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776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从文明形态和政权形式来考量,古代东西方类似于中国的有 A古代印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古代两河流域的城邦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文明形态是农业文明而且是绵延持久的,政权形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D不是中央集权国家,可以排除掉,古埃及是绵延持久的文明传统,尼罗河流域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古埃及国家的统一和长期延续,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有大河文明的特色,与中国相似。 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与中国不同,同样排除掉。 考点:人类的文明形态 古埃及文明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

2、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 “西方的挑战 ”是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 “修约 ”扩大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叶大致指的是 1840-1860年,根据时间限制, BC 排除。再结合材料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 ”指的是是太平天国运动,那么不难得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 “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

3、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机器丝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即可判断出是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方式, CD民族字资本主义企业,可以排除掉,江南制造总局采取的是衙门式的管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右表中石油 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万能蒸汽机的推广 D航天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石油产量变化由 1870年的 80万吨到 1900年的 2000万吨,说明产量大幅度提高。蒸汽机通过锅炉产生蒸汽,进入汽缸,采用的是

4、外燃的燃烧方式,热效率较低。在蒸汽机发展的同时,有人开始研究把锅炉和汽缸合并在一起的内燃机。但是,煤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燃烧,直到石油工业发展起来后,才为内燃机的创制提供了适用的燃料。说明新的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石油的生产。 AD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电力的广泛应用与此无必然的关系。 考点: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 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标准 1900 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 1919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西方文化的传入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5、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至少应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运动、教育的发展均会导致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其他的可选。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特令,宣布 “自 1月 1日起,凡侨居中国之外国人民,现时享有领事裁判权者,应一律遵守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依法颁布之法令规章。 ”该段文 告颁布于 A五四运动期间 B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C北伐战争结束后 D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民国

6、十九年即公元 1930年,题目涉及的是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南京条约的附件虎门条约中最早规定英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结合时间即可选择。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 罗斯福的过失: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如何延长了大萧条一文指责新政是“反市场、反私人投资 ”的政策。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文献是 A全国劳工关系法 B公平劳动标准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 D社会保险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材料中的指责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对自由主义原则、政 府不干预经济原则的挑战。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进行控制和调节,具有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这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罗斯福称全国工

7、业复兴法 “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其他的主要涉及的是社会公平的问题,与材料无关。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被誉为 “近代经济学之父 ”的亚当 斯密在其出版于 1759 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A工 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 B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C经济危机发生,进入 “滞涨 ”状态 D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核心信息即可,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

8、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指的是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其他的说法不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 1953年后开始消失, 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产品的平均分配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1953年后开始消失 ”,再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 1952,新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因为新中国人口多、资源少

9、,新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 “指令性经济 ”。由此广告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考点: 2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下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B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 D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变化情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一般的常识,人口增长率不可能变化如此快,人口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结合 1962年因为 “三

10、年困难 ”达最低, 1982年因为改革开放达最高,之后平稳上升,不难判断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部分是偏高的,可以排除掉。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 土地收归公有 提高土地公有化 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 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运动 农业合作化 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运动 农业合作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运动 土地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11、 试题分析:考查了教材基础知识,建国初进行土地改革, 50 年代人民公社运动,60年代农业合作化, 7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 下图是 1978年 12月时代周刊封面,封面人物是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标题是:与中国打交道 ,与以色列免谈。对此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美国赞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这一事件促成了中日建交 答案: C 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私田主人永久拥有土地所有权 C封建

12、生产方式比奴隶制进步 D私田的开垦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答案: C-3,A、 D -1 试题分析: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说明的是奴隶制的井田制不能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封建生产方式的私有制私田有利于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选项不难得出答案:。私田主人永久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说法是错误的,地主阶级拥有所有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观察右图,这是清朝 “光绪十七年 ”发行的 “开平矿务局股份票 ”。下列对其体现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最早的股票之一,开风气之先 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 C清政府洋务运动已经取得较大成功 D反映了中国经济近 代化的一

13、种表现 答案: D -3,A、 B-1 试题分析:根据清朝 “光绪十七年 ”即可排除 C。股份票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现在中国学习,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市场的表现。同时这对于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西化有其积极意义。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这种制度的发展最终会导致 A国王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 B王国陷于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C封建领主渐渐掌握拥有世袭采邑领地 D国王权力得到集中膨胀发展 答案: B-3,A、 C -1 试题分析:在社会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家

14、通过各种法令、政策及国家行为,确立法兰克封建制度形式。 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使其成为当时封建制度的核心。到 9世纪上半叶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一是国家官职和高级教职采邑化;二是君王的封臣也将自己的土地再作为采邑分封给属下,再生产出下一层次的封君封臣关系;三是终身占有的采邑逐渐成为世袭拥有的领地,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都被纳入以皇帝为最高封主、封建领主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结构之中,但同时 地方获得了经济、政治资源,不利于王国的统一和国王集权。 考点: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 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 美国学者杰里 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19世纪下半

15、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 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 文明史 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 相对性 和 关联性 转移,体现 全球互动 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材料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西方 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C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答案: A- 3,B、 C -1 试题分析:根据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

16、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 相对性 和 关联性 转移,体现 全球互动 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即可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再根据 “19世纪下半叶 .孤立考 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 .20世纪以后 .体现 全球互动 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明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考点:史学研究范式 文明史观 下图为 19651995 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 )示意图,它反映出 A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 C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

17、后的世界贸易 D 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扩大 答案: C-3,B 、 D-1 试题分析: A.发展中国家永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本 身的说法是极端化的,是错误的观点,直接排除掉。根据 19651995 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和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整体上在扩大,说明 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扩大。但就其具体的比例数值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说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 “清理了场地 ”,那么

18、启蒙运动则是 “大兴土木 ”。这里的 “大兴土木 ”主要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思想核心是理想主义,各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描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康德说: “Saper aude !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其中 “Sapere aude!”的含义可能是 A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 B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C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D

19、“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并得到幸福 ” 答案: B 试题分析:康德的 “三大批判 ”: “纯粹理性批判 ”( 1781年)、 “实践理性批判 ”( 1788年)和 “判断力批判 ”( 1790年)构成了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是理想主义,主张发挥人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 “ 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

20、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根据材料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 “ 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说明当时特别注意人的价值。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 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所言 “纸上之材料 ”与 “地下之新材料 ”分别指的是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21、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再结合题目的 “证明史记 殷本纪 ”说明当时研究的是商朝时期的历史,根据其历史特征,最符合的是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史料分析方法 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齐、鲁、燕在下图中的正确位置分别是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下图即可得出: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 “礼 ”是 “国之干 ”,坚持以 “礼 ”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 “礼 ”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答案: C 试题

22、分析: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 “礼 ”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 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

23、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答案: C 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更好地传播神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的:中世纪欧洲、根本原因,即可解题。中世纪的欧洲的城市经济有所发展,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世俗的力量。其他的说法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经济方面的。 考点: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 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段话 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

24、统治 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 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古代治国讲 “帝道 ”(尧舜禹汤治理之道)、 “王道 ”(德政)、 “霸道 ”(法家)。融合此 “三道 ”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

25、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 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其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 “民贵君轻 ”的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 “礼法并用 ”,二程朱熹的理学把儒学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 唐朝设立

26、三省六部制 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元朝设立行中书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和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都是采取分相权集君权的方法, 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分割了部分专制主义权力。 元朝设立行中书省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其理论来源于 A霍布斯的思想 B卢梭的思想 C伏尔泰的思想 D孟德斯鸠的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处死路易十六体现了人民主权说,霍布斯也有社会契约的思想,卢梭主要主张人民主权说,伏尔泰主要主张天赋人权,孟德斯鸠主要主张三权分立。 考点:西方

27、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一世说: “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 ”其中的 “种子 ”是指 A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 B保留了农奴制度 C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D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彼得一世系统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在俄国创办

28、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这一切整体上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法 国 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 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 1791年 9月生效。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 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考点: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

29、历程 法国大革命 光荣革命后,在威廉的加冕仪式上 ,议会当众宣读了权利法案。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 “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威廉所说的 “你们 ”是指 A英国议会 B英国贵族 C英国民众 D英国王室 答案: A 试题分析: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再根据材料 “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与英国国王权力相对应的是议会的权力。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30、立 权利法案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的奏折中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 其货 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可以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同时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

31、物在此之前,可以排除该说法。结合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广州是当时官方 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此时外商贸易并没有瓦解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王安石在其变法时提出变法的口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可判断出最符合的是王安石变法,其他的选项并没有彻底得与传统制度决裂。 考点:宋朝的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据此判断该历史时

32、期是 A春秋战国 B汉唐 C明清 D近代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题目中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可以得出当时的欧洲是处于思想控制之下,而此时的中国思想开明,文化繁荣。结合题目提供的时间信息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最符合的是中国古代的汉朝和唐朝。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唐朝繁荣的 思想文化 综合题 儒家文化( 14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问题:( 1)根据下面提示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或根据相关言论者,补充儒家言论,并概括其核心

33、思想 ( 10分) 序号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 “人性本善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 “天人感应 ” 董仲舒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应 “遏人欲而存天理 ”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分) 答案: ( 1)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 2分);仁和礼(或忠恕); 孟子;民本或仁政; 君权神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 ( 2分);大一统学术 朱熹; “

34、存天理,灭人欲 ”;(其他各小点 1分,共 10分) ( 2)政治方面: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思想方面:民本思想和社会和谐意识。社会经济方面:克服私欲、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方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等。(涉及一点即得 1分,共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从纵向的角度,考查了儒学的大致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主要观点等,结合教参书的总结或学生自己的总结不难解答。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人的世界观( 12分)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 “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天朝抚有四海 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 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

35、不有。 ”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 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 ”到 “洋务 ”再到 “时务 ”,由贬义的 “夷 ”到平等的 “西 ”再到尊崇的 “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过去 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 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 “世界观 ”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上世纪 50 60年代, 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 70 80年代, 加快走向对外开

36、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 10年, 形成 “和谐世界 ”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 60年剧变 问题: (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 “世界观 ”。试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人从 “洋务 ”再到 “时务 ”转变的原因。( 6分) (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 “世界观 ”的转变轨迹。( 6分) 答案: ( 1)清王朝以 “天朝上国 ”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住视为对清朝的效忠( 2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中国人由被动到主动接受西学,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从要求维新变法改革政治到主张共和革

37、命,中国人的思想认识由浅入深,不断递进。 (分析不到位即得 1-2分,分析较合理即得 2-3分,分析表述合理皆可得分 4分) ( 2)轨迹:从清王朝以世界中心自居到近代后向西方学习,到交流与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到融入世界;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中国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逐渐摆脱半殖民体系,争取民族独立,继而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并最终主动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不到位即得 2-3分,分析较合理即得 3-5分,分析表述合理皆可得分 6分;从一条轨迹也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 “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 “.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天朝抚有四海 德威远被

38、,万国来王 .无所不有。 ”即可概括出乾隆帝的世界观。根据材料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 .对西方的认知,也从 夷务 到 洋务 再到 时务 .”,再结合近代中国的探索史,与材料的关键词相结合即可分析其原因 。 ( 2)根据材料 “.中国的 “世界观 ”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 50 60年代, 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 80年代, 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 10年, 形成 “和谐世界 ”的理念。 ”提供的时间结点,然后结合该时间结点的历史事件即可分析中国人的 “世界观 ”的转变轨迹。

39、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世界文明发展( 12分) 材料一 有人认为中世纪曾 是 “黑暗时代 ”,但在 15世纪的某一时期,黑暗终于消失了,欧洲苏醒了,涤除了污垢,又开始了思考和创造, 欧洲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 16-19世纪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 20世纪上半叶是该体系的解构过程,而恰恰在这一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地域

40、性世界向整体世界历史的转变。 问题: (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洲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 的 “决定性优势 ”。( 6分) ( 2) 20世纪末基本促成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6分) 答案: ( 1)政治:教会势力削弱,以君主为代表的世俗权力增强。或君主专制推行重商政策( 2分) 经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分)文化:教会所控制的思想文化专制开始衰弱,出现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观念产生。( 2分) ( 2)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终结,和平发展成为主流,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世界向多极

41、化方向发展。( 2分)欧洲一体化(区 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一批国际组织的完善和强化等;( 2分)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网络的发展等。( 2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 “.但在 15 世纪的某一时期 .欧洲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提供的时间线索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的 “决定性优势 ”。 ( 2) 20世纪末基本促成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转变的因素可以借鉴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比如: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跨国公司、科技 革命、交通通讯网络等。 考点:文

42、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勿忘历史 (12分) 材料一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 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 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

43、的弱点 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 15% 但是美国人 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 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 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2013年 3月 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提问中日在钓鱼岛问题时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 灾难。事实反复证明,只有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日本只有正视和深刻反省历史,才能搞好同亚洲邻国的关系。 问题: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你又是如何认识日本战败的原因。( 5分) ( 2)简述日本在钓鱼

44、岛问题上应该 “尊重历史 ”的历史依据( 7分) 答案: ( 1)论点:战局不利于日本,( 1 分)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和美国力量的强大;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经济的弱点。(答到 2点即得 2分)认识:应综合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中国人民全民族的抗战并付出巨大的牺牲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起到决定性作用。( 2分) ( 2)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这是已经举世公认。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窃取了中国钓鱼岛。二战日本战败后,根据开罗宣言等条约,日本必须归还非法占据的中国领土。但是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把钓鱼岛私相授受给了日本。这些历史事实不容歪曲。(叙述性表述,较完整即得6-7

45、分;叙述性表述,不够完整即得 4-5分;列举知识点即得 1-3分)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 .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 .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 ,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 .但是美国 .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即可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认识日本战败的原因可以借鉴材料的观点但要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或者补充性的认识。 ( 2)说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应该 “尊重历史 ”的历史依据实际上是要求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结合相关知识点,主要是马关条约、开罗宣言等

46、条约可以证明其法律性,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把钓鱼岛私相授受给了日本可以证明其事实性。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两极格局瓦解 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英国崛起 ( 25分) 材料一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 16世纪开始的,直到 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 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 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 18世纪的经济 “起飞 ”,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 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 大国衰落之鉴 材料二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 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 “英国模式 ”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 “标准 ”,他进而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