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福建清流一中高三第三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引发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于 17、 18世纪,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专制王权,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20世纪初,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欧洲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民主、
2、平等思想为武器,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据此本题选 项。 考点: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 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与康德等,其中,康德把理性精神发展到成熟。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宣扬民主与科学。希望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但是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15 世
3、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 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 4倍。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目中的时间 “1500 年以后 ”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起了 “价格革命 ”。题干材料即是 “价格革命 ”的反映。故选 D。 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 BC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考
4、点: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向近代的方向发展。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 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
5、案: B 试题分析:此题错选 A者很多。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成功的经济改革,与题干的 “失望 ”不符,故 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过早地结束新经济政策,与当时苏联的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不适应,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困难,故 B项符合题意。 CD项与 “迅速和激进方式 ”不符。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通过 1936年宪法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
6、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掀起的 “实业救国 ”浪潮,其失败说明只有获得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即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因而 A 项正确。 B 项说的是民族工业的特点,但是并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是说了封建压迫一个方面; D项只是说了思想的一个方面。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
7、 19世纪 60、 70年代,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发展。严酷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局面。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要顺利的实现民族工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
8、济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从材料看,该学者认为,在今天,资本主义达到了全球范围,整个世界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架构内运作。这是突出强调资本主义的核心作用,所以正确选项为 A。 B、 C、 D都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资本主义主导者全球化,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
9、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 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 “独特实验 ”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提取信息:西方经济一团糟而苏联经济发展的事件背景是西方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全国的经济部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下滑。本题容易误选 A 项,注意题目 “苏联 ”一词。 故选 C。 AB项都是在苏联成立之前; D项是 C项的表现。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10、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但是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提高不上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 ,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据史书记载: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徽商在清末民初衰落 C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D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可以看出 AB正确; D项正确,从材料道光以后衰落就可以看出,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的
11、侵略使得大量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C项错误,在乾隆嘉庆时期却得到很 大的发展,因而清政府不是徽商衰落的主要原因。 考点:近代前夜的商品经济:徽商的发展 点评: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康乾盛世时期,徽商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传统的商品活动遭到很大的破坏。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象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 ”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
12、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答案: C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政权强调人人平等,强调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说,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这也是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故选 C。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劳动力和市场的条件,但是不能说改造了传统的农业;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和手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是工业革命的条件,但是与材料无关。因此 ABD均错。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点评:选项中 ABCD都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但是材料题要依据材料作答。材料强调的是等级观念和传统理念不是很强,应该从这个角度分析。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工业
13、革命的成就、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20世纪 70、 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但 “最发达 ”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 上述材料表明 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 ”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 2
14、0世纪 70、 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的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 符合题意。尽管 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此选 B。 考点: 20世纪 70、 80年代苏联的危机 点评:由于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后期的改革也是成效不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上去,精神信仰逐渐的缺失,吏治腐败,苏联的社会矛盾重重,矛盾的积累最终使苏联解体。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 “壮则服贾,老则归田 ”。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
15、抑末观念占主导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 “壮则服贾,老则归田 ”主要说明了商业利润主要用于买田置地,这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即 D项。 ABC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这种思想在清朝发展都新的高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会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下面是二战前后国际货币体系(经济体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际货币体系转向以美元
16、为中心 B美元偶然的充当了世界货币 C国际货币关系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D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战前世界货币体系是无序的状态,战后呈现出体系化、有序化的状态,并且货币中心转向以美元为中心,这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因此 ACD均正确。 B项错误,美元的中心地位是由其国家实力决定的,不是偶然的。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改变战前货币与金融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一体系在保证美国经济霸权的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到了 20世纪 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地增强,
17、美元难以有效的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面临着需要贬值有需要维护自身核心地位的矛盾处境。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时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 “退却时代 ”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D卫国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分期来看,这五个时期应该对应的是十月革命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模式时期、二战时期、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即 ACD三项。新经济 政策时期因为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故被看作是退却时代。 故选 B。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
18、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下列评论中,不是直接针对 “欧洲煤钢共同体 ”的是( )。 A “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 B “它的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它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 C “是西欧国家联合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一次质的飞跃,它开始了一体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 ” D “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建立共
19、同的农业政策及运输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注意联系 “欧洲煤钢共同体 ”这一概念的一些基本外延和内涵,如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煤钢联营的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判断, A 反映的是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战略物资的联营生产,符合; B、 C 体现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起步,符合; D 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煤钢联营的范畴,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具体规定。 考点:欧洲一体化进程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
20、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与此先关的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针对鸦片走私激增,洋钱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 “银荒 ”危机,林则徐主张本国应该流通本国货币,不能让洋钱长期在我国市场和官民中流通。这种主张在当时 适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具有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因此其主张不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故排除 项,林则徐在鸦片大量走私,洋钱涌入造成白银外流的背景下提出上述主张,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和抵制西方经济入侵,也是当时
21、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的产物,故 C 项正确。 考点:林则徐经济思想 点评:鸦片战争前后,由于鸦片走私的严重,洋钱大量的涌入中国,造成了中国的银贵钱贱的现象,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阶级矛盾逐渐尖锐。林则徐此时提出这一主张由进步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称为明末清初的 “三大进 步思想家 ”,其原因不包括( ) A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B主张 “工商皆本 ” C强调经世致用 D彻底否定儒学,创建启蒙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未跳出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选 D。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等,被称为进
22、步思潮。因此 ABC 正确。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 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 ) 孔子提出 “仁 ”的思想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而 属于儒家思想的初创,故排除;
23、都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时代同发展,吸收了其他学说的优点,并且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故选 D。 考点: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外来的佛教和本国的道教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儒家学者创立了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具有较
24、强的经验性 重视实用技术 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额特点。提取信息:题目总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形成的一些条件,其中没有包括出现的实验探索。 “化学并不突出 ”一句表明了 。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农业表明 。物理成就不多,生物学理论和化学缺乏的例子说明 。 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和西方近代的科技有显著地差别:中国古代的科技注重经验实践,注重实用,但是缺乏理论的探索,西方近代科技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产生的根本条件。此外二者的发展的环境等也是需要把握。 王
25、国维说: “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 “自然 ”之意的有 对仗押韵 直抒胸臆 格律工整 雅俗共赏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对仗押韵和 格律工整属于诗歌的特点。 直抒胸臆和 雅俗共赏能体现元曲的自然之意。 因此 正 确。故选 B。 考点:古代的文学:元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元曲。能力要求是对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散曲等文学体裁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元代剧作家他们一方面悲愤地感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进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又希冀以精神上的遁隐作为消解痛苦疗治创伤的药方。蕴含着对封建政治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省。需要了解的作家以白朴、
26、马致远等人为其代表。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 “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 “师夷长技以制夷 ”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不四载即受代 ”可以看出 , “这一国家 ”应是美国。从而排除 BD项;再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7、来看,这一主张很少有人理解,在当时几乎没什么影响,故选 C项, A项不符合事实。 考点:海国图志 点评:近代民族危机在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出现,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魏源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拱卫清政府的统治,著有海国图志一书。该书详细的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内容,对开拓新视野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掌握, 宋人邢 m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 ,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 , 盖传写不 给 .今(雕)板大备 ,士庶之家皆有之 ,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
28、发展 D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宋人邢 m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选 C。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印刷术 点评:印刷术属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成就的发明和传播的情况也需要了解。 粱启超认为: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促进了近
29、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是新文化运动,故 A错误。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制根本没有实行,因此 B错误。维新变法代表 资产阶级派别,故 C错误。维新变法最大功绩是促进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故选 D。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主张。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宣传,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 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30、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 分别为楚辞、唐诗、元曲、宋词,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文学。文学的相关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其中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开端。此外
31、其他的时期的文学的特点如楚辞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汉赋辞藻华丽大气,注重铺陈;此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特点也需要掌握。另外,明清之际小说中有许多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自由的,需要掌握。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 “中国人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始,进而 中体西用 ,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 魏源 洪仁 李鸿章 孙中山 陈独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对应各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魏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 “ 中体西用 ”;孙中山 自由平等博爱;陈独秀 民主和科学。故选B。其它各项均错误。 考点:西学东渐 点评:鸦
32、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由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分别 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主张维新改良、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 “火车的发明 ”、 “大清帝国的衰落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逐渐缩小的世界 ”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
33、 A 试题分析:此题难度为易,考查用多点论据支撑一个论点的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也可根据各项直接确定答案:。以蒸汽机改良为特征的工业革命不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无产阶级形成,而且拉大了东西方的差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故选 A。 BCD项都是工业文明影响的一个方面。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地革新,主要的成果不断地涌现。交通运输也发展迅速,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封建政府垂死挣扎,工人阶级力量兴起,工人阶级的运动此起彼伏,东西方的差距在不断的拉大。 哥伦布在遗言中说: “承 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 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 我发现了很多其他
34、住着食人者的岛屿 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 “印第安人 ”,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
35、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据此本题选 B 项。根据以上分析,ACD均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只有三个大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 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宗教方面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次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如本题的内容;第三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如对世界的影响、对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不同的影响。 辛丑条约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A列强获取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 B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更大 权 C列强获取了更多的在华投资特权 D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数额达到顶点 答案: A
36、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割地、投资特权等内容,排除 B项和 C项,赔款数额多少不能反映出与以往不 平等条约的本质区别,也应排除 D项。根据辛丑条约的内容列强控制了京津要地;而且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人民不能进行反帝斗争,清朝官吏要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项符合题意。 考点:辛丑条约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近代报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以下是民国二十年民
37、间周刊部分内容。下列内容有可能出现在刊物上的是( ) A宣传新三民主义 B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 C痛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D发布日本进攻南京的消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民国二十年即是 1931 年,则可知, C 项符合题意; A 项应是在 1924 年; B 项应是在 1927 年; D 项应是在 1937 年。 考点:土地革命战争 点评: 1927年到 1937年十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土地 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
38、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20世纪 6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有下列宣言: “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因此,这些原则 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 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的基础。 ”这次国际会议是( ) A亚非会议 B中印外交会议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易用排除法。亚非会议和日内瓦国际会议发生在 1955年,排除AD。中印外 交会议发生在 1953年,排除 B;故选 D
39、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需要掌握。 “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周恩来)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 ”(尼克松回忆录)。美国总统尼克松 “伸手 ”的原因是 ( )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认识到美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 C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D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 B项正确,美苏对抗美国处于不利的局面,拉拢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 C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美关系缓和化 点评:美国在 20世纪 6
40、0到 70年代,由于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再加上自身的经济发展放缓,在军备竞赛中,苏联在常规武器的数量上超过美国,因此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在民间交往的基础上,官方的交往也得到很大的突破。在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 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一位总统曾发表电视讲话说: “40年来,美国领导西方同共产主义及其对我们最珍视的价值观的威胁进行了斗争。这种对抗现在已经结束。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对抗 ”主要根源于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 B “对抗 ”结束的主要背景是苏联的解体 C “对抗 ”的主要形式是军事威胁与冲突 D “对抗 ”的结束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
41、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40年来,美国领导西方同共产主义进行了斗争。这种对抗现在已经结束 ”和所学史实这种对抗是世界长期处于美苏两极格局,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也随之结束。故选 B。 ACD均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考点:两极格局的结束 点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激烈的对 抗,成立了相应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格局成立。在 20世纪 90年代前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
42、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包括了欧亚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A 项不合题意; C、 D 项太夸大其作用,不合题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正当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使国际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B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项。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第二届不结盟运动时,就把主要任务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世界多极化趋势等需要掌握。 法兰西第三
43、共和国宪法规定: “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分析, “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 ”、 “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说明在法国,总统权力与议会相互制约。故选D。 A项明显错误; B项错误,并非谁的权力大,而是相互制约; C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考点: 1875年宪法 点评:法国 1875年宪法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曲折,民主派和君主派势均力敌,共和派
44、确立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政治宽容的政策。法国 1875 宪法的内容也需要掌握。规定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总统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政治体制的类型和确立的标志文献也需要掌握。 “新皇帝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全球通史 ),这些官员不可以( )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 B征收 辖区内的赋税 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 等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废除
45、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选 D。郡县长官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由行政权、财权和军权等,因此 ABC 均正确。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 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氏、方志敏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
46、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 A国民革命运动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游击政策 ”、 “土地革命 ”等信息可知该时期应是土地革命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选 B。 A项主要的任务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C项主要的任务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D项是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但是不再是土地革命,而是解放战争。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关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
47、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 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答案: B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 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 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