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重庆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君主 )之守司 (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此秦始皇(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B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C设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D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前半部分指出皇帝缺少耳目的弊端,后半部分指出其监察的对象 守司(官吏)。此题考察监察制度, B项正好对应材料中的耳目,其他三项与此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2、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克里斯提尼在全国推行区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度。这些改革措施反映出东西方在政治变革早期的共同趋势是 ( ) A确立民主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血缘政治 D实行代议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东西方早期政治中都存在血缘政治,在希腊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和区域部落来打破,在中国商鞅通过军功爵制来打破血缘贵族的特权, C项正确。 ABD与题目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背景 历史学家屈维廉在其历史著作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 “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
3、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 ”。这个 “转折点 ”指 ( )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832年议会改革 C工业革命的开始 D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据材料中 “威廉入侵英国 ”可判断是光荣革命,答案:为 A,BC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光荣革命 著名学者汉斯 科恩认为,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为 1918年和 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
4、。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 )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 “铁血政策 ”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8年和 1945 年的失败 ”是指德国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而最终失败。“普鲁士 19世纪 60、 70年代的胜利 ”是指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继承了军国主义传统,答案:为 A。 BCD 项与两次世界大战无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统一 “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
5、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 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当时群众的迫切需要是 ( ) A实行民主 政治 B和平与土地 C实现社会主义 D推翻沙皇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是和平与土地,而当时的临时政府看不到这一点,继续参加一战,因此最终被推翻,答案:为 B。 AC 是政治问题,不属于 “迫切 ”需要;二月革命即推翻了沙皇统治, 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过程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 “1929-1932
6、年无疑是一道深谷 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 ”这 “三股势力 ”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 ) A苏联、日本、德国 B中国、德国、日本 C中国、美国、德国 D苏联、美国、日本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意为 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了三种思想和潮流。苏联的计划经济日益显示出力量,马克思主义壮大;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相继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答案:为 D。 考点:罗斯福
7、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影响 1938年 9月 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发表广播演讲: “我们在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的同情,但总是不能仅仅为了它不顾一切的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这里的 “小国 ”指 ( ) A荷兰 B奥地利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张伯伦的演讲意为牺牲小国来保全英国,这是绥靖政策的体现。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高潮,与之相关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答案:为 D。 ABC与之无关。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8、爆发的历史背景 约翰 科斯特洛在太平洋战争 (1941-1945)中有如下统计记载,其统计的历史事件是 ( ) 日本损失:飞机 29架, 5艘袖珍潜艇。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损失: 战列舰沉没 加利福尼亚 号、俄克拉何马号、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战列舰重伤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其它舰只 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 3艘巡洋舰、 3艘驱逐舰以及 3艘其它舰只被炸伤 飞机损失 232架 人员损失 官兵约 2400人死亡,其中约 1000人死在亚里桑那号上, 近 2000人受伤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珍珠港事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9、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来看,日军损失极小,且主要是飞机;美军损失巨大,尤其是战列舰,由此判断是珍珠港事件, D 项正确。 AB两项作战双方不符, C 项与材料中损失对比不符。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顾维钧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他曾与 1919年和 1945年分别在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代表中国参加重大国际性会议。第一次会议拒签国际文件和第二次会议上签署国际文件都有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权益。他拒签和签署的两个国际文件分别是 ( ) A 凡尔赛和约联合国家宣言 B四国条约大西洋宪章 C凡尔赛和约联合国宪章 D国际联盟盟约九国公约 答
10、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判断,两次会议分别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由顾维钧的态度可知,第一个文件有损中国利益,第二个文件有利于中国利益。据此推断, C项正确。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6 月 25日,朝鲜军队入侵南方,他们的行动显然得到了斯大林的允许。杜鲁门政府立刻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安理会还通过决议要求会员国联合抵制侵略 ”。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 材料记载的是 1950年朝鲜战争 材料
11、出自于中国历史书籍记载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操控联合国 材料的描述站在中立的立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朝鲜 ”、 “斯大林 ”、 “杜鲁门 ”、 “韩国 ”、联合国的态度等信息可判断是记载的是 1950年的朝鲜战争,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倾向于韩国, 正确;这次战争中中国站在朝鲜一方,由材料中 “朝鲜军队入侵南方 ”的描述可知材料并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也不可能出自于中国历史书籍记载, 错误。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 “现有的
12、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这句话中 “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是 ( ) 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军事集团是北约和华约,它们相互对峙,是冷战的表现,答案:为 D。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各国和人民为追求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相关史实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第一次保卫世界和
13、平大会召开 亚非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49年,第一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 1955 年,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1961 年,不结盟运动兴起;1987年,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正确顺序为 。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的外交战略。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针对的是两极格
14、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C “韬光养晦 ”指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物 D “有所作为 ”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面对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邓小平提出这一外交战略, B 项正确;这一外交战略强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D项正确;并不是少参与国际事物, C项错误;也符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一贯立场, A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 韬光养晦 1972年中美 “上海公报 ”中明确规定: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
15、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对此材料下列解读准确的有 ( ) 对当时美国亚太霸权政策有一定约束 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 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直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实现军事停火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美关系缓和目的之一是共同应对苏联, 错误, 正确;由于美国和台湾的特殊关系,中国关系缓和也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改善, 正确;中国建交是 1979年, 错误。答案:为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唐代以三省首长 “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
16、)职,而假以他名。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B牵制君主权力 C提高宰相权利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的能力。 “以他官居宰相职 ”的目的在于分化事权,限制宰相。中央机构的调整一般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A项正确。 BC 两项与史实不符;分化事权有可能造成效率下降,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
17、。据此宋代转运使 ( )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地方机构的调整一般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D项正确。 ABC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清史稿载: “清大学士,延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说明清朝初年 ( ) A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B军机处位高权重 C皇权相权矛盾尖锐 D内阁权力受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
18、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有议政处,以掣其柄 ”反映了对内阁权力的制约, 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不符, B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商鞅令 “为田开阡陌封疆 ” 废除了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孝文帝实行 “三长制 ” 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C 王安石推行 “青苗法 ” 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D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导致相权反弹,皇权削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商鞅令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井田制, A项错误;孝
19、文帝实行 “三长制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项错误; “青苗法 ”的推行,国家向农民借贷,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C项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内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拉格会议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决议。会议斥责俄国自由派支持沙皇侵略政策的行径,强调指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世界意义,祝贺中国的革命共和,为他们感到欢欣鼓舞。这次中国革命指 (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俄国
20、自由派支持沙皇侵略政策 ”可判断时间是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之前,结合中国近代革命的信息, B项符合要求。 A项不符合材料中 “共和 ”; CD两项时间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阅读下图,两图所示历史事件 ( ) A都兴兵于广东,定都于南京 B都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 C均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 D均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两幅地图进军路线可判断左图是太平天国,右图是国民大革命中的北伐战争,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C项正确。太平天国兴起于广西, A项错误;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运动,缺
21、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是北洋军阀, D项 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下图为故宫文物迁移路线图(部分)。下列关于图中标示的四次迁移的历史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 A 处:日军制造 “九一八事变 ” B 处:日军制造 “七七事变 ” C 处:日军攻占南京,国民政府内迁 D 处:国民政府战败,败退台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九一八事变 ”、 “七七事变 ”、国民政府战败分别是 1931年、 1937年
22、、 1949年, ABD项年代错误; 1937年 12月日军攻占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内迁,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 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
23、中共在抗战的地位 B肯定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凸显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D强调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中出现“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和平与正义 ”突出了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D项正确。 AC 两项分别符合 20周年、 50周年, B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 “发展 ”表现在( ) 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A B C
24、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属于 “继承 ”, 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提出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错误; 属于 “发展 ”,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宪法 1981年 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 A体现了 “一国两制 ”的思想 B首次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成为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两岸达成了 “九二共识 ” 答案: A
2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叶剑英的谈话体现出大陆和台湾实行两种制度的思想, A项正确; 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是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项错误; C项时间不符; “九二共识 ”是 1992年, 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文汇报:跨世纪的鲜亮印记统计出下图所示一组热门词汇,由此可以看出世纪之交的中国( ) A外交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B民主法制建设发展迅速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起步 D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示词汇中关键词是 “法 ”,反
26、映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B项正确。 AC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综合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
27、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 北史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4 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4分)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分) 答案: ( 1)抓住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他的全力支持。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 施。( 4分) 顺应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2分) ( 2)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 2分)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2分) 智慧:兼具
28、政策的强制性(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 2分) 试题分析: ( 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指出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和对变法的支持,后半部分强调改革措施行之有效。一般来说,历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 ( 2)本小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改革措施由材料二很容易判断。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意义在于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为以后统一做贡献。 “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显示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原则性,对不同年龄官员的区分对待显示出策略的灵活性。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成功原因;历史上重大改革
29、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进入 20世 纪 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 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 20世纪 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 “多极合作时代 ”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 我认为 “多极合作时代 ”将
30、是 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 “多极时代 ”的大国关系将是 “多极合作时代 ”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冷战 “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 6分) ( 2)根据材料二,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 “多极合作时代 ”能否实现?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4 分 )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 ( 1)美国提出
31、 “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建立北约组织,进行军事对抗。( 2分)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情报 局、经互会、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 2分)亚洲热战: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分) ( 2)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控制力衰退,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发展。( 2 分) 原因:西欧通过联合发展经济实力恢复、壮大;日本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 4分) 两极格局下,多极政治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兴起。( 2分) ( 3) 43 分: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1
32、分:观点明确,史实描述欠缺。 0分:史实错误。 试题 分析: ( 1)考查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 “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正是这一体现,解答列举相关史实一定要是欧洲与亚洲两个地区的。欧洲有冷战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各种表现,亚洲出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 2)材料反映出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控制力衰退,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发展。政治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关系的变化分析,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多极化趋势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 3)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美国实力的衰落与不得不加强多
33、边合作,说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此问为开放型试题,同意则需从世界多极化趋势角度分析;如果不同意,则须从美国拥有的综合实力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来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军舰总吨位对比表 1880年 1890 1900 1910 1912 1914 英国 650,000 679,000 1,065,000 2,174,000 2,346,613 2,714,000 德国 88,000 190,000 285,000 964,000 1,149,863 1,305,000 美
34、国 169,000 240,000 333,000 824,000 1,009,184 985,000 法国 271,000 319,000 499,000 725,000 941,525 900,000 俄国 200,000 183,000 383,000 401,000 589,490 679,000 材料二 苏美战略核力量对比表 时间 洲际导弹(枚) 潜射导弹(枚) 苏 美 苏 美 1963年 100 424 100 224 1972年 1050 1054 160 656 1974年 1575 1054 720 656 1975年 1618 1054 787 656 1979年 1618
35、 1054 787 656 材料三 1991年美国情报部门获悉,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美国在安曼的特工人员立即行动,偷偷把一套带有病毒的同类芯片换装到这种电脑打印机里,从而通过打印机使病毒侵入到了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主机。当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空袭伊拉克时,美军用无线遥控装置激活了隐藏的病毒,致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统陷入了瘫痪。萨达姆不知不觉中吃了一个大亏,让美国飞行员像在家里玩电子游戏一样自由自在地来来去去,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海军发展特点。( 4分)结合
36、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美苏核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这种变化对美苏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场现代战争的细节?( 1分)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战争表现出现代战争的哪些特点?( 3分) 答案: ( 1)各国海军总吨位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英国、德国增长最快。( 4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激化,争夺霸权的需要,维护、争夺海外殖民利益的需要;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强掀起军备竞赛;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和科 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6分,学生单独从英德矛盾的角度分析得 2分。) ( 2)苏联核力量的发展赶上
37、并超越美国。( 2分)在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推行 “尼克松主义 ”,收缩海外力量, “缓和 ”同苏联的关系;苏联依托军事力量推行积极扩张的战略( 4分) ( 3) 1991年海湾战争;高科技战争:电子信息战、精确制导打击、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等。( 4分) 试题分析: ( 1)横向对比表格数据,各国海军总吨位都呈现增长的趋势;纵向对比,英国、德国增长最快。原因分析着重从各国海军增长的共同趋势分析,必要性在于争夺霸权和维护海外利益的需要,可能性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的物质基础。 ( 2)第一小问,强调美苏核力量对比的变化。在核力量对比中,苏联核力量由60年代的落后于美国发展发展赶上并超越美国。受此影响,苏联依托军事力量推行积极扩张的战略,而美国则推行 “尼克松主义 ”,收缩海外力量, “缓和 ”同苏联的关系。 (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 “1991年 ”、 “萨达姆 ”、 “美国 ”等信息可判断是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海湾战争突出反映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电子信息战、精确制导打击、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等。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