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762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下列对传统文艺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 B中华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难以突破的 D对传统文艺坚决抛弃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传统文艺有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没有传统建筑,A错, C的说法不符合现实, D的做法错误,对待传统文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的答案:是

2、 B。 考点:中国的传统文艺的地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如果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就会误把传统文艺当成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艺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的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对此,从矛盾的角度看 互联网 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说法错误。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具

3、有相对性,因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所占比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 “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说法是错误的; 说法正确,互联网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 说法显然错误,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 说法正确,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两个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 考点:矛盾的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题目要求从矛盾的角度看问题, 考生很容易能看出来 不符合矛盾的观点,直接排除即可。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根据 “旅行家们的记述 ”,推断亚洲

4、没有温带,只有炎热与严寒,并据此进一步指出, “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述了解中国气候,是不可取的 孟德斯鸠依据他人记述推断中国气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A B C D 答案: B 试题 分析:材料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可分为两层,一是根据他人记述推断亚洲气候,选项 对此进行评述;二是认为中国气候决定了中国人的性格,选项 对此进行评述。认识获得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得认识,二是从书本或者其他间接途径获得认识,孟德斯鸠通过他人记

5、述了解中国气候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之一,是可取的,所以 观点错误,不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孟德斯鸠依据他人记述推断中国气候,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更接近本本主义, 是从主观出发的表现),所以 不选;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是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 正确;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孟德斯鸠认为气候因素决定人的性格,虽然带有片面性,但是他认识到外在客观条件对人的性格的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所以 入选

6、。 考点: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形而上学观点,唯物主义观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生要弄明白这样几个问题: 1.依据他人记述来推断中国气候可不可以? 2.什么是客 观唯心主义观点? 3.气候能不能决定人的性格? 4.认为气候决定人的性格是什么观点?这几个问题解决了,答案:就出来了。 一个老板一直卖假货,但是他的生意一直很好。这是为什么呢?习惯地,我们会想,质检局可能有问题?老板可能做了手脚?但新颖、合理的答案:是,他卖的是 “假发 ”。这个事例说明 惯性思维会造成陈旧的思想观念 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人们改造事物 换个角度思考有利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寻找新思路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变革

7、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习惯地,我们会想,质检局可能有问题?老板可能做了手脚?这些想法是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但说这些观点都是陈旧的思想观念有点过于绝对, 的说法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改造事物, 不选,正确答案:是 C。 考点:寻找新思路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目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按惯性思维人们会怎么想,一个是按创造性思维人们会怎么想,可能有的考生会误选 ,但其实 本身的说法却并不正确。 2012年 9月 27日,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会上,孔子文化奖得主、国学大师汤一介认为,儒学必将在 “反本开新 中重振辉煌。下列对

8、“反本开新 ”的正确解读是 “反本 是 “开新 ”的基础 要先 “反本 ”,才能后 “开新 ” “反本开新 ”的实质是 “扬弃 ” “反本 ”就是否定过去, “开新 ”就是肯定现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所谓的 “反本开新 ”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传统才能推陈出新,所以 “反本 是 “开新 ”的基础,推陈出新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质是扬弃, 的说法正 确,反本和出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问题,对于过去不能全部否定,对于现在不能全部肯定, 错误,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矛盾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 点评:本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要把 “反本开新 ”转

9、换成哲学观点来理解,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这是辩证的否定观,其实质是扬弃。 “你是弱势群体吗? ”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伦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过万的白领、工作稳定的公务员,不少人纷纷给自己贴上 “弱势 ”的标签。 “弱势心态 ”是在社会结构、社会利益迅速分 化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承受着前所未有冲击、紧张、不安等情绪而产生的心态。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 “在社会结构、社会利益迅速分化的时代 ”产生了 “弱势心态 ”,由此可见,这说明社

10、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答案:是 A, BCD和材料无关。 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只有准确的提取到材料的有效信息,才能抓住材料的主旨,才能选择出正确的选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关键词。 本轮选举是建国以来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自 1953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 8:1到 4: 1,再到如今 1: 1的嬗变。这说明 A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由政治上层建筑决定的 B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成功的民主实践具有创造性,能够变革未来

11、 D变革社会关系的民主实践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举制度的完善。选举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社会实践,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体现了 D。 A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没体现曲折性。 C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 考点:变革社会关系的民主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考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好,就能一眼发现 A 的说法错误,而 BC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利用排除法,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 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

12、的包容性。中央把民生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其哲学依据是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并决定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生问题等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决定或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项只谈 “决定 ”而忽略 “影响 ”这一情形,观点片面,不选;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所以 符合题意,入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民

13、生问题是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而不是次要矛盾,所以 观点错误,不选; 中央把民生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是根据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形势作出的正确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入 选。 考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点评:本题的选择项有一定的难度,考生一时很难快速的且非常有把握的看出哪两个选项是正确的,此时就要小心的用排除法来做,本题考生很容易误选 ,主要是因为知识点理解得不透彻,记忆得不准确。 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

14、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具有阶级性,排除 ;价值观具有阶级性,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的主导者也不同,故 错误。 表达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 B项。 考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点评:做材料型的选择题,要把材料和题肢联系起来考虑,和题意无关的选项不选,说法错误的选项不选,很多考生会误选 ,因为这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知识点, 的说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和材料无关,所 以排除

15、不选。 扶起跌倒老人,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但今年却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某高校就此开展了民意调查,右图调查显示的信息说明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价值选择之上的 人们的价值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不应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社会信用状况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错误,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之上的。 错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正确答案:是 C。 考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社会信用状况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6、知识点掌握得十分扎实的考生一眼就能看出 的错误,所以考试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戒骄戒躁,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去背诵,这样做起题目来才得心应手。 90年来,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实际上人民群众才是我党的 “衣食 父母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所有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一切努力也都不能成功。这段话启示我们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B在生产方式中,人民群众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一切努力都不能成功 ”,这启示

17、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不是领导力量, A错误。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B错误。 C不符合题意。 考点: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基础知识掌握得好,才能排除那些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只有抓住材料的主旨,才能排除和材料无关的选项。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

18、的标准, 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 “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这主要表明 A人应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稳定持久的价值观 B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C人应该诚实守信、改造主观世界 D真理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 ”否则,你就会失去信心,因此这说明人应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稳定 持久的价值观。 BCD的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和材料的意思不符合,正确答案:是 A

19、 考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点评:本题考生很容易误选 B,因为 B是书本上确定的知识点,也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本题恰恰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迷惑考生,其实题目的意思是说人应该树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确定的价值观,不要贪多。 沿海某工厂 2011年生产某商品 5万件,价值总量 90万元,如果 2012年从事此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 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0%,其他条件不变,则 2011年此商品的单位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 A 15元和 108万元 B 14 54元和 108万元 C 15元和 99万元 D 14 54元和 99万元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11年生产某商品 5万件

20、,价值总量是 90万元,此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是 18元, 2012年商品的价值量是: 18( 1+20%) =15元,此时商品的数量是: 5( 1+10%) ( 1+20%) =6.6万件,此时的价值总量是: 156.6=99万元,正确答案:是 C。 考点: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价值总量的计算办法 点评:本题一道比较常见的计算题,考生只要知道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价值总量的计算办法,计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需要注意的一个原则是: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 假定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商品价格总额增长 10%,货币流通次数增加 30%,纸币发行量不变,则该国 1元纸币的购

21、买力约等于原来 元的购买力。在这个时间段,该国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0. 85 物价上涨 B 1.18投资减少 C 0. 78 投资增加 D 1. 29物价持续下跌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商品价格总 额成正比,和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设没有变化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 A,则变化后所需要的货币量为: A( 1+10%) ( 1+30%) =0.85A,即该国 1元纸币的购买力约等于原来 0.85元的购买力,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是一个计算题,实际是考查的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除

22、以货币流通次数,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 “去年一斤 6毛,现在一斤 8分,新发地农贸市 场的大白菜价格坐了过山车 ”。这则消息里所说的 6毛和 8分 A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白菜价值的货币表现 B充当了商品交换的等价物,执行了支付手段职能 C反映了白菜价格的波动,传递着市场的供求信息 D反映了白菜的供求状况,说明白菜处于卖方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里的 6毛和 8分是商品的价格,反映了价格的波动情况,而价格的波动是因为受供求的影响,所以,正确答案:是 C。 ABD的说法都错误,因为这里的 6毛和 8分是货币的价值尺

23、度职能,而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也不是支付手段,此时的白菜供过于求,是买方市场,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货币的基本职能,供求影响价格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只要看到商品的价格或者标价,就要反应过来这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只有带买、花、支付这些词,货币才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区别是流通手段是钱货两清,而支付手段是赊欠。 假设 2011年甲国一单位商品的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 150元, 1单位甲国货币 /1 单位乙国货币为 1: 6.8。若甲国 2012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50%,且该国货币贬值 20%, 2012年将该国商品

24、出口到乙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换回乙国 单位的货币 A 816 B 850 C 680 D 810.4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11年该商品的价格用货币表示就是: 1506.8=1020元, 2012年该商品用甲国货币表示是: 150( 1+50%) ( 120% ) =125元,用乙国货币表示是: 1256.8=850元,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点评:本题是一个计算题,考生只要把握计算的原则,计算起来并不难,因为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用除法,货币贬值,所以也用除法。 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由于受到材料和工具局限

25、,剪纸在处理形象时,不能采取写实手法,而更强调写意;在构图上,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而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夸张变形,做出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因而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要有所突破。它甚至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 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这说明 A剪纸艺术不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B材料和工具制约剪纸艺术家主观能动性发挥 C剪纸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特点 D剪纸艺术可以创造新的客观联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艺术创作是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通过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

26、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是创造性劳动。剪纸创作有自己的特殊性,也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所以 A说法错误不选,材料强调的并不是剪纸艺术的材料和工具对艺术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制约,而是强调艺术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突 破材料和工具的的局限,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所以 B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建议事物之间新的联系,但不能创造新的客观联系,所以 D不选, C项准确概括了剪纸艺术的特殊性,符合题意。 考点:矛盾的特殊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当材料非常多的时候,考生一时很难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时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的把一段话变成言简意赅的一两句话或一个两个词,

27、例如本题,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一句话展开的 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 “奇葩 ”这个词说明剪纸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就 找到了对应的选项。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出自尚书 大禹谟),表明矛盾双方 A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C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相互依赖、相互区别 答案: A 试题分析:】 “满招损 ,谦受益 ,时乃天道 ”意思是说 ,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 ,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 谦是从 “招损 ”到 “受益 ”转化的条件 因此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

28、识的理解情况,只有考生深刻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才能看出材料体现的 是哪个哲理,哲学知识相较于其他知识来说,更加注重理解。 对中学生来讲,培养完美的人格,升华高尚的人品,需要 “生活从叠被抓起,品德从孝心抓起,文明从说话抓起,学习从习惯抓起 ”。下列与此倡议反映哲理一致的有 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生活从叠被抓起,品德从孝心抓起,文明从说话抓起,学习从习惯抓起 ”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要重视量的积累。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是承认运动而

29、否定静止的诡辩论。正确答案:是 A。 考点: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点评:考生只有理解了材料的意思,才能知道材料体现的哲理是什么,然后对照题肢,看题旨分别体现了什么哲理,从中选出相一致的。 2012年 3月 27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就黄帝文化做演讲时说,黄帝把我们推进了文明的门槛。黄河流域 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 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 B C D

30、答案: B 试题分析: “文化 ”和 “文明 ”是不同的,文明包括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一词则特指 “精神财富 ”,不包括 “物质财富 ”。所以 不对, 的说法不符合现实,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正确答案:是 B。 考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区别,中华文化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比较难的选择题,考生最好用排除法来做,排除确定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 “包容 性 ”理解正确的是 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

31、相处 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通读题目和题肢后发现 的说法不正确,因为中外文化有各自的特点,不会 “趋同 ”,排除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考生要特别注意本题 的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在很多题目中会遇到,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因此以后再看到 “文化趋同 ”说法的,就可以直接排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

32、经济文化生产力,不断将其文化精神产品向其他地区传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 A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 客观要求 C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BD三个选项都是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那么该选哪一个呢?材料中说: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由此

33、可以看出,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要求,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发展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发展民 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这三个必要性各有侧重,第一点是从民族的综合素质来说的,第二点是从国际竞争力来说的,第三点的关键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去年商品的价格为元,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今年该商品的价格是 A 54元 B 56元 C 18元 D 24元 答案: D 试题分析:今年该商品的价格是 30( 1+20%) ( 1+50%) =24 元,正确答案:

34、是 D。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点评:本题计算比较简单,原材料价格上涨,意味着商品的价值要上涨,因此用乘法,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用除法。 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 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 1欧元一10元人民币。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 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小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A多支付人民币 0 5元 B多支付人民币 2. 5元 C少支付人民币 2.5元 D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个月前这饰品的价格是 50 元人民币,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 5,此时该商品的价格用人民币表示是 510( 1+5%) =52.5元,比一个月前多支

35、付人民币 2.5元,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汇率的计算 点评:像这种做比较的题目,考生要把价格换算成同一种货币来比较,如本题,考生在读过题目后发现 ABC都是和人民币有关,那就统一换成人民币来考虑即可。 假定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为 10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 1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 16万亿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这时货币贬值幅度为 A 45.5% B 25% C 31.2% D 37 5% 答案: A 试题分析:货币需求量增加 10%后 所需要的货币量是 10( 1+10%) =11万亿元,实际发行是 16 万亿元,货币贬值幅度为( 16

36、-11) 11100%=45.5%,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货币的贬值率的计算 点评:在本题中,考生首先要计算实际需要多少货币量,再看实际发行的货币量比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差是多少,用差除以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得到的就是货币贬值率。 右面分别是同一时期美元兑人民币、日元兑人民币汇 率的走势图。根据图表判断,这段时期期末与期初相 比,三者之间汇率所发生的变化是 A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化不大 B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日元兑美元汇率也在上升 C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化不大 D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日元兑美元汇率也在下跌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第一幅图的曲线的走势来看

37、,美元兑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减少,说明美元汇率降低,美元贬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首先排除 CD,从第二个图来看,期末期初人民币兑日元的的汇率变化不大,因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说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也上升,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汇率的比较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这一部分没有问题,考生都能看出来是人民币汇率在上升,或者说即使不会读图,也会从现实生活中判断出来人民币在升值,关键是第二部分,因为图像给的是日元和人民币的汇率,而题肢问的是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所以很多考生就无所适从了。 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一个男生说: “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

38、劳动,这样最公平。 ”一个女生反驳说: “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 ”为此,大家围绕 “什么是公平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 哲 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的争辩 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出发点不同 生活处处有哲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正确, 错误。人们关于公平问题的哲学争论是因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遇到了困惑,所以 错误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哲学的产生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只要考生对书上的知识点比较熟悉,就能很快判断出 正确,因为这是书上确定的知识点。

39、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下列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A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 B “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 C “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 D “实践高于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性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C 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A强调的实践的作用, B强调的是学习和实践的作用, D强调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点评:

40、本题有一定难度,原因是很多考生对材料中的名言的意思不理解,如果不理解材料,要想选出和其哲理相一致的选项就比较难,如果靠猜测的话,正确率就很难保证了。如果考生不知道这是纪伯伦的名言,那就只能从 “出发 ”两个字找灵感了,出发都有目的和归宿,联系书本知识点,就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在探究 “事物联系哲理 ”的课堂上。一位同学举例: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哨刺金合欢树。在它的周围,举腹蚁、天牛、介壳虫、长颈鹿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为了不让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吃合欢树的叶子,一些 美国生物学家在 6棵树周围围起带电栅栏。 10年后,那些受保护的树日渐枯萎死亡,而没有受到保护任由长颈鹿啃吃的树却

41、依然长势良好。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事例反映具体事物的联系不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切合课题 B事例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切合课题 C事例反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切合课题 D事例反映自在事物的联系优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切合课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 “改变 ”和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一回事, A不正确。从材料来看,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符合的答案:只有 B。 C错误,联系具有条件性,并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没有优劣之别。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材料有效

42、信息的能力,以及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要整理归纳,如本题的 CD 都是典型的错误,在选项中遇到即可排除。 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1719 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 “证据 ”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1965年 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2004 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们对火星的认识过程佐证了 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

43、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认识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不是圆圈式的循环, 排除, 是不可知论,也排除,正确答案:是 A。 考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一定要扎实准确的理解并记住书本知识,因为这是我们做题的依据,本题用排除法来做,比较简单。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 “人退 ”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

44、 “沙退 ”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 的哲学道理是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采用 “人退 ”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体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正确, 错误,答案:只能是C。 考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点评:这种四选二或选三的题目,最好是用排除法来做,确定一个正确的 ,再确定一个错误的,通过排除,就可以很快确定正确答案:,既快速,正确

45、率也高。 歌德说: “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 ”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人数多少没有关系, B错误,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 CD错误,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题意的理解,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题意是说,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体现了正确答案:是 A。 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46、。这句话表明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B回避矛盾有时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C对立也是统一,对立和统一不是绝对的 D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 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回避矛盾是错误的做法;主动作出放弃正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体现。选择和放弃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C错误。 D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材料并没有体现 出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答案:是 A。 考点: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点评:读过材料,很敏感的发现了两个词:选择和放弃,很明显这是一对矛盾,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能掩盖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根据这些基础知识,很容易排除掉错误的选项。 由 28位国际专家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 9个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 “地球生 命支持系统 ”,并对目前人类的消耗水平和系统的 “临界点 ”进行了量化和评估。研究人员警告称,一旦 9个临界点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类生存将面临 “不可逆转的变化 ”。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旦 9个临界点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