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3607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出自于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答案: A 据英国官方材料,从 1837年 7月至 1838年 6月,中国从英国 (包括印度 )的进口总值是 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 60%。这一年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B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D英国用鸦片贸易扭转正常贸易逆差 答案: B 据南浔丝市行记载: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

2、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 “重农抑商 ”政策,工商业得以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答案: A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 ,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迅猛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

3、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答案: A 全球通史中写道: “l7 世纪和 l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B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 汤因比说: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 狠狠的打击。 ”西方能够 “狠狠的打击 ”世界的根本动力是 A科技革命的全面开展

4、B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C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 D军事力量的迅速发展 答案: A 该图反映的情景应是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带来的影响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1900年 6月 21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 6月 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 “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 B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

5、统,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 ”。此处梁启超批评了我国的传统史学的缺点是 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B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C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D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答案: B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无论如 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 “异化 ”。

6、这种 “异化 ”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完全自由竞争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国家干预调控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全面衰退 答案: B 史学家弗里德里希 梅尼克认为:德国再次挑起世界大战有其内在的人文因素,犹如 “灾难的种子 ”。这个 “种子 ”指的是 A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B长期分裂受大国欺凌 C巴黎和会的严厉制裁 D与法国争霸欧洲大陆 答案: A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20世纪 20年代中国人 “直接解决

7、 ”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护国运动 答案: C 据 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 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 3成,这还没有把将近 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后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答案: A 早在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就开始引进英国新技术,工业发展曾出现了迅猛发展势头。但据记载,在 1793年到 1815年间,英国只从法国收到两次购买蒸汽机的请求。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发生了革命和战争,政局动荡与不安 B法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已进入完成阶段 C英国国内工人运动兴起,蒸汽

8、机产量不足 D北美独立战争英法构怨,矛盾未能够消解 答案: A 美国 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 “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总统与内阁之间 A B C D 答案: B 人们之所以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 A批判了封建专制,对新社会提出设想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 C批判宗教,提倡理性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民主自由 答案: A “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

9、上的人们说了算。 ”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工商业比较发达 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 B C D 答案: B 马克思说: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答案: D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与自治,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有 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 市民阶级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 城市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

10、的形成 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 B C D 答案: B 孔子说过: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而到了他生活的春秋后期,甚至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 “王 ” 地方势力在自己的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 随着社会发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周朝都城频繁迁徙使诸侯大夫人心不定 A B C D 答案: D 全球通史这样描述中国的 “第一个王朝 ”: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材料所描述的中国 “第一个王朝 ”应是 A夏 B商 C周 D秦 答案: B

11、 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 “领地国家 ”和 “税收国家 ”的概念,其中 “领地国家 ”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 “领地国家 ”的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 A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 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12、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有学者认为,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 从性。 ”该学者所研究的 “制度 ”在实行之初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B导致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 C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D加剧了官僚的腐化和堕落 答案: A 由图 l到图 2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导致人们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 B文化知识提高 C文艺复兴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 D 某历史学家对西方一种思想评价道: “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力意志,

13、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 ”。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 A 马丁 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 B 17世纪 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 “革命 ”,这一 “革命 ”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 “王朝 ”。

14、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 “天平 ”失衡主要是指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答案: C 观察该图,这幅油画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 天主教徒愿望 资产阶级意愿 新贵族希望 查理二世追随者要求 A B C D 答案: B 综合题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 “血脉 ”,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

15、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 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摘编自马汉海权论( 1890年出版) 问题:( 12分) (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 “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 2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 “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的理由。( 5分) ( 3)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清政府有何

16、对策?其结果如何?( 5分) 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先后成为当时的海上霸主,通过海外殖民及奴隶贸易获得资本原始积累。( 2分) ( 2)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需寻找海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控制中国满足了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要求。( 3分)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且沟通海洋,长江流域在地理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对经济和军事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控制长江流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2分) ( 3)开始整顿海防,建立新式海军;( 2 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失去制海权;马关条约的签订便利列强势力深入长江腹地,攫取财富;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17、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分)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和相关史 料后,整理了一份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表格,并对这一时期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拟了一份提纲。以下是提纲的一部分,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8分)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 时 间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 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根据宋则行等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整理 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 史实: 1) 1865年,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2) 。 启

18、示二: 史实: 1) 。 2)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启示三: 答案: 国家统一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基础和市场前提。( 2分)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2分) 支柱产业和技术革新是现代化的基石和助推器。( 2分)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的电讯业和重工业增长迅速,重工业成为工业化的标志。( 2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 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

19、的标志。 选自马克 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 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问题:( 14分) ( 1)简要解释材料一中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 “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 ”。( 4分) ( 2)材料一中,为什么说 “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 4分) ( 3)依据材料二,法国在 19世纪面临怎样的 “双重革命 ”?请对 “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 ”做出解释。( 6分) 答案:( 1)美国革命要解决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争取民

20、族独立的问题。( 2分)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一样,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2分) ( 2)法国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拿破仑法典的颁布从法律上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 2分);拿 破仑在对外战争中推行拿破仑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拿破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新法典的蓝本。( 2分) ( 3) “双重革命 ”是指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即在巩固和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同时完成工业革命( 2分)。法国通过了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最终建立( 2分); 1870年,法国工业化基本完成,进入工业社会。( 2分) 中

21、国历史上的地方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图所示的朝代是地方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问题:( 6分) ( 1)写出图一和图二中实行的地方制度的名称。( 2分) ( 2)简要评述其特点和影响。( 4分) 答案:( 1)图一是郡县制( 1分),图二是行省制。( 1分) ( 2)特点和影响:郡县制以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2 分)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

22、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 公元前 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 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公元前 415年春,陶片放逐法在雅典城邦的适用终结。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 “阿里斯提德 ”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 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 问题:( 10分) ( 1)陶片放逐法实施时 期,古希腊历史具有什么特点?(

23、 2分) ( 2)通过阿里斯提德的故事,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8分) 答案:( 1)古希腊历史正处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它也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2分) ( 2)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2分);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约束官员的行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2分)。防止个人专制独裁。( 2分) “陶片放逐法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用陶片投票作出的判决未必准确。反映出古代雅典民主制 度的盲目性、随意性。( 2分)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

24、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 “东学西传 ”,也有 “西学东渐 ”。 材料一: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 1867 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 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 洋务运动资料第 2册 材料三: 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

25、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 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 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 1 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 1 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 1 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 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 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 “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

26、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材料四: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 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 材料五: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25分) (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2分) (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27、。( 2分) (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6分) (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15分) 答案:( 1)为了适应中国国情,做 “中国人 ”更方便传教。( 2分) ( 2)坚持守卫祖宗之法,反对西学。( 2分) ( 3)说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挑战的迟钝和麻木。( 2分)当时的科举考试不需要考生懂得世界地理的知识;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在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同质性,难以适应已经新环境的挑战。( 2分) 1895年知识分子发动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后,各地报刊、学会、学堂纷纷涌现。( 2分) ( 4)第一层次:没有回答问题,杂乱无章。 0分 第二层次:只有一个结论,缺乏材料论证。( 12 分) 第三层次:单维度,能联系 12 个材料。( 35 分 ) 能联系 2个以上材料,且论证较好。( 67 分) 第四层次:二个维度以上,能联系 2个以上材料。( 89 分) 能联系 2个以上材料,且论证较好。( 1012 分) 第五层次:能够提炼或扩展深层次意义,且论证较好。( 131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