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33711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江西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一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寻根祭祖活动 ”是为了突出血缘关系在成员联络交际中的纽带作用,即强化血缘亲情关系,这种制度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所以答案:选 B, A项强调部落成员公推联盟首领, C D两项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前者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后者有利于强

2、化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鸦片战争期间,一位清朝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英军的主意,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抛到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上,这一主意竟然被批准实施。由此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是 ( ) A清政府无力抵抗侵略 B清政府视战争为儿戏 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D清朝统治者愚昧腐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抛到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上 ”其目的显然是以此充当炸弹恐吓英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清军火炮力量的虚弱无力直接炮击英军,所以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故答案:选 C, A

3、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D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进程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观察下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 ) 是由英法联军 一手造成的 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激发了清政府英勇抗敌的斗志 永远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清军在战败后并未死守北京而是撤退,圆明园的焚毁也为激发清政府英勇抗敌

4、的斗志,所以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近 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日本发动侵华和马关条约,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 ”是指 ( ) A实施 “以华治华 ”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明确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各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援引 “片面最惠国待

5、遇 ”也获得此项侵略权利,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所以答案:选 B, A项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项显然与马关条约不符, D项应该出现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时。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的影响 下图漫画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中 “欧洲的干预 ”和 “辽东 ”是指甲午战争之后俄国,法国和德国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即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所以漫画的场景出现在中日甲

6、午战争后,答案:选 C,A B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的进程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D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D项出自辛丑条约

7、符合题意要求, A项出自南京条约, B项出自天津条约, C项出自马关条约,三项与上述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表有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

8、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是指由于清政府拒绝 与英国的平等贸易结果引发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观点既没有认清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更未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市场,扩大殖民侵略权益,所以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答案:选 B, A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上述题意客观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实质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 “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

9、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五大通商口岸地理位置优越从而为英国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原材料收购提供了便利,所以 D项表述最符合英国此举的真实目的, A项属于非法走私行为不能公然在通商口岸进行, B项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 争之后, C项开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1880年,薛福成写道: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

10、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 “贻害于无穷 ”的是 ( ) 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内容可知材料中 “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是指 片面最惠国待遇; “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是指 领事裁判权,所以答案:选 B, 与上述题意史实特征不符, A C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

11、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 序完全确立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可知 项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恶劣影响,这两项均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不相符合,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

12、:选 D, A B C 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 “扶清灭洋 ”为 “革命排满 ”,结果 被义和团斥责为 “二毛子 ”(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这说明( ) 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 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 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 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义和团拒绝将革命口号由 “扶清灭洋 ”为 “革命排满 ”说明 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同时结合史实可

13、知义和团在反侵略斗争中英勇反帝但却盲目排外,所以 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没有清 醒认识,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 ,中国古代史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 ,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 “政治 ”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是地方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 ,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 ,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14、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中 “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 , 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分别是指分封制和郡县制,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容易造成地方诸侯割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所以 B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也为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统治而非封建统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县制 为解决 “相权 ”对 “皇权 ”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 是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 A为了

15、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 “中朝 ” C唐朝推行 “三省六部制 ”,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明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又设参知政事辅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明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又曾设内阁,参知政事辅政出现在宋代,所以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合,故答案:选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强化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 “军机处 ”景点的文字说明上

16、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说明军机处只是秉承皇帝旨意草拟诏书和传达圣意,所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17、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 “赐座 ”、 “奉茶 ”,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 清末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宰相权利的下降 B礼仪制度的变迁 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 D皇权不断地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代之后宰相 “坐而论道 ”待遇的降低,说明了宰相地位的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不断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宰相,所以宰相待遇的降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相权的削弱和皇权不断地加强,答案:选 D, A B C 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18、。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权的强化 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的是( ) A秦朝设立太尉 B隋唐设立三省 C宋代设枢密院 D清代设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虎符实际上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割开来,避免造成威胁皇权现象的出现,宋代设置枢密院也是如此,枢密院只负责调兵而军队的招募和训练则由兵部负责,这种模式也是将兵权进行分离,所以答案:选 C, A 项依然运用虎符与题意要求不符,B D两项是行 政机关而非军事机构。 考点

19、: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举措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是 指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进行国家行政管理,当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造成了科举制的僵化,科举弊端日益显现,所以答案:

20、选 C, A D两项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 B项是权力承继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可见,明朝内阁 ( )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 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

21、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说明明代内阁具有票拟权,但最终行政决策权仍旧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秘书机构,它的出现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职权特征 的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经过不断探索,古代中国的国家管 理策略逐渐发展成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 A分封制 郡县制 B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 C郡县制 郡国并行 D察举制 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体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运行,由于实行郡国并行体制最终引发了“七

22、国之乱 ”,在郡县制已经兴起之后实行分封制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犯了历史倒退主义的错误,这是国家管理策略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中后者取代前者均体现了历史进步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明朝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 “六部 ”分别概括为 “富 ”“贵 ”“威 ”“严 ”“贫 ”“贱 ”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 “贱 ”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 A工部 B礼部 C户部 D兵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唐代三省六部制中 “六部 ”的具

23、体职能中能够获取如下信息,工部负责大型土木工程的兴修,在中国古代轻视 “工商 ”行业的时代工部难逃 “贱 ”字别称, “富 ”“贵 ”“威 ”“严 ”“贫 ”应该分别对应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和礼部,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下列制度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 ) 分封制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郡县制和 行省制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分封制不利于中

24、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所以答案:选 D项, A B C 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

25、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说明明代内阁尽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也能参与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阁对皇权也有制约作用,皇权并不能完全恣意妄为,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和题意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可以

26、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是指科举制能够调动广大读书人的参政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和强化专制统治,因为科 举制是较为公平,科学和合理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盛行九品中正制

27、选官,官员标准主要看中家世门第,隋唐之后科举制盛行,主要依据科举考核文化素质的高下选拔官员而不再关注家世背景,故而家世门第观念在选官制度下日趋衰落,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与上述现象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 答案: C 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元代为了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推行行省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所以答案:选 C, A 项在秦代普遍

28、推行, B 项盛行于西周时期,D项开始于汉武帝时期,目的在于强化对地方的监察和管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 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 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斯塔夫里阿

29、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 为什么 ( 4分)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3)为什么说 “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 4分) 答案: (1)不宪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 本主义。 (4分 )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逐步加深。 (3分 )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

30、是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4分 )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中文字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说明 作者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落后态度遭致了灾难性的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说法不宪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三次侵略战争,第一次是 1840 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 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中国分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结合其内容可以得出灾难性主要体现: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

31、建逐步加深。( 3)“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产生了一个新中国是指伴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推动新中国诞生的主导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

32、无碍。 1842 年 8月 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 年 4月 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由诸国分应主办 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 年 9月 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 3分) (2)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分) 答

33、案: (1)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3分) (2)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 4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2分)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镇压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4分) 试题分析: ( 1)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判断三则材料分别是:材料一中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五口通商应该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中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

34、器任便装运进口 ”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由诸国分应主办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应出自辛丑条约。( 2)对比材料一二的内容不难找出他们的异同,即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开埠通商;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材料二中 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根据材料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得出其影响的具体表现,即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各地,列强已经武装控制清政府;清政府保证镇压反帝官吏和人民,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

35、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3分) (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6分) (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5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36、。( 2分) 答案: ( 1)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特征是皇权的高度集中。( 3分 ) ( 2)变化 :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措施:明太祖 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干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6分 ) ( 3)清朝。人员精干,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速度快,保密性强,具有封闭性。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5分 ) ( 4)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秦代的中央机构,依据图示和教材内容不难看出答案:,即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特征是皇权的高度集中。第( 2)问考查明代

37、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从图中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而没有再经过宰相这一环节,就可得出丞相制 度被废除,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结论,这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同时为减轻皇帝工作压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第( 3)问只要从图片中获取军机处的有效信息便可对照教材找出答案:,即特点,人员精干,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速度快,保密性强,具有封闭性;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第( 4)问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再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同时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的自主权利日益弱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

38、朝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由是天子之 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

39、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 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5分 )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分 ) (3)综合上述材料,简 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2分 ) 答案: (1)变化 :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或君臣名分确定 )。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

40、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答出 “巩固统治即可 )(5分 ) (2)郡国并行制。弊端 :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分 ) (3)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2分 )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文字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 君臣之分也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说明西周制度的变化表现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或君臣名分确定 );其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从图片中能够看出 “胶东国,北海郡 ”等字样,这是 “郡国并行制 ”的特征,所以它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但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即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能够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经历了由分 封制,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迁,其变化的趋势是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