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778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联合国宪章宗旨的是 ( ) A协调国与国间的行动 B大国一致 C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D平等友好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联合国宪章宗旨 点评: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守的七项原则:(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2

2、)忠实履行宪章的义务;(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 5)集体协助;( 6)保证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7)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属于国内管辖的事务 在美苏争霸中,双方互有攻守,决定其攻守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B当政者的决策 C国内人民的政治要求 D发达国家的立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军事实力支配着美苏争霸在各个时期双方的态势。 A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符合要求; B当政者的决策,决策依靠的还是实力顾不符合要求; C国内人民的政治要求,说法不符合史实; D发达国家的立场,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美苏争

3、霸 点评:注意理清美苏争霸的线索;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期 )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时刻,优势在美国。缓和:苏联签订对奥和约;承认西德;赫鲁晓夫访美。紧张: “柏林墙 ”的修筑引起美国等盟国的恼怒; “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在欧洲采用 “缓和 ”战略,在亚、非进行扩张;加紧发展军事力量。经济增长缓慢;尼克松任总统后,对外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第三阶段 (80年代 )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转向全面收缩。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放弃了 70年代的扩张所得。里根任总统

4、,对苏采取强硬态度;提出 “战略防御计划 ”。 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 “冷战 ”时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 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C民族、宗教问题 错综复杂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霸权主义横行和国际政治力量失衡、 B地区性冲突由来已久、 C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D西方大国的暗中指使,以上诸项都是当前局部性的战争比起 “冷战 ”时期增多的原因,但是比较一下其关键作用的是 A项,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当前国际局势 点评: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与成因。缓和与动荡并存,缓和的原因: 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武备竞赛减弱,一些地

5、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解,维持世界和平的因素增长。 尽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动荡的原因 : 原 有的国际气力对比平衡被打破,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恐怖主义 1992年,邓小平的 “南巡讲话 ”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

6、史实可知,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是在 70年代末, 80年代初;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符合题干的要求;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改革已经失败;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说法错误时间不符合,应是在 60-70年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南巡讲话 点评: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中心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 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

7、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是 ( ) A实行可持续发展 B实行对外开放 C发展知识经济 D推进经济区域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实行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B实行对外开放,不符合材料中要求的时间; C发展知识经济,虽然时间符合,但是却不符合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D推进经济区域化,时间不符合。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可持续发展 点评: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

8、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1992年 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1994年 7月4 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 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 “无赖国家 ”导弹袭击的防御。但其实质是为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寻找借口。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表明( )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B独立自主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

9、特点 C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D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 “无赖 国家 ”导弹袭击的防御。 ”可知,其改变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决定的,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注意领会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 C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 D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

10、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符合史实,说法正确; B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符合史实,说法正确 C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形成,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因为多极化至今还是一种趋势,未形成一种稳定的格局; D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符合史实,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当今世界形势特点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11、:。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20世纪 80年代开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 ) A和平、合作、发展 B和平、改革、发展 C统一、合作、交流 D统一、合作、互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大的国际局势说, 7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半岛局势受控于中美苏战略三角格局, 80 年代中期后日本成为 “政治大国 ”梦想也介入半岛,中、美、日、苏在朝鲜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话的主题是统一、合作、交流。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朝鲜的统一 点评:此考点的考查方向,分析朝鲜统一,一波三折,进展 缓慢的原因。内因: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双方在政治上的

12、分歧仍然很大;双方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双方有成效的沟通还显得不足。外因: 50年代苏美利益对抗折射在半岛上便是朝鲜南北的对立; 60年代初中国作为独立一方关注朝鲜半岛局势;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半岛局势受控于中美苏战略三角格局; 80年代中期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梦想也介入半岛,中、美、日、苏在朝鲜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的建立反映了 ( ) A经济区域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经济自由化趋势 D经济联合化趋势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C经济自由化趋势和 D经济联合化趋势,课本中没有此

13、方面的表述,故可以排除这两项; A经济区域化趋势和 B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这两种趋势的含义判断,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都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经济区域集团化 点评: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的影响 积极方面:用于促进区域及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成员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提高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有利于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消极方面: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加剧。区域集团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金、技术、人才等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

14、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是 A文艺复兴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 D 试 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开掘整个经济增长源泉的最突出时期,二战 ”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其余各项表述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起来均没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贡献大。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 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 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

15、志 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不包括 ( ) 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包括: A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

16、整。D英、美等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 3第三次科

17、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 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 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各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 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 年 份 国家 成 果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 苏联 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 美国 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0 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 1971 苏联 第一个空间站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 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 世界状态 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 苏联实

18、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综合材料当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世界状态 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这一说法错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在 20年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第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题目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20世纪 70年代,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 A增加

19、石油开采量 B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 C积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 D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 20世纪 70年代以前,西亚海湾地区石油丰富,但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其根本原因是石油财富一直为西方大国控制。 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可见 B项是前提条件。 A、 C、 D虽然也是产油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说不上是前提条件。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点评: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西亚各国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发展速度也非常不平衡。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的特

20、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西亚的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等国都是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可是,这里的石油财富过去一直为西方大国控制,没有给当地经济带来繁荣。西亚产油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一起,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是 ( ) 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 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接受市场经济制度 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

21、发展战略、 接受市场经济制度、 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是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 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仅仅是日本所独有的原因,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点评: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主要有美国的扶植,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分区占领的国家包括 ( ) A英国、法国、丹麦 B美国、比利时、苏联、法国 C荷兰、美国、英国 D美国、苏联、英国、法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 4国分区占领德国: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北区由英国占领,

22、西南区由美国占领,西区由法国占领,D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此项符合题意,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 :二战后对德国的占领 点评: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理。 惩罚德国,审判战犯; 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提供经济援助,复兴工业 1950年艾奇逊在谈到美国政策时说,美国的防线是从 “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 ”。并说 “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对这一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 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 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

23、与美国的竞争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当中, “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 ”。并说 “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能反映出 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但是 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竞争,从材料当中反映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战后的美国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 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

24、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下列各顶中,不符合美国 “冷战 ”政策基本特征的是( ) A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B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支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D发动越南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B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支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25、成立,以上三项都是美国在与苏联进行的冷战的过程中的表现;而 D发动越南战争这并不属于冷战而是属于热战,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 1945年至 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 “冷 ”方式进行,即 “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 ”,因此称之为 “冷战 ”。 美国 80年代解决经济困难的政策与 30年代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 A实行自由放任 B加强国家调节

26、C减少政府干预 D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在对待 30年代经济危机的时候,罗斯福采用了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方式。到了 70-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 “滞涨 ”现象,各国为了摆脱危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A实行自由放任、 B加强国家调节、 D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都不符合史实, C减少政府干预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点评:要注意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整体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崇尚自由主义,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黄金时期; 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27、,政府又纷纷减少对经济 的干预。 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不包括 ( ) A利用美国扶植 B制定可行政策 C发展教育、科技 D利用战争机遇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联系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可知, A利用美国扶植、 B制定可行政策和 C发展教育、科技,是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共性原因。 D利用战争机遇,这一项仅有日本符合德国不符合。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联邦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 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

28、、“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所起的作用包括: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而 D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西欧各国依然是一些主权国家,他们

29、之间依然存在矛盾。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欧盟建立的影响 点评:欧盟建立的影响。 1、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2、对世界,( 1)冲击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2)对区域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3、对中国: 与欧盟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 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欧盟的日益发展是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30、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这仅仅符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仅仅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仅仅符合 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苏联的改革 点评:苏联三大改革的相同点:都以失败告终;都未突破传统模式;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大量垦荒种植玉米;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地方和企业也一定的自主权;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了指令性计划,调整了

31、所有制结构,后期转向政治改革,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使苏联解体。启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大胆突破传统,与时俱进 ,用于创新,认清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不畏艰难等等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 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西方 “和平演变 ”战略的影响 国内民族关系没有得到正确处理 坚持僵化的意识形态理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苏联解体的史实可知,其解体的原因有 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西方 “和平演变 ”战略的影响 国内民族关系没有得到正

32、确处理,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 坚持僵化的意识形态理论说法错误,这并非是苏联解体的原因,恰恰放弃意识形态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 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

33、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苏联解体过程中, “独联体 ”成立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 A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B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C各共和国分离势力增强 D戈尔巴乔夫努力分裂联邦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独联体成立时苏联已经解体,此时 A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B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和 C各共和国分离势力增强,这些说法都符合当时的实际。而 D戈尔巴乔夫努力分裂联邦,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戈尔巴乔夫并未主动分裂联邦,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 “独联体 ”成立的历史背

34、景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集中反映了 ( ) A苏共党内尖锐矛盾 B苏联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C各加盟共和国与中央的矛盾 D苏联复杂的阶级矛盾 答案: A 试题分析:八一九事件,是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并不涉及 B苏联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C各加盟共和国与中央的矛盾 D苏联复杂的阶级矛盾。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八

35、一九事件 点评:对于八一九事件的认识。又称 “苏联政变 ”、 “八月政变 ”,是指 1991年 8月 19日至 8月 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 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共和国。虽然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并且戈尔巴乔夫恢复权力,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统一。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A民主德国出现严重危机 B联邦德国是欧洲资本

36、主义经济大国 C苏联解体的影响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民主德国出现严重危机、 B联邦德国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都属于德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统一的原因; C苏联解体的影响,说法不正确,因为此时苏联尚未解体。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德国统一的原因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

37、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简答题 指出 20世纪 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 答案: 有利的国际环境: 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 ) 不利因素: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 2分 )韩国: 朝鲜战争破坏严重,南北仍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 ( 2分 ) 共同原因: 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38、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3分) 成就:到 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 2分)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20世纪 60年代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加坡、韩国正是抓住了这些条件才迅速崛起。对于两国发展的不利因素,应该分开描述,其中影响新加坡的因素主要有: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影响韩国的因素主要是:朝鲜战争破坏严重,南北 仍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他们发展共同原因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原因进行综合归纳即可。 成就:到 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考点

39、: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是 “亚洲四小龙 ”。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 “东亚模式 ”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 “亚洲四小龙 ”。 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英镑与美元都曾主宰世界流通。简述二战前后至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情况及其演变的原因。 答案:二战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以英镑为中心;( 2分)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4分) 70年代初,日

40、本和欧共体在与美国的经济竞争中占有利地位,而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4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以欧洲为中心,向以美国为中心转 变的过程,二战后,美国势力膨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并建立起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后来到60-7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内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考点:战后世界经济的变化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各阶段的特征 (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 20世纪 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

41、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 (2)第二个阶段,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到 20世纪 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 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3)第三个阶段,从 20世纪 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冷战 ”随之展开。 “冷战 ”对于 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影响至深。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 1)简要说明在 “冷战 ”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系的

42、演变。( 6分) ( 2) “冷战 ”局势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 4分) ( 3) “冷战 ”局势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影 响如何?( 6分) 答案: ( 1)二战结束后,西欧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2分) 60、 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和欧共体的建立,在很多经济领域中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 2分)西欧国家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 2分)(回答“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亦可得分。) ( 2)随着 “冷战 ”加剧和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2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的军事和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日

43、本经济发展。 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分) ( 3)朝 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朝鲜停战后,美国的武装力量继续留在台湾海峡,利用台湾问题搞 “两个中国 ”的阴谋。( 3分) 70年代,随着 “冷战 ”形势的变化,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 “断交、撤军、废约 ”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分) 试题分析:第( 1)问, “冷战 ”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系的演变,要注意不同的阶段关系是不一样的,二战结束后是为美国马首是瞻

44、; 60、 70年代 ,以后西欧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控制;第( 2)问, “冷战 ”对日本的影响,二战后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把它作为反苏反共的桥头堡;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的军事和后勤物资订货,刺激日本经济发展,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 3)问,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搞 “两个中国 ”的阴谋。70年代,随着 “冷战 ”形势的变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考点: “冷战 ”及其影响 点评:从考查内容看,本知识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密切联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印关系等都与时 事结合紧密,高考考查可能性大 综合题 阅读下

45、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 1951年 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 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

46、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 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 1992年,欧共体 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 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 “欧共体 ”改名为 “欧洲联盟 ”,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

47、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2002年 1月 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 “欧洲公民 ”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 1)材料一说: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4分) (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 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4分) (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 2分)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2分) 答案: ( 1)拿破仑帝国与法西斯德国都企图独霸欧洲。( 2分)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权统治的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2分) ( 2)原因: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 2分)目的: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 2分) ( 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 2分)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