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67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 ”(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 “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 ”可以看出诸侯因分封得到的土地和人民足以够用,所以关键是要守住所封疆土,故选 C,AB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下面是 1912 1913年中国国会大选中主要政党席位示意图。该图能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2、( ) A中国学习西方政治民主化 B专制独裁统治在中国结束 C国民党在国会成为执政党 D多党制的格局在中国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示体现的是 1912 1913年中国国会大选中主要政党席位示意图,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1923 1927年,苏共中央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 122次讨论,作出了 738个决议,这些决议通过共产国际来指示给中共中央。 1927年 7月底中共已决定南昌起义了,莫斯科还发来由斯大林亲自决定阻止起义的电报。这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 ) A中共对本党的政策没有决策的权力 B苏共通过共产国际

3、指导中共革命斗争 C苏共反对起义是希望维持统一战线 D中国革命对苏联国家利益非常关键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苏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之后,借助共产国际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材料不能体现出 ACD,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苏共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共革命斗争 2013年 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第七次搬迁。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 “秀 ”出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薪水单。当时毛泽东每月支领 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 1个月的薪资。毛泽东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A

4、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东领取国民党的薪资,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因为当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所以会有上述情况发生,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 天下,是 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亡国灭种的危机

5、 ”、 “中国民族的整体和不可分性 ”等信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才使得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应该指的是抗日战争发生,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1871年 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 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 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 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 D 试题分析: “愿意把土地给农

6、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体现了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巴黎公社希望通过给农民土地的方式联合农民,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故选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的措施 1954年 9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阶段。这里的 “新阶段 ”主要是指( ) A新中国有了健全的民主和法制制度 B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时代确立 D明确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4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才刚刚起步,所以还不能说健全,故排除 A;人民民

7、主政权建立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故排除 B;明确全国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是在 1954年一届人大上,但是 D不能说明宪法的作用,故排除 D;综上所述, C最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届人大 1982年发行的我国宪法大全套,是新中国邮票的精品之一。其中该宪法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 个人不得侵占、买卖、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它强调保护公民财产以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D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

8、析: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规定,根据其中的内容看出应该体现的是关于公民的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故选 A, BD与题目无关,故排除; C的范围过于宽泛,与题干材料不能一一对应,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 设 1982年宪法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

9、残痕 ”是指澳门回归,这一使命的完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的强大,其他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澳门回归 二战后美国的外交官凯南形容: “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 ”。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 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 “冷战 ”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虽然都很强大,但是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因为 “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 ”,实际上反映的是美苏冷战的情形,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

10、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 “周恩来的发言 ”、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 ”可以判断这是美国方面对在处理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时中国方面的

11、态度的回应,据此可知是在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的评价,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英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 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 “长时期的和平 ”是指美苏冷战期间以冷战的方式进行,没出现大规模的战争,故选 D; A与题意无关, BC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BC。 考点:第二

12、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影响 当今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的一幅反美标语牌,上面大致内容是 “滚出去 !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 ”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 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 D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在 1991年瓦解, A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A; BD与题意无关;既然是反美标语牌,只能是反映了朝鲜人民对美国在朝鲜半岛的霸权政策的一种不满,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李大钊说: “新历史观编

13、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大澶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智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予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 ”。与李大钊所说的 “新历史 观 ”相符的是( ) A全球化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新历史观关注的是 “社会生活的动因 ”、 “社会上的人 ”,而不是 “赫赫皇矣的天神 ”、 “大澶天纵的圣哲 ”,所以应该反映的是社会史观,故选 D。 考点:史学理论 史观 社会史观(课标外)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

14、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 ”体现了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体现了要弘扬爱国精神的观点,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 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 “( 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

15、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事变 D黄海大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 ”说明是一场反帝斗争,“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 ”、 “古老的形式 ”说明使农民斗争的形式,且比较偏激,据此推断应该是义和团运动,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 A增强了国民的

16、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则体现了民主意识,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 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宋初年就开始推行 “不抑兼并 ”的措施,故 A错误;

17、完善科举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 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北宋建立后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隐患问题,采取的是重文轻武和处处分权、加强监督的措施,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的政治制度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推恩令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 “隋罢外选 ”说明当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再结合隋朝、唐玄宗这两个时间,可知是指的科举制。故选

18、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也不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六部也不是其下属机构,故排除 ABC,选 D。 考点:古代中

19、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 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 帝 ”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题干中的 “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 帝 ”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可以证明商代已经形成了祖先崇拜的宗法观念,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观念 隋文帝以 “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 ”,下令 “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 ”

20、,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轻人民负担 C分割宰相权力 D防止吏治腐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 中的 “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 ”、 “继任者不得重居之 ”可以推知是为防止官吏腐败而规定的,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代政治制度 有的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其诊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 10个选区中选出 答案: B 试题分析:非常不

21、民主,说明雅典当时的决策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结合史实,可知雅典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对奴隶的专政基础之上的,且外邦人和妇女也被排斥在民主之外,故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罗马法专家巴里 尼古拉斯教授说: “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 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 ”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 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贵族 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

22、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 ”可以看出这位教授看到了罗马法特别看重形式,而实质内容(意愿方面)难以体现的局限,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 ) 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 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 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 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干强调英国在追求政治

23、民主化的过程中借助了传统,中国也有必要这样,所以说这对中国有意义,同时 “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是从反面说明中国的历史对近代化应该是有意义的,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注重传统 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物品,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 、 “照日本

24、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例豁除 ”说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或者运销商品都有较低的税率或零税率的规定,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这样的场景:北洋舰队士兵,捕获一外国间谍,水师提督丁汝昌欲审问之,该间谍却在堂上大声咆哮,抗议中国人破坏了外国在华取得的 “某项权利 ”。该间谍说的 “某项权利 ”指的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设立租界的特权 D在通商口岸传教、租地和居住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间谍借助于南京条约附件中的 “领事裁判权 ”的规定来抗议中国的官员,领事裁判权规定

25、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干涉和破坏,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领事裁判权 历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 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 麦分歧严重。 1890年, 75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 ) A依据 1871年德意志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 B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 C依据 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 D共和派势力

26、削弱,君主派占上风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71年德意志宪法规定德国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决定首相的去留,题干显示两者之间有很多的矛盾,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皇帝逼首相辞职,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013年 3月 1日,一个月前才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无奈,但也不得不在与国会磋商无果的情况下,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这表明( ) A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总统对立法无否决权 C三权分立但互相制约 D总统由最高法院任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

27、“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下开始了第二个任期 ”表明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根据国会规定的期限,签署了启动削减预算的命令 ”表明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 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 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 “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 ”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 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只有这样的规定,才可以保证法官在执行公务时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扰,保证司法的独立,所以其用意就是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

28、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司法独立 综合题 (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王安石各种各样的 “新政 ”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 “突破 现有体制 ”

29、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7分) ( 2)王安石变法中的 “青苗法 ”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 1)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4分) 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 3分) ( 2)青苗法实施后,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 “借贷 ”,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4分) 试题分析:( 1)表现:题目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所以根据题目要求,是要

30、回答商鞅变法 “突破现有体制 ”在政治领域的表现,现有体制应该指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所以结合所学应该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因素:根据材料中的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 ”、 “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 ”、“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等信息可以知道核心因素应该是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 ( 2)理解:根据材料中的 “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 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 ”,再结合青苗法实施后的史实,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 “借贷 ”,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缺乏社会(群

31、众)基础;青苗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所以“青苗法 ”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在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 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 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

32、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 “义人等信仰生活 ”)神终于怜悯我,让 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 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 “选民 ”与

33、 “弃民 ”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三: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 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 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 “英国教会在 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 ”,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 6分) (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 ( 4分)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英国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 4分) 答案:( 1)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文

34、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 6分) ( 2)主张: “因信称义 ”; “先定论 ”。共同点: “信 仰得救 ”。( 4分) ( 3)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保留了较多天主教的成分。( 4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一归纳 ”,所以从材料一中的 “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

35、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 ”、 “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 一大障碍 ”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 2)主张: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二 ”回答,所以从材料二中的 “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 ”可知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从材料二中的“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可知加尔文的主张是 “先定论 ”。共同点:可以看出两人的主张都是人的得救不是靠斋戒、忏悔和赎罪等外在的行动,而是靠内在的信仰,即 “信仰得救 ”。 ( 3)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分析 ”。由材料三中的 “都铎王

36、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 ”、 “亨利八世 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 ”、 “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 ”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宗教改革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由于英国宗教改革主要是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的控制,所以在内容上英国新教也就是国教保留了较多天主教的成分。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宗教改革 路德、加尔文;历史上重大改革 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 50款条文规定 :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 府需要 “通事 ”和 “译员

37、 ”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 “西文 ”和 “西艺 ”,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 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 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 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 210 个小区,称

38、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 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 ,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 28.1%,1899年达到 70%,1905年达到96%。 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 98%,1925年,更达到 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 1

39、)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 9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答案:( 1)特点: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每点三分,四选三,总分不能超过 9分) ( 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 3分) 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 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 4分) 试题分析:( 1)特点: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从材料一中的 “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 通事 和 译员 的当务之急 ”、 “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

40、立 ”、 “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 “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 ”等信息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 2)指导思想: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二概括 ”,根据材料二中的 “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 ”、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 ”、 “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 ”等信息可以知道其特点是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意义:结合大众教育思考可以知道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为日本崛起、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比较

41、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 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 刘秀在公元 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 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 “近臣 ”和 “近亲 ”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

42、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 汉光武帝 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 臣爸羁厥 嗳耍 韵掠 溃 厣暄细窦觳樘锬逗腿丝凇 庋跣闶敌卸忍铮 鹆街中灾什煌 姆纯埂 br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 8分) ( 2)材料中 “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 ”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 6分) 答案:( 1)背景:西汉末年战争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 8分) (

43、2)农民反抗。( 1分)原因: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 2 分)豪强地主反抗。( 1 分)原因: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经济利益。( 2 分) 试题分析:( 1)背景:题目要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 “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 ”和所学知识中西汉末年豪强地主不断兼并土地的 史实可以归纳出其背景。目的可以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度田是为了清丈土地,这对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徭役的征收是有积极意义的。 ( 2)根据材料中的 “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 ”可以推知一种反抗是农民反抗。原因:由 “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 ”和材料中度田官吏的不法行为可以得出原因是为了已获得土地和自由,反对地主转嫁负担。根据材料中的 “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 尹张 臣爸羁厥 嗳耍 韵掠 馈笨芍 嵋 鸷狼康刂鞣纯埂 颍嚎纱雍狼康刂髯陨砝 婵悸恰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光武帝刘秀的度田法 度田的背景和结果(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