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33697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文化生活中的 “文化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然科学 技术 语言、文字 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央行调整利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不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属于文化现象; 是公民的监督权,是政治现象,与题意不符; 是经济现象,与题意不符。该题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第五媒体 ”是人们对

2、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即时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 “第五媒体 ”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五媒体 ”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 “第五媒体 ”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 “第五媒体 ”也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出现的,其本质属于大众传媒,A说法正确; “第五媒体 ”能即时传播个性化信息,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正确; C“唯一 ”手段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第五媒体 ”属于新传媒,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3、 D 说法正确。该题是反向选择题,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客家人是汉族的独特群体,客家先民经 过历次大迁徙,将中原文化带到岭南,岭南文化相应发生了变化;客家人在岭南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围屋和方言就是见证。这说明 A文化交流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B文化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C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D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人口迁徙 答案: C 试题分析: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客家先民经过历次大迁徙,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岭南文化,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说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C正确;经济决定文化, A颠倒了二者关系,首先排除;材料

4、没有涉及教育的发展, B与题意不符;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某学者指出: “在中国,一个文学教授如果不知道莎士比亚,会被人嘲笑。而在西方,一个教授如果不知道红楼梦,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我们需要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促进中西文化的传播 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减少中西文化的差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西方教授对对方的优秀民族文化不知道,说明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需要加强中西文化的传播, 正确;西 方教授不知道中国古典名著没什么大不了,启示我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了解

5、中华文化,喜爱中华文化, 正确; 与题意不符。该题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周易 系辞下中说: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 ”近年来, “忧患意识 ”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是凝固的艺术,展现传统文化的 B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D是最优秀的文化,应成为世界主流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A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即将 ”一词说法错误; “忧患意识 ”这一中国传统思想在今天频频出现在党

6、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讲话中,说明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正确; D“最优秀 ”“成为主流思想 ”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 孟子倡导 “至大至刚 ” 的 “浩然之气 ”,成为儒家重要之精神,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 “讲正气 ”,正是赋予 “浩然之气 ”以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

7、能够因时而变。 “讲正气 ”是赋予 “浩然之气 ”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C 正确; A 与题意不符;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作用要辩证的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起积极作用,而落后的传统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009年起,国家每年均举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重视科技人才,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科学技术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生产 C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D我们要以科技发展为工作的中心 答案: A 试题

8、分析:根据题肢和题干内容相符的原则,题干强调的是重视科技,而 C选项强调的是教育,与题干不符;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因为科学技术是 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正确; B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题意不符; D我们当前的中心是经济建设,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B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C两者互为前提,相互决定 D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

9、承。 D说法正确; AB颠倒了二者关系,说法错误; C“互为、相互 ”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下列对传统习俗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传统习俗就是传统文化 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 C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试题分析: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A说法错误;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体现了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B正确;中华民族精神 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C说法错误;文化遗产

10、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 孔墨老庄,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C思想文化运动能提升综合国力 D文化发展对思想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B正确;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说法错误; C与题意不符; D颠倒了二者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

1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调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下列关于 “教育 ”的说法正确的有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B教育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和标志 C文化教育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D教育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答案: A 试题分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说法正确;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是 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 文明程度的 重要 标志, B说法错误;经济建设能够为教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C颠倒了二者关系,错误;

12、科学技术 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A商业贸易 B人口迁徙 C教育 D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 答案: D 试题分析: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正确; ABC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 ”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

13、响力 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 ”现象,这句话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汉语热,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与题意不符;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通过教育机构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潮,说明中华文化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正确。该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从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 “文化遗产日 ”。 2013年 “文化遗产日 ”的主题是 “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 ”。 保护文化遗产 有利

14、于树立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需要准确区分文化遗产和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与题意不符。 是对文化遗产的准确认识。排除带 的选项,该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

15、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改变社会的物质力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都市、乡镇、边远地区,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活动,体现了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也不同, A正确; BC 与题意不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区域有不同文化。 “占卜算命 ”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但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C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D

16、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文化由经济决定,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在经济发达的今 天还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体现了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B正确; AC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2012年最受欢迎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领观众 “尝遍 ”全国地方美食。该片展现了劳动者如何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以美食为窗口更多地展现中国各地人文精神。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美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 C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就是

17、劳动者制作的美食 D文化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美食是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劳动者加工、制作美食的过程,展现各地的人文精神,说明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正确; B美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 “最重要 ”说法错误; C把文化与美食混为一谈,明显错误;文化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但落后的文化则会起阻碍作用,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 劳动力需

18、求迅速减少。可见 A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B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C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发生了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说明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C正确; A是经济对文化产业的要求,题目是经济对人的要求,选项与题意不符; 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人民网载文指出: “英雄司机 ”吴斌和 “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都是当代中国的闪亮坐标。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奇迹和物质文明,还要具有强大的精

19、神支撑。这表明 A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C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经济、政治 D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C错误;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 最美人物身上的精神是中国崛起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说明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正确; A与题意不符;先进的文化能促进经济、政治发展,但落后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

20、国家区分为 “脑袋国家 ”和 “躯干国家 ”, “脑袋国家 ”通过文化生产和输出支配 “躯干国家 ”。这表明 A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B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化 C要在对外开放中警惕文化入侵,加强文化安全 D美国文化产品贸易主要是为了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脑袋国家 ”通过文化生产和输出支配 “躯干国家 ”,就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启示我们要警惕文化入侵,加强国家文化安全, C正确; A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题意不

21、符; B“必然 ”过于绝对,错误; D文化产品贸易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西方人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人注重综合,合二为一。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 “欧洲的数 学体系与中国不同,他从公理系统开始,而中国数学体系从实用出发。 ”这最能体现 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选项都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该题的关键是抓住 “分析、综合 ”,要准确定位其性质。分析、综合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分析,而东方人注重综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B正确

22、; AC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科学素养 B自然科学素养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C正确; ABD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促进

23、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以下 属于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的有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与道德风尚 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核,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该题是四选三的题目,只要能排除一个错误说法即可。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看出, 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与题意不符。 正确且 符合题意,排除带 的选项,该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下列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24、的关系,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B两者是对立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C两者是对立的,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故 A正确; BC 错误;文化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文化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综合题 材料一 虽拥有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拥有不容小视的科教资源和九大文

25、化产业,却未能培养出一艘 “业界航母 ”,缺乏突出的、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这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学者指出,中国文化产业大而不强,与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规范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指出,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社会各种形式的文化竞争和文化渗透,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包括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在内的九项重点产业工程,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结合材料,从 “文化与社会 ”的角度,谈谈我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

26、意义。( 18分) 答案:( 18分)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建设构建幸福和谐社会。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培育优秀文化能有效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民主法制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在面对国际文化渗透时保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利

27、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 试题分析: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 “文化与社会 ”限定了该题原理选择范围是文化生活第一课的知 识。围绕我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意义角度认识我国做出的该决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注重了文化的作用,学生可以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角度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原新闻出版总署连续九年推荐百种优秀青少年图书活动基础上, 2013年再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其中,英国学者沃伯顿的 40堂哲学公开课、美国学者格雷的疯狂科学、新论语、雷锋画传等在列。总局发言人在新闻

28、发布会上指出,推荐优秀读物,加 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并在全社会营造读书氛围,推动 “书香中国 ”的建设,以更好地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请运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 ”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向青少年推荐优秀读物。( 13分) 答案:( 13分 )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推荐优秀读物活动,是为了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感受优秀文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推荐优秀读物,是为了给青少年营造 “书香 ”氛围,陶冶情操,从而对其综 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优秀文化能

29、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荐优秀读物,是为了更好的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激励青少年积极生活,塑造美好人生。 试题分析:该题运用的原理是 “文化对人的影响 ”,学生需要系统掌握该知识体系,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什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系统把握。国家向青少年推荐优秀读物,需要学生着重突出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2012 年 10 月 11 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据统计,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 20年中, 13位得主均来自欧洲。

30、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因此,目前我国国内的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并没有比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的看法。( 8分) 答案:( 8分)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本民族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民族的,都有其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 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都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采用过于欧洲化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

31、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因此,我们既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学习和借鉴其优秀成果,又要认同和宣传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试题分析:该题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和我 国人民对其关注度不高为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生可以回答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为什么具有多样性,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从正确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上具体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辨析题 儒家文化强调 “百行孝为先 ”。在讨论到如何对待 “孝 ”文化时,甲乙

32、两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甲: “孝 ”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北大公布的 2012年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 “不孝敬父母者不 得被推荐 ”,所以, “孝 ”应该成为不二信条。 乙:你知道吗?中国新闻网的报道 2012年修订版新编二十四孝图和专门为青少年儿童编写的儿童版新编二十四孝故事中郭巨 “埋儿奉母 ”等退出 “二十四孝 ”,我认为 “孝 ”以伦常规矩的名义扼杀人性,应退出历史舞台。 注: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

33、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评析二人的观点。( 13分) 答案: “孝 ”文 化作为传统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作用有双重性,应辩证认识。甲看到了其维系家庭的合理意义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积极作用,但没有认识到 “孝 ”文化的消极部分;而乙看到来了 “孝 ”文化中存在 “愚孝 ”等消极部分,却忽视了其中的积极影响,所以,甲和乙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面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应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应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作用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要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试题分析: “孝 ”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该题围绕如何对待 “孝 ”文化为话题展开讨论,需要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具体分析和判断,要看到他们观点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再指出要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最后阐明立场,指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