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广东清远市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 “发展 ”主要体现为 A由 “无为 ”发展为 “有为 ”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道家主张无为,故 A项错误;先秦儒学也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因此 B项不属于发展,故排除;先秦儒学主张推行德治、仁政,反对暴政,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故 C项正确; D项也是两者的相同点,不属于发展的表现,故排除。
2、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 某历史学家用一句话概括了某一时期欧洲文学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法国大革命以自身为榜样鼓舞了他们,工业革命以其恐怖唤醒了他们。 “他们 ”有 雪莱 莎士比亚 贝多芬 巴尔扎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法国大革命以自身为榜样鼓舞了他们,工业革命以其恐怖唤醒了他们 ”的信息可知这一文学艺术流派是浪漫主义,故 符合题意,答案:为 C项;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戏曲家,排除 ;巴尔扎克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
3、排除 。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 布罗代尔在 15至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说的 “奇迹 ”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B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C工业革命兴起 D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作者所说的 “奇迹 ”主要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故 D 项正确; AB项从属于 D 项,故 AB项不
4、如 D 项全面;项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马丁 路德曾称印刷术为 “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这实际上是 A否定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B佐证了印刷术在宋代传到欧洲的史实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肯定了印刷术对新教传播的意义,故项正确;项 “否定了 ”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印刷术在宋代传到欧洲,故 B项错误; D项中的 “夸大了 ”表述错误,排除。 考点:古
5、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印刷术 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英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 A大宪章的颁布与实施 B权利法案的颁布与实施 C 19世纪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权力制约与平衡 ”思想的影响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 “1883年 ”,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史实,可知题干现象主要得益于 19世纪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故 C项正确; A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6、立 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依次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 “追随理想的实验 ”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分别对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因此A项正确, BC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
7、格曼将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描述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渊源是 A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B世界 银行的成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元充当着世界货币的智能,结合所学可知这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故 C项正确; ABD与美元的中心地位无关,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 “希腊和法国可能
8、作出的 最大贡献 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言外之意是戴高乐 A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 B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持保留态度 C不满意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D对两极格局不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1963,联系戴高乐主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 “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的信息,可知戴高乐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故 C项正确; ABD与戴高乐主义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的联合(戴高乐主义) 美国财富杂志 1976年 5月公布的材料显示, 500家最大 的工业公司
9、的总经理中,有 29 8的人握有本公司 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而没有本公司股票的只占 9 8。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 B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 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 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这有利于专业经理人的出现和中产阶级壮大,故 B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影响,排除; C项表述错误,排除;知识经济与题干现象无关不,故排除 D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
10、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畎斯在一次会议上说: “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与他评价的事件相符合的历史现象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欧洲联盟的成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项与题干 “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 ”的信息不符,排除;欧洲联盟主要是欧洲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是北美三国,与 “这是一场把亚洲、
11、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的信息不符,故 BC 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以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它有利于削减关税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符合题意,故 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潘俊 嫦 员 肷薄 虏邸 裘取 闭庑 实某鱿郑 得髁 /p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民主思想迅速扩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潘俊 嫦 员 肷薄 虏邸 裘取闭舛际粲谕 缬镅裕 堑某鱿郑 得髁送 缬跋焐缁嵘 睿 项正确; ACD项与题干现象
12、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互联网 在伦理观方面,孟子认为 “性本善 ”,苏格拉底也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基于此,他们提出的主张分别是推行 A人治与法治 B “仁政 ”与道德教育 C王道与民主政治 D加强专制与自我节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孟子认为 “性本善 ”,主张推行仁政,苏格拉底也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主张美德即知识,主张道德教育,故 B项正确, AC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 2013年 3月 22日,中俄两国签署
13、联合声明,强调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互相促进,意识形态上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这一声明 A改变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B共同打造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 C确保了亚太地区的安全 D巩固了中俄两国的军事同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只涉及中俄关系,没有谈及上海合作组织,故 A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声明有利于中俄打造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故 B项正确; “确保了 ”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中俄之间不存在军事同盟,更谈不上巩固,故 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
14、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俄关系 2012年 2月 29日,国台办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城市有望增加至 9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B “一国两制 ”得到台湾政府的支持 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合作共赢有利于推动两岸政治互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个人游这种方式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故 A项理解正确,排除;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城市数量的增加,说明海峡两岸的经济 联系日益密切,故项理解正确,排除;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有利于推动两岸政治互信,故 D项理解正确,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一
15、国两制,且 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下列哪项不属于唐宋时期国家软实力的表现 A实施三省六部制 B儒学哲理化 C打破坊市界限 D完善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因此 ABD项都属于软实力的范畴,排除;打破坊市界限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属于题干中的硬实力,故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坊市制度 古代俗
16、语说,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节俭习惯 B小农思想 C消费结构 D市场意识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俗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这一观念应该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而出现的,故项正确;两项不属于本质,排除;项与题干信息自给自足的特征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 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 “抗拒 ”与 “接受 ”间剧烈的冲突,这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
17、服务。 因此是 “反现代化 ”。根据材料 ,近代中国 “反现代化 ”运动的典型事例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题干关键信息 “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特点相符,故 A项正确; B项盲目排除,与材料 “它接受现代化 ”的信息不符,排除; CD项与题干信息 “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不符,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 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
18、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经验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发生着间接地影响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故 C项正确; A项不符合辛亥革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19
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 “本国自主之权 ”。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收回了领海主权 B加强了海军建设 C有利于提高海洋意识与维护海洋权益 D遏制了列强对我国渔业资源的掠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 中 “划定捕鱼区建议,区别近海和远洋 ”“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的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有利于提高海洋意识与维护海洋权益,故 C项正确; A项中的 “收回了 ”, B项中 “加强了 ”, D项中的 “遏制了 ”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20、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张謇 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民族企业最有可能是 A面粉业 B航运业 C机器制造业 D矿山开采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12 192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故 A项正确; BCD三项都属于重工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 时代从 1923年开始创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而且以
21、人物为中心。 1936年 1月 24日出版了以 “中国在哪里? ”为小标题来叙述封面人物之一的蒋介石。以下对 “中国在哪里? ”的回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在内战中 B中国在建设中 C中国在 “解冻 ”中 D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的战争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 1936年,此时全面抗战尚未爆发,因此 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要求,故 D项正确; 1936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 AB项符合史实,排除;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此时国共关系面临着重大的转折,故 C项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
22、命 国共十年对峙 2014年 2月,全国人大将 9月 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月 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B立法彰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C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转折点 D立法表明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点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因此 A项表述不准确,符合题干要求,故 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BCD三项符合史实,排除
23、。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2012年 3月,袁隆平提到: “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 1000公斤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 ”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 “第二次绿色革命 ”,主要原因是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C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对中国的影响,与题干 “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 ”的信息不符,排除;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因
24、此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 “第二次绿色革命 ”,故 B项正确;主要原因在于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 CD项不够具体,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杂交水稻 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 “偷渡外逃 ”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 “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 ”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C实行市场经济 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 1978,可知当时 “先行一步 ”的政策是应该是改革开放,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 198
25、0年设立经济特区,故 A项正确; B项首先在安徽试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是 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 综合题 海洋是地球的 “血脉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 “琼管 ”范围,即 “千里长沙 ”、 “万里石塘 ”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中国南海诸
26、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由来 (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 2分)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 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 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夫制驭外夷者, 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 魏源海国图志 ( 2)结合材料二,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是什么?( 4分)他提出了怎样的海权观?( 4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 4分)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
27、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 “小北约 ”,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 “小北约 ”遏制中国 (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活动目的。( 2分) (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4分) 答案: ( 1)关系:宋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南海诸岛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分) ( 2)海运事业发达;海外扩张,占领海外殖民地;( 4分) 观点: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4分)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答出任意两点可给 4分
28、,其 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3)目的:加强对太平洋地区的控制,包围中国。( 2分) ( 4)认识:海权决定大国兴衰;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中国应该保护自己的领海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权益,同时要和平利用海洋(答出其中两点可给 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 试题分析:( 1)关系依据材料一中 “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 ”“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等信息来概括,可得出宋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南海诸岛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 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 “舟楫无所不至
29、 ”“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的信息,可概括出海运事业发达;海外扩张,占领海外殖民地;第二小问观点从材料二中 “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的信息,可概括出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第三小问原因可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等角度来思考归纳。 ( 3)目的依据材料三中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 ”“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的信息来概括,可得出加强对太平洋地区的控制,包围中国。 ( 4)认识可从海权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维护海洋权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角度来归纳。如海权决定大国兴衰;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中国应
30、该保护自己的领海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权益,同时要和平利用海洋。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思想解放的潮流 师夷长技 魏源 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西汉高祖 7年规定,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西汉会要卷 47)东汉章帝元和 2年下诏,除规定 “人有 产子者,复勿算三岁 ”外,又 “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东汉会要卷 28) 清康熙 51年规定,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 “摊丁入地 ”,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31、。 (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该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据材料一回答)?( 4分)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年度 公元 口数(口) 每口平均亩数 顺治 12年 1655 14033900 27 63 康熙 50年 1711 24621321 28 15 乾隆 31年 1734 208095796 3.56 ( 2)材料二折射了哪些信息?( 4分) 材料三 公元 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 5万, 1600年人口增至 20万, 1700年增至 70万。 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 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
32、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毛泽东说: “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到 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英中两国人口政策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4 分) 材料五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 “农转非 ”,务工经商的 “下海潮 ”和“打工潮 ”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
33、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 4分) (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何看法?( 4分) 答案: (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 2分)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减免赋税、徭役);国家直接物质奖励;(答出任意一点给 2分) ( 2)信息: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地矛盾加剧。( 4分) ( 3)影响: 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 2分) 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分)(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 4)评述: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
34、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 境污染等一些严重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答出两点可给 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5)关系: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人口过度膨胀也会制约经济发展;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用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答出其中两点给 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政策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可概括出鼓励人口增长;第二小问措施从材料一中 “复勿事二岁 ”“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的信息可归纳出,调 整税收政策(减免赋税
35、、徭役),国家直接物质奖励。 ( 2)依据材料二表格中人口变化和每口平均亩数变化的数据可归纳出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地矛盾加剧。 ( 3)影响依据材料三中 “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和材料四中 “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的信息分别进行归纳即可,如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 4)评述主要可从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辩证思考,积极方面,可从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 角度来展开;消极方面可从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些严重社会问题、农村劳动
36、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来分析。 ( 5)关系可从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来思考分析,如人口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人口过度膨胀也会制约经济发展;应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口政策 “学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 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1416 世纪,在意大利由市政当局或宫廷开办的、不受教会控制的学校中,最为著名的是孟都亚宫廷学校,被誉为
37、“第一所新式学校 ”,也称为 “快乐之家 ”,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维多里诺及其 “快乐之家 ” ( 1)据材料一,指出孟都亚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从文化的角度说明其历史背景。( 4分)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在 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19 世纪初,威廉 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至 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
38、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 19世纪末的奇迹。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719 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变化。( 2分) 材料三 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在国会讨论该法时,提案人福斯特说: “我们决不能再拖延下去 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将在世界的竞争中落伍。同样 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 迅速发展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强盛。 ” 摘自近代英国教育 (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向。( 4分) ( 4)结合以上材料,就 “学什
39、么知识最有价值? ”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案: ( 1)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并重。( 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或教育正在摆脱宗 教束缚)。( 2分) ( 2) 1718 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 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2分) ( 3)趋向:工业革命后,需要受过教育的工人;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具有文化水平的选民。( 4分) ( 4)看法: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取决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不同的历史 时期知识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等。(每点 2分,答出任意 1点
40、得满分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理念依据材料一中 “在学校中,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知识教育、体育和美育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的信息,可归纳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多方面教育并重;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 “1416世纪 ”,联系教材知识来作答即可。如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 2)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 ”可归纳出 1718 世纪德国大学落后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从 “至 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
41、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 ”的信息概括出 9世纪以来自然科 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 3)依据材料三中 “如果没有初等教育,为工匠提供的技术教育就缺少基础 ”“给人民以政治权力,我们就不能再拖延他们应受的教育 ”的信息,结合材料三的时代背景,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的角度来归纳人才需求的趋向,如工业革命后,需要受过教育的工人,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具有文化水平的选民。 ( 4)紧扣材料信息,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教育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还可从教育与国家、民族强盛的关系来谈看法。如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考点:西方人文 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