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665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朱子家训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 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实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一定时期的观念同一守时期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朱子告诫后人,要珍惜衣食,当思来之不易,这与那一时代物资匮乏有关,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 “世界城市 ”和 “世界农村 ”

2、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 “世界城市 ”和 “世界农村 ”分别是指 ( ) A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B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C英国和中国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读通读懂材料并能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世界城市 ”指的是工业化国家,而 “世界农村 ”指的是为工业化国家提供原料和市场的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在亚非拉居住。 B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路甬祥曾对来访的记者说: “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

3、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下列技术革新和成就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的是( ) A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B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C内燃 机发明与应用 D重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因此 A项符合题意,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 “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

4、企业 ( ) A目的在于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 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张謇的目的是 “让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由此可见,他关注的是民生 C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实业救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 “解体 ”的含义是 (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

5、再现历史概念的能力。 A项是解体的原因, B、 C项与史实不符,农业和手工业分离,自已自足不能维持,自然经济解体 D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自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来 ,纵观中国民族工业的成长 ,经历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 ”造成民族工业成长道路曲折的主要原因有 (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中国社会 自然经济的顽固与强大 近代中国政府始终不支持民族工业 “重农抑商 ”思想一直是中国近代主流思想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

6、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掌握的知识可知 的说法错误,由此判断 A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据统计, 1912 1913年间,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 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有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展示,结合 1912年 -1913以后南京政府统治时期的史实,不难看出 A、 B、 D三

7、项都与史实不符,因此 C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下图是 “1970 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的经济急剧衰退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的能力。 A项不符合史实, B、 D两项在图表中没有显示,图上反映的是中国的快速增长 C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 “按照依法自愿有

8、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这说明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B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已经改变 C农业发展需要更新经营方式 D农民会因此失去土地承包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分析阐释的能力。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更好的效益而采取新的经营方式 C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者宋圭武在

9、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 ,小岗村既是成功的 ,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 ,也代表着一种 小 和不足。 ”该 “不足 ”是指 (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 ”指的是在农校经济发展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为大机器生产提供广阔的空间 D正确。 A、 B表述错误, C与本题无关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国际舆论曾高

10、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东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 ”,它是 35年来中国政府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 A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史图的能力。 “整个东海岸 ”指我国东部海岸地区。 B、 C、 D三项都只是部分地区的开放, A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在 20世纪 60年代 ,我国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 标的构想中 ,农业的地位明显上升 ,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

11、第二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B “大跃进 ”和自然灾害影响 C正确认识 “四个现代化 ”的关系 D接受了苏联失误的教训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时间和时代背景分析,当时中国农业经济形势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急需纠正解决一些错误的做法, B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7世纪和 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 ”但到了 “18世纪末 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

12、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建立的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7世纪和 18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对资源的需求还不是很强烈,但伴随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开展需求大增, B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 1800年至 1900年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化趋势( )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出生数量多 C移民主要流向亚洲 D婴儿死亡率降低 答

13、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800年至 190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而非是流向亚洲。因此 C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地区由于易涝影响农业生产的弊端,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一种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水利兴修问题, A、 B、 D都没有反映,只有 C

14、精耕细作有所反映,因此 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 ) A年代久远 B存世量大 C造型别致 D工艺高超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和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从官窑生产瓷器的特点就可知道 D 项正确 。 A、 B、 C 项不是官窑独有的,不能称其为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 ) A东汉 B唐朝 C明朝 D北宋

15、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 “国家统一 ”不选 D, “火药出现 ”不选 A, “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 ”不选 C,正确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但二刻拍案惊奇却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反映( )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所给徽州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说明商人地位上升了,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表现

16、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 “朝登垅亩,夕贸市廛 ”;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发展 B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只提到的是交换,没有雇佣关系的体现 A不选 C、 D与题意无关,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帝王们也是 经济人 ,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 选择 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 经济人 在特定资源环境下 理

17、性选择 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 “重农抑商 ”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 “重农抑商 ”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重农抑商 ”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重农抑商 ”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 “重农抑商 ”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 “重农抑商 ”政策的认识,A与史实不符, B项 “始终 ”错误, D项 “贯穿 ”错误,因此 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新全球史写道: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

18、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社会制度可知 A、 D项不选,根据 “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可知 C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均田制 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 “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使这一 “文化融会期 ”出现的主要因 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

19、问题的能力。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把世界联系 成一个整体,也使得西方文化得以传播到东方,正是中国明末时期,因此 A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 C项时间不对, D项没有起作用。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 910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 A拓展生存空间 B延伸贵族王权 C开展殖民掠夺活动 D奴役他方民众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 A、 B、 D 项都是现象,从 “议定的条件、任当地总督,但

20、土地财富、归西班牙王室。 ”这可以看出 C项才本质。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在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 A商业资本的发达 B工业资本的发达 C政治制度的先进 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A项指的是荷兰, C项二者相同, D与史实不符, B项是英国特有的, B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21、 “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已把工人隶属于资本制下的运动扩大到世界规模。 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世界史法则而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这段论述反映了( ) A印度、中国和日本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B 19世纪 4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相互促进 C近代欧洲史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D近代亚洲国家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并历史史料的能力。 A、 B、 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 印度、中国和日本,现在都不得不 无法摆脱历史的命运 ”说明三国都不得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

22、发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 “飞钱 ”、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

23、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 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 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 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 2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4分) (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2分) 答案:( 1)重农抑商政策。 ( 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 ( 3)现象: 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

24、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又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商人的长途贩运提供了可能;发展对外贸易;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商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从 “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 ”“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可以看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由此可以得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如 “行会 ”“飞钱 ”“纸币 ”“会票 ”“

25、票号 ”“钱票 ”“异地汇兑 ”等,能够得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是有一定的组织,到了后后期还有了汇兑业务。 本题有两个小问,一个问的是什么,第二个是为什么。第一问读懂材料三,根据材料中的关健字词进行概括就能回答出来。第二问既需要利用材料所给信息,又要结合已掌握时代背景,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及商人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中)虽然 按人口平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 拿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早期年代境况不错,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材料二 通过机

26、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 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 至 1835 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 “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 ”。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 机的故乡, 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回答: ( 1)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有关信息。( 2分) ( 2)据材料二

27、、三,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6分) ( 3)你认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汲取英国工业革命的哪些经验教训 ( 8分) 答案:( 1)贫富悬殊扩大,工人的生存境遇恶化。 (2)以科技带动进步;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或加速了贫富分化 );导致环境恶化。 (3)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从 “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 ”“拿机织工来说 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的

28、生活状况。 这个问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先要 读懂材料,根据材料二中 “机器 ”使 “资本自行增殖 ”“工人许多人饿死 ”“织布工人的尸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 ”材料 三中 “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 ”得出工业革命特点 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把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从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中吸取教训,在从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汲取经验,要汲取的很多,还可以拓展。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我们谈

29、了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讲了个大有希望 ,不是 中有希望 ,更不是 小有希望 几亿劳动群众 ,工人农民 ,他们现 在感觉得心里通畅 ,搞大跃进。 这一干起来 ,今年粮、棉差不多增产一倍 钢铁可翻一番 明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 ,钢铁明年可能超过两千万吨。总而言之 ,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十五年计划 ,两年基本完成。谁能料到 这就是群众的干劲的结果 ” 1958 年 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

30、展的趋势和潮流 ,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 政策与构想。 张先亮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 ,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就要善于学习 ,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 ,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 不加强国际交往 ,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 ,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 邓小平文选 (1)从材料一中看 ,毛

31、泽东是基于什么认识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的认识有何依据。这场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场灾难 (8分 )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邓小平是基于什么认识作出了对外开放决策的。 (4分 ) (3)据上述材料 ,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处理好哪两对关系 (4分 ) 答案: (1)认识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力量大。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一五 ”计划的超额完成。原因 :过于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破坏了生产力。 (2)世界经济国际化分 工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前 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

32、(3)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人的主观作用与客观经济规律的关系。 试题分析:( 1)根据 “ 几亿劳动群众 ,工人农民 ,他们现在感觉得心里通畅 ,搞大跃进。 ”可回答第一个小问。第二个小问要结合时代背景回答。第三个小问回答酿成灾难的原因,要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角度回答。 阅读材料二 “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材料三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 ,闭关自守都不可能。 ”“不加强国际交往 ,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 ,是不可能的。 ”既可以回答。 ( 3)从材料一中能得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从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总结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