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33707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鲁迅说: “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这句话说明了 A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根本一致 B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C儒家、法家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D儒家、法家的代表是兄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理解本质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 “法治 ”,可见在思想上是不一致的,排除 A。 B与事实不符,排除。两种思想是 “兄弟 ”并不是指两家的代表是兄弟,而是指这两种思想的实质相

2、同,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法家思想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的思想是三权分立,即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所以他认为防止专制的关键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 C符合题意。 AB表述有误,不符合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D属于概念性错误,权利和权力含义不同,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 ,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故选 C。 考

3、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兴起于 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 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是指( ) A反抗权威 ,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创设命题情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撞击融合 ”“根本 ”可直接排除 B、 C、 D,因为它们只是启蒙运动的特点,不适合作为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而本题需要解答的是两者的共同点,所以只有 A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反抗教会的权威,强调

4、个人自由,故 A是共性,是根本,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主 张 15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把握住 “15世纪 ”“(在佛罗伦萨) ”“复活 ”可判断出材料主要阐述的对象是文艺复兴, “各种自由科目的复活 ”指的是对古希

5、腊罗马人文精神传承,因此 B符合题意。 A、C、 D项分别对应的是故希腊罗马、 16世纪的德意志宗教改革、 1718 世纪。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 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 “人文主义 ”, “民贵君轻 ” B “因信称义 ”, “天人感应 ” C “人文主义 ”, “存天理,灭人欲 ” D “因信称义 ”, “致良知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中西方古代思想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及题干所给信息

6、可知西方的 “人文主义 ”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东方的 “民贵君轻 ”关注民生;西方宗教改革提倡 “因信称义 ”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东方 “天人感应 ”体现人与天的关系;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以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然欲求;王阳明的认识论 “致良知 ” 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由此分析可知故同时符合西方 “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 “独禁本能 ”要求的是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 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王阳明思想主张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 “哲学家 ”“中庸之道

7、”“逻辑学 ”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准确解答本题备选项必须同时符合题干中的三个条件,而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 “仁 ”和 “礼 ”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 A不合题意。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 B排除。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不能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排除。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

8、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因此 D为正确答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 彼特拉克说: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的原则是,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 追求它是对的。 ”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 ( ) A文艺复兴倡导追求现世幸福 B文艺复兴主张推翻封建专制 C科学家勇于追求科学真理 D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由题干所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之一,被誉为 “人文主义之父 ”,因此可以直接排除 C与 D,而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是

9、天主教会,并不主张推翻封建专制, B不合史实。材料主要阐述了以人为中心,及追求现实幸福,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 了。 ”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分析材料可知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而 B.否

10、定信仰上帝,表述错误,材料只是否定了教会并未否定上帝,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 “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A强烈反对财产私有制 B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 C向往小农经济社会 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及已学史实可知卢梭主要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 等的起源,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立场,又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B表述不合

11、题意, C与材料无关。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的思想主张 2008年 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 “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公平对待。 ”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人民主权说 三权分立说 因信称义论 天赋人权说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 “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

12、的唯一方法。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公平对待 ”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而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对统治者的约束,与材料无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 、 不正确。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政体的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赫 乔 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

13、考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教皇实际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实际上说明他们反对的是教皇这个世俗君主。所以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在反封建, A和 B是对现象的阐述,没有涉及本质内容,而 C不合题意与史实,材料没有 阐述要反宗教。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 )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 文艺复兴的 “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探讨了 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 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

14、可知 表述不合史实,文艺复兴发源地是意大利, 表述不合史实,文艺复兴中彼得拉克备成为 “人文主义之父 ”, 表述不合史实,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因此 都必须修改,而蒙娜丽莎是达 芬奇的作品,符合史实,不需要修改。故正确答案:为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 君家有书乎? 曰: 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 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 ,果愈。后问其故,欢曰: 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

15、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儒学在汉代确立了正统地位;唐宋之际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材料阐述的是儒家经典能治病,是神圣儒家思想的意思,和我国中医没有关系。因此 BCD表述均不合题意。材料记载了顾欢以孝经去病的故事,体现了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儒家经典被神圣化。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16、C墨家 D法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与法家的思想相符合,因此材料主要对法家思想的阐述,故 正确答案:为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斥为 “四书 ”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 “龙颜大怒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17、屈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 “孟子 ”,而 A、C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A主要强调了民贵君轻,与明朝强调的加强君主专制相违背,符合题意; C与题意无关,排除; B、 D分别是荀子和韩非子的主张,与题意不合。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为父 ”,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 乙:

18、“工、商皆民生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丙: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 丁: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颢、朱熹、李贽、顾炎武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得出 “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出自于王阳明的大学问; “工商皆民生之本 ”, “天下为主,君为客 ”出自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原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出自于

19、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则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王夫之、顾炎武思想主张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 ”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 “大一统 ”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 ”学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最有影响 ”不等于都是肯定,因为从材料中提到的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

20、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依据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判断中华文化史的作者是否定董仲舒 “三纲五常 ”学说的。而肯定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 “独尊儒术 ”、 “大一统 ”均与题干不合,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 “天理 ”是万物的本原 “人伦者,天理也 ” “知行合一 ” “格物 致知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程颢、程颐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把天理何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 “人伦者,天

21、理也 ”,还提出了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认为 “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 ”。而 “知行合一 ”的思想是王阳明在认识论上学说,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颢、程颐思想主张 2004年 8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的客观评价 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D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

22、时注意 “不正确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对程朱理学应当辩证的分析,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对于今天仍有重大积极作用,因此 C的表述只看到程朱理学负面东西,不全面。而 ABD的表述 君符合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颢、程颐思想主张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 “哲学的创造者 ”、 “智慧 ”的化身。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C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自己这一命题上 D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人 ”的学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注意 “不正确 ”,回顾已学知识

23、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与苏格拉底无关,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提出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处于无知,提出了 “美德即知识 ”,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人 ”的学问,因此 BCD的表述均符合史实,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思想主张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 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

24、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儿子为救护父亲而误伤父亲是无意之失,不应判罪,由此可得出董仲舒注重血缘关系。但这种亲情代替法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由此分析 可知法律的执行受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故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 “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义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行政机

25、构部分 其三为审判技能。 ”在这一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材料中的 “其一 ”、 “其二 ”、 “其三 ”分别涉及国家的三种机构或者三种机能: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机能,具有 “三权分立 ”的思想萌芽这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则系统的提出并阐述了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 ”的政治学说。故正确故答案:为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启蒙运动中的 “自由 ”“平等 ”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业已动摇 C封建统治陷入

26、了全面危险 D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启蒙运动主张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宣传 “自由 ”“平等 ”等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考察学生理解能力,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得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根本性的问题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发展的原因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比,正确的是 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都反对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 而这相比而言,前者 属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 前者是

27、文明再兴,后者是文明新生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是天主教会,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文艺复兴运动表面上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兴,实际上是新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属于文明新生,因此 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甚至把他推翻。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君权神授 D

28、君舟民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主要强调的是 “主权在民 ”的思想,而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君舟民水均与主权在民的思想相符合,而君权神授与其实截然对立的,因此 C不能体现题干,故为正确答案:。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主权在民思想 综合题 (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29、,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 汉书 董仲舒传 (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2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 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6分) (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

30、的认识。( 2分) 答案: (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4分) ( 2)思想特征:强调 “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分) (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2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分) (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31、;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分别对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 ,再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回答即可。第( 2)问,考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可知董仲舒强调 “大一统 ”, “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可知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学派的思想。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 3)问,根据材料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可知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之一是

32、多元性(兼收并蓄);再结合政治、经济和 对外政策等原因分析。第( 4)问,解题本问需要结合前面问题的解答分析理解归纳,依据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家思想主张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 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

33、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进行教学的场所)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 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

34、四书 和 五经 ,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 的 敲门砖 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 A、人物 B和人物 C分别是谁 ( 3分) (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或措施 ( 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 2分) (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6 分) ( 4)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切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 2分) (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2分 ) 答案: ( 1) A指孟子 B指

35、荀子 C指孔子 (3分) ( 2)主张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各级学校进行教化( 2 分)影响:儒学被统治者推崇 (确立 )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阻滞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等。 (2分 )。 ( 3)主张:反对盲从孔子;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提出 “童心说 ”;反对歧视妇女(男女平等)。 (3分任答三点)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或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3分) ( 4)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的推动。( 2分) (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汉朝、明代

36、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要求学生具有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历史问题的历史素养,同时要具有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第( 1)问,解答本问需要结合图片中三位的对话内容即可判断出 A是孟子、 B是荀子、 C是孔子,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是解答本问的关键。第( 2)问,由材料中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归纳其思想主张或措施即可,其影响结合儒家思想备确立为正统思想分析归纳即可。 第( 3)问,由材料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

37、)有男女 ”即反对盲从孔子、提出 “童心说 ”、反对歧视妇女等;时代背景结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及封建制度的衰落归纳即可。第( 4)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以及科举考试以儒家的经典著作为考试内容,因此出现了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的现象。第( 5)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分析归纳,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荀子、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8、 董仲舒家思想 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家思想主张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 (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 “义人靠信仰生活 ”),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 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

39、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 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Sapereaude(意思:勇于认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康德对一个 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 (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4分) (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张。(

40、 2分)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2分 ) (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 6分)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 1分)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1分) 答案: ( 1)知识即美德。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4分 (2)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 4分 (3) 设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任答三点) 6分 体现:理性即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1分 高度:从对人的尊重发展到对理性的推崇。 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

41、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可知材料主要阐释的是 “知识即美德 ”;背景需要结合智者学派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如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第( 2)问,阅读分析材料可知 “神通过它让信 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即强调信仰得救,因信称义,以此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强调信仰的平等与自由。第( 3)问,设想需要结合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进行归纳即可,如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第二小问可以结合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即突出了理性,由此分析可知西方思想家们依据由对人的尊重到对理性的推崇。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家的思想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