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摸底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 “赎耐 ”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题干规定 “私自移动田界将会被处以刑罚 ”正是为了保护土地私有制度, D项符合题意。 A、 B项与题干的规定无关;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 C项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历史推论必须依据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相吻合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2、题考查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A项 “希腊公民 ”从小接受教育,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素质,推论错在 “每一位希腊人 ”,因为妇女、奴隶等没有公民权;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B项正确; C项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但并不代表 此后的工人运动都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 D项史实与推论也不吻合。本题选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批判思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
3、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下图为 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 “斩断身上的锁链 ”纪念金币。此处的 “锁链 ”是指 A沙皇专制度 B农奴制度 C “村社 ”制度 D黑人奴隶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和图片中 “斩断身上的锁链、农民 ”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俄罗斯为纪念农奴制改革 15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 B。 A、 C项都与 “斩断身上的锁链 ”不符;俄国并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度, D项也可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75年法国宪法规 定: “立法权由众议院
4、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宪法规定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B、 C、 D均正确。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内 阁由总统提名组成,内阁和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故 A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5、宪法 1785年宪法。 19世纪,欧洲的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过予奢靡繁琐的贵族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服饰流行;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时装;世界各地的服饰在欧洲销售,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 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 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推广 工人阶级日益贫困 封建贵族地位逐渐衰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变化。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 “19世纪 ”可知此时欧洲正处于工业化浪潮时期,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推广,服饰的变化有利于工人的工作, 正确;封建贵族地位逐渐衰落导致 “装饰过予奢靡繁琐的贵族服装被舍弃 ”, 正确;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各地的服饰都
6、在欧洲市场销售, 正确; 与题意无关。故选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空间、时间和质量的量度依赖于物体运动的状态,处于高速运动中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上的尺子会缩短,运动中的时钟会变慢。 ”这一科学思想的提出者是 A牛顿 B达尔文 C普朗克 D爱 因斯坦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空间、时间和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这一理论出自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故选 D; A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创立者; B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C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进化论;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和量子论。 “列宁几乎是孤身
7、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 ”的核心内容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退出第一次世 界大战 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革命是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第二次革命指的是十月革命; “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是指 1917年 4月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明确提出 “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 ”和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四月提纲提出
8、之初遭到党内的反对,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事实的证明,列宁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本题选 C。 考点:俄国十 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下图是一幅斯大林愤怒地凝视着 “烟杆 ”的漫画。该漫画反映 A美苏走向冷战对峙 B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美对苏进行和平演变 D苏对美实施战争反击 答案: A 试题分析: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以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漫画中的 “烟杆 ”即 “杜鲁门主义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 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9、是 1955年 华约的成立,排除 B项; C项与漫画中的 “杜鲁门计划 ”不符;美苏冷战是采用战争之外的手段对抗,D项不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冷战。 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法国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人不满的活动:命令舰队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等。这说明法国政府 A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 D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法国等西欧国家对美国的霸权政策不满, 在政治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材料中法国 “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人不满的活
10、动 ”表明法国政府在外交方面不再追随美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项符合题意;但法国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 北约的成员国, A、 D错误;法国 “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 ”都与推进欧洲一体化无关, C项也可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 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 20世纪 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A政治多极 化格局已经形成 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大国用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90年
11、代,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该学者认为当今世界存在五大力量:美、欧、日、中、俄,而美国无论在全球还是欧洲、亚洲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多极力量中仍具有较大的优势,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当今国际局势。 某绘画派别的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充分表现光、色和人气,他们把光看作是 “绘画的主人 ”。这一派别 是 A现实主义画派 B现代主义画派 C印象主义画派 D立体画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美术领域的成就。根据题干的信息,该画派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充分表现光、色和人气,强调 “光 ”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联系所学知识,这一画派
12、指的是印象画派。 C项正确; A项现实主义画派注重表现现实生活; B项现代主义画派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作者内心的 “自我感受 ”和 “自我表现 ”; D项立体画派属于现代主义; A、 B、 D都和材料描述的绘画特点不符。 考点: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印象派绘画、现代派绘画。 某部法律 文献有如下规定: 该部法律文献最有可能是 A大宪章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法律文献规定:自由、安全是天赋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联系所学知识,该文献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的人权宣言。故选 C
13、。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人权宣言。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按英国王位传统继承办法,王位就要复归詹姆 士二世及其世系,但最终是德意志王公乔治一世得到了继承权。乔治一世意外得到王位继承权是因为议会通过了 A权利请愿书 B大抗议书 C权利法案 D王位继承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于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 ”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了王位继承原则。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这样国王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么就会出现女王。另外,如果男嗣死亡
14、或 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也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根据这一规定,安妮公主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最终是索菲亚公主的儿子德意志王公乔治一世得到了继承权。本题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马丁 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宣传 “因信称义 ”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宣扬 “先定论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 “马丁 路德
15、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 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 ”,他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并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A项符合题意; B项宣称 “信仰即可得救 ”和 C项 “建立廉俭教会 ”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是加尔文的宗教理论。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宗教改革。 春秋繁露云: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 A加强 集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 答案: D 试题分析: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著作。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题干摘录的
16、材料大致意思是:遵循天道的统治者能够使国泰民安,违反天道的统治者则会使天下大乱,故统治者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天意、利用天道统治百姓。体现了董仲舒 “天人感应 ”的思想, 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 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17、,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举天下之役 ,人人用募 ”是指募役法 ,“释天下之农 ,归于畎亩 ”是指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18、募役法又称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 权的官僚地主等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增加。 A、 B、 D都是募役法的作用,募役法并没有给予农民人身自由,故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 “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 B “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 C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D “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王阳明是 “心学 ”的代表人物。汤因比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把人心与万事万物之理看成是同 一的。王阳明宣扬 “心外无物 ”、 “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A项符合题意; B、 D项要求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C项强调 “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习惯。 B、 C、 D项均与汤因比的观点不符,可以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陆王心学。 孙中山说: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里,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答案
20、: B 试 题分析:分析材料,孙中山认为: “民族革命 ”只能推翻清朝政府 ,却无法铲除 “君主专制政体 ”。要想使革命成功,必须把 “政治革命 ”与 “民族革命 ”紧密地结合起来,而 “政治革命 ”就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权利,即 “民权主义 ”,故选 B。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下表为 1942 1944年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参议员统计表,它表明当地 A停止划分阶级成分 B实现了人人 参政 C扩大中农贫农权益 D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解读图表资料的能力。 1942 19
21、44年,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实行 “三三制 ”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从表 1 1942 1944年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参议员统计表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组成人员中地主、富农、中农和贫农各占一定的比例,表明当地已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故选 D;从表格中的 “地主、富农 ”等信息可知当时并没有停止划分阶级成分;民主政权通过选举代表参 政,并非人人参政;中农和贫农所占的名额是固定的,权益并没有扩大, A、 B、 C项都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1970 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
22、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A提出 “双百 ”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革 ”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摧残, 1970 1976年高校废除 了招生考试,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差别很大。“文革 ”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为改变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 1977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克利斯提尼时期的 “五百人会议 ”由梭伦时期的
23、“四百人会议 ”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 用于部分公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 100人组成 “四百人会议 ”, 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当选;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由十个部落从前三个等级中各推选年满三十岁的 50名公民代表组成 “五百人会议 ”。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A项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
24、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 极。 ”有利于解决这种 “麻烦 ”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 3世纪时,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 C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 “我不
25、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 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 ”这说明他 反对信仰基督教 推崇自由、平等、博爱 追求现世的幸福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彼得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人文主义之父 ”。他的观点 “我不想变成上帝 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 ”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正确;彼得拉克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错;
26、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综合题 ( 21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监于二代(注:夏礼和商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梦想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二 表 2 人物 言论 核心主张( 3分) 共同点( 4分)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粱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 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陈独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恶想上一
27、切的黑暗。 ( 2)表 2体现了中国近代部分有识之士的梦想。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表 2相关内容。( 7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南方谈话 ”) (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述的观点。( 10分) 答案:( 1)梦想:恢复周礼(或贵贱有序;建立大同社会)。( 2分) 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或分封制崩溃)。( 2分) ( 2
28、) 人物 核心主张( 3分) 共同点( 4分) 李鸿章 主张中体西用(或主张技术变革)( 1分) 主张学习西方;( 2分)追求国家富强、进步。( 2分) 粱启超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或主张制度变革)( 1分) 陈独秀 民主、科学(或主张思想文化变革)( 1分) ( 3)观点: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2分,如回答 “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 ”可给 1分) 背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新的突破(或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奠定了基础);( 2分)苏东剧变的教训(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分) 影响:推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解
29、放人们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每点 2点,共 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孔子说, “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 来,周礼丰富而完备,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针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孔子提出 “克己复礼 ”的政治理想。 ( 2)该问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要求列举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核心主张及其相同点。 ( 3)该问属于评述型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论证问题
30、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首先需要归纳材料的观点,材料三中邓小平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 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后从邓小平 “南方谈话 ”发表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影响等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6分)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
31、外事的权力虽有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体现在国王及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 的控制下管理国家;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立法机构有权更换国王及政府。 (据庄锡吕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 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 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点。( 6分) 材料三 表 3 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节选)
32、主张 争议项目 弗吉尼亚州代表 新泽西州代表 立法机构 由两个部门组成 只有一个部门 立法权 来自人民 来自各州 立法原则 立法有多数同意即可通过 少数票数反对即可阻止立法 立法权力范围 立法机构可以为全国性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可以否定所有州的法律 立法机构可授权行政机构强制服从法律 注:弗吉尼亚州占美国总人口的 20%,斯泽西州占美国总人口的 5% (据威廉 J 本内特美国通史) (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述争论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两大矛盾 (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上述争论在 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达成妥协的。( 4分) 材料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33、: 第一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 3)依据材料四指出德国宪法中的民主因素。( 4分) 答案:( 1)相同点:都主张实行分权的政治体制;都反对专制统治;都主张实行代议制。( 2分,每点 1分,任 答两点即可) 不同点: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即两权分立;( 2分)孟德斯鸠增加了司法权,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或孟德斯鸠强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4、2分) ( 2)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1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分) 妥协: 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分)参议员每州两名(平等制),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多少选出(比例制)。( 2分) ( 3)建立代议制机构;依宪法治国;确立君主立党政体;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或议会 有一定的权力)。(每点 2分,共 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分析材料一、二,洛克和孟德斯鸠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民主政治;都主张实行分权。但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立法权两权分立;而孟德斯鸠主张立法
35、、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 2)分析表 3 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可以看出,双方争论的立法权的归属等问题反映了人口多的大州和人口少的小州之间的矛盾;立法机构权力范围的大小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各州的矛盾。结合 1787年宪法的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为了 缓和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多少选出;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大权,地方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 3)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专注色彩,但它毕竟使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确立了依宪
36、法治国的原则;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议会拥有立法权;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这些都体现了德国宪法的民主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 发展 启蒙运动;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 1787年宪法、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15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19世纪 30年代 80年代英国改革简表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 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 “衰败选区 ”;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
37、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 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 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5年 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据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改革的特点,(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这些改革的共同原因。( 6分) 材料二 日本 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 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
38、在西方文明面 前,他们 “简直像乡下姑娘来 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 ”。大久保利通也 发出了 “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 ”的感慨 因而最终他们 “无所畏惧的放弃了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 的文明 ”。 (据吴延谬日本史等) (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 2分)为 “吸纳外国的文明 ”,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 措施?( 3分) 答案:( 1)特点:进行民主化改革(或扩大民主权利);进行法制化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立法;持续时间长,呈现渐进性。(每点 2分,共 4分。任答两点 即可)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
39、阶级力量壮大;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或自由放任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滋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进步思潮的影响。(每点 2分,共 6分,任答三点即可) ( 2)感受:羡慕西方文明;( 1分)对日本文明感到自卑。( 1分) 措施: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每点 1分,共3分,任答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依据表 4 19世纪 30年代 80年代英国改革简表提供的信息概括19世纪英国改革的特点: 1832年、 1867年、 1884年进行的三次议会改革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民主制度; 1832年的工厂法、 1842年的矿业法、 1875年的住房法都涉及民生问题,以立法的形式改善工人的待遇。第二小问结合 19世纪 30年代80年代英国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英国进行改革的原因。 ( 2)第一小问可以直接依据二材料回答:日本使节团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成员们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第二小问考查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至少列出三项明治政府 “学习西方文明 ”的具体措施,如殖产兴业;文明 开化;建立新军队;颁布宪法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