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628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4.13辛亥革命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从歌词含义,并结合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在亚洲中国最早 A走上宪政之路 B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ACD项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建立,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是亚洲当时最早实行共和制的国家,故 B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

2、动了中华政治近民主化进程。 有学者认为: “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 ”这位学者所说的 “它 ”是指(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C两项均和题目中的 “改朝换代 ”无关,排除。解放战争与题目中的 “赶跑了一个皇帝 ”不符,排除 D项。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故 B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

3、本题考查重大历史事物的再出能力。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可以从其革命目标来分析, A项正确; BC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依据。 考 点:辛亥革命的性质 点评:历史事件的性质的分析,一般需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其它代表谁的利益,其目标、斗争对象是什么。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对下面哪一个历史事件的评

4、价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摧毁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材料正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 “民主主义 ”。排除 ACD, B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重难点知识,学习过程中务必准确把握与理解,本题抓住信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

5、心。材料中所发生的情形,应该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侵犯了这种神圣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摧毁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材料正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 “民主主义 ”。排除 ACD, B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重难点知识,学习过程中务必准确把握与理解,本题抓住

6、信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 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材料中所发生的情形,应该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学者佩弗认为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这种 “仿制品 ”主要体现于 A湖北军政府 B 1912年 1月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袁世凯北京政府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与 “美国政体 “关键信息,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A项,而从政体特点来看,加之 题干的 ”主要体现 “,排除 BD项

7、,故 C项正解。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点评:约法确立的三权力分立的民主共和国,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因此,是主要体现。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 ”该诗中提到的 “胡尘 ”是指 A满清政府 B封建制度 C西方列强 D北洋政府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历来有夷夏之别的观念,从题干中的 “辫人 ”可知是指满清政府,故A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 点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 虏,其指的是满清政府。纲领后经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

8、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政府 ”是指南京临时政府 B “革命有功者 ”是指袁世凯 C讽刺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妥协 D褒扬了袁世凯为革命所做的贡献 答案: D 试题分析:漫画具有讽刺意味,反映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历史现象, AB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而 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 D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并依据教材知识解 答问题的能力。图片类材料,一般是依据图片风格种类、文字、事物形态或者行为特征等分析,获取有效信息。 2010年 9月 29日, “辛亥首义、武汉文化周 ”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开幕式,为庆祝明年辛亥革命 100

9、周年拉开序幕。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致词时, 建议台湾同胞届时前去见证 “民国肇建开第一枪的地方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指出, 1911年爆发的武昌革命,结束了 2000年帝制,开启民 主共和的新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两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以上涉及的史学观是 ( ) 整体史观 近代化 史观 文明史观 民族史观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关键句: 1911年爆发的武昌革命,结束了 2000年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两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故 D项正确。 考点

10、: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新课程的高度,对史观的考查近几年来较多。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 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

11、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 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题干思想强调的是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故 A项正确; BCD项题干无从反映。 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点评:新课标下的高考,新情景、新材料,往往考查考生的材料信息获取与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其特点是与教材相联系,但又脱离教材,解答时应依据材料分析,须摆脱教材的束缚。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足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

12、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出 现问题的原因是( ) A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失败 B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C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道路 D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当中的干扰项,主要是来自逻辑性的错误。 A是结果, CD属于启示,只有 B项是原因,本题是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选择 B项。 CD是启示。故 B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点评:抓住 “而是一代人 ”的关键信息。 在 “共和革命百年 ”即将到来之际,著名学者杨天树在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 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13、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选举了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ABD项都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关键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 C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此考点包括约法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等 。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世界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缅怀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 A是近代中国

14、第一次完全的具有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B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通过武装起义开启了反清的新时代 C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须选择最恰当与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ACD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 AD项并不符合题干 “主要 ”的要求,排除 AD项;君主专制是一末落的制度 ,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的发展,因此, C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本题关键信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因此解答时要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去分析与判定。 1851年和 l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

15、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A革命的力量 B革命的指导思想 C革命的目标 D革命的手段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的比较分析能力。注意限制词:主要的相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 AB是两者的不同点,而 C D项是两者的相同点,即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但主要相同点应是 C。故 C项正确。 考点:综合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理解 点评:历史学习中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辛亥革命还可以与戊戌变法等比较分析。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

16、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 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弧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理解并调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按美国政府的模式。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因此 ,A项正确; B项 ”联邦共和国 “说法不符合史实; CD项说法也是错误的。 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点评: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是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的,但不是联邦制的。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

17、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12年 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 B项。 ACD三项出现的词汇时间上不符。 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点评:本题先从时间信息入手,再根据选项词汇的共性,依据所学知识判定历史事件。 20世纪初,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 传革命思想的

18、重要阵地。某班同学就东京成为重要阵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意见,较为恰当的是 A东京是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地 B当时日本明治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 C中国和日本相似的国情使许多日本人支持中国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人物孙中山当时在日本东京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 ”20世纪初、中国革命知识分子 ”有效信息可知, A项正确;BC项不符史实; D项过于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考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点评:辛亥革命的背景知识包括经济、政治、阶级 、组织等因素。 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张扬民主意识 B实现民族独立 C结束专制独裁

19、D确立民主宪政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BCD项排除,故 A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功绩与评价 点评:史学对于辛亥革命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另一种是认为辛亥革命挫败了。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对辛亥革命应一分为二的去理解。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 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世纪中国

20、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和 “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的对应关系是:民族危机 社会变革, ABCD项都符合对应关系,但题干还有一个时间限定,即 20世纪,那么,排 除 ABC项, D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背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须找到历史事物的特征,注意限制词。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 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

21、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事,方设朝会。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 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赞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贼所见,虽宠任如伪天 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贼情汇纂 材料二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 “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 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

22、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 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 材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

23、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 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 1912年 3月 5日)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据材料概括其要点。( 4分) ( 2)从材料二本身的选取角度来看,你认为是否相对客观 简要说明理由。( 3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概括说明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辛亥革命所起的伟大作用。( 6分) 答案: ( 1)洪、杨等领导的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4分) ( 2)客观 。( 1分)理由: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

24、材料作者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2分) ( 3)政治: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社会生活:通过断发易服、禁缠足、改称谓、行阳历、废跪拜等做法,废除封建陋习,移风易俗,宣传民主平等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答案:源自于材料,关键信息:大兴土木、雕琢精巧、金碧辉煌、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第( 2)问,考查对太平天国的评价,解答须判定材料所述与史 实是否相符,进而史论相结合说明理由。第( 3)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注意问题限定的角度:政治与社会生活、近代化。

25、考点: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材料不繁杂,易理解,难度不大。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 “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 ,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 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

26、: “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 ”并亲切地和他交谈: “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 ”老先生问: “总统若是离职呢? ”孙说: “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 ”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 “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 摘编 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10分) ( 3)指出材料三中 “见到民主了 ”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

27、义。( 8分) 答案: (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 义政治走向极端。( 8分) (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 2分) ( 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

28、里程碑。(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对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第( 1),问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概括分析材料一来获知,本质问题主要指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第( 2)问是常见题,根据所学回答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趋势主要指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第( 3)问需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及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考点:本题以礼仪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点评: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坐着 站着 跪着,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的加强。第( 2)问, 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专制主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设军机处等。第( 3)问,主要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通过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上迈出重要一步,是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本题从礼仪入手,考查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