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776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苏美尔人使用的 “钉头文字 ”的发明地位于下边示意图中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钉头文字也叫 “楔形文字 ”或 “箭头字 ”。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 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结合图片分别,不难得出是 D。 考点:人类不同区域的文明形态 两河文明 下表列举了清代某一机构的结构及大致分工。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股别 主办国家 主办其他事务 英国股 英、奥 通商、海关、税务 法国股 法、荷、西、巴西 传教事务、各处招工 俄国股 俄、日 陆路通商、边防

2、、边界、庆典、礼宾、有关官吏的人事行政和考试等 海防股 南北洋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 A.粤海关 B内阁 C总理衙门 D. 外务部 答案: C 试题分析:总理衙门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的中央机构。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于同治元年二月( 1862年 3月)成立,总理衙门由王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 1901年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举凡外交及与外国

3、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23年,胡适撰文写道: “这三十年里,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止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 戏侮的态度 ”。文中的 “名词 ”当指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 1923 年、胡适。再结合 “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即可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中主张民主与科学。民主主要涉

4、及政治方面,科学主要涉及思想和文学方面。根据材料主要涉及是思想方面,所以是科学。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 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的苦痛 B传统旧俗遭冲击 C新旧事物的对立 D新旧事物的并存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清末民初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 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即可判断出此时的中国存在着传统的中国事物和先进的西方事物并存的局面,其他的说法无关从材料找到依据。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

5、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 ”确有其事的 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口述史料 D实物材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史郎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作为历史材料的的话,存在着主观性但有其可借鉴的地方,所以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考点:历史 研究方法 史料分析方法 1902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 “正式而成立

6、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 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文中省略的应是 A英美 B法德 C英日 D美俄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 ”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 “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 ”以日本为代表,虽然是君主立宪制但封建主义色彩浓厚。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改变 “上

7、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 “一五 ”计划 C “大跃进 ”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局限性,于此相反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 1787年美国宪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两部文献都 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是该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 B C D 答案: C 试

8、题分析:美国历史中,并没有封建主义的传统,所以无所谓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判排除 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 均是正确的。 考点: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写道: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这篇领导讲话出现的时间接近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 1978年 12月 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

9、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这个讲话实际上是那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上某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十年初见成效,二十年大见成效,进入帝京;后来又有一个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除几个河、海口岸,西教传播没有太大进展。对以上两个现象的判断及其理由都正确的是 A前者是,后者非。时代发展,交通与技术进步理应推动传播成效更显 著。 B前者非,后者是。中国皇帝独尊儒学,不可能召异国传教士进京。 C二者皆非。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逻辑。 D二者皆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这两个时期传教效果的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

10、: BC说法本身错误,给予排除。 A选项中,如果按照其理由,那么后者应该是 “是 ”,所以本身的逻辑是错误的。结合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后来又有一个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中外的矛盾加剧,这实际上不利于西方宗教传教。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法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反思 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 系上的决策时,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 “这一决策 ”是指签署 A慕尼黑协定 B大西洋宪章 C雅尔塔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 1945年 2月 4日至 2月11日之间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的胜利之际在黑海北部的克

11、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秘密首脑会议。 “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 ”实际上指的是德国分裂,结合上述国际协定的主要内容,最符合的是雅尔塔协定。 考点: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马克 布洛赫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

12、,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那么于此相反,作者认为不应该分析其单一的原因,应该多角 度分析历史原因。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事件研究角度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 “良史者 ”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答案: A B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可以体现应该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成为 “良史

13、者 ”。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 ”可以体现应该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史料处理原则 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这一观点与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最一致的是 A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 B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答案: A B C 试题分析: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其含义包括两方面,其一思想文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其二,社会发展情况会影响思想文化。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可以以辛亥革命为例,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可以以重商主义为例,民族危机向

14、民族解放的转型可以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只体现一个方面。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文明史观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以上发表于 20世纪 30年代的言论共同体现了 A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表示担忧 B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赞扬 C世界大战背景下对民主制度的绝望 D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自由放任的质疑 答案: D A B 试题分析: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 .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

15、的,有组织的 ”与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主要讨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排除掉 C。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肯定苏联模式,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表示担忧,结合其发布的历史时期是 20世纪 30年代的 “大萧条 ”时期,不难得出 ABD均有合理性。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下方是美国邮政总署 1942年 7月发行的一枚邮票,它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 A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立场态度 B表明美国认为美中制度具有共同性 C佐证当时美国承认的中国政治版图 D佐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答案: A B C 试题分析:邮票左右上方分别印有美国总

16、统林肯和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头像。林 肯头像下印着其著名讲辞 “民有、民治、民享 ”;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下则印着“民族、民权、民生 ”。中美两位伟人放在一起,并以中英文纪念 “七七 ”抗战、宣传三民主义。 ABC均可体现。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但无法从图片信息反映。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 “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 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 ”。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A 魏源对君主立宪的运作机制作了较真实叙

17、述 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君主立宪体制 答案: C A B 试题分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君主立宪体制,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直接的信息支撑。最恰当的是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是学到一些表面的运行机制,但进行了较为进步的描述和对比。 考点: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 容闳自传记载的事实中,作者亲历的可能有 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 记载早期留美学生的思想变化 记录了与曾国藩的交往与感受 向李鸿章建议创办轮船招商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容闳

18、( 1828年 11月 17日 -1912年 4月 21日),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结合其生活的历史阶段,不难排除掉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其他的经历都是有可能性的。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中的 “吾 ”是 A魏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孙中山 答案: C 试题分析:其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改革变法,重视人才培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制,改革选官制度。最符合的

19、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其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康有为。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 之类的工具 ”。历史学家 威尔 杜兰评论的古典文献当是 A摩诃婆罗多 B汉穆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答案: A 试题分析:摩诃婆罗多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

20、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再结合材料 “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 之类的工具 ”,最符合的是 A。 考点:中外优秀著作 摩诃婆罗多 有史家认为: “11和 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 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其 “活力 ”表现为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 11至 12世纪,欧洲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

21、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如法国的琅城、康布雷、亚眠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但这从侧面恰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城市兴起 ,市民阶层产生。 考点: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发展 “公民 ”、 “平等 ”、 “博爱 ”、 “左翼 ”、 “右翼 ”等一系列新词汇盛行于法国 A等级君主制时期 B路易十六统治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巴黎公社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等级君主制时期和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封建等级比较森严, “公民 ”、“平等 ”较难盛行。巴黎公社时期没有 “左翼 ”、

22、 “右翼 ”的存在必要。最可能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大革命 某时间段内曼彻斯特的居民从 17000人增加到了 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这一时间段应当是 A 1700-1730年 B 1730-1760年 C 1760-1830年 D 1840-1900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曼彻斯特的居民从 17000人增加到了 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说明了该时期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迅速。结合英国的历史,最符合条件的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

23、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引文当出自 A乌托邦 B哲学辞典 C共产党宣言 D人权宣言 答案: C 试题分析: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主张乌托邦式的社会。哲学辞典原为伏尔泰应法兰西大百科全书之约而撰写的辞条,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文化读本,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性主义国家。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结合材料即可概括出其主要观点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最符合其观点的

24、是共产党宣言。 考点: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共产党宣言 一位美国总统曾说: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 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我们给予领导和指引 ”。这位总统说这句话的时间应该在 A 19世纪末 B “一战 ”前 C “一战 ”后 D “二战 ”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我们给予领导和指引 ”中的都有一个“将 ”字,意味着当时并没有实现。结合美国的历史阶段特征,最符合的是 “一战 ”以后美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

25、的发展。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 力,为 “柯立芝繁荣 ”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 “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 ”。当时,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电气工业在 20年代也发展很快,同样促进了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考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 分封制 行省制 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 行省制

26、C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 D行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封制出现在周朝,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秦朝,郡国并行制出现在西汉,行省制出现在元朝。据此可以排出顺序。 考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过程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为此,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又设立了 A政事堂 B三司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自秦朝灭亡后的朝代,所有统领天下的人,都不借鉴秦代设立宰相的问题,常常危害到国君的,其原因就在于(宰相)擅权,作威作福。由此可以

27、判断出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又设立了内阁。 AD不是朱元璋时期, B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创立内阁 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 “世袭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于 “科举制 ”时代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C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答 案: C 试题分析: “立嫡以长不以贤 ”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体现了九品中正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体现了科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体现了察举制。 考点:中国古代

28、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 “徐、利相识再相知,中西合壁成伟业,译文句句见真功,千古名著映神州 ”。诗中的 “名著 ”特指 A几何原本 B泰西水法 C坤舆万国全图 D崇祯历书 答案: A 试题分析: 1582 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到我国传教,带来了 15 卷本的原本。1600年,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识后,便经常来往。 1607年,他们把该书的前 6卷平面几何部分合译成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这一信息符合材料中的 “徐、利相识再相知,中西合壁成伟业 ”。 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世界 西学东渐 中国古代历史上,设台湾府,驻军守备、统一管辖台湾发生在 A洪武年间 B顺治年间 C康熙年

29、间 D乾隆年间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关于对台湾的管理中,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明朝设直属于福建布政使司的澎湖巡检司;清朝康熙时,清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后建台湾省。 考点:祖国的统一大业 清朝的国家统一 岳飞满江红词有 “靖康耻,犹未雪 ”句,其中的 “靖康 ”本是 A地名 B人名 C年号 D谥号 答案: C 试题分析: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 1126 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 考点: 宋朝的民族关系 靖康之耻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是对下列哪一时代特征的归纳?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隋

30、唐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虽然选取的道路不同 ,但要去往的方向是一致的,经过再多的思考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的特征,东周时期前半期称为 “春秋时代 ”,后半期称为 “战国时代 ”。但天子以 “共主 ”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 ”口号团结自卫。由此可以判断出最符合东周的历史特征。 考点:大变革的春秋战国 东周 若忽略图形比例,下列四幅地图中大致描绘了宋朝对外贸易路线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如果学生对其路线不是很熟悉,建议学生可以从图片中的中国的地区的名称和周边国家的名称出发,找到符合 宋朝的地图即

31、可。宋朝对外贸易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海路。唐代最远到西亚、波斯湾沿岸。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更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考点:宋朝的商业发展 宋朝的对外交流 “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弟子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 ”。文中的 “朕 ”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 “推恩令 ”,其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所以材料中的是汉武帝。 考点:汉初的中央集权 推恩令 开通 “海上丝绸之路 ”与开辟新航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都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都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都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都推动了殖民扩张的加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刺激了商品

32、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殖民扩张的加速的是开辟新航路,两者相同的是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对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改变有限,主要因为是其经济基础是封建经济。 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意义;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简答题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12分) 答案: 19世纪末,孔孟之道仍是传统的官方学说,但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历史根据。( 4分) 中华民国成立后,孔孟之道失去了官方权威地位。但袁世凯为称帝需要,大肆宣扬儒教、祭孔尊孔,成为一场闹剧。新文化运

33、动时期,陈独秀等人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西文化论战的焦点。五四运动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一部分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心目中仍然居于坚实的地位,如章太炎提出新旧 调和论,梁漱溟则提出儒家文化优越论。( 8分) 试题分析:需要把握 2点:在近代中国社会进行分析、变化与背景需要一一对应分析。根据中国近代史中涉及儒学地位的历史事件,主要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再结合其历史背景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34、综合题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12世纪末,伦敦有 4万左右人口,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城里有房子,国王在威斯敏斯特西区的 宫殿里处理大部分事务。伦敦有 139 座教堂,每小时都能听到钟声。 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整天都挤满了人、狗、马和猪。街道两旁排满房屋和店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在缝隙处填着稻草。泰晤士河上的木桥被替换成石桥;街上有清洁工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 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 一位叫 William fitz Stephen的伦敦市民在 1175年这样

35、赞叹道: “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 ,女人含蓄有礼。 ”而一位 12世纪的法国犹太商人对一位即将前往英国的朋友如此警告说:你到英国之后,若要经过伦敦,就赶快穿过去 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 如果你不想和作恶的人住在一起的话,就别住伦敦。 从上述三段描述 12世纪伦敦的文字中,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大致面貌。请据此回答: ( 1) 12世纪的伦敦具有哪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6分) ( 2)透过这三段文字,运用所学,写出你认识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6 分) 答案: ( 1)城市是政治、商业活动的中心;宗教活

36、动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市内拥挤肮脏;已有市政管理(采取了一些清扫排污措施);在中世纪的人们眼中,城市是幸福的所在,也是邪恶的渊薮。等等。( 6分) ( 2)思路符合历史认识即可得分。如,以伦敦为代表的 12世纪西欧城市面貌与社会生活,是 515 世纪中世纪西欧历史的一部分。透过这些记录,可以探究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如何成为政治、商业(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活动中心的,可以探究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如何从农村走向城市,如何从古罗马废墟走向近代辉煌。( 6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 “12世纪末 .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 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

37、城里有房子 .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 .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 .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 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 .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 ”即可概括出 12世纪的伦敦具有的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是道开放题,但需要紧密联系材料的发展线索和思路。把握材料的时间结点,即可大概概括出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总有可循之规律、可解之因果。请在 下表中填入适当的文字。 (共 14分) 历史之 “因 ” 历史之 “果 ” 甲骨文的发现释读与后世文献的相互印证。 逐渐形成古罗马的

38、 “万民法 ” 15世纪末 16世纪初,非洲、美洲遭受空前的殖民掠夺。 德国宰相俾斯麦实施 “铁血政策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加上其它现实的、偶然的因素 答案: 每空文字组织 1分。 ( 1)商王朝的存在被证实(或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2分) ( 2)罗马进入帝国时期,为调整和处理帝国境内各阶层权利关系。( 3分) ( 3)新航路的开辟。( 2分) ( 4) 19世纪中期德国的统一从可能变为事实。( 2分) ( 5)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矛盾尖锐; 1640年 “长期议会 ”召开,专制王权受到挑战

39、。( 3分) ( 6)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不断。( 2分) 试题分析:考查的教材的基础知识,一般的难度。根据教材的原文内容回答即可,建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就要养成理解并记忆容易记混的知识点的习惯。特别要把握好历史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相关的延伸。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因果分析 法 1862年,日本藩士搭乘 “千岁丸 ”前往上海考察。 “千岁丸 ”抵沪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进攻上海,藩士们争相前往前线观战。在参观了李鸿章的淮军之后,高杉晋作评论道: “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 ”。峰洁认为,这样的兵 “我一人可敌五人 ”。名仓予何人说: “夫今以清国之弱兵,且以旧来之拙劣火器,与西虏(指

40、西方)战而亦有取胜之时,何况以本朝武勇之兵,采用西虏之猖獗并军舰之制,此所谓如虎添翼,则西虏之猖獗不足深忧也 ”。 请回答: ( 1)藩士在上海考察时的日本处于何种情形?( 6分) ( 2)明治时期的哪些政治 策略及措施与此次考察的收获密切相关?( 6分) 答案: ( 1)(美国叩开日本国门近十载,)日本已沦为半殖民地( 2分);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各藩武士提出尊王攘夷(或酝酿倒幕运动)( 2分);统治阶层亟需考察世界形势以明确本国的发展方向与对外策略( 2分)。 ( 2)其中的 “强兵 ”措施与该考察关系最直接,如从西方引进武器、兴办军工厂、聘请西方教官,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常备军,宣扬武士道

41、精神,提高军队战斗力;又派遣留学生或考察团,了解掌握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任答 3 点即可,3分);明确提出 “脱亚入欧 ”策略( 1分);还发动甲午 侵华战争( 2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 “1862年 .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 .夫今以清国之弱兵,且以旧来之拙劣火器 .采用西虏之猖獗并军舰之制,此所谓如虎添翼 .”提供的时间信息和藩士在上海考察时的言论,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不难得出其情形。 ( 2)结合上题的观点,此次考察的收获主要是提高军事现代化、向西方学习。结合明治维新关于军事现代化、文明西化相关的内容即可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现代世界的形

42、成 材料一: 20世纪部分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大事 1914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A 年 1月 6月 巴黎和会 1921年 11月 1922年 2月 B C 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7年 7月 -1945年 9月 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 10月 D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46 E 年 美苏阵营冷战 1993年 欧洲联盟建立 1994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 1月 1日开始运作。 1997年 爆发 F 金融危机 材料二: 1990-1999跨国兼并金额及年

43、增长率 项目 金额 (亿美元 ) 年 增 长 率 (%) 1990 1999 1986-1990 1991-1995 1996-1999 1998 1999 跨国兼并 1506 7201 26.4 23.3 46.9 74.4 35.4 (转引自陈继勇 肖光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基础。 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1)请在

44、材料一中字母所在位置填写适当的文字。( 6分) (2)材料二提供了哪些信息?( 4分)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认识。( 15 分) 答案: ( 1) A1919 B华盛顿会议 C1929 D联合国成立 E1991 F东南亚国家 ( 2) 1990-1999年跨国公司兼并金额增加了近 4倍;年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如1998年达到高峰, 1999年回落,低于 1996年水平;数据资料的来源。( 4分) ( 3)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现代世界的形成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由低级

45、到高级序列的更迭。当然,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世界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 15、 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 试题分析: 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的原文内容回答即可。特别提醒学生不要忽视了历史双基的掌握,而盲目做题。 建议学生针对性得训练表格信息的提取,注意总结其解题方法。根据材料二的表格的表名、跨国公司兼并金额、年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数据资料来源等方面具体分析和对比。 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学生从材料的整体思路出发,同时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认识可以从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纵向发展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序列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世界由各地区间的相互 闭塞到发展成为整体。 考点: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