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665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 中说: “(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故 B项错误;明清时期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不符合史实,故 D项错误;题干中 “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出现了史无

2、前例的发展高潮 ”说明了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故 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清农耕经济的繁荣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 1991 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清算 “文化大革命 ”的 “左 ”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目录中 “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 ”“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 ”“农村工业化 ”等信息可以看出,该书的主题围绕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中心而展开,故项正确;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3、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 小 和不足。 ”该 “不足 ”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 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信息一方面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指出了其的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不能促

4、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故项符合题意;项表述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它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范畴,故排除;项不属于其不足的表现,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西方舆论评价:这一 “开放行动 ”是新中国 35年来所 “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 “行动 ”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 “新中国 35年 ”,即 1984年,结合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 1984年开放沿海 1

5、4个港口城市,故 D项正确; ABC 项与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放沿海 14个港口城市 20世纪 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 “满弓待发之箭 ”: “弓 ”比喻为 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弦 ”比喻为 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 “箭头 ”应当比喻的是 A深圳 B浦东 C海南 D珠三角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是 “20世纪 90年代 ”,而箭头应该在弓的中间位置,因此 “箭头 ”应该是上海的浦东,故 B项正确; A、 B、 C三

6、项在位置上不符,另外结合四个选项中城市的开发时间,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浦东的开放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 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标准 1900 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 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西方文化的传入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是19001919

7、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项都属于观念变化的原因,故 D项正确;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项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审美观念的变化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 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 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 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凋 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 “前 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 30年多是相对自由

8、的流动 ”的信息,这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 B项正确; AC 项表述错误,排除; 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改革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 “文明婚姻 ”最显著的特征是 A彻底冲破传统婚姻束缚 B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 C体现出婚姻自由的原则 D受到西方文明观念的熏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 “取得男女之同意 ”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

9、当时的文明婚姻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故 B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排除; CD项表述不够全面,准确,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 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观念的变化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A火车 B电车 C电报 D电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形容其比较准时,讲究时间;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形容其虽然笨重,但是速度很快,由此可以看出,这符合火车的特点,故 A项正确, BC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火车 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 “我爸是李刚 ”、 “我舅是局长 ”、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 ”、 “动车 轻微 碰撞 ”等,这突出反映了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李刚、李双江之子、动车碰撞 ”等事件经网络等媒体曝光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这反映了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故 D项正确; AB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

11、媒的发展 互联网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 “开眼界 ”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CD项与题干信息“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不符,故排除; 1909年电视还没有发明,故答案:为 B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影 某中学的 “福建乡土史 ”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图)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福建工业化一瞥 B福建,红色的摇篮

12、C改革开放在福建 D福建近代化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能力,三项都只能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图片中的信息都与福建的近代化有关,故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表为 10001890 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 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年份 日本 中国 西欧 1000 1500 1820 1890 数据不详 2 9 12 3 16 0 3 0 3 8 3 8 4 4 0 0 6 1 12 3 31 0 产生这种变

13、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乱导致人口流动 B社会财富的增加 C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D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 10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领先于西欧,在此后900年微弱增长并远远落后于西欧,而西欧和日本在 19世纪中后期城市化迅速加快,主要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由以前的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转变,故项正确; B项社会财富增加归根到底还是 D项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

14、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 “体制 ”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多 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两个体制分别指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B项正确;A项从属于 B项, CD项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 “不打烂旧机构 ”和 “保持原职原薪

15、原制度 ”的做法。这一做法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 B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 D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 “不打烂旧机构 ”和 “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 ”的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故 A项正确; B是 1958年, C是三大改造, D是一五计划,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下面是 1953 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 况表 1

16、953 1957 1958 1962 1963 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 7 54 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 7 6 11 4 18 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 53 7 33 7 33 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531957 一五计划期间,受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影响,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较高,19581962 年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进一步上升,19631965 年间,受八字方针的影响,国民经济进行调

17、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下降,流入农业的资金比重上升,因此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政策,故 A项正确, BC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大跃进、八字方针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 “工官 ”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 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计日受值 ”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 “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

18、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的信息,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故 A项正确; BD 两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清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事商业的人数增加,这客观上说明了商业的繁荣发展,故 D项正确; A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项是明清

19、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业的发展 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 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大致意思是:对于工商业者只能给其经济待遇,不能给其政治待遇,其目的在于维持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的商业政策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

20、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传播天主教 掠夺金银财富 推动商品输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白人帝国主义之父 ”指的是殖民扩张, “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指的是传播天主教,因此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突出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和传播天主教, 故 A项正确;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

21、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当时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的现象是价格革命的结果,即大量贵重金属涌入西班牙,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原因在于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掠夺,故 C项正确, AB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殖民扩张 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斯塔夫里阿诺夫说: “(鸦片战争时)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明在 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毁灭)之间的力量

22、差距还要大得多。 ”形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工业革命使英国国力发生质 的飞跃 B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国力衰退 C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 D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力量相当强大,远远高于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故 A项正确; B项不是关键因素, 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 有学者认为, 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 时英国实行自由

23、贸易政策主要基于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C贯彻自由贸易理论 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国家利益是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因此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故 D项正确; ABC项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自由主义 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人于 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碱厂 水利碱厂,到 1927年碱厂年产碱 13 400万吨,在与英商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下列不属于促进其发展的因素的是 A民

24、族资产阶级的努力奋斗 B倡导国货、振兴实业运动 C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法令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 ABC三项都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排除, D项是从 1935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据统计, 1912 1913年间,北京 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 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

25、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北京政府颁布了很多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这必然会规范经济秩序,故 C项正确, AB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1910年,对 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 15%,广州更高达 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

26、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这必然会使民族企业在资金方面会有很大的压力,从而制约民族工业发展,故 D项正确; ABC 三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清人陶煦在租核 推原中写道: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

27、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工商业者致富之后,资金都用于购买田宅,这种做法必然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 C项正确, AB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 “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 ”这反映了洋务派 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B反对官员的贪腐 C重视商品生产 D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 “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 ”的信息可以看出洋务派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故 D项正确,AB

28、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 综合题 ( 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1959 1961 1978 1984 粮食总产量(亿斤) 3400 2950 6000 8000 人均约(斤)

29、 500 440 580 800 ( 2)指出材料二中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 ”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 2分)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 答案: (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 6分) ( 2)状况: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

30、现象从材料一中 “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分析,可归纳出水利工程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 2)第一小问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来归纳,可得出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粮食 产量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原因,注意从体制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1、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 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 “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

32、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 材料三 恩格斯说: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4分 )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2分 )(答出任意两个即可) (3)结合材料一 、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照抄原文不给分) 答案: (1)原因: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大量生产经验;市场的扩大。( 4分) (2)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 2分) (3)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导致近代城市兴

33、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 体化进程加快; 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8分) 试题分析:(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直接联系教材知识来作答即可,从劳动力、政治制度、技术、市场等角度来归纳。 (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直接联系所学知识来作答即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扣住重工业,联系所学来列举即可 ( 3)影响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城市化进程、世界格局等角度

34、来归纳,如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近代城市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 发生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 12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

35、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 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 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 ”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 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

36、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 “生态缓解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 2分)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 ”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分) (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 “生态缓解 ”为英国 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4分) ( 3)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2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2分) 答案: ( 1)因素:

37、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 2 分) 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2分) (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2 分)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2 分) ( 3)史观:全球史观。( 2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2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中 “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欧洲从亚洲 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第二小问途径联系所学知识,可回答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 2)条件从材料二概括即可,从材料二中 “生态缓解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的信息可归纳出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亚洲、美洲对于欧洲的工业革命都产生了重大作用,这属于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的概念来思考,可得出整体性或全面性。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 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