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77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上海闵行区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属于古代两河流域著名史诗作品的是 A汉穆拉比法典 B荷马史诗 C罗摩衍那 D吉尔伽美什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时间是古代,地点是在两河流域,内容是史诗。选项 A是法律文件不是史诗,故排除 A,选项 B是关于古希腊的史诗,故排除B,选项 C 是古印度的,故排除,选项 D 是属于两河流域的史诗作品。故选 D。 考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化常识 1787年宪法 “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 ”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

2、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1787年宪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实现了权力的互相制约和平衡,从而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的专制,故选 C。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在出版于 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 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可以看出,亚当 斯密提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工人运动兴起,保持社会稳定。故选 A。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记载: “最惊人的 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德国,女性店员由 1882年的约 3.2万人 (总数的五分之一 )增加到 1907年的 17.4万人 (大约是总数的 40%)”。当时女性解放的原因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民主政治的进步 教育的普及 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

4、时间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到经济建设;教育的普及,更多的女性接受到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地位;教育的普及,妇女运动兴起,妇女获得了更多的权利。故应选 A。 考点: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 19世纪 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 19世纪 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世纪 40-5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华侵略以商品

5、输出为主;到了 19世纪 80-90年,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应选 D。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 ”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 “卑职 ”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 1906年,虽然伴随着

6、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习俗观念传入中国,但当时旧的传统还是社会的主流;而广东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深,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变化。故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 ”学者乙说: “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 ”学者丙说 : “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 ”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

7、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 “一场灾难 ”及几位学者的对话,可以看出这场灾难给欧洲造成深远的影响,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社会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困难,再联系历史上欧洲战争,可以判断是一战的影响,故选 B。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

8、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可以得出, 1929到 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的情况下 爆发的,故 正确;而危机后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故 正确;而在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所采取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故 正确。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冷战 ”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研究性学习。从题干中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图片中综合分析,能够得出就是在冷战阴

9、影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选 D。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 2012年 1月 1日是欧洲正式启用单一货币欧元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欧元的启用有利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欧元的启用使欧盟内部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一体化进程进程加快。同时它也使欧盟对内的保护主义得到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10、。故选 C。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年提出 “超英赶美 ”的口号,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 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进入 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首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及以后领导集体对如何在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进行了不

11、懈的探索,最终找到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成熟。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 ”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图下面的注释时间是 1953年,当时的农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是基本的单位, B是三大改造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 C发生在 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 D是改革

12、开放时的农村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故选 A。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 “法国 ”、 “英国 ”或 “意大利 ”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 “我是坎特伯雷人 ”、 “我是加泰罗尼亚人 ”等。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C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 D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

13、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 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是有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论述,中世纪的欧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国家观念,封建王权软弱无力,封建等级制盛行,国家处于半割据状态。故最佳答案:为 A。 考点:中世纪欧洲 政治状况 “疏 ”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下列有关 “疏 ”的正确解释是 A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表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委婉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疏的含义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如上疏、奏疏等。故最佳应选 C。

14、 考点:文史常识 古代中国文体常识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 “ 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利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 “偏离了方向 ”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答案: B 试题分析: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而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故最佳应选 B。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15、成立 五四运动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 ”下列对 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 C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D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之所以备受列强的欺凌,

16、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代中国的历届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民不聊生,既给列强侵略提供了有利时机,也加剧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因此,考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问题,都应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故最佳应选 D。 考 点:史学理论 史学研究方法 1919年 6月 28日,德国外长在签订条约后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要我承认我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祸首,我知道那是扯谎! ”而远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公然指责条约是 “杀人的魔锤 ”。当天,德国许多报纸上纷纷出现了镶着黑框的悼念文章,号召全民复仇。这种现象说明 A凡尔赛和约建立在战胜的大国分赃和瓜分的基础上,必然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愤慨 B德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是这

17、场战争直接受害者,因此制裁本身纯属非法 C战争是列强瓜分的产物,德国军国主义阴魂犹存,制裁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 D凡尔赛和约必然遭到德国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法西斯纳粹党的上台埋下了伏笔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施严厉制裁,激起德国复仇主义情绪,成为以后纳粹上台的重要原因。故最佳应选 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 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18、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实际上否定教皇和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故应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能直接反映历史的客观发展历程,这是关注民生,关注大众在史学研究上的反映。故选 B。 考

19、点:史学理论 史观(社会史观) 摩诃婆罗多中的毗湿摩说: “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性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她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毗湿摩所言 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现象 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倡导各种姓要严格实行内部联姻 批评首陀罗女子没有节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不同种姓之间禁止通婚,特别是上层与下层之间, 符合题目要求, 与题干无关,故应选 C。 考点:古代印度的政治制度 种姓制度 西方学者麦马虹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

20、希腊,幸福等同于 _;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A智慧和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属于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当时的主要思想有智者学派 提出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的人是判定的一切的标准,树立了人的权威。苏格拉底则提出,知识即美德,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有人评价屋大维说 “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

21、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答案: C 试题分析: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治的创始人,公元前 1 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他因功被元老院赐封为 “奥古斯都 ”,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故应选 C。 考点:古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的政制 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

22、被采纳的是 A甲呈献据称是 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B乙上书皇帝主张 “君权神授 ”和 “按律量刑 ” C丙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丁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答案: C 试题分析:罗马法是世界史上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罗马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A选项中的十二铜表法不是帝国时期的法律, B选项中的 “君权神授 ”不符合当时罗马的国情,罗马法不仅有适用于邦内的公民法还包括适用于外邦的万民法。故应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一份公元 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 “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

23、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答案: B 试题分析:劳役地租是中世纪的欧洲的主要赋税制度,作为补充的还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题干中的情形正是有关实物地租的情况。故应选 B。 考点:古代欧洲的经济 赋税制度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 ”主要

24、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 ” C “共主 ”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 ”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应选 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历史上对中国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类别 称谓举例 第一类 蕴含深意的历代国号 夏、商、周、秦、汉 第二类 延用不衰的古今名号 中华、赤县、东土 第三类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真丹、震丹 此外对中国的称谓还有如: 华夏 神州 中华民国 赛里斯,

25、下列选项中,将这四种称谓按上表分类正确的是 A 是第一类、 是第二类、 是第三类 B 是第一类、 是第二类、 是第三类 C 是第一类、 是第二类、 是第三类 D 是第一类、 是第二类、 是第三类 答案: C 试题分析: “赛里斯 ”,源于蚕与丝的本意;华夏、神州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国的称谓;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号。故应选 C。 考点:史学常识 中国的称谓 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 “九鼎八簋 ”,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A周天子墓葬 B诸侯国君墓葬 C士大夫墓葬 D平民的墓葬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礼乐征

26、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原来只有周天子享有的九鼎,诸侯亦可享有。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 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中央将专制制度神圣化、绝对化。在地方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应选 A。 考点:

27、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 “收敛性 ”具体表现在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收敛性 ”的含义一是对内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是突出表现;一是对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明清的海禁、闭关自守、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 C。 考点:明清君主

28、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设立郡守 B分封王国 C由中央直辖 D设立行省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中的行省可以看出该地图是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山东属于中书省管辖,即由中央直辖,故应选 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29、试题分析: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 “三教合一 ”;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宋时,儒学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 理学 ”。 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正是上述思想演变在文学中的反映。故应选 A。 考点: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汉书 匈奴传记载: “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 “日暮惊 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 ”这说明 A官修史

30、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答案: A 试题分析:诗歌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是以一定社会政治为背景,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官修史书相对民间野史,更有史学价值,故二者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历史的作用。故应选 A。 考点:文学成就 唐诗 董仲舒提倡的 “天人感应 ”继承了儒家 “仁政 ”思想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 “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 此天下之常道也 ” D “与天

31、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答案: D 试题分析:孔子主张实行仁政,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董仲舒加以继承,提出 “天人感应 ”学说,以警示君主不要恣意妄为。故应选 D。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授爵制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A军功 考试成绩 品行 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 军功 品行 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 品行 门第声望 军功 D军功 品行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答案: D 试题分析:军功授爵制是战国至秦的选官制度;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形成重门第声望的九品中正制形成;隋唐时期重才

32、能的科举制确立。故应选D。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 倡导无为而治 维护农民利益 主张重农抑商 维护社会稳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自战国以来长期以来实行的一项经济政策,该政策这一方面可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稳定的兵源,足够的徭役,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社会上的流动闲杂人员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故应选 C。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 农抑商 简答题 逸出旧轨的洋务运动 陈

33、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12分) 答案:本题评分要素: 1、对问题理解与史实论述( 10分) 2、组织结构( 2分) 水平 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 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的边缘知识或部分问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水平 3:其他答案: 论证问题包括:洋务运动的 “主观动机、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 ” 主观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 分),没有真心打破 “旧轨 ”愿望( “中体 ”,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

34、1分);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中的 “西用 ”( “力师西法 ”)主张( 1分),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方面为西学的引进打开了方便之门,因而包含了逸出 “旧轨 ”趋势( 1分); 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包括设立总理衙门、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措施( 2分),就其客观效果看,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1分),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海防、人才培养等方面,向现代化道路迈出了第一 步( 2分),无疑也有逸出 “旧轨 ”的趋势( 1分)。 组织结构( 2分):水平 1:叙述成结构( 2分);水平 2:叙述一般或简单罗列史实( 1分);水平 3:不成结

35、构或史实错误( 0分)。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封建自救运动,虽然从根本上来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瓦解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也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留学生的归来,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瓦解了旧的传统思想体系,这些都出乎始作俑 者之料。同时要注意条例、清晰、语言的简洁等。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综合题 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 某校高三( 1)班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关于 “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比较 ”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请与他们一起完成

36、以下研究内容。( 14分) 研究主题 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比较 史 料 收 集 史料一 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史料二 雅典公民大会碑刻 史 料 整 理 ( 2分) 从史料的表现形式看: 史料一属于 史料;史料二属于 史料; 从史料的价值看 : 史料一属于 史料;史料二属于 史料; 史 料 分 体制差异 ( 2分) 差异原因 析 ( 4分) 历史影响 ( 2分) 当代及对后世影响 当代及对后世影响 学习感悟 ( 4分) 谈谈你对中西两种不同政治模式的看法: 答案:表现形式:( 1)文献 ( 2)实物(答对两点得 1分) 价值:( 3)第二手( 4)第一手 (答对两点得 1分) 体制差异:( 5)封建

3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6)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各 1分) 差异原因:( 7)地理因素:大河与海洋;政治因素:大一统帝国与城邦国家;经济因素:工商业与农业;思想文化因素:自由平等思想与法家集权思想。(能从至少 2个角度对比,每个角度 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适当得分) 历史影响:( 8)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成为历代政治制度的蓝本( 1分) ( 9)创造了雅典的繁荣,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 1分) 学习感悟:( 10)本题评分要求:能从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文明地域性与多元性等任意 2个角度形成认识即可,每个角度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共 4分。 参考:人类早期历史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

38、大, 随生产力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决定作用就逐渐减弱;制度文明有多元性,与不同的国情相适应;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中西方政治制度都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主要是要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如史料的表现、史料的价值、体制的含义等;第二,要会分析总结,从众多史料中,加以归纳概括;第三,正确分析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第四,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模式。 考点: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西科技成果比较 问题:( 10分) (1)根据图示,指出 3世纪以来中西方在科技发展史上的不同趋势。( 2分

39、) (2)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 8分) 答案: (1)不同趋势: 15世纪为转折点,中国从领先到落后,西方从落后到领先。(写出转折点 15世纪 1分,中西不同趋势 1分) ( 2)本题评分要求:能从中国与西方且选择两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各得 4 分,共 8分;不能较全面的或仅从一个时期分析,酌情给分或不得分。 参考:中国: 15世纪以前,中国国家统一,政局长期稳定;生产力发展,农耕文明发达;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教育和科举的发展;对外开放等。 15世纪以后: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统治;闭关锁国。西方:中世纪封建割据、神学束缚等。 1

40、5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思想的解放等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兴起。) 试题分析:第( 1)问,要正确析图,找出关键点: 3世纪和 15世纪;正确认识曲线图的趋势。第( 2)问,要结合这一时期中西双方的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开端。 1

41、7至 18世纪、 19世纪初至 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积极开拓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确立。 材料二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科技革命的深 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资本主义列强支配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 “全球化 ”趋势增强,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材料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 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并导致

42、会议无果而终。在此后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经济全球化趋势 问题:( 14分) ( 1)结合材料,概述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述 “经济全球化 ”。( 8分) 答案:( 1)( 6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科技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与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协调;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跨国公司的发展等(以上任意一点 2分)。 ( 2)本题评分要素:观点 2分、史实 4分、论述 2分,共 8分 参考:观点( 2分) 从形成因素分析,如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43、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过程特点分析,如 “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 国家主导,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从后果影响分析,如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和地区发展之间差距 ”;从应对策略分析,如“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反全球化运动并非明智之举,应加强协调并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任选其中一个观点并展开评价即可 2分) 史实( 4分) 根据材料,对经济全球化形成过程的史实进行概括。 论述( 2分) 需对应以上核心观点,结合材料,史论结合。 试题分析:第( 1)问结合资本主义世

44、 界体系的形成过程,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级阶段特征,工业革命的进行及带来的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等归纳概括解答。第( 2)问要注意: 1、认识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爱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受益者。 3、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全方位的挑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中国的 1908 材料一 1908年的诸多往事,无不显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重要坐标: 巾帼须眉精神 杭州西湖筑秋瑾新坟; 晋商创造奇迹 山西赎回矿权; “荡气回肠 ”的 新式婚恋 陈璧君初识汪精卫; 文人是如何举义的 同盟会在西南发动武装起义;

45、国会为救亡之良药 全国掀起速开国会请愿高潮; “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 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 帝国宪法的诞生 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帝国政治大地震 光绪、慈禧去世,宣统即位; 向近代银行业进军 大清银行挂牌; 剪辫!剪辫! 剪辫运动突起狂飙 摘自 1908帝国往事张研(中国人大清史研究专家) 材料二 1908年 8月 27日,清廷正式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原文如下: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 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宣战、讲和、订立

46、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总揽司法权。 皇室经费, 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附:臣民权利义务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问题:( 25分) ( 1)任选材料一 “1908年的诸多往事 ”中的两件大事,叙述其作为近代中国百年历史 “重要坐标 ”的意义。( 4分) ( 2)依据材料二,概述钦定宪法大纲对君权和民权分别作出了怎样规定?( 6分) (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 “中国的 1908”?( 15分) 答案:( 1)( 4分)从 “昭示中国百年历史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