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 “士 ”阶层迅速崛起。 “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 , 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 ”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B士可杀不可辱 C士志于道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成员的人格品质,他们思考政治人生的角度超越了个人的的利益,所以备选项中的 B项士可杀不可辱表明的是士个人的
2、人格不可侮辱,与材料内容的主旨不相符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从下面材料可见当时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材料中的 “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闭关锁国政策 现代学者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 “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 ”的少数先觉之一。 “人格完全 ”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 A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3、B西方理性主义启蒙思想 C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D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潮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史上秦以后是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独尊的思想,并且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儒学的这种独尊的地位不断的发展,到宋代出现了 “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思想,儒学发展越来越束缚人性,所以作者有了材料中的观点,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思想 某同学学完欧洲某次思想解放运动后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泯神性破禁锢理性领风骚;下联:灭王权反专制民主掀骇浪。据所学知识判断,横批应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答案: C 试题分析: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不符合材料中的 “灭王权反专制民主掀骇浪 ”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B两项。 D项内容整个都不符合材料费内容,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欧洲先进思想的影响 “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技术。 ”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的是 分权制衡思想 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联邦制 责任内阁制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制衡
5、思想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他是法国人,所以排除第一项内容。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的创举,所以排第四项,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政体的特点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引起学生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 ”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促成 “同学脑袋里的辫子 ”逐步被 “剪掉 ”的是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过程对于旧思想的反对问题,辛亥革命不涉及思想解放问题,所以排除第二项。洋
6、务运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不可能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故答案:选择 D项 。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所以它不是西方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7、的意义 二战后,和平学迅速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有人认为和平分为 “消极和平 ”和 “积极和平 ”,以下属于 “消极和平 ”的是 A美苏核军备竞赛 B热战 C不结盟运动 D冷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的相关知识。题干中要求的 “消极和平 ”应该不是美苏双方积极行为的表现,所 AB 两项不正确, C 项为无关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罗 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对 “理性 ”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
8、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D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 答案: D 试题分析:罗马法中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所以 A项错误。 B项是无关项, C项与罗马法的特点不相符合,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不同时期的中国教科书对美国有不同的解释,反映了中国对美国的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下列哪一项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A西方列强,积极侵华 B政治典范,民主楷模 C战略伙伴,强大盟国 D霸权主义,超级大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战争时期中国得到了美国与
9、英国的巨大支持与援助,并且同在反法西斯联盟的阵营,所以答案:选择 C 项。 A 项是抗日战争以前的看法,B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看法, D项是二战后的看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的全面抗战 钱穆认为: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问题,君权与相权互为节制,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皇权战胜相权的选项。明初废除丞相制度,而后来设置内
10、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军机处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 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这真是一条遥远漫长的道路。这不单单指从华盛顿到北京相隔的空间距离 现在西洋头号强国的总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了北京进行访问。 ”朝日新闻所描述的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冷战时代的结束 D日内瓦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答案: A 试题分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渝,一种是寄信上谕。寄
11、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 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转化成为军机处的特点来分析回答。军机处只能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但最后决策是皇帝,这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材料内容反映正是这个特点,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 “百家争鸣 ,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讲学术,这
12、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会越来越多。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和新中国 “百家争鸣 ”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 B都主张无限制的思想自由 C都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 D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中各个阶层利益的代表都有,并且当时政治不统一,统治者的也不是唯一的,所以 A项错误的。 BC 项为错误项,与史实不符合。当时的各家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各家思想的出现是由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苏格拉底
13、提出 “美德即知识 ”,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 “良知 ”,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 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主义的,不受外界的影响,所以 ABC 三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只承认人的自身道德与个人修养的作用,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苏格拉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钱基博先生说: “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
14、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 ”“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已! ”这两句话 A直接肯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B间接批判了四书五经的消极作用 C直接肯定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D间接批判了维新变法的不彻底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钱基博先生说的 “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表明了他对八股文的肯定,胡适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他认为梁启超的文章脱胎于八股,但却他自己的文章好,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对八股文的评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 “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
15、,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 ”从该谈话中可看出他 A推崇民主制度 B认为雅典民主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C欣赏僭主政治 D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的主旨意思是评论雅典的直接民主产生了负面影响,个人权利的滥用现象出现。所以 ABC三项错误,它们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 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 “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
16、。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壮大 小说的世俗性 重商观念形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府一直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第 项重商观念形成为错误项,所以排除这个选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明清小说 有史家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 “中体西用 ” A符合当时的国情 B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C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D传播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BC 两项与中体西
17、用的影响不相符合,近代中国正确的救国方案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其他的救国实践都失败了。 D 项与中体西用的内容不相符合,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出现的背景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B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D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D
18、项明显错误,做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不可能会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BC 两项为无关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中不包含的,这是他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而主张实行的,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 “适 ”字。我很高兴,就用 “胡适 ”二字。胡适所说的 “当时风气 ”应该是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 “物竞天择 ”思想被宣传 C推翻封建帝制,民主
19、、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D维新变法兴起, “民主与科学 ”的呼声趋于强烈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两项现象出现在维新变法期间,所以排除这两项。 C项内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内容,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是日本要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时间,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 ” 邓小平这段讲话的政治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0、C增强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 A 试题分析: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发展必须提高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 策 改革的作用 在英国,自耕农即独立小农直到 1750年才消亡。在法国,直到 19世纪后半期,小农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在美国,独立的自由小农创造了 “美国式 ”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些史实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B小农经济助推现代化发展 C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 D各国小农经济本质上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归纳的
21、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小农经济的在各国的发展历程,而在各国的存在时间较长,反映了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美国,独立的自由小农创造了 “美国式 ”的农业发展道路,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小农经济助推现代化发展,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农业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 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 2500 前 2000年) 第 11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 2140 前 1730年) 第 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 13章:区域文明之
22、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 1730 前 1250年) 第 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 1250 前 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中的历史史实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并且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应该是编年史,不是断代史,并且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来编写的 ,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史学与史观 编年史观、文明史观 汤因比 下表是 18901914 年美国颁布的部分法律 时间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1890年 谢尔曼法 推动了国家经济权力的集中,对自由
23、竞争进一步实行限制 1894年 威尔逊 葛曼法 对进口商品实行低关税或免税 1906年 食品卫生和药品法 成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1914年 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有发布违禁命令的权力,对于违反命令的工商企业,可将案件提交法院审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B美国相对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力逐渐增强 C大量经济法的出现说明美国经济纠纷较少 D一战前夕美国国民经济逐渐转入战争轨道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从时间上可以得出 A项的答案:,但 A项内容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无关。 C项为错误项,说法本身不正确。 D项也是错误项,美国参战是在一战即将结束时
24、,它并不是战争的发起国家,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崛起 综合题 ( 23分)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 “开第康庄之衢 ”,修起 “高门大屋 ”,授之 “上大夫 ”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 “数百千人 ”。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 “天人三策 ”,提
25、出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年)在长安 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 同治元年( 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 、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同治皇帝曾下旨认为设立京师同文馆 “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 ”。由此确立了京师同文馆的合法地位。1901年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 1)据材料一,
26、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试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9分) (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8分) ( 3)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6分) 答案:( 1)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 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2分) 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4分) ( 2)办学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27、洋务运动兴起,兴办新式教育。( 6分) (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和国家政策。( 6 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有关于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的问题,首先从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的特点分析,然后再分析汉代思想的主流是什么,二者组合形成答案:。有关其影响的问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项,即是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分裂割据时期,而汉代是大一统时期,所以可以归纳为政治上统一需要思想上统一的巩固。 文化上从儒学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 2)第二问,有关于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方针的问题,需要从材料内容分析归纳,材料中的 “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
28、道而入歧途 ”表明了其宗旨。有关于说明其原因的问题,需要从同文馆的兴办者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归纳。材料内容的主人公是洋务派,从这点入手分析得出答案:。 ( 3)第三问,教育发展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教育发展也是个全局问题,应该从全面的观点来分析。教育发展需要资金,所以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发展影响十分大。教育发展也受国家政府的影响,国家重视与否都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 因素。再有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与汉代思想文化的比较;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 同文馆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
29、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9 分) 答案:( 12分)示例一:信息: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 3分)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或城市格局根据河流流向而形成)。( 3分) 示例二:信息: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分)说明:北宋商品经济
30、得到较大发展。( 3分) 示例三: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 化功能更突出。( 3 分)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 3分) 示例四: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或呈现 “纵街长巷 ”的格局)。( 3分)说明: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 3分) (学生只要答出四种参考答案:中两种即可,按各自的 “信息 ”和 “说明 ”赋分) 试题分析:首先从图片上两个都城的直观布局,我们可以最直接的得出一个结论,即是都城布局整齐划一。
31、其次再看皇帝的居住地的位置它能透露给我们的信息,皇帝宫殿在整个都城的中心位置, 这是中国人传统观念最直接的一种体现。都城也是城市的一种,它也应该符合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由明代都城出现了交易场所,所以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 15分)【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 (即买米 )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 民不
32、得无 (不 )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 (1071年 ),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9分) 答案:( 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6分) ( 2)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反对,但都取得
33、成效。( 3分) 异: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废除,最终失败了。(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本题需要分别回答商鞅与王安石变法的惠民政策的内容。材料一中的 “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 )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表明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对工商业征收征税,主张提高粮食价格。材料二中的 “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表明王安石注重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等。 ( 2)第二问,回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结局,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而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
34、,然后再分析员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决定改革能否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改革时的背景上,改革的内容及其实施的方式,改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对比,改革是否顺应潮流等问题,依据这些原则来分析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 15分)【历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
35、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15分) 答案:赞同甲同学的观点。( 3分)理由:建立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调整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5分)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4分) 赞同乙同学的观点。( 2分)理由:凡尔赛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4分)一战后,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极端民族主义日益上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激烈的市场争夺,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危机,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从两个观点中选择其中一个来分析回答即可。材料内容中的两个观点都有合理性,也都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回答时二者都可以成为答案:。分析甲的观点时需要从一战后世界体系重建对世界和平的保障的积极方面来回答。分析乙的观点时需要从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消极影响方面来回答即可。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