制制度走向健全,命题主要集中在:( 1)再认再现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正确解读;( 2)综合

11、分析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意义。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手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提出 “依法治国 ”理念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出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革 ”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民主法制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点评:关于民主法制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命题主要集中在:( 1)再认再现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和完善的史实或对相关

12、历史材料进行正确解读;( 2)综合分析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和完善的原因和意义。 20世纪 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 B强调阶级斗争 C社会秩序混乱 D执法公正严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发生于 20世纪 70年代的 “文化大革命 ”。 A、 B、 C三项都符合 “文革 ”时期的史实,只有 D项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点评:关于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命题主要集中 在:( 1)再认再现“文化大革命

13、 ”对其民主法制的践踏的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 2)从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吸取历史教训。 1954年 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辉煌 C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4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 1954年 12月的时代背景是

14、一致的,故答案:选择 C项。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 1956年,故 A、 B、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点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命题主要集中在:( 1)综合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原因;( 2)再认再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 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 3)评价认识第一届人大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特点。 据新华社 2010年 1月 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 8人被埋, 10多人失踪。 面对重大牺牲,中国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

15、此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 “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 ”不属于地区性 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因为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机构,从中也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点评:关于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命题的规律:( 1)再认再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典型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正确解读;( 2)正确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认识新时期外交史实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世界

16、博览会被誉为 “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因此上海成为新世纪世人瞩目的城市。请问这座城市在上个世纪曾经 A在南京条 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见证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上世纪 ”可知,答案:应是发生 20世纪上海的历史事件,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答案:选择 B项。 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故 A项不正确; 2001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故C 项

17、不正确; 2001 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点评:关于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命题的规律:( 1)再认再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典型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正确解读;( 2)正确理解新时期外交政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认识新时期外交史实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 “国际法 ”。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否定 B都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稳定 C根本上 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答案: D

18、 试题分析:公民法与罗马法适用范围不同: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之间,万民法适用于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外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两者是同时并存的,A项错;公民法主要是共和国时期的法律, B项错;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项错。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罗马法是近现代法律的基础。高考命题重视对罗马法演变历程、原则、内容及其特点的命题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注意辨析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联系与区别;二是注意结合罗马帝国时期的具体案例,理解罗马法的内容、特点及局限性。 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 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 20年后,

19、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一个拥有 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 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 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你判为合法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再认史实的能力,范围是古代罗马。古代罗马是奴隶社会,法律是奴隶主的利益的,奴隶是奴隶主的物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任意买卖,故 是正确;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不是罗马社会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 点评:古罗马共和制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利益的措施。古罗马共和

20、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由贵族组 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执政官是最高官职,共两人,由选举产生,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公民大会是平民可参加的会议,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为维护平民利益、监督政府行为,设立了平民保民官。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一规定主要维护了 A法律的权威 B私有财产权 C平民的利益 D债务人权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即保护私有财产。能力要求是的对材料的 阅读,理解。 “债权人

21、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 ”为关键的有效信息,从中可知材料是保护债权人在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得知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在高考中的考查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题型上看,有从选择题向非选择题发展的趋势;从内容上看,罗马法形成的过程、内容、实质及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角度上看,注意以下视角:一是对罗马法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二是与近代西方法系相联系,分析罗马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及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合乎

22、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 -习惯法 -法 B习惯 -法 -习惯法 C法 -习惯 习惯法 D习惯法 习惯 -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合乎逻辑的演变当然是有人类行为的习惯,然后逐步成为约定组成的习惯法,现由习惯法的口口相传到成文法律,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等。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点评:关于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 1)公元前 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 2)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

23、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D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项;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是梭伦改革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秦朝的郡县制不符合,故排除 B项;只有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故排除 D项;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享受权利,打破了世袭特权;而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的官员的

24、世袭,科举制度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点评:本题把中西古代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复习备考中,要求学生不仅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纵向发展演变历程,同时还要注意在横向上中西方同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把握其异同点。 公元前 430 年,希米奥 30 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公民大会 ”,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

25、,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梭伦执政时期 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D西塞罗生活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 “黄金时代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有政府发放的工资,由此判断 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点评:关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在高考中的考查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内容上看,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内容、特点、实质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角度上看,注意以下视角:一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人文精神的起源等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二是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相联系,分析古希腊政治制

26、度的进步 性与局限性及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陶片放逐法(如图)的实行,对威胁雅典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这一方法创始于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陶片放逐法确立的时间。陶片放逐法创立于克利斯提尼时期,这个时期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时期。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制度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高考对其考查多采取选择题 的形式,主要有如下的角度:( 1)原因:要求学生从地理、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等角度分析

27、雅典民主制形成的原因;( 2)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很多高考试题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政体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3)评价:要求学生既要看到雅典民主制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直接民主制的不足。 古代的雅典国家被称作 “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C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D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雅典公民 ”这一概念,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公民的范围。雅典城邦规定,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才具有公民的资格,因此符合这一规定的是 C项。 考

28、点: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制度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高考对其考查多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如下的角度:( 1)原因:要求学生从地理、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等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制形成的原因;( 2)特点: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很多高考试题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政体进行比较,要求学生认识雅典民主制的 特点;( 3)评价:要求学生既要看到雅典民主制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直接民主制的不足。 下列关于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最确切的表述是 A革命统一战线组织 B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 C组织并监督中央人民政府 D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案: D 试

29、题分析: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答案:选择 D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故 A项不正确; 1949年政协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同等为副主席,这是政协会议的内容,而不是职能,故 B项不正确;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点评:关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命题主要集中在:( 1)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

30、商会议形成的原因;( 2)再认再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内容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 3)评价认识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和意义。 下列哪 一事件为我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故答案:选择 C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故 A项不正确;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故 B项不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

3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点评: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教材的一个隐性知识点,教材并没有明确表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3)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走上了 社会主义的道路,壮大了国际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同时,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与革

32、命斗争。 图是 1949年 3月 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消息,报纸里的 “中共二中全会 ”指的是中共哪次会议?并决定工作重心如何转移?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新政协一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B新政府一届二中全会,城市转移到农村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农村转移到城市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城市转移到农村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全会上,毛泽东作出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点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命题主要集中在:( 1)再

33、认再现中共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而努力的重大史实,如 1949年元旦献词,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谈判、渡江战役、政协筹备会等。( 2)分析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和成功经验。(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7世纪西方人认为 : “(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 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应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 ”中可以了解到,这种制度应指隋唐确立起来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有

34、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 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 繁荣,故答案:选择 D项。 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 A项不正确;从题干的时间 17世纪来看,排除 B、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科举制。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高考命题的着重点在其发展完善的历程以及其影响,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也要注意把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其中一个阶段进行考查,同时要结合科举制人才选拔的方式对今天的启示。 如果参观故宫你会看到图中的建筑,下列有

35、关右图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约束相权而设立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故 A项不正确;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但票拟是否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是否批红,故 B项不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 C项不正确。内阁只是不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传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是否批红,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 点评:关于明朝的内阁,其命题规律:( 1)根据内阁的出现,分析设立内阁的原因或以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

36、解读;( 2)依据内阁的创立和发展,分析其影响;( 3)对比分析中西方内阁的不同。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制度 ,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郡县制 行省制 州郡县制 道州县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秦朝时期实行的; 是元代实行的; 是西汉时期实行的; 是宋朝时期实行的。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 政制度,其命题规律:( 1)古代中国封建王国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2)诠释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并分析其和影响;( 3)比较认识古代中国

37、地方行政制度,理解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落实由唐太宗指示起草的一份关于出兵防御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的诏令,这份诏令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当时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兵部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 D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兵部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三省六部的职权划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六部具体实施。因题中 “国家要落实由唐太宗指示起草的一份关于出兵防御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的诏令 ”应由六部中的 “兵部 ”负责实施,因此运作程序自然就为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兵部,故答案:选择 D

38、项。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故 A项不正确; B项运作程序错误;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 点评: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可以这样记忆: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颁诏令;门下审核是否行 ,尚书六部行政令;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责职责明;三省六部分工细,相互监督效率增。 刺察是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来监督和审察百官的工作,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以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汉武帝对地方实施的比较有效的刺察措施是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通判制度 D密奏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设十三刺史,刺史

39、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以后,成为定制,形成一套监察制度。故答案:选择 A项。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实行的行政制度,故 B项不正确;通判制度是宋朝时期实行的监察制度,故 C项不正确;密奏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 点评:关于刺史制度,要注意:刺史制度是在原有的地方层层监察的基础上(并非原来地方没有监察),增加了中央直接监察的内容,使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权力得以延伸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 家天下制度 分封制 嫡长子继承制 A B C

40、D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是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发展了前代哪些制度,由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位世袭可知受 “宗法制 ”“家天下制度 ”,故分析 符合这一要求,答案:选择 A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故 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 的核心,故不选 。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点评:关于皇帝制度,其命题的规律主要有:( 1)理解秦始皇创立的皇权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正确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辩证分析其历史作用 及影响。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一方刻石,上有纪文: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乃

41、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A西周 B秦代 C汉代 D元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天下,首创皇帝制,故答案:选择 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后期导致诸侯混战,故 A 项不正确;汉、元虽是大一统王朝,但是题目所说的最早的朝代,故 C、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秦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点评:关于秦的统一,其命题主要集中在:( 1)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角度考查秦统一的背景和影响;( 2)史地结合,考查秦统一的进程和策略;( 3)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评价的角度考查秦统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42、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妾一(侧室) 大哥( 25岁) 妾二(侧室) 二哥( 22岁) 妻(正室) 三哥( 20岁)、四哥( 17岁)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答案: C 试题分析: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而嫡长子的确定是由其母亲的身份和其出生的先后决定的。只有正室所生的长子才被视为嫡长子。故答案:选择 C项。大哥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故 A项不正确;二哥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故 B项不正确;四哥虽是嫡子,但不是长子,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 点评:关于宗法制,其命题主要集中在:( 1)理解宗法法制的概

43、念,认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 2)认识宗法制的特点,并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3)结合社会热点材料理解宗法制的历史影响。 历史学家钱穆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院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命

44、题的规律:( 1)理解自汉至元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含义及其演变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 2)认识封建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 某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 1842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一位法国领事领回在中国闹事的法国人,准备自行解决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氛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被开辟 为通商口岸,根据其内容可推知 A、 C、 D三项正确,在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的

45、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故 B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 点评:关于南京条约,命题的规律:( 1)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2)南京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如果对学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传统教育,你认为下列哪条路线最合适? A虎门销烟历史遗迹 北京故宫 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B北伐战争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西柏坡 北京天安门 C山东曲阜孔庙 圆明园遗迹 革命圣地延安 D虎门销烟历史遗迹 邓世昌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答案:选择B项。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6、,明清故宫是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故 A项不正确;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留下圆明园遗迹,故 C项不正确;邓世昌是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点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着重理解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第一,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第三,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不同点:第一,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二,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47、是马克思主义。第在,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第四,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 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诗词是历史信息的反映。如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其中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两万五千里 ”、 “大会师 ”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红军的长征及胜利会师,故 不正确; “张少帅 ”、 “千古功臣 ”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西安事变中对张学良功绩的评价,故 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