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663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晋世家记载: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 514年)晋之宗家祁 菟铩 逑蜃樱 喽裼诰 溆 豕 遥 怂煲苑 鹌渥澹 制湟匚 兀 髁钇渥游 蠓颉 嫒酰 浣源蟆!倍源死斫庹 返氖 /p A县国并行已经确立 B政治和血缘纽带日益加强 C维护了君主的权威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春秋战国时代郡县刚刚出现,一直到商鞅变法之后县制才趋于稳定,故 A错误;政治和血缘关纽带加强值得是西周初年实行的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这里材料反映的公卿夺权,故 B错误;材料反

2、映的是君主权威被削弱,而非维护,故 C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晋国国军大全旁落,属于国君的权力被晋国的六卿所把持,君主不愿意,六卿开始想法设法削弱王室,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斗争,故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后期政治。 1945 年,晏阳初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 “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说: “你是个学者,我是个 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对此后蒋介石与 “对手 ”的战争态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退守台湾 B 1947年 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

3、的战略反攻完成 C国民党军队在以蚌埠为中心的徐州会战中败北,战略决战结束 D 1945年 9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渡江战役标志着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故 A项正确;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故 B项错误;战略决战结束的是平津战役,故 C项错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是 1946年,故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

4、化在于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15周年 4枚:卢沟桥风云、平型关胜利、欢送新四军抗日、领袖策划反攻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D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5、。题干中 60周年以及表格材料中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等信息说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故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评价)。 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一) 1940年 12月 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主

6、要在敌后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游击战 C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 ”等信息说明国民党进行敌后战场的抗战,纠正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的偏见,故选择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敌后战场)。 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候,作为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领导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举行了大规模的 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功中,影响最大的是 “七七 ”献金,短短五天内,参加献

7、金的达五十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B闻共合作采取 “党内合作 ”方式 C国民经济遭到战争残酷打击 D国共合作推动民众抗日热情高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纪念抗战一周年到来的时候,影响最大的是 “七七 ”献金,短短五天内,参加献金的达五十万人以上,献金总额超过一百万元 ”的信息说明国共合作抗日推动抗日高潮到来,故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

8、 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这一决定的提出 A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 “围剿 ” D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 ”的信息说明当时红军已经失去根据地,在贵州一带活动,材料反映的是遵义会议,故本题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红军

9、长征)。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 “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 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先定三湘,武汉,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 ”的信息说明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该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故选择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国民大革命 北伐。 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 1919年 6月的一篇日记

10、中写道: “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 ”下列对其解 读正确的是 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 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 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 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北洋政府对学生运动持镇压的态度,故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胡景翼认可学生运动,认为这是天意,曹汝霖等人的作为天怒人怨,因此 B 项正确。 CD 项材料中未体现;故选择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 评价。 某学者

11、指出,在 “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 “革命 ”是下层 “激进 ”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 “顽固 ”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对该学者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不可避免性 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革命后各种利益集团最终握手言和,结局圆满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说明 正确;与其说 “革命 ”是下层 “激进 ”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

12、“顽固 ”逼迫出来的说明 正确; 说法过于绝度; 说法不符合当时中国现状,故本题选择 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原因。 1862年,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北华捷报载: “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 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人民的、血腥的 十字军 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该报刊 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明白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

13、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利益;材料中 “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人民的、血腥的 十字军 ”的信息说明作者是从太平天国摧毁文明的视角评价的,故选择 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评价。 以下 评价最能说明 “始皇 ”称号是 “当之无愧 ”的一项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 始皇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当之无愧 ”的是开创

14、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始皇贡献。 顾炎武说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 ”。里是最基层的组织,所设官吏最小,称为胥吏。这表明 皇帝通过依靠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各级官吏(包括胥吏)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包括胥吏在内的各级官吏拥有封地 官吏依靠皇帝授予的权力统治属下及其臣民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 ”的信息说明皇帝通过官吏实现最全国统治,故 正确;但是并不是各级官吏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故 错误;官吏不是分封制下诸侯,没有封地,故 错误;官吏依靠

15、皇帝授予的权力统治属下及其臣民,符合君主专制的特点,故 正确;本题选择 C想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说,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

16、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 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结合所学,治安策是贾谊就诸侯国等问题向汉文帝的上书,故本题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 “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 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 A层层推荐 B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答案: D 试题分析: “云科第

17、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可见此人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 “寒士 ”而不是 “子弟 ”, “寒士 ”与 “子弟 ”相对立,可以推断 “子弟 ”应指贵族子弟, “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 项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张居正传载: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A儒学的道德准则 B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明代的社会风尚 D执政的能力水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

18、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以及 “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 ”说明是质疑张居正内阁首辅大臣权力,明朝内阁属于助理皇帝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题干中怀疑的是张居正权力使用的正确 性,故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明朝内阁制。 郭卫东在转折 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到: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

19、于鸦片 ”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只有经济上的往来 B中英经济利益上的摩擦是导致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先进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向腐朽的封建专制的挑战 D “鸦片战争 ”与 “鸦片 ”根本没有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鸦片战争之前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 ”的信息说明作者强调鸦片战争发生的经济因素,故选择 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年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资政新篇提出: “

20、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 ”。它所 “资取 ”的主旨是 “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资本主义,不过是因为封建经济的顽强生命力而压制了其发展。 B项与资政新篇的内容不相符合, D项是无关项 ,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

21、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综合题 ( 13分)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 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

22、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灯,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6分) (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3分) 答案:( 1)

23、三省六部制。三省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议政,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互相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6分) (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4分。任两点即可得 4分) (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范围以及互相牵制的角度思考作答。第( 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

24、二中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 ”并结合所学从减少失误、防止专权以及制约君权的视角概括积极影响;从材料三中 “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 ”以及材料 二中 “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等信息来概括消极影响。第( 3)问中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答时要依据以上材料,围绕古代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变化以及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机构臃肿等视角去分析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三省六部制。 ( 15分)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 “九 一八 ”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侵略

25、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 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 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1931 年 9月 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 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 1931年 4月 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 1931年 9月 1

26、7日社论 对那些 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 1931年 10月 15日布告 材料三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 年 9月 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 年 9月 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 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

27、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分) (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 2分) (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

28、行动)。( 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 3分) 答案:( 1)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经济危机影响。( 3分) ( 2)变化:由主张反战裁军,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变为支持战争,为侵略辩护。( 2分) ( 3)政府:不抵抗;依赖国联解 决。( 2分) 民众:积极抗日;组织罢课、罢工;抵制日货;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等。(任三点得 3分) 后果:国土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2分) ( 4)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争端,

29、政府应承担起保土安民责任,对法西斯势力的退让和纵容必将自食其果。(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从“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 ”可以概括出既定国策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国内经济、军事角度分析作 答。第( 2)问从 “要求实行裁军 ”“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可归结出政府前期的态度,从 “对那些 表示感谢和慰问 ”的信息去概括政府态度转变表现。第( 3)问从材料三中 “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的信息概括政府的态度,从材料四中 “罢课,大罢工,反

30、日大集会。全国各地,参加了抵抗日货,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等信息中归结出民众的态度;第二小问结果联系所学不难回答出东三省的国土沦丧,民族危机加深。第( 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联系所学知 识从日本侵略和反对外来侵略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日本视角可以从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抬头,政府视角可以从纵容将会自食其果等角度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7年,一位颇有声望的德意志旅行作家冯 哈克斯特豪森男爵声称俄罗斯社会永远不可能发展到像欧洲其他地

31、方那样。一些俄国人以本国有此特色声誉为荣,并极力保持这一差别。然而统治精英们却因为俄国被西欧视为落后而颇感尴尬。 俄国感受到了欧洲经济变革模式造成的无法抵挡的压 力,意识到俄国不得不进入铁路的时代 必须重新组织劳动力。 美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在 60 70年代,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 省、县代表由 3个选民单位产生:县土地占有者、城市团体、村社代表。 (据18651867年的统计材料,在 29个已成立自治机关的省中)选举结果是:省一级代表中,地主贵族占 74.2%,商人占 10.9%,农民(主要是富农、村长)占10.6%,其他占 4.3%。在县一级,地

32、主贵族占 41.7%,教士占 6.5%,商人占10.4%,农民占 38.4%,其他占 3%。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与西欧社会的根本 “差别 ”。( 2分)为了应对欧洲经济变革模式所造成的 “压力 ”,俄国是如何 “重新组织劳动力 ”的?( 3分) (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特点。( 3分)此类机构的建立对俄国有何积极影响?( 2分) 答案:( 1)差别:俄国是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西欧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2分) 应对:废除农奴制,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3分) ( 2)特点:涉及地区

33、广泛;通过 选举产生(具有一定民主性);分省县两级选举;权力主要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留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3分) 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 “因为俄国被西欧视为落后而颇感尴尬。 俄国感受到了欧洲经济变革模式造成的无法抵挡的压力,意识到俄国不得不进入铁路的时代 必须重新组织劳动力 ”所学比较俄国当时社会状况以及英国状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措施从废除农奴制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的角度思考作答。第( 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 “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 省、县代表由 3个选民单位产生

34、,省一级代表中,地主贵族占 74.2%,地主贵族占 41.7%,教士占 6.5%,商人占 10.4%,农民占 38.4%,其他占 3%。 ”等信息来概括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从农奴制改革对俄国民主化进程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农奴制改革 措施及影响。 (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早期)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 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 巴林顿 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材料二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

35、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 “爱国 ”“忠君 ”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 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 ”。 成败得失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 商业的目的和特点。( 4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看法。( 4分) ( 3)你认为材料三中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 “要义 ”是什么 ( 2分) 答案:( 1)目的:建立现代经济基础;摆脱民族危机;稳定社会秩序。( 2分) 特点:

36、政府扶持。( 2分) ( 2)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2分)同时,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还宣扬忠君爱国,但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又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分) ( 3) “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大刀阔斧地推 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 “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 ”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一中 “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 ”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 2)属于评价历史事

37、件,作答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回答,本题从材料二中 “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提倡 “爱国 ”“忠君 ”的德育教育观 ”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近代化以及军国主义角度思考作答。第( 3)问依据材料三 “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 情不同 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 ”的信息,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目的从推翻旧的幕府统治,推行变法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明治维新 目的及评价。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

38、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 “华夏中心 ”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 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 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 ”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

39、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 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4分) (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的含义。( 4分) (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4分) 答案:( 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4分) ( 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 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

40、2 分) 含义:思想启蒙。( 2分) ( 3)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对应材料一和二,从材料一中 “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以及材料二中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的信息进行综合概括作答。第( 2)中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中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 ”以及 “但在戊戌时 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的信息来分析失败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思考回答。第( 3)问对应材料四,从材料四中 “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的信息来概括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 原因及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