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福建泉州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出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提高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手段,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C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增强经济实力; D项是维护统治的重要的工具;因此, B、 C、 D项均与提高战斗力无直接的关系;故选 A。 考点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华盛顿说: “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 ”下列华盛顿的活动不能体现的是: A首任总统后改善与英国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B领导独立战争期间力主与英国和谈 C欧洲英法开战之际宣布 “严守中立 ”政策 D告别演说告诫不要感情用事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自由得到确立 ”可以判断应该是美国独立之后, A、 C、 D项符合材料,排除; B项不合材料,符合题意,故选 B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
3、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华盛顿 凯末尔改革期间曾经脱去军服,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以社会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国人中间;也曾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学校、乡村广场,教人们书写新文字。以上事实最能说明 A凯末尔文武双全 B凯末尔推行改革的坚定信念 C凯末尔推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改革 D凯末尔善于向西方学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 “晚礼服 ”、 “教师身份 ”可推断出 C 项符合题意; A、B、 D项不合题意;故选 C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 ”的先驱 凯末尔 1917年的俄国发生了两次革命,其中二月革
4、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具体表现在 A推翻了沙皇君主专制政体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即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一般而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后,由资产阶级掌权,这是二月革命与其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不同的,所以说它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因此 C项符合题意; A、 B项不合题意; 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C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
5、命家 列宁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 这样回答他: A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B “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 “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 D “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时间 “1923年前后 ”,联系孙中山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 1924年国共两党实
6、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 “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国民大革命。因此 D项符合题意;A、 B、 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D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 列宁说:我们本来打算 “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答案: B 试题分 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列宁所说的这个错误是是指苏俄在一战结束后,为应对内外
7、困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本来只是一种应急措施,布尔什维克党却认为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条捷径,由此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现实这种政策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宣告了它的失败,而其错误的根源在于它不适应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不合题意;故选 B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列宁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 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B “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
8、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 “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 D “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时间 “1923年前后 ”,联系孙中山晚年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 “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国民大革命。因此 D项符合题意;A、 B、 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D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 下列毛泽东著作中,主要论述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是: 星星之火 ,可以
9、燎原 井冈山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 期),而 发表于抗战时期, 发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此两项与题意不符, 两项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故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幽默地说: “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面对邓小平政治生活中的三度沉浮,我们最应该学习他 A一切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 B不怕打击,愈挫愈勇的精神
10、C敢于斗争,坚持真理的精神 D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邓小平政治生涯中三起三落,依然幽默相对,说明了其具有一切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是最值得学习的, A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题目的主旨不相符合;故选 A。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邓小平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 “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 资本主义的本
11、质区别。 ” B “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C “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 D “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邓小平回答是一语双关,在讲 “日本新干线 ”快的同时,又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意指中国经济发展落后,需要高速发展,与 B项意思一致;其它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邓小平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 -树立 “为人类工作 ”的理想
12、 B基督教的本质 -转向唯物主义思想 C宣传革命理论 -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 -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 A、 B、 C项都符合史实,都有因果关系; D项说法不合史实,马克思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写作,共同考察和研究,故选 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与恩格斯 牛顿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 ”。如果让你为他配音,选择台词应是 A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 B “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
13、有价值的人。 ” C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D “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关于对牛顿了解的问题, A项是牛顿的经典语录,符合题意; B项是爱因斯坦的; C项是达尔文的; D项是爱迪生的;故选 A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巨人 牛顿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14、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理解孔子主张的内容,书博会全称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 要突出主题 “图书博览 ”, 和 都和书博会的主题无关; 和 适合,故选 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东西方先哲 孔子思想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 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 ”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的思想基本一致 C “不学礼,无以立
15、”,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文大意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此内容核心反映了 “礼 ”的思想, 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 D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东西方先哲 孔子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衰落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井田制的终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
16、力,材料中的 “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 ”反映了爵位继承由血缘世袭变成了国家任免,这就是宗法制的衰弱; A项分封制在此时并未瓦解, C、 D两项都是经济方面的变化,材料不能反映出经济的变化;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 ”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的评价是对商鞅变法的
17、褒扬,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综合国力, 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B、 D项不符合评论者的态度,有贬低的意味;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 “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 B宋神宗反对变法 C宋 神宗动摇不定 D宋神宗软弱无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 “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 ”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
18、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 态度动摇, 1074年王安石辞职 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 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故选 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 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加尔文曾说: “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 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张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19、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此题是关于加尔文宗教改革。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 A项。 B、 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加尔文主张使国家基督教化, C项错误;故选 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欧洲宗教改革 加尔文教 “ 因为赎买了士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D为资本主义
20、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意思是农民摆脱地主,成为自由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D项符合题意; A项是现实影响; B、 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选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影响 列宁曾指出,经过 1861年改革,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 “自由人 ” 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农民获得 “解放 ”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21、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得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 B项的政策正好能证明这个观点; A、 C、 D项与题意无关;所以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 “天圆地方 ”,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 “天朝上
22、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 “天朝 ”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 “中国并不在中央 ”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启迪人们解放思想,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 B、 C项不合题意;故选 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 思想启蒙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 “成功之处 ”主要是 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于对戊戌
23、变法历史作用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成功之处 ”主要是指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项符合题意; A、 B选项与史实不符; D项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作用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 “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 笑置之。 ”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
24、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明显曲解材料,下层民众上书的表现并非对皇帝的不尊敬,而是不懂得相关规矩; B项说法断章取义; D项材料也能体现,但是并非材料的中心意思;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措施 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 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 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家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
25、层、平民阶层,所以他设想的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富于智慧和理性的学者, D项符合题意; A、 B、 C不符合史实;故选 D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东西方先哲 柏拉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 “礼 ”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 “仁 ”和 “礼 ”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 “礼 ”和刑罚相对立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
26、料大意为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根据此可知,“礼 ”和刑罚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 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 D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东西方先哲 孔子 综合题 (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 “人民 ”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 ”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 “人民
27、 ”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 “唯财是举 ”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 “人民 ”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 三集 (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 “让 人民 获得自由 ”和 “地位上升 ”的措施。( 2分)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4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专以此为事 ”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6分) 答案: ( 1)措施:颁布 “解
28、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 2分) 认识: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4分) ( 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分) 影响:在抑制兼并、保证农业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 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4分) 试题分析: (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答梭伦改革 “让 人民 获得自由 ”和 “地位上升 ”的措施实际就是要求学生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效用作答,如颁布 “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
29、制,实行财产等级制都是 “让人民获得自由 ”和 “地位上升 ”的措施;梭伦改革中这些有利于缓解矛盾,提升 “人民 ”自由和地位的措施,主要从积极作答即可。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 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专以此为事 ”即为变法中的部分措施,再结合 “破富民以惠贫民 ”得到表现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这些措施的影响要从多角度去看,对国家和民众具有利的方面,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集团,有不利的一面,必会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
30、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 ) “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 马丁 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 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
31、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 欧洲文艺复兴史 (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 路德的主张。为何材料二所述 “公开书 ”销量这么大?( 7分) (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 “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了 “点燃了整片森林 ”的力量还有哪些?( 8分) 答案: ( 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 7分) (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等教会人士。( 8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 读材料信息的能
32、力, (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材料中提炼马丁 路德的主张,结合路德宗教改革的目的,抓住材料中教会与世俗权力关系的信息,知不光要建立民族教会,还要把司法实行政教分离。针对材料二所述 “公开书 ”销量大的原因分析,可结合德意志民族的发展的状况,可推断出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另外印刷术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技术条件。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材料三中 “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的 理解,抓住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因此可理解为: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
33、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推动了 “点燃了整片森林 ”的力量还有: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等教会人士。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欧洲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主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欧洲宗教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欧洲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改革的影响 (11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请回答: (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出现了什么局面?( 2分 ) (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怎样不断与时俱进的 (4分 ) (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哪些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 (3分 ) ( 4)孙中山和邓
34、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2分 ) 答案: ( 1)轻徭薄赋。( 1分) “贞观之治 ”。( 1分) ( 2)旧三民主义提出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 4分) (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 3分 ) ( 4)限制两极分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分) 试题分析: (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关于唐太宗的相关知识内容,唐太宗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轻徭薄赋措施;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空前的繁荣局面,史称 “
35、贞观之治 ”。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图画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答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怎样不断与时俱进的,注意应从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角度作答,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对民生问题的与时俱进,旧三民主义提出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 。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的内容,比较容易地回答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孙中山和
36、邓小平都是时代的先行者,为解决中国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在解决民生问题上都提出了要限制两极分化。要回答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关键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和中国当下主要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可知为有利于构建和谐 社会。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政治家 唐太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的先驱 ” 孙中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无产阶级革命家 邓小平 ( 1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 “漂亮姑娘 ”夺回来。英国的舆论界也在推动着护国主去争霸世
37、界。一个政论家写道: “在花盆里的橡树是不能长高的,为了它的根和枝,它应该有(足够)的土壤和空间。 ”克伦威尔正是遵循着这一资产阶级的信条 ,开始他的外交活动。 宋华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 虽然 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一百五十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 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 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请同答: ( 1)英国失去 “漂亮姑娘 ”的原因是什么 ( 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为夺回 “漂亮姑娘 ”采取了哪些行
38、动 ( 2分) ( 2)材料二中 “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 ”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 “漂亮姑娘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3分)这对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 1分) ( 3)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 4分) 答案: ( 1)原因;内战( 2分)行动: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 1分)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 1分) ( 2)关系:因果关系,( 1分)英国为夺取对外贸易的霸权而进行的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民不满情绪增长。( 2分)政局变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分) ( 3)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 2分)克伦 威
39、尔通过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致人民的反对。(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失去 “漂亮姑娘 ”的原因是内战,克伦威尔当时忙于内战,无法拓展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为夺回 “漂亮姑娘 ”采取了的行动: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材料二中 “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 ”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 “漂亮姑娘 ”
40、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关系,英国为夺取对外贸易的霸权而进行的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民不满情绪增长。这对英国的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通过材料的认识,分析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要从正反两方面看,当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反之,则会引起民众的反对,引起政局不稳。如克伦威尔通过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致人民的反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