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是 2002 年在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轰动全国的考古发现 里耶秦简。上有包含 “洞庭郡 ”“洞庭尉 ”“阳陵县 ”“阳陵守丞 ”等重要历史信息的字样。下列对这些秦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秦简属于考古出土文物,是一手资料,可以弥补正史及历史研究的不足 B对于研究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 “洞庭尉 ”和 “阳陵守丞 ”分别是掌管洞庭郡和阳陵县监察、文书、监狱等事务的官员 D有助于我们研究和了解湖南湘西地区历史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沿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 李斯 的建议,在
2、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制 ,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 乡 、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ABD表述都有道理, C说法不对,郡尉是负责地方军事,守丞是辅助郡守县令的主要官吏,负责地方监察的应是监郡御史。 考点:秦朝政治制度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中有 3个备选项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选出来。主要特点是 : 1) 从题干结构上看题干中有表达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词,如 “不是 ”“不包括 ”“没有 ”“不正确 ”“错误的 ”“无关 ”“不符合 ”“不属于 ”“表述错误的 ”等。 2) 从能力要求上看除考察历
3、史学科的一般能力外,还突出考查同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别于同学们的思维习惯,容易产生失误。 “冷战 ”与 “铁幕 ”一词同时流行,表明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下列关于美苏之间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 “经互会 ”的成立 是冷战的重要表现 C美苏冷战关系下,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D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的主要表现是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正确, 1947年,美国总统 杜鲁门 提出 “遏制共产主义 ”为指导思想的 “ 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美苏 “冷
4、战 ”的开始。 B正确,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 “经互会 ”的成立是冷战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 C正确,美苏冷战关系下,造成欧洲分裂的局面。 D不正确,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是美国在亚洲实施热战的主要表现,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 “冷战 ” 点评: “冷战 ”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紧张对峙与对抗) 美国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等政策,苏联针锋相对地采取了成立经互会、建立华约等措施。 影响: 、 “冷战 ”开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
5、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 “冷战 ”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美苏实力相当,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 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在 “冷战 ”局面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兴起。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
6、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 “巨人 ”的 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不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成为格局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 C不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已经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因此选 D。 考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点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 主义阵营和以
7、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在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国因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自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起,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相对稳定;中国日益振兴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目前,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成为格局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
8、治格局正向着多极化曲折发展。 以石质农具进行简单种植的原始农业经历了五六千年后,金属农具的发明,特别是铁质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国四千年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采用牛耕技术和铁质工具 B铁犁牛耕的采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中国 D曲辕犁是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 ,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
9、曲辕犁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为后世所沿用 .因此 BCD 表述正确, A 错在 “普遍采用 ”的说法。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 男耕女织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 3.主要生产特点 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封建土地私有制。 从战 国时期直至清朝前期, “重农抑商 ”政策一直受到我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下列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 C农业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工商业
10、没有广阔的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 “重农抑商 ” 1、原因( 1)根本原因: 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重农 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因此 B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 “重农抑商 ” 点评: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方法一般是: 仔细阅读选择题的解答要求,严格按要求解答选择题。 认真审题,充分理解题干内容,
11、特别要准确理解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主要 ”, “根本原因 ”, “主导地位 ”, “直接目的 ”, “最准确 ”, “中心 ”, “实质 ”等。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 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明确题目的空间范围。 认真阅读每一被选项,充分理解其含义或涉及的知识,看被选项本身反映的是否是错误的历史知识,或是否与题干包含的知识明显不符,将这样的被选项首先排除,然后将所余被选项进行比较,并与题干知识和题目要求对应,一一甄别,选出正确答案:。 乾隆皇帝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段话主要表明 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
12、厚 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 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 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察清朝 “闭关锁国 ”政策。 1、含义: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2、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 “闭关锁国 ”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因此 B表述最为恰当。 考点: “闭关锁国 ”政策 点评:评价 “闭关锁国 ”政策 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 “闭关政策 ”,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 “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
13、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 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生丝的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BD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而且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方面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
14、猛烈冲击;另一方面,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日益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外国的经济附庸,因此 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
15、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 1962年到 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错在 “根本性的变革
16、 ”,仍是公有制为主; B不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不对,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965年,题干反映了为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 “八字方针 ”,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点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A、失误的原因 党对国情认识不清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B经验教训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17、。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 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邓小平年谱指出: “20世纪 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 偶然 ,更不是某个人的 臆想 ,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 内忧外压 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 ”这里的 “绝非偶然 ”主要是指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D打破我国对外完 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 “绝非偶然 ”即指必然
18、,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项的叙述不正确,不能说当时我国对外完全封闭; BC 项都是从属于 A项的内容。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 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1906年除夕,两
19、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 “婢膝奴颜,有伤气节 ”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 “卑职 ”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 “三纲五常 ”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可以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B项,因辛亥革命是在 1911年; D项“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C项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由 “下跪 ”变为 “长揖 ”、废除 “卑职 ”可知这是平等观念的体现,并在湖北、灌输、河南等省效仿,因此 A项是正确的。
20、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 “添枝加叶 ”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然舌去。对题中出现的 “所有 ”、 “任何 ”、 “一定 ”、“都 ”等具有绝对性的字词,一定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 国际劳动大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实现: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亚洲提供奢侈品, 而西欧则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
21、力量于工业生产。这一分工最早出现于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西欧则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 ”可以排除 A,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的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且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D显然不符合 “最早出现于 ”的说法。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 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工厂制度出
22、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发展。 (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5)引发 社会意识的变化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自由主义理念(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得到传播,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 4、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世界上
23、第一个工业国家。 共产党宣言写道: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由于 A世界各国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 B世界市场总是在扩大 C蒸汽机提供 了巨大的动力 D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 ”可见是说明世界市场总是在扩大是引发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属于工业革命的成果; D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原因型选择题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
24、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 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1
25、948年,列宁格勒市的苏维埃政府做出决定,将 “阿芙乐尔 ”号军舰永久性地固定在涅瓦河上供游客参观。这是因为 1917年 11月 7日晚,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A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C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走向高涨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限定词 “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 ”, A不是该角度; B主要是从俄国的发展角度而言; C 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影响,但也不是最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
26、,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 【方法小结】 1)背景法。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凡是与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淘汰。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选项确是经济方面的就直接排除。 3)定量法。就是对概念的时间、空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间、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法国将 “凡曾统治过 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等内容写入了1785年宪法之中,这意义在于 A保障平民竞选总统的权利 B彻底清除了法国的家
27、族势力 C从法律上堵塞了保皇派的复辟道路 D以法律保障了法国总统的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按照宪法,法国总统由议会产生; B错在 “彻底清除 ”的说法; D也无从体现,题干是强调 “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而非保障了法国总统的权力;因此选 C,这是确保共和制的需要。 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点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表明共和派在与保皇派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标志着法国 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是 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假如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清朝的雍正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军机大臣跪见
28、皇帝 皇帝正忙于西北军务 皇帝下旨设立内阁 丞相正忙于处理国事 A B C D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不对,设立内阁是在明朝明成祖时期; 不对,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强化皇权,因此之后的清朝不可能再看到丞相正忙于处理国事; 符合当时的史实,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考点:清朝政治制度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 内阁 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 2)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内阁 、 议政王大臣会议 、和 南 书房 三足鼎立,互
29、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 1)根本目 的:加强 皇权。( 2)直接目的:办理 西北 军务。 3.时间: 雍正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5.认识:(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行政效率,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皇帝 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30、D抗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 “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 中世纪一般是指封建社会时期,联系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A。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 2种: 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 “内容是 ”“标志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的理解是 “等。 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
31、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下图所示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B加速并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C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被迫由北往南转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程度型选择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因发生于 1937年 7月 7日而得名,又因发生于当时北平市宛平县城卢沟桥一带,又称卢沟桥事变。历史上,七七事变被定性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因此选 B。 ACD都与此事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从程度上看, B最符合题意。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最佳选择题此题型旨在考查对历
32、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辨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 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大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 “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依据其观点,可能会对 18401912 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也是中国人民
33、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 都属于列强对华侵略战争,中国进行了反侵略战争,但不涉及反封建; 都属于近代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范畴。 考点:近代民主革命 点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进入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两大革命任务 1912年 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一种观念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34、”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否定了主权在君、君主专制的思想; B不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C不对,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出自梁启超的言论; D不对,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出自黄宗羲的言论,都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A体现了 “主权在君 ”的思想,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点评: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和维护共和制度,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中 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俞可平在 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说: “新中国
35、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 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构成这些框架的内容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共和政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三大民 主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不对,民主共和政体属于政体范畴,不属于具体的制度建设。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的单项选择题,通常是在题干中列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历史事
36、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题肢;然后将题肢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且多属同类系列知识或专题知识。该题型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 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 “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下列关于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美苏 “冷战 ”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
37、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 B表述正确, 1953年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表述正确,二战后初期美苏 “冷战 ”对峙局面形成; D表述正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 表述不正确,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标志,符合题意。 考点:亚非会议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 “错误的 ”、 “不包括 ”、 “无关的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
38、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 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位学者认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C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D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的关键,中国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CD都符合事实,都没有体
39、现材料内涵 “也就没有(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 ”,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方法小结】 1)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 、客观。 3)对材料来源、作者、时间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准确的做出判断。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 “五百人会议 ”由梭伦时期的 “四百人会议 ”发展而来,两
40、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时期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人选。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以 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 4个血缘部落 地域 “部落 ”可理解为行政区。因此选 D。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
41、,找出其相同点;通过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西塞罗说: “执政官乃 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A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B执政官权力最高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法律就是执政官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自然法原则的相关知识,可判断为 A项;从题中材料也可推出西塞罗更强调法律的地位, “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其它三项表述都错误。 考点:古罗马法 点评:法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能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人类社会长治久安和不断繁荣进步。我们
42、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和建设更进一步繁荣发展。 “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这表明英国 “光荣革命 ”前后 A国王的地位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B议会和国王地位实质上平等 C国王和议会地位发生了质变 D人民政治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是说明英国的政治中心发生转移,由国王转为议会, “光荣革命 ”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AB表述有误, D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考点: “光荣革命 ” 点评:表述性选
43、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 “表现在 ”“反映出 ”标志是 ”内容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表述 “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2008年 4月 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 50周年活动 “开篇大作一一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 ”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材料二 从 1840年到 1949年,中
44、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4分) ( 2)指出材料一中图 2、图 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2分) (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屡遭挫折 ”,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 “使国家民主化 ”做了哪些努力?(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
45、律是什么?( 2分) 答案:( 10分) () 虎门销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 ( 2)图二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 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幅图片分别反映 1839年虎门销烟、 1919年五四运动、八年抗日战争、 1949年 4月渡江战役。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19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46、命的开端; 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屡遭挫折 ”,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使国家富强。辛亥革命为了 “使国家民主化 ”做的努力:推翻清朝和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事件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图片型材料题(文物图 、漫画、 地图等)此类题目以图片、文物、漫画、地图等
47、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 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漫画、地图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文物、图片、漫画、地图等都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首先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和畏惧感,然后,要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答题信息的方法与答题技巧。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 1)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2)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