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 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 10月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 “白马非马 ”、 “田忌赛马 ”、“郑人买履 ”、 “刻舟求剑 ”、 “塞翁失马 ”、 “揠苗助长 ”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 A产生于寓言故事 B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源于自发的世界观 D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答案: D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国各级人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此基础上,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城乡按
2、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体现了 (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 B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答案: D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这说明 ( )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答案: B 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从哲学角度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3、 ) A尊重客观规律,善于按规律办事 B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事物 D善于发现规律、改造规律并为己所用 答案: A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分别是 ( ) A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的机能 C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 答案: C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是毛泽东所写的十六字令。从中可以看出 (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
4、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答案: B 老师让学生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评论贾宝玉,有的评论薛宝钗,有的评论刘姥姥,还有的评论妙玉。这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 ) A目的性 B计划性 C自觉选择性 D无限性 答案: C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 十一五规划 生产关系 奥运开幕式方案 地理环境 万有引力规律 学习计划 A B C D 答案: B 恩格斯说: “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
5、的直观现实性 答案: C 在平面内,若直线 a垂直于 c,直线 b垂直于 c,则直线 a平行于直线 b;在空间,若直线 a垂直于 c,直线 b垂直于 c,则直线 a与直线 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矛盾 C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 D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水平认识就不同 答案: A 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2003年 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表示没有看到长城。这体现了 ( ) 认识对象不会 “自言其明 ”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主观认识本身无法
6、证明自身的正误 A B C D 答案: B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 这段话说明( ) A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B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C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D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答案: A 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 ) 主观能动性 直接现实性 社会历史性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 A B C D 答案: C 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这种观点表明 A天
7、地、阴阳是万物之源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世界存在、变化有其自身的原因 D世界的存在、变化离不开伟大的创造性力量 答案: C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 )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 语言的产生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的生成 A B C D 答案: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 ( )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世 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C 真正的哲学 ( ) 没有任何错误观点 与马克思主
8、义哲学保持一致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 A B C D 答案: B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一论断说明 A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是 “科学之科学 ” C具体科学的进步和实践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 C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 “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
9、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答案: C 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说明 ( )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C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答案: A 学习哲学,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也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主要是应看到 A哲学不等同于自发的世界观 B哲学不能创造物质财富 C哲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D哲学不可能通俗易懂 答案: A 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
10、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答案: B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绝对精神创造世界 气者,理之所依也 忧惧出鬼神 我思故我在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和唯心主义观点根本对立的说法是 ( )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物是观念的集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气者,理之所依也 A B C D 答案: C 马克思说: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
11、哲学理想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B C D 答案: A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而诞生的理论成果有 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A B C D 答案: D 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 ( ) 哲学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哲学是经济和政治的基础 哲学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哲学是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A B C D 答案: C 恩格斯说: “任何哲学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这句话表明 A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时
12、代的变化会改变哲学的形态和内容 C哲学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 D哲学并不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 B 下列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 B缺少科学作为基础和依据 C从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 D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答案: D 简答题 2010年 10月 1日下午 18时 59分 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 “嫦娥二号 ”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像、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自 “嫦娥奔月 ”的神话传说到今天的太空漫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8分) 答案: (1)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目的是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2)认识具有反复性。从主体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3)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无限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4)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拓展、推移。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综合题 某校高三 (1)班学生围绕 “什么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问题,上网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14、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 ”“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 材料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共同点?( 9分) ( 2)材料三所反映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6分) 答案: (1) 材料一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本源的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分) 材料二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分)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唯
15、心主义世界观( 3分) ( 2)材料三把具体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是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分) 两者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3分) 填出下列哲学观点所属的哲学派别( 5分) 哲学观点 所属派别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答案: 哲学观点 所属派别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朴素唯物主义 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朴素唯物主义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唯物主义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主观唯心主义 “嫦娥一号 ”卫星
16、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四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三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两百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近日我们则择机发射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 天宫一号 ”分别与未来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 有人说,人们能让 “嫦娥一号 ”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人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请你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对这种观点予以评价。( 13分) 答案: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认为意识能突破规 律的制约是错误的。( 5分)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能让 “嫦娥一号 ”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是人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4分)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人们只是利用了物体运行规律,让“嫦娥一号 ”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