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33659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山东桓台一中沂源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制度与成语 “数典忘祖 ”“不肖子孙 ”相关联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成语的意思是对不起祖先,是不肖子孙,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故选 B。 A项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C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行政体制; D项是权力的继承制度,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说: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

2、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 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 “此次风潮 ”与 “过激派 ”被条陈相提并论,那是因为 A运动方式的一致性 B斗争目标的共同性 C直接结果的相似性 D社会主义思潮的关联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 “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的信息可以判断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传来中国的社会和足以思潮,故本题选择 D项。其他选项不能充分说明题干材料的内涵。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思想传播。 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 “批判 ”的 “主义 ”,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

3、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 “批判 ”的 “主义 ”是 A浪漫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 ”说明是批判资本主义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故 C项正确。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 19902006 年就 “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 ”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4、%) 1997( %) 2004( %) 2006(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表中数据变动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故 正确;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 错误;从图表中可知很

5、多人关注这段历史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辟了新时期 ”,这些内容构成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 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故 错误,选择 B项符合题意。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影响。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 “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

6、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这一 “革命的火焰 ”是 19241927 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 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因此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故 B、 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北洋军阀,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合作(北伐)。 有史家认为, 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 “技术的反应 ”、“制度的反应 ”、 “观念的反应 ”和 “组织的反应 ”四个阶

7、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 ”的是 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的命运,中国各阶级精英先后从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之路,也即对应材料中 “技术的反应 ”、 “制度的反应 ”、 “观念的反应 ”,作者所言 “组织的反应 ”通过组织的反应,让反应有组织化,联系近现代世界政治的特征 政党政治,可知其所指也即建立政党来实现救国,发昌机器厂创办和京师大学堂建立分别属于器物学习和制度学习阶段对救国方式的探索,故 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党改组都涉及政党政治,

8、符合 “组织反的应 ”的特征,故 正确,选择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 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 !”(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

9、的远景 ”、 “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 ”、 “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 ”,据此可以判断当时的形势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1953年 6月 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制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

10、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 A 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 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 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 D项错。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妇女的选举权。 20世纪 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

11、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新中国外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建国初期实行 “一边倒 ”政策,故 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其中互不干涉内政,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精神,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实践,故 B项正确;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 C 项错误;20世纪 50年代中美关系还处于对抗中,故 D 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方针(独立自主)。 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 “公告 ”,其中有一句: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

12、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 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 “适当时间 ”定格在 A 1971年 B 1972年 C 1978年 D 1979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 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说明尼克松访华的时间应该是 1972年,故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中美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 “经济特区 ”,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 “特别行政区 ”,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

13、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A项不符合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情况; BD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的情况;不管是自治区还是特别行政区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建国初期三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祖国统一大业 特别行政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 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

14、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欧共体 C北约组织 D德国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美苏冷战开始,北约组织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故本题选择 C项;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 A项错误; B和 D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北约)。 现代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说: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以下选项中

15、属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是 A开展武装斗争 B确立共和政体 C传承民主精神 D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说明五四运动中继承了辛亥革命的民主思想,故 C想正确;A五四运动中没有武装斗争; B五四运动没有 确立整体的问题; D五四运动时君主专制已经不存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思想。 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辛亥革命 为 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

16、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为 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说明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意义。 中国古代实行 “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 ”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分别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17、和三司使 B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 大

18、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时极盛、汉武帝时期完成。联系所学只有 B项郡县制符合这一特点,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设 36郡,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

19、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监督,从而保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 D符合题意。 A、 B项材料未体现, C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特点。 “古罗马 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 “不可磨灭的烙印 ”突出表现在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20、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C罗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D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说明罗马法对现在西方法律的影响,故 B项正确。 A是从精神角度阐述; 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罗马法 罗马法起源。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 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

21、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公元前 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为罗马共和国 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公民法,结合题中 “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 ”,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故 A项正确;万民法要到罗马帝国时期才实行,不符合题意,故 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故 C项错误;公民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居民并不等同于公民,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罗马法 万民法。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

22、这个宣言 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 ” 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 “这个宣言 ”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使英王成为 “统而不治 ”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即议会主权的确立,国王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这是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思想,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所以选 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权利法案 1875年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877年支

23、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 “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维护了 “议会至上 ”的原则 B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 “不能将行使解散 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说明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故 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

24、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 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联邦会议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发挥的性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不经过选民产生,故 A项错误;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故 B项错

25、误;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 C项错误;皇帝是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等,是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的体现,故 D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 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 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美国学者斯科特 戈登在控制国家 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 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等同于英国的责任制

26、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国宪政的建立基础是政府采取强硬的铁血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B项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排除。 C项中的美国总统对宪法与选民负责而非国会,所以排除 C项。 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材料中的 “美国的政治发展 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可知 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 美英宪政的相同点 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著名史学家胡绳说: “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

27、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强调的重点是 “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 ”,这属于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正确答案:为 A;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生活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球史观主要强调世界一体化联系,(近)现代化史观主要是指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资本主义化,所以 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史学理论与常识 史观 革

28、命史观 下图所示的四个城市中,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最晚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 是天津是在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是重庆是在马关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分别是上海和宁坡,都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最晚的应该是重庆,故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综合题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 材料一 开元

29、、天宝中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 “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 ”),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 15 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的话。 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 ”一 “入彀 ”,一 “牢笼 ”、 “驱策 ”,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 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

30、;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 2分) (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5分) (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 “千秋功过话科举 ”为 主题进行论证。( 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 1分)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

31、消极作用。( 1分) ( 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3分)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2分) ( 3)分层赋分。第一层次, 68 分,观点明确,兼述功过,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第二层次, 35 分,观点明确,从不同角度论述,论据较充分,表述较清晰。第三层次, 02 分,观点不明确或 偏颇,论据单一,表述不清楚。 功: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价值取向;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尊显

32、儒学,对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任选两点论述, 4 分) 过: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使知识分子成为皇权的奴仆;过于重视儒家经典而忽视科学技术,造成研究科技的人才匮乏;考试内容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实际,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任选两点论述,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以及材料二中 “入彀 ”,一 “牢笼 ”、 “驱策 ”,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 (2)问依据

33、材料三中 “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来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第( 3)问属于历史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作答时候要紧紧围绕题干 中 “千秋功过话科举 ”的主题从功和过两个视角去分析论证,功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以及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作答;过从科举制形式单一、脱离实际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 选官制度(科举制)。 “梦想 ”,代表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阅读下

34、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1933年,东方杂志第 30卷第 1号以 “新年的梦想 ”为题,发表了 142人的答案:。 在这各色的 梦里, 20多位大学教授、著作家等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暨南大学教授张相时梦想整个的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 94 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 “未来的中国 ,既非苏俄式的一党专政 ,也非美国式的两党更替 ,乃民治的国家 ,法治的国家 ”。著名金融人士章乃器说: “像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决不怕没出路 会有一天走上了光明大道。 ” -1933 年的新年故事:一

35、个时代的 “新年梦想 ”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 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年 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1861年 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 “黑暗时代 ” 1933年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年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 1933年这些知识分子在 “新年梦想 ”中的主要愿望(不 得照

36、抄原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新年梦想 ” ( 9分)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895年至 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 “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的梦想, “爱国主义者 ”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实践活动)。( 9分)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三概述在我国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 (4分 ) 答案:( 1)梦想: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3分) 原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对知识分子影响的扩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对知识分子的

37、启发;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怀念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和内战现状的不满;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任答 3点即可, 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 2) 时期 阶层 指导思想 实践活动 19世纪末 维新派 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革命派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20世纪 20至 40年代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明:每点 1分,共 9分) (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重视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创新;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 4分,任答 2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38、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没有阶级压迫、废除了私有制度、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精诚合作 ”“乃民治的国家 ,法治的国家 ”的信息进行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五四运动的背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俄国十月革命、日本侵华以及独裁统治的角度思考作答。 第 (2)问依据材料二中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并结合所学从 1895年至 1949主要救亡活动,分成维新派、革命派个中国共产党等派别进行思考作答。第( 3)问依据材料三

39、中美国自建国以来主要活动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从民主政治建设、国家统一、科技创新、经济改革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等角度综合思考作答。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思想传播;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近 代思想解放潮流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当今世界格局所激化趋势 世界格局多级化 美国经济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

40、 12 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 1950年 1月 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 1945 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 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 “单极的世界 ”或 “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

41、。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 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3分) (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 主要原因有哪些 ( 4分) ( 3)材料三表明,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6分) 答案:( 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 3分) ( 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 1分)原因:美苏冷

42、战开始,蒋介石采取 亲美政策,中共获胜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3分) ( 3)特点:呈现 “一超多强局面 ”(或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成立,实力增强;日本极力 “争常 ”;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中国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欧日俄中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任答 4点,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 “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 ”“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 ”“英国迫于形势压力 ”的文字信息进行概括作答。第 (2)问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信息来概括苏联对中国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局势以及国内政局变化来回答原因。第( 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 “单极的世界 ”或 “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并结合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特点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出现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强大等角度综合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出现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 新华中国初期外交 苏联、英国同中国关系;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特点和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