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3750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浙江瑞安市龙翔高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据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载: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 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 ”; “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 “姓 ”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具有明血缘的作用 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 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 ”可以推论出 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推论出 具有明血缘的作用,材料

2、不能推论出 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作用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 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日记中有 “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 ”可以看出作者对 “变乱以来 ”(即辛亥革命)是不认同的,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具有 “空前绝后的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

3、作用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应该指的是民族意识的增强,“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指的是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20世纪 20年代中国人 “直接解决 ”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

4、护国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让选择 “20世纪 20年代中国人 直接解决 的主要表现 ”根据时间就可以直接选出 C 来,因为只有 C 属于这个时间内的,其余选项不合时间要求,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过: “ 哎! 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对 “孵出小鸡 ”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 “工农武装割据 ”的革命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 “孵出

5、小鸡 ”应该指的是重新又有了生命力,再加上时间要求是 1927年之后,所以选 D,因为中国共产党面对蒋介石的屠杀政策,独立领导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 美国记者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 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 “从红军 1934年 10月 16日在华南度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 1949年10月 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长征把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

6、着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长征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长征并没有实现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故排除掉含有 的选项,其他都符合史实,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征的影响 2012年 6月 18日的 G20峰会上胡总书记捡拾中国国旗的行为让亿万华人感动,给中国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一课。下列中国近代出现的爱国主义口号的先后顺序是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

7、析: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现在 20世纪 50年代; 保卫华北,保卫黄河出现在抗日战争期间;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发生在1895 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发生在一战后;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与抗日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抗美援朝 2009 年 8 月 1 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八十二周年纪念日。八十二年来,人民军队在与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

8、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应该是 新四军 国民革命军 人民解放军 中国工农红军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新四军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革命军出现在 20世纪 20年代国民大革命期间, 人民解放军出现在解放战争时 期, 中国工农红军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军队名称的变化 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 1949年 9月 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事实 B “人民大宪章 ”应该是 “共同纲领 ”的排版失误 C “中国人民政协

9、 ”应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之误 D “人民大宪章 ”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 1949年 9月 30日的史实,所以 A错在了 “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因为首部社会主义宪法出现在 1954年;人民政协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出现在 1954年; B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故选 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是肯定共同纲领是人民的代表制定出来的,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共同纲领的地位与作用 为了制定 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最后由

10、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 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 说明 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反映的现象是指 1954年宪法是毛泽东主持下,多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的,所以 “全民讨论 ”的形式应该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列宁说: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

11、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 ”可以体现 , “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 不矛盾 ”体现出 , “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能体现 ,但是这一制度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故排除 ,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

12、。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亮剑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战 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台湾 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 “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 ”的台词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大宋提刑官反映的是宋代史实,当时不应该有内阁大学士,因为内阁是明成祖朱棣时设立的;军机大臣出现在清朝的雍正时期,不应该在康熙大帝在位时存在;八国联军出现在 1900年,不会出现在 1895年;故 A符合题意。 考点: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 “ 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

13、攻占拼墙河 (河流名 )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 ” 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最互相支援和配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用一个 “我远征军 ”“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 ”“夺回中外记者 ”的事例,想要说明的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反法西斯力量之间是互相支持和配合的,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 美国时代 1938年 1月 3日载: “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

14、的战争机器 (在上海)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 “日本的战争机器 (在上海)被卡住了 13个星期之久 ”说明在上海的战役打了有 3个月之久,应该指的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淞沪会战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此大臣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15、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位大臣认为 “子弟为匹夫 ”、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即认为不实行分封制没法巩固统治和自救,所以是主张实行分封制的,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 “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说明这个官员是具有监察职能的,监察范围为郡国,据此可知是西汉时期的刺史,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制度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帝国的再

16、统一 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 ”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 ”“贵族力量逐渐衰弱 ”指的是士族地主的力量衰落,据此推断职业官僚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选出的官员,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 B唐朝实行三省制 C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

17、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 “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 “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朝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 “(它)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

18、说明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据此推断应该是元朝的行省,这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的 “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 ”说明是皇帝为了加强统治而自己设计的帽式,所以最能体现的应该是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君主专

19、制制度的加强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 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是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一本质,故材料中的所有说法都没能揭示本质,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

20、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 “灭洋 ”与 “扶清 ”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 守 D正义与非正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 “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 ”反映的是爱国, “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反映的是保守,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1937年 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

21、,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的领导权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 1937年 2月作出上面的决定,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共合作,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共合作 20世纪 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

22、书玉宇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指的是甘肃的会宁会师,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指的是发生在西安的西安事变。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长征与西安事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4分) 材料一 ( 1)材料一中反映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请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作用( 8分)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

23、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 “行中书省 ”。元史 地理志中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6分)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 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10分) 答案:( 1)三省六部制。( 2分

24、)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分) ( 2)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3分)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分) ( 3)职能:迅速将 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3分)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4分)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 3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中的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等信息可知是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主要从决策程序与

25、结果、皇权巩固两个角度去分析即可,如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 2)由材料二中的 “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可知中书省的主要职能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原因:由材料二中的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可知原因是元朝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 3)职能:由材料三中的 “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可知其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应该从皇权加强和中央行政两个角度回答,如使皇权得到进一步

26、加强。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趋势: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应该是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考 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 28分)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 1)简要分析五四运动具有不屈

27、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 3分)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的 成果。( 6分)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 2)列举两例近代中国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 “两个文化体系碰撞 ”的典型事例。( 8分)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选择了哪条道路?( 3分)之后,中共又是 如何结合国情领导

28、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8分) 答案:( 1)原因:民族意识觉醒。( 3分); 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等。( 6分) ( 2)典型事例: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思想与封建思想的交锋;辛亥革命期间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打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任意两点即可得 8分) ( 3)道路:俄国式道路( 3分)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领导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8 分) 试题分析:( 1)原因: “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指对外坚决斗争的精神,其原因一定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29、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五四运动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却取得了初步胜利,表现为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等。 典型事例: “两个文化体系碰撞 ”是指中西文化的碰撞,所以只要是符合近代中国 19 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这个时间段内中西思想文化交锋的事件都可以,比如,维新变法运动前,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属于维新思想与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交锋;辛亥革命期间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受到了守旧的保皇思想的抵制 ;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则与中国的封建思想相矛盾,从而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 3)道路:结合中国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可以推断出选择了俄国式道路。走向胜利: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做出的正确决策出发进行提炼和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包括中共二大上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领导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实现了革命胜利的愿望,建立了新中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