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765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福建省福州三中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历史知识理论一书的序言指出: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B历史研究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D强调了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可以看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实服务,否则无任何用处,故选 C。 A 项错误,历史的过去性材料认为没有价值; B项错误,理论指导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横向联系说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

2、考点:史学研究 历史的价值 下图是塞尚的名作樱桃和桃子,在强烈的黑与白、冷与暖的色彩反差中,画家表现出所画物品的冷漠、凝重与僵硬。下列作品中与此作品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A达芬奇蒙娜丽莎 B清明上河图 C毕加索格尔尼卡 D凡高的向日葵 答案: D 试题分析:塞尚是法国著名的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故选 D。达芬奇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是古典主义的;清明上河图是民间风情画;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派代表,故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近代西方的绘画 赫鲁晓夫曾对美国人演说 “我们只不过存在了 42年,再过 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

3、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 ”该演说表达了赫鲁晓夫 A为苏联的落后寻找原因,祈望美国放弃霸权政策 B阐释苏联内政外交趋向,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C描绘苏联发展愿景,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的愿望 D自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敌视 美国的资本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苏联的落后的情况,而是说的苏联很快就赶上美国; B项错误,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八十年代提出来的,而赫鲁晓夫是在 50、 60年代执政的; C项正确,赫鲁晓夫外交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D项错误,根据材料背景分析,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关。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下边海报是荷兰

4、政府于 1949 年刊印的,由此判断,荷兰政府的主要意图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由图片中的文字 “没有马歇尔计划 ”“你便没有面包可吃 ”“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 ”可知,荷兰政府是在向人民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 B。 AC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1655 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 “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 一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 一

5、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 ”这一思想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宗教改革中的 “因信称义 ”说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人 “思考 ”的重要性,体现了启蒙运动指导思想 理性的含义(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该思想反映了 C。 A项错误,人文主义只是强调人的解放,人的自由; B项只是涉及到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 D项则是强调改造社会现实,使之更加公平。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马丁 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 “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 ”他说的 “外物 ”包括 神职人员 苦修行善 阅读

6、圣经 购买 “赎罪券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主要内容是信仰得救,因信称义,信徒得救的关键并不在于教皇和教士,而在于自己的真诚的信仰。因此马丁路德说的外物实际上指的是神职人员和神职人员发行的赎罪券。苦修善行只是一种手段,只要信仰圣经即可。因此 都是他说的外物,故选 C。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 改革 公元前 445 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 367 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贵族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述法律的

7、制定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的秩序,且公元前 4、 5世纪,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故选 B,因此 D错误。 A项错误,法律体系完善是在帝国时期; C项错误,法律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的。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下图是由 1991 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清算 “文化大革命 ”的 “左 ”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察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判断分析能力。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 “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 体现了该书的主题 改革,再结合一

8、、五、七目录,分别将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选 D。 A项错误,并未体现平凡冤假错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的内容; C项错误,材料虽然说得是改革的内容,但是并非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进程的记录,而是创新发展。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 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情景,标志着我国国防工业的巨大发展,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因此 正确,故选

9、 B。科教兴国是在 1995年提出来的;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 20世纪 70年代改善的。 考点:新中国的科技 国防工业的发展 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 “制器之器 ”的工厂; 1899 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 “设厂自救 ”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 “中体西用 ”思想的影响 C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 A 项错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无法体现;

10、C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产品不进入市场,无法抵御外国经济的入侵。都是采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 D。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洋务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文人 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B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民间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繁荣有关 答案: D 试题分

11、析: A项错误,文人画是宋代以前的主要绘画形式; B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主流还是程朱理学; C项错误,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能够反应社会生活。 D项正确,明清时期民间文化的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考点:文学成就 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 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三演进完成于 A西周 B秦汉 C隋唐 D明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结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的是在秦汉时

12、期,结束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故选 C。根据材料分析, A项时期属于封建时期; B项时期属于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时期; D项是实行科举制时期,但是在隋唐以后。 考 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综合题 ( 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从 500 年至 1500 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

13、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 “野蛮人 ”。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 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 “一事成功百事顺 ”,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8 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 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

14、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 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 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钱穆 中国历代

15、政治得失 序 ( 1)据材料一,简述公元 500 年至 1500 年间中国文明优于世界文明的主要方面。( 6 分) ( 2)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欧洲 “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 ”的主要因素。并概述中国元素为上述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12 分) (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结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移植西方制度所做的尝试及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加以说明。( 10 分) ( 4)据材料一,概述 “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的基本含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为避免这一法则在今后发展中再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 分) 答案:( 1)主要方面: 高度发展的文化 先进的工艺 大规

16、模的商业 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 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 成熟的科技成果(任意三点得 6分) (2)主要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分) 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代议制的确立(或者近代自然科学和 技术的进步) (任意一点得 2分 ) 贡献: 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 3分) 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2分) ( 3)观点:政治制度应该与本国国情(本

17、国传统、 “人事 ”)相适应。( 2分) 尝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结果失败;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结果以失败告终( 4分) 共同因素: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 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政治: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4分)以上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移植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行不通的。 ( 4)含义: 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 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4分) 原则: 与时俱进原则;

18、尊重国情的原则; 对外来文化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 开放原则等(任意 2点即得 4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 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 ”进行分析概括。( 2)从材料 “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进行概括西方文明进入现代阶段的推动因素。中国的科技对西方的影响可以从四大发明对西方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3)从材料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自己的国情的基础

19、上。中国对西方制度的学习的进程可以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对西方的学习进行说明。中国的国情的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 个方面进行分析。( 4)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说的是在转型时期成熟的社会秩序往往具有稳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使之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也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我国始终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

20、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 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 1861 年 3 月 1 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 1)简述材料二中 “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 ”的举措。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俄国工业化的意义。( 6 分)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在处理社会危机中所持策略的异同。( 10 分) 答案:( 1)措施:解放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在缴纳赎金,可赎买一块份地。( 2分) 作用:增加了自 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 2分)为资本主

21、义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进程;( 2分) ( 2)同: 中庸:( 2分)梭伦改革既要废除债务奴隶制,又要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优势地 位;俄国农奴制改革既要解放农奴,又要保持农奴主的既得利益;( 2分) 通过立法手段( 2分) 异:方式不同( 2分):前者用赎买的办法有条件地解放农奴;后者直接废除债务奴隶制。( 2分) 试题分析:( 1)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 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高价赎买。 1861年改革的作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回答,主要是从推动俄国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2)梭伦改革和 1861改革都是秉持着中庸的原

22、则。梭伦的改革是在贵族和平民之间找平衡,而 1861改革是在解放农奴和保障农奴主的利益方面找平衡。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梭伦是直接的废除了债务奴役制,但是俄国是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的。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 1861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选修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造物主创造众人,并赋予每个人有占有自己合法财产、保持自己信仰、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政治活动、公正履行法律责任并有依法 辩护自身利益之民权。我们深信每一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个体,均有上述之神圣权利。为行使这些权利,我们与国王或利益集团达成行之有效的契约以保障这些权利的忠实履行。 卢梭民约论 材料二 以人民管

23、理政事,便叫做民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夫民权者,谓政 4668 年治上之权力完全在民,非操诸少数武人或官僚之手。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 1)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与卢梭关于民权认识的差异。( 6 分) ( 2)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与卢梭民权思想产生的影响。( 10 分) 答案:( 1)差异:孙中山认为民权是人民管理政事,即人民主权,侧重公共权利;卢梭强调个体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权利、财产权、信仰权、言论权、辩护权等。( 6分) ( 2)影响:孙中山形成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

2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体 取代封建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 6 分) 卢梭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关注个体,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发展。( 4分) 试题分析:( 1)孙中山认为 “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 ”,而卢梭强调个人的基本权利,从材料 “占有自己合法财产、保持自己信仰、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政治活动、公正履行法律责任并有依法辩护自身利益之民权 ”即可看出。( 2)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创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卢梭的民权观念则是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舆论的准备。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与卢梭民

25、权观念 【选修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同治)六年,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 造船坞及机器诸厂,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月由海关拔经费五万两,期以五年告成。附设艺童学堂,预募水勇习练驾驶。事皆创立,船材来自外国,煤炭亦购诸南洋,采办尤易侵渔。葆桢坚明约束,一无瞻徇。布政使周开锡为提调,延平知府李庆霖佐局事,皆为总督所不喜, ( yihe 指毁伤、倾轧)欲去之,葆桢疏争得留,藩署吏顽抗,以军法斩之,众成惊服。 内阁学士宋晋疏请暂停船工,诏下酌议。葆桢上疏,略谓: “自强之道,与好大喜功不同,不可以浮言摇动。且洋员合同不能废,机厂经营不 可弃。不特不能即时裁撤,五年期满,亦不可停。 ”推

26、论利害切至,诏嘉纳之。 先后造成兵舰二十艘,分布各海口。寻以匠徒艺成,议酌改船式,督令自造,不用洋员监督。疏陈善后事宜,并如议行。 摘自赵尔巽清史稿 ( 1)据材料,概括沈葆桢办理船政的主要举措。( 6 分)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桢的上述作为。( 10 分) 答案:( 1)举措: 先期聘用外国技术人员监督,后自主建造; 从外国购买原料; 严格管理; 保护和培养人才(任意三点得 6分) ( 2)评价: 善于学习外国造船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 业的发展; 培养出自己的技术管理人才; 推动了中国海军近代化,有利于海防力量的加强; 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既不能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也无法使中国富强与独立 ( 10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聘洋员日意格、德克碑为监督 ”、 “船材来自外国,煤炭亦购诸南洋 ”、 “坚明约束,一无瞻徇 ”等信息进行概括分析。( 2)对于沈葆桢的做法,应该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积极方面来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培养了人才,但是从局限性上看,这只是学习的西方的科技,不能使中国强盛和独立。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沈葆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