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762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 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 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 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

2、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2分) (1)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20 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3)欧洲文明的传播也

3、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威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第一层次, 04 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 58 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 实论证。第三层次,912 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论述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 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欧洲文

4、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等。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点 评: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 “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湖南农村某地春联: “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此春联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 19世纪末 B 20世纪 20年代 C 20世纪 30年代 D 20世纪 40年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 ”指的是国

5、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 “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指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据此可以判断时间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故选 B。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 1924年中国国民党 “一大 ”召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说过: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这里的 “成就 ”是指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北伐胜利进军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 “双十协定 ”的签订 答案:

6、B 试题分析:材料中 “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指的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随后两党联合发起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A 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而不是成就;C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果,抗战历时八年,与 “仅仅两三年内 ”不符; D项 “双十协定 ”的签订是抗战后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结果。故选 B。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的侵略势力。 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

7、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相符的有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主张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治国之本,维护封建制度,不利于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义和团运动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破坏工业文明的成果,与近代化中的工业化、理性化理念不符; 提倡机器大生产,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8、,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故选 D。 考点:近代化史观。 点评: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 “实业救国 ”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

9、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答案: 试题分析: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民国初年获得发展、抗战时期遭受打击,日益萎缩和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故选 A。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 1912 1919年全国

10、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 82% 5 37% 4 22% 3 96% 2 56% 2 43% 2 43% 1 02% 该组统计数据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民族资本较之于外国资本仍处于劣势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12 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 “短暂的春天 ”,发展迅速。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直隶、江苏(包括天津、上海)地区发展较快,而内陆省份发展缓慢,反映了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A、

11、 C、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人们形象地把这几个阶段称之为 “春 ”“夏 ”“秋 ”“冬 ”。 “春 ”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夏 ”指 19世纪末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 “秋 ”指 19271936 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冬 ”指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张謇说: “

12、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 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张謇认为:民族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 “无法律之导之故 ”,即没有法律的保障。、项虽然都是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但与题干提供的材料无关。故选 A。 考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是高

13、考命题考查重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且非选择题命题较多,主要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及成因的分析理解。如 2010年江苏卷第 11题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考查,福建卷第 38 题、北京卷第 37 题对民族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原因的考查。复习时应注意梳理每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特征及成因,综合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 “在 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

14、义殖民体系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中 “在 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 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指的是 1900年西方列强联合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 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B、 D项都不是对中国的影响,故选 C。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 1840年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战争 原因 时间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1839年 6月,虎门硝烟(借口) 1840-1842 中英南京条

15、约( 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1860 中与英法天津条约( 1858)、北京条约( 1860)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对外侵略的 “大陆政策 ”;西方列强的纵容态度;清政府妥协退让的态度; 1894年,朝鲜的农民起义(直接) 1894-1895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中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辛丑条约( 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73 1

16、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中后期到 20世纪初,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加剧对华的经济侵略,大量掠夺中国的原料,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趋势,、项都是原因。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不可能促使农产品出口总值不断上升,故 C符合题意。 考点: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点评: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和中

17、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点,近几年命题考查较多。预计今后可能会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命题,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西方社会在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方社会商业文明的发展容易形成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具有分散、保守、独立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中西方经济形态的差异决

18、定了生活方式、经营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A、 B、 D都是由 C决定的。故 选 C。 考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代中国是大河文明,在政治制度上是君主专制;古代希腊是海洋文明,在政治制度上是民主政治。中西文明在各自的源头就表现出了众多的差异。从文明的多样性和中西文明差异的视角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视角。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B农民阶级

19、的愚昧落后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洋鬼子骗钱 ”、 “河里有了火轮船 ”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 “老通宝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 ”反映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列强操纵中国的丝、茶市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等原料价格剥削中国人民。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

20、了条件(劳动力、市场)。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图 3的内容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B三部文件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相关 C图 1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 D图 2在新中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1912年 3月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 C项正确;图二共同纲领是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D项正确;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A

21、项正确;图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民主宪法,故 C项错误。 考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现阶段中国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台湾国民常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 “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 A马英九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是不值得 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 C马英九主张用

22、和平方式解 决两岸问题 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答案: C 试题分析: “徐蚌会战 ”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而不是抗战时期的徐州会战,故 A项错误。马英九说 “仅淮海战役就造成了上百万人的伤亡,令人不堪回首 ”,说明他反对国共两党内战,主张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故选 C。 考点:海峡两岸的交流。 点评: “徐蚌会战 ”即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切勿理解为抗日战争时期 的 “徐州会战 ”。 新史学指出: “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

23、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 ”;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由此可见,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考证历史事实 B把握历史规律 C分析历史原因 D描述历史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史学指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叙述各民族盛衰兴亡的踪迹和原因,总结出人类发展的共同道理,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A、 C、D项均与题干不符,故选 B 考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本题考查了史学的镜鉴、治世、明理功能。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

24、将 20 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 “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其中标志着中国 “飞起来 ”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中国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 D 试题分析: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 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 ”,分别对应的是 20 世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故选 D。 考点:中国 20世纪的三次巨变。 点评:本题的材料还可以引用江泽民在中共

25、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 英国金融时报: “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年、 1992年和 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 4个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78年以来,中国

26、企业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了企业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考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类似的题目有: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 “个人崇拜 ”、“计划经济崇拜 ”和 “所有制崇拜 ”。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 “计划经济崇拜 ”( B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 下图为 “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 ”,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逐渐开放

27、到东部沿海地带 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 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是:设立经济特区、开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延边城镇和沿江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 考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右边是 1957 1

28、960年工业 、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八字方针 ”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 “大跃进 ”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表可以看出, 1957-1960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增加,而农业总产值却呈现下降趋势,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由于 “大跃进 ”运动片面追求工业建设的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致,故选 D。 考点:获取的解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表格曲线型材料的解 题步骤是: 第一步: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尤其是关键的数字信息,界定答题

29、范围。 第二步: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这里 “消失 ”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农村公有制和合作社的规模, B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都与题意不符。 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1956年以来的集体农业大量消失; D项农民土地所有制的

30、实现是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故选 C。 考点: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点评: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展开,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许多探索,其中有成功,也有诸多的失误。综合起来说,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这是 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而发行的股票, D项错误。三大改

31、造的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公用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20世纪 90年代提出, C项商品经济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故选 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以图文材料考查经济体制的题目还可以这样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变化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今日商品任挑选 两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国实行的怎样的经济体制?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 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 “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 阶级斗争 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 ”

32、关于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C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改革 D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文化大革命 ”。“文革 ”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 “文革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A、 B、 D项表述正确,故选 C。 考点: “文革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点评: “文革 ”的惨痛教训让党和政府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

33、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公民 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2012年将改变亚洲和世界中提到: “贯穿韩朝两国的轨道线也许能把朝鲜半岛变成区域贸易的一个通道。如果恢复这条线路并将它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就会把朝鲜半岛和欧洲连接起来,使商品从欧亚大陆一端运到另一端的时间缩短两周,为韩国节约 3450 美元的运输成本。 ”据此段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线路将世界上两大经刘可区融合成为一个巨大的欧亚市场 B朝鲜拥有经济地区之核心的重要地位 C这是帮助朝鲜走出经济困境的方法之一 D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亚洲将成为 2012年世界经济中心

34、答案: D 试题分析: “贯穿韩朝两国的铁道线也许能把朝鲜半岛变成区域贸易的一个通道。如果恢复这条线路并将它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就会把朝鲜半岛和欧洲连接起来 ”,由此可见,如果这条铁路线贯通,将会连接欧亚两大经济区,并能有效地促进韩国和朝鲜经济的发展。 A、 B、 C项正确,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在考试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

35、历史发展规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以下不是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的是 A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 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A项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

36、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 B项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 C项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说 的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D项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是说秦始皇施用严刑酷法,臣民不敢进谏。A、 B、 C项都体现了 “仁义 ”、 “和谐 ”的思想。故选 D。 考点

3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它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 “守旧与创新 ”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 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世纪 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洋务运动。洋务派

38、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错误、 正确;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发展新式教育,创办海军,开启了中国经济、教育和军事的近代化,但并主张变革封建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 对、 错,故选 C。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 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 “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 “在那

39、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A建立殖民地 B设立租界 C抢占租借地 D划分势力范围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占领中国城市的某一地区,这些地区相当于 “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被视为外国领土,中国政府不敢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 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即拥有领事裁判权。据此可以判断,这些 “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是租界。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由于租界内的种种特权,也严重的侵犯了一个国

40、家的司法主权。 史学家认为, “康乾盛世 ”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西方传统史学家则称这段时期为 “Lose High Qing”,即清朝伪鼎盛时期。以下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康乾时期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与增长 B康乾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C康乾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康乾时期的 “盛世 ”是封建社会 “落日的辉煌 ” 答案: D 试题分析: “康乾盛世 ”,又称 “康雍乾盛世 ”,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 “康乾盛世 ”时期,经济快速发展,

41、A项错误;中国经济总量总体增长,在世界上并不处于落后地位, C 项错误;但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B项错误。故选 D。 考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 “康乾盛世 ”起于康 熙二十年 (1681 年 )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 (1796 年 )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 115年。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昙花一现。 马克思指出: “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

42、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 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答案: D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稻 30亩 90石 90两 桑 10亩 养蚕 600个(卖出 250个,织绢 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属于典型的小农经

43、济, A项正确;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 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B项正确;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 120匹,反映了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 D项正确;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 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海外汉学界有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有历史学家写道: “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 ”以下说法,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A中 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C早期民

44、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海外汉学界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认为中国近代史最大的特征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 B项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文化体现了这一特点; A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是在宋元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 C、 D项材料的观点无关。故选 B。 考点: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点评:关于古代中国和西方科技发展的历程,有两个阶段需要特别重视,宋元时期的 “中学西传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制度的变革。明清之际的 “西学东渐 ”,说明中国科技已经在世界上落伍。 山西平遥是晋商

45、的发源地。清道光四年(公元 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 “日升昌 ”票号在此诞生,随后它在中国很多省设有分支机构,到 19世纪 40年代,其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注重探索经济交往的支付方式 C山西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 D新型汇兑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清道光四年(公元 1824年),晋商在山西平遥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 “日升昌 ” 票号,经营货币汇兑业务, B、 D项正确;同时也说明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A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C项错误。故选 C。 考点:

46、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评: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方勺在泊宅篇中载: “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 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 ”可知 正确; “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意思是:引远处的水源灌溉,途中用水力带动石

47、磨碾米,可见并非将低处的水引往高处, 错误、 正确, 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 C。 考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点评:在考试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 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宋朝商业革命的特点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币的出现;市、坊界限被打破。 A项北宋开封城的布局说明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由坊 (居住区 )市(市场 )分离向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场由封闭转变为开放; B项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已随处可设。 C项交子是北宋时出现的世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